山西爲什麼叫「山西」,簡稱爲什麼叫「晉」?

三四七笑生


山西,因坐落於太行山以西而得名。而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作為行政區劃的地名,最初並不是指今山西省地區。從大量文獻記載來看,在秦漢以前,人們習慣於把今河南上境內的崤山或者今陝西省境內華山為界來區分山東、山西,當時的“山西”是指函谷關以西地區,相當於關中平原地區。漢武帝時期,經歷了一次擴關的過程,如把函谷關遷至新安地區。東漢時期,有人開始以太行山為界,劃分為山東、陝西,其後開始就把太行山以下地區稱之為山西。在歷史上,因為山西位於太行山的右側,黃河以東地區,故在歷史上山西也有“右”、“河東”之稱。元代實行行省制度,在山西地區設置了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屬於中書省管轄。明朝初年,設立山西行中書省。清代至山西省,流傳至今。

山西省的簡稱“晉”與山西的歷史有關。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周成王封其叔叔虞在今山西一帶建都,故山西一帶最初為唐國,稱“唐”。唐叔虞去世以後,他的兒子燮(xie)因建都在晉水旁,改唐為晉。晉日漸壯大,晉國在西周中後期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諸侯,今山西大部分地區屬於晉國。戰國時期,晉國一分為三,三國分別是韓、趙、魏,所以山西又有“三晉”之稱。後人一直把“晉”或者“三晉”指代今山西地區。

我是“沙漠孤狼2017”,歡迎諸位關注、交流。


沙漠孤狼2017


山西,因為在太行山之西,所以叫“山西”。

在春秋時期,山西屬於晉國地,故簡稱晉。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分晉國,故又別稱“三晉”。

山西的地理位置很有特色。東以太行山與河北為鄰,西隔黃河陝西相望,北倚長城內蒙古毗連,南與河南接壤。被柳宗元稱為“表裡山河”。

在山西這塊土地上,出過很多牛掰哄哄的人和事。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1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多達3000多年。所以,這裡是“華夏文明搖籃”。

唐太宗李世民曾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

”、“北京”。

山西的美景也是數不勝數,雲岡石窟、五臺山、綿山、平遙古城、晉祠博物館等等,每天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遊者。


太原晚報


春秋時期,山西大部分為晉國領地,故山西簡稱為“晉”,戰國初韓、趙、魏三分晉,山西又有“三晉”之稱。 唐、晉、三晉及其它 相傳太原是古唐國封地,山西簡稱晉,三晉是山西、太原的美稱。本文將就唐、晉、三晉的聯繫說一段有關太原的歷史。 一、關於唐。唐在漢字中本義大言,引申為廣大的意思。《論衡·正說》注為“唐之為言蕩蕩也”。揚雄《甘泉賦》有“平原唐其壇曼兮”句。然而,在中國,在世界一說到唐,人們總要想到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大帝國唐朝。公元 617年,由於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窮奢極欲,徵集百姓,大興土木,民不聊生,農民大起義已發展到如火如茶的境地,太原留守李淵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機起兵,攻人長安。次年,隋朝滅亡,李淵在關中稱帝,國號曰唐,建都長安。唐代前期,經“貞觀之治”,國勢極為強盛,北部疆域在7世紀後葉,北界曾包括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西北達到裡海,東北達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橫跨亞歐的大帝國,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是,李淵父子,奪取天下後何以將國號定為唐呢?還得從山西太原談起。 相傳,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前,中國處於父系氏族社會的後期,黃帝是古代各族的共同祖先,山西一帶是部落首領堯的領地。堯為陶唐氏,名放勳,建都於平陽(即今山西臨汾,現有堯廟),史稱唐堯。帝堯苗裔劉累受封於唐國,是我國曆史資歷很早的古國,歷經夏、商、週三代。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殷之後,又平滅了反叛的劉累後代的唐國。周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叔虞受封的唐,實際上接受了劉累子孫所留的一切,其領地為山西的汾水、澮水流域。至於故唐城究竟在何地,有二種說法:一說在翼城縣西20裡;一說在幷州晉陽縣北 2裡。這裡不作考究。但令人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後者,可能是人們從現實的存在看到,唐改晉後,後人確實在故唐城一帶修築晉陽城併為唐叔虞在晉陽修建了詞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說都有可能,比較客觀地說,可能是堯唐建都在臨汾,劉累的後裔在翼城一帶建了唐城,叔虞封唐之後又在晉陽建立了唐城。不管怎麼說,山西太原是古唐國的封地。 李淵隋時為太原留守,世襲唐國公。李淵、李世民父子奪取天下之後,由於太原是他們起事興邦之地,又是古唐國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漢語中是個吉字,有大而廣的意思。因此,取國號曰唐。由於大唐帝王在極盛時期,疆域廣大,國力強盛,在世界歷史上的影響較大,至今英美等國仍把中華僑民稱為唐人,把華僑居住集中區叫作“唐人街”,把中國服裝稱作“唐裝”。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卻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尋祖還是來自山西太原呢! 二、關於晉。西周時期的晉,大約從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及其子燮父改唐為晉,到公元前 222年,趙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趙國徹底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近 800 年。這裡說的晉,包括晉及三晉,下面先說晉。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封爵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從晉國世系計算,晉作為侯國經歷了17世,作為公國經歷了20世,公侯合計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趙魏韓三家分晉成為三個侯國,至秦滅趙統一中國的 154年,合計為 788年。由此可見,晉國作為先秦時期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晉國時代及趙魏韓分晉以後,其領域包括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區域。從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縣東下馮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鄭州裴裡崗文化、安陽後崗、大司空文化、澠池仰韶文化、三門峽市廟底溝文化、河北武縣磁山文化,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區,都在當時的晉國範圍之內,也就是說當時晉國,包括了現在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晉國的主要領地在山西,所以山西簡稱為晉,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至於當初燮父為何改唐為晉,有兩種說法,一是因境內有晉水,故稱晉;一說是取晉本義與進同是前進的意思,究竟取自何義,也已無可考,但山西稱晉是公認無疑的。 這裡還需說明一點,晉國的地位原襲於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姬誦封其弟叔虞的唐,燮父改唐為晉以後,唐晉就不分了。唐叔虞是唐的領主,也是晉的始祖。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稱“晉,唐叔虞者”也正是這個意思。在周王朝時代晉原是一個侯國,即二等諸侯國。約在公元前 680年,晉武侯滅緡侯即位以後,自稱為曲沃武公,私自提高了規格。為取得中央的承認,武公採用了不正當的手段,他把晉的全部珍寶、金玉、青銅器物送給了貪財愛寶的周天子。周天子受了曲沃武公的賄賂,封曲沃武公為晉武公,於是侯晉升格為公國,躍身諸侯列強。對於晉武公以行賄手段取得升為公爵的醜行,司馬遷在《晉世家》中無保留地予以記載,在歷史上留下千古罵名。但晉武公使晉成為公國後,僅在位二年,並未能有什麼作為。之後,獻公寵驪姬,而晉禍亂源;惠公以怨報德使秦晉關係惡化,晉國禍亂不斷,國力衰危。公元前 645年,在外流亡19年的晉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國即位,史稱晉文公。由於晉文公飽經流浪之苦,即位以後對內實行施惠百姓、開禁薄賦、獎勵農耕、賑濟貧困、減輕關稅、鼓勵通商、宣揚法教、淳樸民俗;對外秦晉交好,多代聯姻,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使晉國達到民富國強,實現了晉國的中興和霸業。公元前 572年,晉悼公即位後,晉國國勢日趨衰微。 三、關於“三晉”。公元前 458年,晉哀公即位不久,晉國六卿(智、趙、魏、韓、範、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晉國的實權,他夥同韓氏、魏氏瓜分了範氏、中行氏的邑地。接著智伯又聯合韓、魏圍攻趙國都城晉陽,兵將水灌,企圖一舉滅趙。趙襄子以“唇亡則齒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說服韓、魏,三家聯合起來反對智伯,大敗智軍於晉陽,殺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的領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烈公十七年),趙、魏、韓受封為諸侯。由於趙、魏、韓都孕育於晉國,“三國分晉”後,雖然晉國宣告滅亡,新興的趙、魏、韓濟身諸侯之列活動於中華舞臺;但晉作為公國,其烈公、孝公、靜公在狹小的天地中還有名無實地存在了28年。 晉,三晉是秦統一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國。所謂三晉,就是三家分晉,晉分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晉在中國歷史上是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 403年),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將三家分晉作為開端,並提到三晉這個述語。三晉,實際上也是後世對這一段歷史的統稱。我想,正如後人稱東漢末年的蜀、魏、吳為三國一樣,是泛指這一段歷史的。三晉既代表稱霸春秋的晉國,又包括躋身戰國七雄的趙、魏、韓。人們歷經二千數百年至今仍然懷念三晉,讚美三晉,把山西統稱為三晉,說明三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比晉更廣泛地體現了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發源地之一的內涵;說明三晉文化實現了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對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做出的歷史貢獻;說明三晉大地地理優越,資源豐富,人才薈萃,是祖國的一塊風水寶地。 有著30個世紀悠久歷史、古老文化孕育的三晉兒女一定會在跨越新世紀光輝時代,在三晉大地奏出更加輝煌的凱歌!


看不見深海的藍



山西因地處太行山以西而稱為山西,而簡稱晉則要追溯到幾千年前的春秋時期,那時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是持續稱霸最久的霸主,晉國作為當時的中原霸主,擋住了秦國東擴的企圖,抑制了楚國問鼎中原的野心,晉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大約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陝西東部,設置有50餘縣,其中山西境內有10餘縣。


晉國是郡縣制的起源地,後來秦將這種制度推廣向全國。韓、趙、魏三家分晉成為春秋戰國分水嶺的標誌性事件,晉國成為戰國七雄中三大雄主的前身。


商朝時,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內,其餘地方則散佈著十幾個方國部落。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


唐高祖李淵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高祖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

北都”、“北京”。

山西省地處中國黃河中游,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地帶,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北抵綿綿長城腳下。因外山而內河,故有“表裡山河”的美稱。



山西之所以稱山西可能比山東稱為山東理由更充足,山東與太行山中間相隔河北有廣闊的華北平原,而山西更貼近"山川形致"的區域劃分原則,東太行西呂梁,與陝西又有黃河阻隔(古稱河東之地)。


作為省份簡稱的選項,除晉外還可以"唐",在父系氏族社會山西一帶是部落首領堯的領地。堯為陶唐氏,名放勳,建都於平陽(即今山西臨汾,現有堯廟),史稱唐堯。帝堯苗裔劉累受封於唐國,是我國曆史資歷很早的古國,歷經夏、商、週三代。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殷之後,又平滅了反叛的劉累後代的唐國。周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叔虞受封的唐,實際上接受了劉累子孫所留的一切,其領地為山西的汾水、澮水流域,叔虞封唐之後又在晉陽建立了唐城。後來山西又成為李氏王朝的興邦之地,國號都以唐而命名。唐成為如同漢一樣的整個華夏王國的代稱。至於晉。大約從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及其子燮父改唐為晉,到公元前 222年,趙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趙國徹底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近 800 年。分了晉國的三國,史學界統稱三晉,這也是山西又稱三晉大地的來歷。



如同陝西選陝而未選秦一樣,相對於唐而言,晉更能代表山西省級的行政區域。正如後人稱東漢末年的蜀、魏、吳為三國一樣,是泛指這一段歷史的。三晉既代表稱霸春秋的晉國,又包括躋身戰國七雄的(三晉)趙、魏、韓。這便是晉作為山西簡稱的依據吧!


手機用戶4142248477七王


上圖為上海博物館藏西周晉侯蘇鍾

明代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山西布政司,地域包括現在的山西省和河北的一部分。這是山西作為地方行政區名的開始。

清代保留使用作為直省,設山西巡撫管理。山西巡撫在順治年間受陝西總督節制。康熙年間幾次易名,陝西總督改為山陝總督,又改為陝甘總督,也曾經單設山西總督,最終還是改回了山陝總督。這些名稱的變化是因為管轄區域的變化,不管是山西單設總督也好,還是受陝甘、山陝總督節制,所管轄範圍都包括現在的山西行政區域範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山西也是一個省。山西的範圍東邊是太行山,北邊到長城,西南是呂梁山、黃河。正因為地域在太行山之西,所以稱為“山西”這本來是古人慣用的稱呼方法。山,並不固定指某座山。比如先秦時說的山東六國是指崤山以東,和現在的山東就不是一個概念。山西在建省之前很可能是一個大概的稱呼,而不是一個確定的稱呼。直到後來變成了確指。

上圖為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晉侯鳥尊

山西的簡稱為晉,起源於西周時期。西周建立之後,武王姬發只在位四年就去世了。武王的兒子姬誦繼位,後世稱為“成王”。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踐阼攝政。武王克商之後為了安撫殷地遺民,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商舊都,令自己的弟弟管叔於邶、蔡叔於鄘、霍叔於衛監督,稱為三監。武王死後三監放流言說周公預奪位篡政,藉機和武庚勾結叛亂。同時東夷淮徐一帶的殷地遺民也紛紛響應而叛亂。中原地區和東夷相勾結,形勢很嚴峻。周公率軍東征,用了三年時間平叛。平叛之後為了鎮撫,封太公望於呂和自己的兒子伯禽於魯。

中原地區周也重新佈局。將紂王庶兄微子啟封於宋,都朝歌,以奉殷祀。同時為了監管,將成王姬誦的弟弟叔虞封於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唐叔死了之後他的兒子燮繼位,改為晉侯,國稱晉國。這就是“晉”最初的由來。晉的都城在曲沃。

在春秋六百多年的時間裡,晉一直是大國,晉文公也曾一度稱霸。直到趙、魏、韓三家分晉,晉國消亡了。同時春秋時代結束,中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但是“晉”或“三晉”一直作為山西地區的別稱保留了下來。


沅汰


咱們首先來說山西為什麼叫山西,再來說明山西為什麼簡稱"晉",最後說一下山西的其它稱謂。

1、山西由於在太行山以西,故稱山西。

山西之所以稱為山西,很有可能還跟愚公移山這個傳說有關,最早的紀錄是在春秋時期的文獻中,這個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愚公所挖的山就是太行、王屋二山,原來在古冀州(今河北、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遼寧遼河以西)南部,黃河北邊。

這兩座大山正好擋著了九十歲老頭兒——愚公的道兒,於是老頭兒召集一家子人挖山通道,世代相承,嚇著了山神,於是天帝派天神把山給搬走了,愚公就再也不發愁沒路走了。

因為太行山被天神挪到了朔方,剛好兒在現在的山西省東邊,成為拱衛山西的屏障,所以把太行山以西的地方叫山西,是不是很具有神話色彩呢?

2、至於山西為什麼簡稱"晉"?這是因為在西周時期,晉國被封於此。

"桐葉封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西周初立,武王伐紂後不久就死了,兒子成王幼年即位。某日,成王與弟弟叔虞玩耍,削了一片桐葉做成珪的樣子給他,說:"這玩意就封賞給你了。"

史官認為天子無戲言,因此成王只好把唐這個地方封給了叔虞,唐這個地方在黃河、汾水之東,方圓百里。叔虞的兒子叫燮,改國名為晉,於是晉國從此產生。

後來,到了東周春秋時期,晉國經過一系到的宮鬥,王權更替,晉武公掌得大權,晉武公死後,傳位於其子晉惠公。晉惠公在位期間,開疆拓土,假虞滅虢,就是他在位時的傑作。

晉惠公也是晉文公重耳的老爸。晉文公重耳即位後,開始成就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山西在後世簡稱晉。

3、其實山西在古代還有其它稱謂。

春秋末期,晉國發生內亂,被韓、趙、魏三家大夫所瓜分,標誌著戰國時代來臨。但三國源於一體,是為三家分晉,所以山西又稱三晉,其中韓的祖先就是晉國王室分支。

在地理上,由於黃河大致呈"幾"字形,山西在黃河的"幾"豎彎勾的豎以東,所以山西在古時又稱河東。山西又處於太行山、黃河之間,以一山一河為屏障,地勢易守難攻,所以又有"表裡山河"之說。

現在大家明白山西為什麼叫“山西”,簡稱為什麼叫“晉"了吧!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共讀


此問題,短短兩句,回答就得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我是第三十五名回答者。

省名山西,最早為晉,西周侯國,姬姓,著名的桐葉封弟就發生在此。叔虞傳子變父,因地鄰晉水,改國名為晉。

春秋時,山西為晉國,晉文公為五霸之一。所以後世簡稱山西為晉。

戰國時,晉國被韓,趙,魏,瓜分。《商君書,徠民》秦之所與鄰者,三晉也。《戰國策,趙策》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後世以三晉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別稱山西為晉。

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始的中心地帶,北魏以今大同為都。東魏,北齊以晉陽為陪都(太原)隋煬帝令李淵為山西河東道慰撫大使,山西之名由此開始。



李淵起兵太原,被李世民視為龍興之地(龍城)。封太原為唐王朝,北都,北京。

至於山西之名,明代沈思孝《晉錄》,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有人以太行山之左右,稱山西為山右,山東為山左。

謝肇制《五雜俎》稱,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安徽)江北則推山右。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其富甚於新安。


山西是華夏民族文明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素有古代藝術博物館之稱,文獻之邦之尊稱。


用戶5894663192


山西省隸屬中國,地處黃河流域中部,北緯34°34′~40°44′, 東經110°14′~114°33′。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部以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

山西,因地屬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戰國時期屬晉國地,故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分晉國,因而又稱“三晉”。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 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

山西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81.64萬人(2016年)[1],轄11個地級市,119個縣、市、區,擁有大同雲岡石窟、平遙古城、五臺山、祁縣渠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黃河壺口瀑布等景點。[2]


視界紀錄


山西東以太行山與河北為鄰,西隔呂梁山、黃河與陝西相望,北倚長城與內蒙古毗連,南與河南接壤。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

“山西”得名於其位置位於太行山以西。因為山西大地,外有山內有河,它的東部邊界是雄峻的八百里太行山脈,成為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分界線;西邊是自北而南劈開黃土高原的晉陝大峽谷,黃河從內蒙古高原奔泛而下,一洩千里。裡裡外外的大山大河,地勢險要、固若金湯,所以常被人成為

“表裡山河”

山西在唐朝的時候大部分屬河東道;宋朝時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朝設山西河東道,是山西得名的開始;明朝設置山西省,後來又被改為山西布政使司;到了清朝又回覆山西省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至於山西簡稱“晉”,源於最早的西周姬姓侯國。相傳西周初立,武王伐紂後不久就去世,年幼的兒子成王即位。一天,成王與弟弟姬叔虞玩耍,隨手削了一片桐葉做成珪(中國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的一種玉石禮器)的樣子給他,說:"這玩意就封賞給你了。"

大臣們認為天子無戲言,因此成王只好把這個地方封給了叔虞,史上稱"桐葉封弟"

。後來國君叔虞傳子變父,因地鄰晉水,另外“晉”本義與含有“晉升”的吉祥之意,玉石改國名為“晉”;後來晉國在山西境內崛起,晉文公重耳曾為春秋五霸之一。

韓、趙、魏三家原是春秋時期晉國六卿中的三家大夫,他們在春秋晚期實際掌握晉國的大權,不久周室承認韓、趙、魏三家晉級為諸侯,春秋時期的晉國也就被戰國的趙國、魏國、韓國三國所取代,晉國成為戰國七雄中三大雄主的前身,史稱

“三家分晉”,後人就用“三晉”來稱呼山西。


歡迎交流、分享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山西山西,顧名思義山的西邊;據資料記載,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古稱河東。山西東依太行,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有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山西是中華民族發源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到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

傳說女媧補天的神話就發生在山西,中華民族的始祖皇帝、炎帝都曾經把山西作為主要活動地區。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在舊石器時代山西已經有人類繁衍生息。堯舜禹都曾經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建立在晉南。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地區。周代晉國是由山西境內崛起。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這段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周代晉國是在山西崛起的,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所以簡稱“晉”就理所因當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先生山西人,曾經寫過一篇叫《晉問》的文章,以問答的方式,把家鄉山西的地理和資源說了一番。

《晉問》開篇就說:“晉之山河,表裡而險固” 翻譯成白話就是,山西大地,裡裡外外都是大山大河,地勢險要、固若金湯。大山和大河,把山西版圖圍起來,基本沿著省界縱橫分佈。北為橫向山脈:

管涔山脈,西起陝西、內蒙、山西交界處,東至大同以北;東為縱向山脈:太行山脈,北起桑乾河畔,至山西東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三省交匯處;西為大河。大山並行:黃河在內蒙古托克縣來了直角轉彎,進入山西偏關縣,一直向南而流,與呂梁山脈並行,形成晉陝大峽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