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抗“疫”簡史

人類歷史,也是一部人類不斷戰勝病毒的歷史。

梳理一遍歷朝歷代的抗疫史,對我們今天有所啟示。

中國古代抗“疫”簡史

1.先秦時期

當時人們認識到了“疫情”的可怕,也構建了最初的防疫方法。

甲骨文記載,夏商時期人們已經養成了洗手、洗腳等衛生習慣,這樣有利於防止疾病傳播。

《禮記·內則》說:“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意思是早上起床之後,要把室內打掃一遍。

當時人們已經開始思索疫情的產生與傳播問題。人們憑原始經驗發現,疫情的發生與季節有一定關係。比如春天有痟首疾,夏天有癢疥疾,秋天有瘧寒疾,冬天有漱上氣疾。


2.秦漢時期

人們意識到,隔離疫病患者可以有效防止疫病的傳播。

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上,已經出現了對麻風病隔離院的記載:甲有完城旦罪,未斷,今甲癘,問甲何以論?當遷癘所處之。

就是說,甲正在接受城旦(築城)的刑罰,服刑還沒有結束,現在得了麻風病,該如何處置?應當把他轉移到癘所再處理。

當時出現了隔離麻風病人的專門機構:癘所。

西漢時期,面對疫情,漢平帝下詔:“民疾疫者,空舍邸第,為置醫藥。”這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早的關於設立公立臨時疫病隔離醫院的記載。

東漢延熹五年,名將皇甫規率領軍隊征討隴右地區,軍中不幸發生疫病,皇甫規“親入菴廬巡視”,這裡的“菴廬”指的就是軍隊建立的臨時性隔離醫院。

除了隔離之外,秦漢時期的醫家,也總結了一些治療疫病的藥方。名醫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其中記載的三承氣湯、竹葉石膏湯等,都為今後疫病的治療打下了基礎。


3.魏晉隋唐時期

這個時期出現了防治疫情的醫家。

東晉醫學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對天花、虜黃病(即現代所說的黃疸)、沙蝨病(恙蟲病)等傳染病的症狀、治法都有詳細的記錄。

隋代醫家巢元方主持編纂的《諸病源候論》是中國第一部專論疾病病因和證候的著作。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僅總結了許多治療傳染病的方劑,還提出用燻藥法進行空氣消毒、向井中投入藥物給水消毒等消毒法。


中國古代抗“疫”簡史

4.宋元時期

這個時期最大的進步是對各種疫情的預防和治療。

兩宋時期,發生了多次疫病流行,朝廷經常派醫官到地方診視,併發放藥物救濟。

南宋時,軍隊中配置防疫藥品已經成為制度。

每年夏秋是流行病高發時節,常由太醫局擬定藥方,配置瘴藥、夏藥及臘藥,由惠民局、和劑局支付,分發給各地軍隊,以作為常備藥物。


5.明朝時期

明代防疫史上值得記述的一筆,是人痘接種術的推廣。

人痘接種術預防的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天花。

天花,又名“痘瘡”“痘疹”等,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

天花患者會在皮膚上成批依次出現斑疹、丘疹、瘡疹、膿疤等皮疹,最後結痂,遺留疤痕。

天花的傳染性很強,病情重,病死率較高。但患過天花後的存活者,則會擁有終生免疫力。

人痘接種法,就是將天花患者的痘痴研粉吹入健康人的鼻孔中,使其感染,進而獲得對天花的免疫力。

這種接種法也被稱為“旱苗法”,是當時人痘接種術的主要方法。


6.清朝時期

清代中後期,霍亂、猩紅熱等烈性傳染病傳入中國,因此,在醫學領域也出現了一批防治這些傳染病的著作。

防治鼠疫有鄭肖巖的《鼠疫約編》,以及在此基礎上羅芷園增輯的《鼠疫彙編》,防治猩紅熱有金德鑑的《爛喉丹痧輯要》,防治霍亂有王孟英的《隨息居重訂霍亂論》等。

1910年11月,在中國東北地區爆發了“黑死病”。

四個月內,疫情波及五省六市,死亡人數達60000多人。時年31歲的醫學博士伍連德臨危受命,帶人奔赴疫區,對屍體進行解剖,發現了一種新型鼠疫——肺鼠疫。

中國古代抗“疫”簡史

1911年1月,伍連德在哈爾濱建立了鼠疫研究所。同時,他請求清政府採取建立隔離醫院、控制疫區交通、加強鐵路檢疫、火化鼠疫患者屍體等措施。

他依據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防疫理念和辦法,僅用了四個月時間,便成功撲滅鼠疫疫情。

這一場抗擊鼠疫的行動,是人類歷史上一次較為成功的大規模傳染病控制行動。至今,在控制未知傳染病時,伍連德的方案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