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疫情發生在宋朝,會怎樣?

如果疫情發生在宋朝,會怎樣?

疫情,對一個國家的制度是一種挑戰和考驗。

那如果疫情發生在宋朝,會怎樣呢?

兩宋時期,是中國城市文明的開端。國內外的學者都認為,兩宋時期的中國城市,在各方面的建設上已經相當完備,可以說領先了當時的世界。同時對於如何防控疫情,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如果疫情發生在宋朝,會怎樣?


《清明上河圖》局部。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風貌。

小到個人家庭衛生,就有“下必浣水”的衛生措施;大到城市衛生,還有專門的收集糞便的人員,進行統一處理。同時國家還培養了大批醫療、災備等人才和機構。宋朝的翰林醫官院和惠民和劑局,可以應對日常百姓對醫藥的需要。在疫情來臨的時候,還有安濟坊、居養院和漏澤園作為補充。

翰林醫官院:隸屬翰林院,負責朝中的醫藥事務,在民間有疫情的時候也會奉詔進行醫療活動。

惠民和劑局:類似官辦的藥房,遍佈各個州縣府道,提供平價藥品。

如果疫情發生在宋朝,會怎樣?


《清明上河圖》中的藥鋪

安濟坊:國家資助建立的官辦公益醫療機構,類似病房,負責疫情中無家可歸的人。這裡具備相對完善的居住條件,全部由國家資助。

居養院:用於災難和疫情之後,鰥寡孤獨等人的住所,並提供飲食、療養等服務,類似收容所和養老院。

漏澤園:就是官辦公墓,作用在於收集災難和疫情之後病死之人的遺骨,並進行埋葬。從宋朝起,形成了制度,並一直延續到明朝。

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到,古代中國人的醫療體系和對疫情的防控,是很全面並且具有很深的人文精神的。

如果疫情發生在宋朝,會怎樣?


下面我為大家提供一個具體的疫情防控管理案例,從中可以看到,宋朝時期,古代中國醫療體系的細緻和完善程度。

我們先看:一段記錄。直接上譯文,原文在文章末尾:

州縣官吏登記報告,全州孤兒、老人、疾病、體弱不能養活自己的共有二萬一千九百多人。向來規矩,官府每年發給窮人救濟,應當發到三千石糧米就停止。趙公徵收富戶人家上繳的,以及僧人道士吃餘下的糧米,共得穀物四萬八千多石,就用它來補助那救濟的費用。讓規定從十月初一開始,每人每天領一升救濟糧,孩童每天領半升。趙公擔心領米的人太多會相互踐踏,又讓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領米,並且每人一次領兩天的口糧。他又擔心鄉民將流離失所,就在城鎮郊外設置了發糧點共五十七處,讓各人就便領糧,並通告大家,離開自家的不發給糧食。估計到辦理髮糧的官吏不夠用,便選取沒有任職並住在越州境內的官吏,供給他們糧食並把事情委任給他們。不能養活自己的人,有了這樣的供應。能夠買得起糧食的人,就替他們告誡富人不能囤積米糧不賣給他們。又替他們調出官糧,共五萬二千餘石,用低價賣給百姓。設置賣糧點共十八處,讓買糧的人自行就便像領糧的一樣。又僱用民工修補城牆四千一百丈,費工三萬八千個,計算他們的傭工發給工錢。有願意出利息借錢的老百姓,官府勸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錢給他們,等田中谷熟,官府為債主出面責令他們償還。被拋棄的男女孩童,都讓人收養他們。 ----譯文出自百度百科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嚴重。官府設立病院,安置無家可歸的病人。招募兩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醫藥和飲食委託給他們,讓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以上的文章選自曾鞏的《越州趙公救災記》,作者記錄了一個名叫趙抃的官員,在越州應對疫情的事情。作者希望可以通過這篇文章,將總結下來的救災防疫等經驗流傳天下,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方法。

如果疫情發生在宋朝,會怎樣?


在這裡,我們對文章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

l 拓展糧食徵集渠道。從大戶富戶手中徵集糧食進行配發。

l 統計受災人數,並對“孤兒、老人、疾病、體弱不能養活自己的”人群,進行分類統計。從而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一刀切。“規定從十月初一開始,每人每天領一升救濟糧,孩童每天領半升。趙公擔心領米的人太多會相互踐踏,又讓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領米,並且每人一次領兩天的口糧。他又擔心鄉民將流離失所,就在城鎮郊外設置了發糧點共五十七處,讓各人就便領糧,並通告大家,離開自家的不發給糧食。”

l 對於負責救災的人力資源,進行了有效的整合。“估計到辦理髮糧的官吏不夠用,便選取沒有任職並住在越州境內的官吏,供給他們糧食並把事情委任給他們。”

l 洞悉人性,鼓勵自救,有效運用行政和經濟手段,救災和對受災人群的心裡進行疏導。

l 買不起糧食的人,通過上面的方法就可以拿到糧食。而“能夠買得起糧食的人,就替他們告誡富人不能囤積米糧不賣給他們。又替他們調出官糧,共五萬二千餘石,用低價賣給百姓。設置賣糧點共十八處,讓買糧的人自行就便像領糧的一樣。又僱用民工修補城牆四千一百丈,費工三萬八千個,計算他們的傭工發給工錢。有願意出利息借錢的老百姓,官府勸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錢給他們,等田中谷熟,官府為債主出面責令他們償還。”

l 收養孤兒,並對救災的持久性做了相關安排。“被拋棄的男女孩童,都讓人收養他們。第二年春上,瘟疫很嚴重。官府設立病院,安置無家可歸的病人。招募兩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醫藥和飲食委託給他們,讓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小編作此篇文章是想要告訴大家,面對疫情,古代中國人依靠智慧和勤勞都可以應對,那麼我們擁有現代醫療體系和強大國家力量,這就更加有信心卻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

如果疫情發生在宋朝,會怎樣?


最後要簡略的說一下這個古文的作者。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右人, [1] 出生於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他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澈並稱“唐宋八大家”

州縣吏錄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萬一千九百餘人以告。故事,歲廩窮人,當給粟三千石而止。公斂富人所輸,及僧道士食之羨者,得粟四萬八千餘石,佐其費。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憂其眾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異日,而人受二日之食。憂其流亡也,於城市郊野為給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給。計官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職而寓於境者,給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為之告富人無得閉糶。又為之官粟,得五萬二千餘石,平其價予民。為糶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為工三萬八千,計其傭與錢,又與粟再倍之。民取息錢者,告富人縱予之而待熟,官為責其償。棄男女者,使人得收養之。

明年春,大疫。為病坊,處疾病之無歸者。募僧二人,屬以視醫藥飲食,令無失所恃。凡死者,使在處隨收瘞之。

“冠狀病毒來了,總有一天這些日子會成為一段溫暖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