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短缺的背后藏百亿市场,竟还有百倍增长空间待开发

武汉疫情的爆发让口罩一时间成为全球紧缺的畅销品,一货难求的情况一直从春节延续到现在。

你可曾想到,一只小小口罩的背后隐藏着超百亿规模的市场,同时隐含着百倍的需求增长空间。

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一的口罩生产国,但是面对突发疫情却出现供应短缺的情况。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今天,司南君要讲讲中国口罩的前世、如今短缺的各种缘由、以及未来产业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初代口罩

1910年的冬天似乎比以往更寒冷,尤其是在寒风刺骨的东北。谁也没想到,一只“带病”老鼠的流窜致使鼠疫蔓延至整个东北,6万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

资料记载,当年11月9日,14世纪蔓延欧洲上百年的“黑死病”——鼠疫彻底爆发,并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随后一场大瘟疫席卷整个东北。这场大瘟疫持续了6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

1910年12月24号,一辆四轮马车驶入了哈尔滨的傅家甸,车上乘坐的是一位从南洋马来西亚归来的医生伍连德。他被清朝政府急电召赴哈尔滨,这次的使命是调查处理疫情。

说起伍连德这个人,在医学上还是很有成就,他祖籍广东,1879年出生在马来西亚槟榔屿,17岁他获得了女王奖学金前往英国读书,成为第一个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1907年,伍连德应袁世凯之邀回国服务。

后来大家发现并确定了此次“鼠疫”的传播方式,是直接通过人与人之间呼吸和飞沫传播,最直接的防疫方式就是带上“生命之盾”——口罩。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19世纪初的大清帝国,统治生命已经是风雨飘摇。当时,大清帝国的东北大约有1400万人口,由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生产力与需求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基本无法达到所需口罩的供应量。

面对如此困窘的状况,伍连德对西方口罩进行了优化,于是就有了中国的初代口罩。

他用“双层棉纱布夹一块吸水药棉”,将纱布往后延长,制成口罩,可以留出耳朵,便于打结固定。虽然这种口罩防护性很差,但是总比整体暴露在外面好了很多。

重要的是,这种“口罩”便宜,每个只需要当时的“国币”二分半;制作简单,方便生产。一时间,东北民众大多能够购置到口罩作为简单的护体。

为了纪念伍连德,此后,这种口罩被称为“伍氏口罩”——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口罩最早的生产说明。


口罩短缺的背后藏百亿市场,竟还有百倍增长空间待开发

一只口罩是这样生产出来的

当前,口罩的需求量猛增导致出现断货的情况。为什么呢?2月8日,工信部官微说,中国口罩生产秒速仅需0.5秒/只,但是能够使用的口罩还需要一个解析消毒的标准流程,需要7天到半个月。

好了,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下口罩的生产工艺。

其实,口罩的生产流程不复杂,产业链不算长,主要环节包括石油—聚丙烯纤维料—无纺布专用料—无纺布—口罩。

根据用途,口罩一般可分为普通纱布口罩、医用口罩、日用防护型口罩和工业防尘口罩四大类。我们现在急需的是医用口罩,常见的医用口罩主要由三层无纺布组成。内层是普通无纺布;外层是做了防水处理的无纺布,主要用于隔绝患者喷出的液体;中间的过滤层用的是经过驻极处理的聚丙烯熔喷无纺布;最后生产完毕后要经过环氧乙烷消毒并静置7天挥发毒性,经过密封包装,装箱运走。

医用口罩的核心材料,就是驻极处理之后的聚丙烯熔喷无纺布,这是过滤新冠病毒气溶胶的关键。

熔喷法(Melt Blowing)属于聚合物挤压法非织造工艺,是1954年美国海军为了收集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微粒研制的超细过滤效果的过滤材料,然后1965年前后,埃克森、3M等公司制造了第一代熔喷非织造设备。

熔喷材料是靠自身纤维热熔而成,厚度更厚熔喷法生产的无纺布,纤维的随机和隔层交叉排列,形成了熔喷材料多弯曲通道结构,这样颗粒物(新冠病毒气溶胶)才会与纤维产生碰撞而被滞留。

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医用口罩的过滤机制是布朗扩散、截留、惯性碰撞、重力沉降和静电吸附。前四种都是物理因素,就是熔喷法生产的无纺布自然具有的特性,过滤性约为35%;这是达不到医用口罩要求的,我们需要对材料进行驻极处理,让纤维带上电荷,用静电捕获新冠病毒所在的气溶胶。

如果是普通口罩,其实是不需要消毒的,但是医用就需要生产厂家用环氧乙烷(EO)消毒柜进行消毒了。把口罩放在400mg/L的环氧乙烷环境中,利用烷基化作用于羟基,使微生物大分子失去活性,达到杀菌目的。

但是环氧乙烷不但易燃易爆,对人体还有毒,所以杀毒之后需要静置7天用于解析,在EO残留量低于要求值之后,才能包装出厂,供给医护人员使用。

中国口罩产业已超百亿

中国是一个口罩产业大国,生产了全球约50%的口罩。在疫情发生之前,中国口罩最高日产为2000多万只。

2015-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口罩产业产值增长率在10%以上。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19年中国口罩产量超过50亿只,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医用口罩占比超过54%。

根据天眼查数据,中国业务包含“口罩”、“呼吸防护”的企业数量高达16625家,并且很可能还会继续增加。而工信部最新数据也显示,中国口罩的总体日产量可超2000万只,产能之高堪称全球第一。

根据中信证券的统计,在全国主要的口罩生产地中,湖北稳居第四,占比10.3%。排在湖北省前面的,只有河南、江苏和江西。

我国四个无纺布基地,广东、浙江夏履、湖北仙桃、福建。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仙桃。在仙桃的GDP中,2018年,无纺布及制品占据了超过35%。这里有全球最大的无纺布制品加工出口基地,仙桃市的无纺布制品出口占全国市场份额40%以上,产值占全国总量的60%,居全国第一。而无纺布,是制作口罩最核心的原料。

从整体来看,医用口罩生产技术壁垒不高,主要瓶颈在于医用资质和原材料供应。

为缓解当前市场口罩供应紧张局面,除了原口罩生产企业加速生产保供应外,不少汽车、石化、服装等行业企业转产口罩/防护服生产业务,这些公司有的调整生产计划,有的改造、增设生产线,纷纷转产紧缺抗疫物资。如,2月6日,五菱汽车在其官微发布消息称,通用五菱联合供应商转产口罩生产,设置14条口罩生产线以支持一线疫情防控,其中4条为N95口罩生产线、10条为一般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日生产量可达170万只以上。此前,富士康也宣布,集团旗下工业富联在集团龙华园区首次导入口罩生产线,并于2月5日顺利实现试产。中国石化也发布消息称,旗下电子商务网站中国石化易派客正在寻找口罩机。并表示,公司有熔喷布,若有企业缺此原料,可运输上门。

因此,口罩短缺的情况只是一时的。

那么为什么现在口罩会短缺?

1、化工企业按照每年的固定需求生产聚丙烯纤维,生产多了没人要;

2、无纺布企业没必要在过年期间采购一批聚丙烯纤维料积压库存;

3、口罩生产企业没必要在过年期间采购一批高熔指熔喷无纺布放在库房里;

4、非疫区地也纷纷封城堵路,去过疫区就要隔离14天,原材料供应受到影响;

5、大部分员工回家过年,无法产能全开;

6、医用口罩需要经过环氧乙烷消毒(EO),然后需要静置7天;

所以,只要生产尽快恢复,堵路得到缓解,口罩缺货的问题马上就解决了。

市场存在百倍的增长空间

面对14亿人的需求,目前的生产量就显得杯水车薪了。一年50亿只,分到每个人身上也就不到4只,而且要知道在有些高风险的情况下,口罩每4小时就需要更换一次。更关键的是,在口罩产业100多亿元的产值中,这次大家抢购的医用口罩只占54%。

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成员、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曾指出,中国口罩每天2000万的产能是所有口罩的,医用外科口罩产能是220万,医用N95口罩产能仅有约60万。

加上恰逢春节假期,企业普遍开工不足,这又为产量打了一个折扣。

2月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月3日,全国22个重点省份口罩产量已达到1480.6万只,其中大家关注的N95口罩,日产量是11.6万只。

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的子刊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019年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全球变暖,也将大幅增加空气中的花粉量,这为全球过敏性鼻炎(也称花粉热)患者的患病提供了条件,也使得口罩更加必需。

而庞大的过敏性鼻炎患者群将为口罩行业带来多大的市场呢?根据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张罗教授研究预计,全球过敏性鼻炎患者群超过10亿人。而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过敏性鼻炎患者高达5000万人次,占到美国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而日本该类患者规模有约2000万人;中国在2012-2018年这六年间也增加了1亿。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7日在日内瓦警告称,世界正面临着防护服、口罩、医用手套和其他防护用品的长期短缺。

谭德塞表示,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的需求量是正常水平的100倍,价格则是正常水平的20倍,而且由于广泛的、不恰当的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这种短缺的情况被进一步加重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即便没有疫情的出现,一只小小的口罩背后仍然有着如此大的市场需求等待开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