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為什麼說“無邊落木蕭蕭下”,而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

知乎語文


"落木"解釋成木排,不通!

"無邊落木蕭蕭下"寫的是落葉紛飛後,萬木蕭疏之景,場面宏大,表現出深遠無邊的悲涼之情。換成落葉,意境就差多了!


阿彌LZM


我小時候常在江邊野樹林裡拾柴禾,哪是候外來樹種很少,在江南一般都是闊葉樹。秋天來臨時,部分樹葉先變黃,飄落。然後有些樹的小枝會落下來。特別是椿樹,它的嫩枝在葉子落完後,會從根部脫落(在樹幹上留下一個三角園形的白斑),由於是枝子還是青的,含水量大比較重,下降速度很快,落枝的時間也集中在那幾天(和落花一樣集中)。樹枝紛紛下落,落在鋪滿落葉的地上,莎莎作響。哪時才真正體會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意境。而落葉是沒有蕭蕭下的感覺,只能是飄飄下。


廣明1234


江邊有一種樹是針葉,而非闊葉!我以前到江邊遊玩,看見有一排排針葉樹,什麼樹我也不知道,正好秋風起,針葉在秋風中撲簇簇落下,我心頭就湧上杜甫的這句詩,恰當無比,確實落葉不合適,因為葉子在我們印象中都是一片片的!


無窮無盡的無聊


杜甫有一句詩,用的是“無邊落木蕭蕭下”,而不是“無邊落葉蕭蕭下”。雖然這時的“落木”就是“落葉”之意,但詩人這樣的遣詞造句絕非隨意,而是經過深入推敲而用之。要說明這個問題還得從杜甫寫這首詩的背景說起——

題中這句詩出自杜工部名作《登高》,是詩人窮困潦倒之時所作

“無邊落木蕭蕭下”這句詩出處杜甫的名作《登高》一詩,原詩是這樣的: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作者在寫這首詩時,正值安史之亂過去四年,而各大軍閥爭奪地盤,互相混戰,民不聊生之際。當時杜甫在成都投奔嚴武,作了他的幕僚,經營著著名的“杜甫草堂”,過了一段時間的安逸生活。可悲的是嚴武不幸去世,失去靠山的杜甫便無法再繼續在草堂生活下去,只好去了夔州,到遠離故土千里之遙的異鄉漂泊。加之失去經濟來源,身體又病痛不斷,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極為悲涼的。

杜甫寫這首詩的時間,應該是重陽節,在南方地區有九月九登高之俗。這時,大病初癒的杜甫,信步登上高崗,他滿眼所見不是碩果累累,也不是豐收的景象,而是風高浪急,落葉蕭蕭,哀猿悲號,倦鳥低迴的壓抑場景。

由這種悲涼的場面,詩人又不禁聯想到自己的困境,病獨艱難,霜鬢老邁,即使自己想喝口酒藉以消愁,卻也因病而不能如願。

這就是詩人作這首詩時的背景。

“落木蕭蕭”比“落葉蕭蕭”更能表達詩人當時沉重的心情

杜甫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文采不輸李白。杜甫的詩作雖然多壓抑,但言詞卻非常講究,絕不會隨便用詞用字。

“無邊落木蕭蕭下”這句詩裡的“落木”就是“落葉”的意思,但詩人用前者卻遠比後者顯得沉重。用“落葉”則有“飛揚”“飛舞”之意,雖然也能表現蕭索韻味,但也有歡快、輕飄之感,不能充分地表達詩人當時的心境。

另外,“落木”還有重量感,打在詩人的心上,有錐心之痛。這可能也是詩人要表達的另一層意思了。


方圓居文化


路過。我必須強忍悲痛含淚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其實參閱了其他全部回答,希望能找到觀點跟我保持高度一致的回答,那樣的話,我就可以偷一下懶,就不必勞神去寫一篇高度雷同的回答了。

遺憾的是,通觀前面所有的回答,竟

全都是錯誤的!所以,我為詩聖杜甫感到無比悲痛,也為他的名篇《登高》感到悲痛。《登高》的全文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七律是杜甫在大曆二年(公元767年)寓居夔州時所作。當時正值秋季,萬物蕭條,詩人恰又老邁多病,此時登高望遠,意在排遣心中的煩憂,卻不料所望遠景反倒是勾起了詩人更多的愁苦。

詩人登高,看到的是長江上的景色。眾所周知,長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通道。大件運輸,特別是西南地區盛產的木材,都是走長江水道,抵兩湖境內後,再由陸路運輸北上中原等地。

無邊落木蕭蕭下,指的是長江上放江排的壯觀景象。江排就是指長江上沿江而下的木排,壯觀中暗藏著兇險,稍有不慎,木排上放排的人便會遭遇不測,也給沿江過往船隻帶來巨大安全隱患。上圖為證,看看放排時的盛況:

像圖中這樣的木排體量,在古代的長江上只是小兒科。曾有史書記載,長江上的木排,在高峰期可綿延數十里而不見其盡頭。我本人小的時候,也曾親眼目睹過砍伐自秦嶺的木材順嘉陵江而下的壯觀景象。而嘉陵江在重慶匯入長江,再往下走,就是夔州。我曾經在想,杜甫看到的木排,會不會是從嘉陵江放下去的呢?

無邊落木蕭蕭下之後,緊接的是不盡長江滾滾來。長江的兇險呼應了落木的兇險,長江洶湧奔騰的氣勢造就了無邊落木的磅礴氣勢。造成這種視覺上的衝擊效果,是由詩人所處的觀景位置、長江在夔州境內的巨大落差共同實現的。一個“來”字表明詩人站在下游往上游看;一個“落”字寫出了長江奔湧出盆地時形成的巨大落差。這兩句明面上寫景,實則是暗喻詩人自身命運的兇險:多病、潦倒、年邁、客居他鄉。即使是在社會保障比較完善的今天,一個人身上兼具以上全部關鍵詞,也是凶多吉少的。

杜甫之所以被稱作詩聖,除了他為民請命,謳歌社會底層的疾苦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尊敬外,主要是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作品以寫實見長。所以,

落木就是落木,不關落葉任何鳥事。況且,在秋季的長江兩岸,其實仍然是山林蔥蘢墨綠,鳥鳴猿嘯,跟北方的秋季完全是兩碼事。對了,昨天有網友在質疑某“著名詩人”怎麼可能在冬天種蔬菜,我無言以對,只好站在自家樓上隨手拍了一張照片給他看,告訴他那個“著名詩人”確實沒有說謊。咱這裡都入冬了,還照樣山青水秀。目測我家所處的位置,跟那個“著名詩人”家所處的位置,在同一個緯度上,並且是在長江以北約200公里的地方。所以落葉跟長江邊的大多數野生樹種沒有多大聯繫。

所以,讀古詩不要想當然,而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意的都來點個贊吧。(圖片均來源於網絡,最後一張為川江木排)


專拔狗牙


這些回答,非常可笑,特別是還教科書說是木排,哪家教科書這麼解釋,絕對是誤人子弟!

原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其一,中國的詩詞特點非常鮮明,一般前部分寫景,後部分抒情。本詩前四句即是如此。如果是木排,和詩中前四句描寫深秋蕭瑟的主旨無關,顯然作為落葉解是符合詩的主旨的。

有人說重慶秋天無落葉,其實,重慶秋天也會有部分樹種落葉,包括欒樹、鵝掌楸、白蠟、玉蘭、楓樹、合歡。在大風天落葉飄零就不足為奇了。

至於用“落木”而不用“落葉”,實則是觀察對象不同,表述的情感不同,一般人會用“落葉”,而“落木”,是詩人杜甫高明的地方,因為用“無邊落葉蕭蕭下”,表達的是葉子在空中落的過程,而“無邊落木蕭蕭下”,則寫了落葉蕭蕭下,又同時描寫了落葉後無邊的蕭瑟的失去葉子的樹木的悲涼,和詩整體主旨吻合。

所以,用落木是一句詩寫樹木和葉子,又切題,是又一個“推敲”的經典。



竹閣觀天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為什麼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而不是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看到這個問題,我突然就想起中學時候,我的一位老師就講過這首詩歌。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我大約看了一下頭條的大夥兒的回答,一致認為“落木”應該是“落葉”。在我的記憶當中,我那位老師講解的可不是這樣。

在我老師的理解裡面,“無邊落木蕭蕭下”應該是古時候伐木放排的一種景象。古時候運輸工具落後,長江兩岸山高林密,人們需要木材建造房屋,於是把那些高大的,可以用作建築材料的樹木砍伐後紮成木排,放入長江讓它們順流而下,運輸到有需要的地方。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想象一下這種場景,在詩人登高望遠的視野裡,出現這樣壯觀的放排的景象也是很震撼啊。一眼望不到邊的樹木紮成的木排順流而下,綿延不盡的長江滾滾而來。木材都去了需要的地方,而詩人只能作悲秋客,憂愁多病,獨自登高傷感。

作者空懷憂國憂民之心,卻施展不了抱負。“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憂心煩惱得頭髮都花白了,成日裡借酒澆愁愁更愁啊!

也許是我老師講解得太精彩了,這篇詩文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中小學課堂講解中,老師們不會講究平仄韻,格律,反而是把字詞句子的意思深入淺出地講解給我們聽。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老師抑揚頓挫的聲音,還有他描繪給我們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畫面。雖然我看到許多人都認同了“落木”即“落葉”,但是我還是覺得我的老師講的挺有道理。


第七天空侯瑛


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名句,歷來膾炙人口。

為何詩中用落木,首先需要準確知道其真正含義。

歷來“落木”從來解釋為“落葉”,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關於落木有兩種解釋:

1、動賓結構(動詞+名詞):落下的樹葉

2、偏正結構(形容詞+名詞):凋落的樹木

根據律詩的對仗,“落木”與“長江”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詞的詞性都應該相同,然而“落”即“下落”是動詞,“長”是形容詞,就失對了。因而“落”是形容詞“凋落”,故落木應為第二種解釋。

再來品味詩中意象,“落葉”是春夏之交包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而“落木”比“落葉”還進一層,不僅觸覺上有乾燥之感,而且連“葉”字所保留的清秋氣息和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

因此天才的杜甫卻寧願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

另外,落木一詞早已有之。 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裡已經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這裡我們看到“落木”一詞就不是偶然了。


李成林


這個問題關鍵在區分“落木”和“落葉”這兩個詞,更準確一點,在於區分“木”和“葉”這兩個意象。

“木”這個意象比“葉”這個想象更具有蕭疏之感,更能表現出秋天這個季節的特徵。“葉”這個意象還具有“水份”,質感上還有一分厚重,“木”則不同,特別是“落木”,“水份”已經擠幹,質感更見蕭疏枯乾。

杜甫《登高》的背景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人生的秋景與時令季節的默契,讓詩人百感交集,開口而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大自然,春去秋來,週而復始,無邊無盡;人生可只有一世,“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不能不讓人油然而生感慨!


金風359


“無邊落木蕭蕭下”,是唐代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在他的《登高》詩中所描寫的一幅深秋落木圖。大家都知道這首《登高》詩被譽為“七律之冠”,是五十六歲的杜甫寫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的詩作,它不僅寫盡了大自然中的秋景之美,也道盡了詩人自己的飄零之苦,所以被譽為“七律之冠”。

“無邊落木蕭蕭下”,是指在秋冬交替時節,樹上的枯葉已經落得差不多了,就剩下一些葉柄還在樹枝上留戀著母體的溫暖,久久不願離去。可是,天氣忽然起了變化,呼號的北風,在一夜之間毫不留情的把他們硬生生的從樹枝上“揪”了下來,而這一幕,就被去登夔州白帝城外高臺的杜甫看到了,於是,吟出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千古絕句。

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詩中的“落木”絕對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落葉”,而是指樹葉連接著樹枝的葉柄(見圖3)。而“落木”和“落葉”的關係,可以說是兄弟姐妹關係,因為,對於落葉喬木類的樹木來說,“葉柄”和“葉”,都是需要作出自我犧牲,來成全自己的母體能夠安全度過冬天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屬於兄弟姐妹關係。但是,如果從“葉柄”是連接“樹葉”與“樹枝”的介質,他們又似乎不完全是兄弟姐妹關係了。

但是,對於樹木來說,他們就是一家人,誰也離不開誰。假如沒有“葉柄”,許多種屬的樹木的“葉”就沒有辦法和樹枝連接在一起,此時,“葉”就沒有辦法從樹木上吸收養分,茁壯生長。同樣,假如沒有“葉柄”,許多樹木沒有樹葉,就沒有辦法依靠“葉”的光合作用,把樹木所需要的養分轉化為有效的成分供給樹木生長。所以說,他們是無法分割的一家人。

這首詩可以說是杜甫把白帝城外的秋景給寫絕了,也把詩人窮困潦倒的晚年寫絕了。鑑於大家喜歡閱讀短小經典的文章,卓姥姥今日在此只把杜甫的原作用【圖片】方式介紹給大家,同時,與大家分享我的【譯文】供大家參考。關於這首詩的詳盡【賞析】,過幾天再與大家一起分享。

《登高·原文》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譯文】

高聳入雲的山上,風在呼呼的吼,猿在哀哀的叫,
清澈的江水倒映著小洲,成群的白沙鷗盤旋而飛。
漫山遍野的樹木在風中搖曳,無數秋木蕭蕭飄落,
無邊無際的江水,滾滾而來,日日夜夜奔流不息。
萬里河山美如畫,唯獨我從春漂到秋哪裡是我家?

今日我雖年老體衰、疾病纏身,卻想獨自上高臺。
一生顛簸流離,歷盡千辛萬苦,雙鬢長滿了白髮,
而今實在是窮困潦倒,連澆愁的劣酒也喝不起了。

【圖解】風急天高猿嘯哀

【圖解】渚清沙白鳥飛回

【圖解】無邊落木蕭蕭下

【圖解】不盡長江滾滾來

【圖解】萬里悲秋常作客

【圖解】百年多病獨登臺

【圖解】艱難苦恨繁霜鬢

【圖解】潦倒新停濁酒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