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與地名

宋詞與地名

宋詞與地名

摘要:

宋詞中的地名有紀實與象徵兩種功能。其象徵功能是前代文學經驗的累積, 也是詞人個體情感的體現。不同時代, 不同詞人, 其詞作中地名的象徵功能不盡相同。

關鍵詞: 宋詞 地名 象徵

宋詞與地名的關係可謂密切。 詞人的生平, 如郡望、籍貫、行蹤等賴地名加以記載。二萬多首宋詞中, 有相當一部分的詞作小序或詞本身都應用了地名。地名是一個地域的“ 標籤”, 承載著豐富的地域內涵與地域情感。地名在宋詞中的應用, 是宋詞地域文化表述的一個部分;而地名在宋詞創作中的地位與作用, 更是宋詞地域文化意識的直接表現。

地名在宋詞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表現為紀實功能。地名錶明瞭詞創作的地域背景。潘閬《酒泉子》十首,首句多是“ 長憶錢塘” 、“ 長憶西湖” 、“ 長憶孤山”, 可知這一組詞乃懷念餘杭之作。吳文英《八聲甘州· 靈巖陪庾幕諸公遊》中的“ 靈巖”,即蘇州靈巖山,上有吳娃宮, 藉此知詞詠西子事。

詞中地名的紀實功能, 或有資於考證。如高惟月,僅知其為懷安人。然而宋代懷安地名有二,一是潼川府路懷安軍, 一是福州府懷安。高惟月在《念奴嬌》“ 巖扃不鎖”的小序中自稱“ 三山高惟月”, 三山是福州古稱,故高惟月應為福州懷安人。

宋词与地名

宋詞中的地名與詞作的思想內涵相輔相成。如蘇軾《卜算子 ·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黃州”這個地名透露此詞作於蘇軾經歷“ 烏臺詩案”之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期間所作。瞭解這一背景,有助於理解詞作的幽憤寂苦之音。再如, 朱敦儒的《相見歡》: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 、過揚州。

聯繫南宋時的地理形勢,此詞用了金陵、中原、揚州等地名,頗有深意 :六朝興亡之地的金陵,隔江相望的便是江淮抗敵前線;揚州是當時抗敵重鎮 ;而中原已淪為敵手 。詞人將地名作為詞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這些地名, 詞人感懷國事,悲憤交集的情緒溢於言表。讀者亦能憑藉這些地名,進入詞人激越痛楚的內心世界。

應當說, 很多的詞題 、詞序以及詞作本身的地名兼有雙重功能, 如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懷古》中的“ 金陵” 、蘇軾《念奴嬌 · 赤壁懷古》中的“ 赤壁” 、張元幹《水調歌頭· 追和》“ 舉手釣鰲客”中的“ 吳會”等地名, 既有紀實功能, 又是詞人情感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為例, “ 金陵”既是王安石作詞時的登臨之地, 亦是六朝古都, 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王安石的懷古, 即懷念金陵歷史上的王朝, 如果不點明“ 金陵”, 則詞作的情感表達就受到限制。

宋词与地名

但是, 宋詞中地名應用還有另外一種特徵, 即應用時弱化地名的紀實功能, 而突出地名的象徵功能。如灞橋, 位於長安之東, 但很多詞人提到灞橋之時, 卻未必和其地理位置相干。劉克莊《菩薩蠻》中的“ 笑殺灞橋翁, 騎驢風雪中”, 張炎《滿江紅》中的“ 且依然詩思, 灞橋人獨”, 用的都是鄭綮 “ 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 的典故 。而毛滂的《上林春令》中的“ 落花飛絮濛濛, 長憶著, 灞橋別後”, 高觀國《解連環》中的“ 依依灞橋怨別”, 則是取折柳贈別之意。同樣, 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劉辰翁《念奴嬌》:“吾年如此,更夢裡,猶作狼居胥意。”這兩首詞都提到了“ 狼居胥”。狼居胥在今內蒙古, 詞中所用“ 狼居胥”, 典出自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事, 顯然, 無論是辛棄疾, 還是劉辰翁, 其詞中的“ 狼居胥”, 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地名, 而有“北伐”之意。

我們以“ 江南”地名為例,分析一個地名如何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沉澱深厚的文化傳統與美學理想,從而承載起兩宋詞人豐富的藝術聯想。江南,在宋代一般是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這兩個行政區域的總稱。而宋詞中提及江南,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具體的空間範疇,宋詞中的江南,寄寓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宋词与地名

江南的自然風光比較秀美, 所以, 宋詞中的“ 江南”, 也是風光旖旎。趙彥端《瑞鶴仙》:“江南如畫, 紫菊冬前, 翠橙霜後。”認為江南如畫的, 非僅趙彥端一人。兩宋詞人在提及”江南“時,筆觸都變得格外細緻輕柔。對其美景, 更是讚不絕口。王琪《望江南》十首,細寫江南草、柳 、酒、燕 、竹、雨、水 、岸 、月以及雪諸種事物, 將江南的美從各個角度加以窮形盡相的描繪。“ 江南路, 花無數。” ( 盧祖皋《更漏子》) 、“ 斜風雨細江南岸”( 晁端禮《踏莎行》) 、“ 把江南 、圖畫展開看,都難比。”(呂勝己《滿江紅》) 詞中的江南美景,可謂數不勝數。而且, 詞中的江南, 不是“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的雄渾, 不是“ 駿馬秋風冀北”的剛硬, 更不是“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的清幽, 江南的美, 基本是傾向於輕柔恬靜的。江南是屬於春天的:“江南春曉, 花發亂鶯飛”( 李之儀《驀山溪》) 、“ 怎向江南, 更說杏花煙雨”( 陳亮《品令》) 。哪怕是蕭殺的冬季, 在詞人看來, 也是“ 江南雪裡花如玉”( 韓元吉《

菩薩蠻》) 。有時, 詞人還有意用其它地方來襯托江南的美, 如向滈《阮郎歸》:“隴頭歸路指蒼茫, 江南春興長 。”

宋词与地名

詞中江南的美, 固然美在杏花春雨, 還美在有斜橋紅袖的香豔。劉過《糖多令》:“綺陌紅樓應笑我, 為梅事, 過江南。”綺陌紅樓, 似乎是專屬於江南的。也許, 詞人念念不忘的江南風味, 便是“ 江南風味依然在, 玉貌韶顏”( 周邦彥《醜奴兒》) 。江南, 在詞中, 既是一個多情的所在, “ 相思恰似江南柳, 一夜春風一夜深”( 蘇庠《鷓鴣天》) , 又是少年歲月詩酒留連之處:“盡帶江南春色 、過長淮 。一曲豔歌留別, 翠蟬搖寶釵”( 張先《定西番》) 。

對許多詞人而言, 江南是故鄉:“最是遊子悲鄉, 小人懷土, 夢繞江南岸 。” 京鏜《念奴嬌》) 、“ 憑欄處空引領, 望江南 、不見轉淒涼。羈旅登高易感, 況於留滯殊方。”( 洪皓《木蘭花慢》) 江南是鄉愁, 也是疲憊心靈的港灣:“家在江南, 三徑都荒了。何時到。暗塵撲帽。應被淵明笑” ( 袁去華《點絳唇》) 、“ 便江南 、求田問舍, 把歲寒 、三友一圈栽”( 吳潛《八聲甘州》) 。

宋詞中的江南, 之所以承載著如此豐富的內涵, 因為“ 江南”兩字層積著長久的意象資源, 是歷代文人墨客共同想象中的江南。

宋词与地名

宋詞中反覆出現“ 江南梅萼” 、“ 江南消息” 、“ 江南芳信”等詞組, 如周邦彥《解連環》:”水驛春回, 望寄我, 江南梅萼”, 又如袁去華《念奴嬌》:“歲晚天涯驛使遠, 難寄江南消息”, 又如賀鑄《弄珠英》:”江南芳信, 目斷何人寄”, 等等。這些, 顯然是化用六朝陸凱《贈范曄詩》:“折花逢驛使, 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 聊贈一枝春 。”又《世說新語·識鑑》:“張季鷹闢齊王東曹掾, 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 、鱸魚膾曰:' 人生貴得適意爾, 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 '遂命駕便歸。”張翰、張季鷹是吳( 今蘇州) 人, 吳屬於江南的一部分, 所以在宋詞中, 將“江南” 與這個典故共同使用的情況非常多見。如“ 蓴羹鱸膾非吾好, 去國謳吟, 半落江南調”( 賀鑄《鳳棲梧》) 、“ 江南秋欲遍。正蓴際鱸分, 酒邊螯薦”( 盧祖皋《瑞鶴仙》) 、“ 喚起江南, 一葉蓴鱸興”( 方岳《蝶戀花》) 等。

宋词与地名

應該說, 宋詞中的“江南”意象, 得到唐詩的沾溉是最多的。大量對江南景色的描繪吸取了唐詩的經驗;有的詞句, 則直接化用唐詩成句。如賀鑄《晚雲高》:”秋盡江南葉未凋。晚雲高。情山隱隱水迢迢。接亭皋。二十四橋明月夜, 弭蘭橈。玉人何處教吹簫。可憐宵 。”即為隱括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而成, 其“ 江南”意象大體類似。晁補之《虞美人》:“江南載酒平生事 。遊宦如萍寄。蓬山歸路傍銀臺。還是揚州一夢、卻驚回。年年後土春來早。不負金尊倒。明年珠履賞春時。應寄瓊花一朵、慰相思。”則暗用杜牧《遣懷》詩意。

“ 江南” 這個地名, 層積了歷代文學的想象。許多的詞人藉助“ 江南”這一地名, 完成了他們內心的情感表達。宋詞中的地名應用, 還存在另外一種情況, 即某一地名, 其本身的象徵意思並沒有“ 江南” 、“ 長安”等地名豐富, 但是仍然有著強烈的觸動功能, 當詞人應用這一具體地名時, 往往具有清晰的意義指向。試舉“ 平山堂”為例。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一載:“歐陽文忠公在揚州作平山堂, 壯麗為淮南第一, 上據蜀岡, 下臨江南數百里, 真、潤 、金陵三州, 隱隱若可見。公每暑時, 輒凌晨攜客往遊 。”

宋词与地名

歐陽修有《朝中措》( 送劉仲原甫出同守維揚) 一詞:

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 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 揮毫萬字, 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 尊前看取衰翁。

因為有了歐陽修的《朝中措》, 此後宋詞的寫作, 就傾向於將平山堂與歐陽修結合起來。最著名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長記平山堂上, 敧枕江南煙雨, 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 山色有無中。”蘇軾的詞雖然題作“ 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但詞中以回憶中的“ 平山堂” 來描繪快哉亭的景色, 並化用了歐陽修《朝中措》詞句。

宋词与地名

值得注意的是, 蘇軾在詞中言“ 山色有無中” 是“ 醉翁語” 。蘇軾當然不會不知道, “ 山色有無中”出自王維《漢江臨泛》:”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無中。”因為蘇軾《水調歌頭》中有意將快哉亭與平山 堂相標舉, 而平山堂又是醉翁所建, 加之《朝中措》的“山色有無中”語將江南山色的空濛迷茫之感形容備致。因此, “ 認得醉翁語, 山色有無中”說的是平山堂前的江南風景。也就是說, 蘇軾認為, 是歐陽修發現了平山堂前的山色。

“ 平山堂, 一坯土耳, 亦無片石可語, 然以歐、蘇詞, 遂令地重 。” ( 王士慎《花草蒙拾》) 一處普通的自然景觀, 因為兩首詞, 遂聲名日重。後來的宋詞, 舉凡出現“ 平山堂”, 大體是沿著歐 、蘇的兩首詞的軌跡繼續開拓。有的是和韻, 如方岳《水調歌頭》( 平山堂用東坡韻) 。但更多的是, 裁剪兩詞詞意, 再出新篇。如晁補之《八聲甘州》( 揚州次韻和東坡錢塘作) 。

歐陽修《朝中措》中有“ 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句, 於是後代詞人的筆觸, 往往集中在平山堂前的垂柳 、春風 。如“ 欲弔文章太守, 仍歌楊柳春風” ( 蘇軾《西江月》) 、“ 與君記, 平山堂前細柳, 幾回同挽”( 葉夢得《竹馬兒》) 、“ 平山堂下舊嬉遊。只有舞春楊柳 、似風流”( 向子諲《虞美人》) 等。歐詞中亦有“ 平山闌檻倚晴空”句, 有的詞人就一併總舉:“平山老柳。寄多少勝遊, 春愁詩瘦。萬疊翠屏, 一抹江煙渾如舊。晴空欄檻今何有”( 張榘《絳都春》) 、“ 平山謾記。悵楊柳春風, 晴空欄檻, 陳跡總非是”( 張榘《摸魚兒》) 。

宋词与地名

歐陽修《朝中措》、蘇軾《水調歌頭》兩詞疏宕超曠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來“平山堂系列”詞作的風格。但歐 、蘇詞對宋詩的影響就較小。有很多的宋詩寫到“ 平山堂”, 如劉敞《遊平山堂寄歐陽永叔內翰》 、《再遊平山堂》, 釋道潛《平山堂觀雨》、晁補之《招縉雲寺關彥遠教授曾彥和集平山堂次關韻》 、黃裳《平山堂》等, 這些詩作較少提到歐陽修。歐陽修的《朝中措》風格比較明朗平易, 感情一氣貫注, 往而不復。而大部分寫平山堂的宋詩則別具面目。試舉劉攽五言律詩《平山堂》:

吳山不過楚,江水限中間。

此地一回首,眾峰如可攀。

俯看孤鳥沒,平視白雲還。

行子厭長路,秋風聊解顏。

“ 吳山不過楚” 、“ 江水限中間” 、“ 眾峰如可攀” 等句寫景的筆法瘦硬清冷, 略顯生澀。行子的感情表達, 通過孤鳥 、長路 、秋風等意象的渲染來完成, 隱忍剋制, 欲言又止。整體而言, 寫平山堂的宋詩, 並沒有受到歐陽修《朝中措》詞的多大影響。

分析宋詞中對“ 平山堂” 地名敘寫的意義在於, 將地名作為線索, 得以尋繹同種文體內部綿延賡續的傳統。而詩、詞中對同一地名敘述的差異, 再一次證明了不同文體之間的隔閡與疏離。

如上所述, 詞中的地名, 往往沉澱了前代的文學想象;而後代的詞作又不斷地加以放大, 使詞中的“ 地名”成為一種文化符碼, 既溝通古今, 又觸動聯想, 有效地促進了詞作內涵的深化與延展。當然, 對於類似“平山堂”, 這一實體與意義都相對單一的地名而言, 其在宋詞中的“ 身份”比較穩定。而有的地名所對應的實體, 由於時代變遷, 發生了較大的改變, 如地緣政治重要性的升降 、文化中心位置的集散、經濟活動的消漲等。這種改變, 自然要對地名的涵義產生影響。“ 揚州”地名涵義在北宋、南宋詞作中的差異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宋词与地名

北宋時, 詞中的“ 揚州”意象總是同繁華盛世, 或裘馬輕肥、歌樓紅燭的青春歲月聯繫在一起。常用的典故有“ 竹西歌吹” 、“揚州夢”等, 均出唐代杜牧詩意。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詩:“誰知竹西路, 歌吹是揚州 。”北宋詞人遂用“ 竹西歌吹”形容繁華, 如“ 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 、古揚州”( 蘇軾《南歌子》) 、“ 片帆初卷, 歌吹是揚州”( 晁端禮《百寶裝》) 、“ 東南自古繁華地, 歌吹揚州”( 賀鑄《羅敷歌》) 等。

杜牧《遣懷》詩:“落魄江南載酒行, 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 贏得青樓薄倖名。”以及其《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 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 捲上珠簾總不如。”這兩首關於揚州的名篇, 深刻地影響了北宋詞人, 北宋詞人的“ 揚州夢”, 大多追憶年少冶遊之樂。如“ 花陌千條, 珠簾十里, 夢中還是揚州”( 李之儀《滿庭芳》) 、“ 一醉幾纏頭, 過揚州 、珠簾盡卷” ( 黃庭堅《驀山溪》) 、“ 豪縱。豪縱。一覺揚州春夢”( 賀鑄《憶仙姿》) 等。

到了南宋, 一方面, 地名“ 揚州”在詞中保留了北宋時的象徵意義, 並發展了其內涵與意蘊。“ 揚州”等同於“ 繁華” 或“ 青春”的象徵意義並沒有消褪, 但是詞人對繁華如夢的感慨更加沉痛, 對青春已逝的追悼更加深沉, 如“ 吾曹鏡中看取, 且狂歌載酒古揚州。休把霜髯老眼, 等閒清淚空流” ( 朱敦儒《木蘭花慢》) 、“ 十年一夢揚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國, 氣吞驕虜” ( 張元幹《賀新郎》) 、“ 十里揚州, 三生杜牧,前事休說”( 姜夔《琵琶仙》) 等。

宋词与地名

另一方面, 地名“ 揚州”又因為時代的影響,而衍生出另外的象徵意義。南宋時,由於地緣政治狀況的改變,揚州成為抗金戰略要衝。此外, 由於金兵分別於宋南宗建炎三年( 公元 1129 年) 、紹興三十一年( 公元 1161 年) 大舉南犯, 揚州遭到較大破壞。故而南宋詞人詠及揚州, 就比北宋詞人增添了感慨國事的成份。劉過《六州歌頭》概括了揚州在南宋之後的情景:“鎮長淮,一都會, 古揚州。昇平日, 珠簾十里春風 、小紅樓 。誰知艱難去, 邊塵暗,胡馬擾,笙歌散,衣冠渡,使人愁。”興亡榮枯之感, 自然而然地滲透在詞人的筆下。又如“ 登臨何處自銷憂。直北看揚州” ( 朱敦儒《朝中措》) 、“ 四十三年, 望中猶記, 烽火揚州路”( 辛棄疾《永遇樂》) 、“ 斷腸煙樹揚州,興亡休論” ( 岳珂《祝英臺近》) 等。應該說南宋之後,詞中“ 揚州” 地名的應用增加了“ 時事主題”。

並不是所有的地名在宋詞中都寓有象徵,而且不同的地名有不同的象徵意義。那麼,怎樣的地名才能在宋詞寫作中被賦於象徵意義? 詞人寫作時, 其所選用的詞彙, 必須符合詞體的美學規範。柳永的詩《煮海歌》中選用的詞彙在他倚紅偎翠的詞中就難覓身影。“ 以詩為詞” 、“ 以文為詩” 的詞人,便經常受到本色當行派的詬病。而且, 不同的詞人有不同的美學理想, 因此詞彙應用的方式與結構都是經過不同詞人審美經驗的淘汰與篩 選,以符合各自的美學趣味。柳永的“ 奶奶蘭心惠性” 、“ 待伊要、尤雲殢雨” 、“ 針線閒拈伴伊坐”等詞彙和句式,便不會出現在晏珠的詞中, 因為二者的審美品性相去甚遠。地名是詞彙的一種,其在詞中的應用及其象徵意義的強弱,自然也受到文體與詞人審美理想的共同制衡。

宋詞文體的形成,固然有其特殊的歷史機緣,但其仍是文學家族中的一員,並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前代文學預設的框架。宋代詞人在寫作時,也不曾自外於傳統。正是在其融匯前代文學的經驗並加以選擇改造的努力下,宋詞與前代文學,面目雖殊, 氣血相近。因此,那些在前代文學作坊中久經輾轉 、百般煅煉的地名,是宋詞中地名應用的首選之品。

宋词与地名

從前代文學手中接過的地名,還要經過詞人思想感情的化合與點染,並滲入詞人自身的人格與情趣,才能真正成為宋詞中“ 有意味” 的地名。如“ 長安”, 是唐代的都城,因此在唐代詩人的筆下, “長安”有政治權力中心的象徵意義。宋代的長安不再是都城, 但詞中政治權力中心的象徵意義並沒有消失, 如“ 長安古道馬遲遲”( 柳永《少年遊》) 、“ 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山” ( 辛棄疾《菩薩蠻》) 等。但宋詞中“ 長安”, 並不是唐詩“ 長安”刻板的翻版, 而是浸透著濃厚的生命體驗和個體情感。周邦彥《蘇幕遮》:“故鄉遙, 何日去? 家住吳門, 久作長安旅 。”這裡的長安, 表層的意思是京師的代稱,更深一層是“不願封侯, 只怕為羈旅”的異鄉。要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 詞人以地名入詞時,往往只取一點, 不及其餘, 即略去枝蔓, 突出地名所指向的地域某一方面的特性。比如在不同的詞中, 地名“ 洛陽”的涵義亦有所側重。朱敦儒《驀山溪》:“東風誤我, 滿帽洛陽塵, 喚飛鴻, 遮落日, 歸去煙霞外”, “ 洛陽塵”形容世人風塵僕僕, 追名逐利, 洛陽泛指京城;袁去華《水龍吟》:“洛陽高臥,蕭條門巷, 悄無人到”, 用的是漢袁安的典故, 藉以詠雪。聯想 、比興、暗示、參照等修辭手法的巧妙應用, 可以使地名的側重點發生改變, 從而使地名的涵義朝著詞人需要的方面轉變。

宋词与地名

此外, 宋詞在地名的應用技巧上, 也受到前代文學的影響。漢賦、魏晉以來逐漸興起的山水詩、唐詩等都留下許多足資借鑑的藝術經驗。其中尤以唐詩的影響最大。李白《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在二十八字中, 嵌用“ 峨嵋” 、“ 平羌” 、“ 清溪” 、“ 三峽” 、“ 渝州” 五個地名, 但並無堆砌之感。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尾聯:“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這裡, 地名的應用可謂出神入化。“ 巴峽”與“ 巫峽”, “ 襄陽”與“ 洛陽”,既是句內對, 又形成了一副標準的流水對。“ 即從”“ 便下”綰合四個地名, 氣勢流貫, “ 巴峽” 、“ 巫峽” 、“ 襄陽” 、“ 洛陽”之間原來何等遙遠的距離, 一下子只在朝夕之間。而“ 穿”與“ 向”兩字, 使四個原本相對獨立的地名貫串有序, 渾然一體, 成為歸家線路圖的高度概括。唐詩中地名成功應用的例子還很多,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首聯:“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第二聯:“羽書昨夜過渠黎, 單于已在金山西”、張繼《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等詩句, 在地名的應用上均有可圈可點之處。宋詞中地名的應用藝術, 並不是憑空產生的, 宋詞正是在吸收前代文學藝術的精華, 並不斷地加以改造創新, 從而使地名的應用在創作中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宋词与地名

END

來源 :《河北科技大學學報》

2007年9月第七卷第三期

選稿:常宏宇

校對:白琳蔓

審訂:華麗

圖源:網絡

中國地名中的“丘”

近代的殖民擴張與世界地名 ——兼論地名學與

歷史研究的關係

宋词与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