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四人取到无字真经,真的是二尊故意生事的吗?

其实生活有点假


我们知道西游记中,唐僧一行人历经八十难,才终于走到佛祖面前。就在取经的节骨眼上,佛弟子阿难和伽叶却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唐僧说自己没有带着人事,阿难和伽叶这才传了“无字”的经书给唐僧。



这才有了第八十一难的“老龟问寿”。

回到剧情,佛祖后来在悟空的质问下说出实情:所谓人事,即是人所珍重之事物。

更近一步讲,人事即是人世。

把人事放下,说的就是放下人世种种,脱离凡夫尘心。


那么在唐僧心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答案就是:求取真经。

而佛家中,所谓真经,实际上“求而不得,取而无有”。

白话说就是:真经只能传给无心取经之人。

所以阿难伽叶向唐僧索要人事,本意是在度化唐僧,我们知道伽叶是禅宗祖师,这里的问话,是在和唐僧参话头,问的是:如今真经就在眼前,你已经放下一切了吗?

这个时候的唐僧,其实只剩一件事没放下,那就是求取真经这个心念。

就是因为这一念,唐僧的回答才落入了凡尘之见。

唐僧说自己来的仓促,未曾准备人事。

那么阿难伽叶就明白了:你唐僧现在还有取经的私心,也就是还没有明心见性,有字的佛经还不能传给你,只能给你无字的真经,你再去悟悟吧!


无字真经,可悟不可读、可遇不可求。

唐僧只有悟得无字的真经,那才能准确理解有字的佛经。因为我们知道唐僧取回来的经书是梵文写的,还需要唐僧翻译成汉文,如果唐僧心中有欲,那么翻译的过程中,必定有人欲代入佛经,自然就不甚完美。

所以这无字真经,是对唐僧的最后一道考验。你懂了,ok,给你经书,你不懂,那么你只能再悟:心中有人事,则身上有人事;心中无人事,何谈留下来?

唐僧毕竟是如来的弟子金蝉子转世,实际上他在通天河捞无字经书的时候,就已经通悟这一切,当下即成就了佛性,已经完全放下了人事。



人事一了,人世已空。

那么既然如此,唐僧又何必要再回去求取有字的真经呢?

因为唐僧已经知道,那无字的真经是如来专门传给他的,是助他了悟空性。

这个时候的唐僧,虽然已经无需佛经来度,但是东土还有千千万万的众生欲闻佛法,所以经还是要取。


但是很重要的转变在这里:唐僧过去想取经,是“人世”的求佛之欲,故未了人事。而现在唐僧想取经,则是为东土众生,是“佛世”的一种大愿,是菩萨心肠,已了人事。

“由欲至愿,转识成慧”。


这八个字可以说是我们修习佛法者,自我测验的照妖镜。

再回剧情,在唐僧折返回来,二度求取真经时,唐僧有一个举动,他愿意把唐朝皇帝李世民送给自己的一个“紫金钵盂”留下来换取真经,这个钵盂一路伴唐僧西来,是唐僧的饭碗,唐僧用自己的饭碗换取真经,表达的是唐僧愿意用生命换取真经。

这一个举动可以说意义非凡,是唐僧和如来做给众生的一场戏。


这一出戏有何深意?


这一出戏,就根源来讲,是道家的东西。

说的是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这里的美,并非美丑的美,而是成人之美的美,意为:美好。

这样才能和后面的恶字对应上。


那么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


如果我们把美好的种子撒在天下人的心中,那么丑恶的行为就会出现在天下人的身上。

反过来,如果我们把丑恶的种子撒在天下人心中,那么美好的行为就会出现在天下人的身上。

这就是道家所谓:“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有,用其无”的“无为之治”。

如来和唐僧以人事交换佛经的行为,正是这种高深道理入世后的具体呈现。

要想弄明白这个,我们还得扯一扯儒家。 孔子有两个得意弟子子贡和子路。

子路受牛:

子路曾经在河里救起过一个人,这家人就送子路一头牛作为酬谢,子路还真的收下了。

天下人知道这件事以后,都纷纷嘲笑子路,说你身为夫子的亲传弟子,却也能做出这贪财的行为,没什么了不起的嘛!

孔子知道后,却夸奖子路说:你做的对,从此大家都愿意救人了。

事后,大家果然纷纷做起好事来。那些收取回报的,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不收回报的,也在心中喜悦的很,因为深信自己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甚至超过子路这种贤人。

这就是子路受牛的故事。

子路通过舍弃自己的美名,而换来了大家的不恶。


子贡赎人:

战国的鲁国,当时有一条法律:任何人只要在国外赎回沦为奴隶的鲁国人,那么鲁国政府会报销一切赎人的花销。

子贡一次正好碰到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他就赎他回国,但是高调宣布:不需要国家的报销,一切花费,我自贡自己扛了!

孔子知道后,痛心疾首,说:子贡你真是可恶啊!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愿意救赎身为奴隶的鲁国人啦!


果然大家听说这件事以后,都不愿意再积极的救赎奴隶了,因为做好事救奴隶这件事,已经被子贡这个富二代拔高到别人没办法效仿的高度了。

这就是自贡赎人的故事。


自贡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极高的道德标准,自以为可以换来众人的效仿,没想到正是因为他这个标准,使得原本的善事,对于一般人来说成为了无力承担的行为了。

可以说,子贡用他的美名,坏掉了所有人做好事的权利。

所以:

为富太仁,反而不仁;是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为人太善,反而不善,是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唐僧如果毫无代价就得到佛祖的真经。

那么后世传法说经之人,自然就要效仿如来的无私,无形中就让学佛的人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而无私传法这件“大德”之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负担起的,久而久之,自然就少有人愿意传法了。


现在唐僧成了行贿的“俗人”,佛祖成了受贿的“贪官”,两个人背上这千古的骂名,从而大大的降低了后世佛门中人传法的门槛。

正是因为善事没有被做尽,我们才有做善事的机会。


也只有圣人们背起天大的黑锅,小民的小锅里才会有可口的饭菜。所以庄子才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这不正是道德经中:所谓“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的治国之道的具体实践吗?


而西游记中,真正的“无字真经”,岂非正是唐僧和佛祖为我们演的这出受贿戏?

这本无字真经,值得所有领导者去领悟。


也难怪,有人说西游记是一根香蕉:僧衣的黄皮,包着道家的真心。

你觉得呢?


小七说道


唐僧几人取经,这一路上如来派土地,功曹,伽蓝等人护卫,在几人遇到危极关头没少出力。但是如来派他们还有其它作用,对几人进行监督,取经过程作没作手脚。唐僧三大弟子都会法术,悟空能背红孩,能拿十万斤金箍棒。八戒,沙僧各拿几万斤的重物,背个俗人唐僧百十多斤轻轻松松。唐僧不用吃苦遭罪,几人也是。用法术做个弊行程快,完成时间也快。几人聊天也有此话题,八戒说过此意,悟空意思代替不了师父,亲身亲历,精神上的变化。

所以这一路师徒几人几次遭难,这些人说是保护唐僧,有时就没了影。这几个人干嘛去了?去向如来报告行程,分头监督几个人的。各有任务。所以后来论功行赏,说几个人的一路行为。如来把悟空大大夸赞了一番,一路打妖去除心魔,封斗战胜佛。封八戒净坛使者,八戒懒得太明显了,让人多次瞧见如来已知。

所以,这几个人来到西天,让他们取经,二尊难为他们。如来掐指一算还有一难。不是这回事,是他们行程办事人家掌握,这一路都做了什么,人家有耳目。唐僧还有一事未办去取经阁了。神仙的领会有也报信的。二尊已知难为他们?他们也未想起这事。什么叫人事?应该人办的事办了吗?几人不解,人家只好说要金钵。佛以自觉,自悟,自渡,自圆为主,不直说。点化一下。所以给的是无字经。对于老龟托的事一字未提。取经不是走过程,到了西天完事。办事心诚,做人诚信。讲良心,不近女色,不畏死,不畏强权,还得勇敢, 能吃苦。为百姓办事。机智。素质过硬。考验人品。他们几人就想正果经了,经的目的是帮助人脱离苦海。忘了经的本身,未施恩于老龟。不讲信用,又忘恩。让他们几个长记性就民间所说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这人事是这意。


红纸袅


其实无子真经也是经,只不过一个凡人咋看着懂。。这二蹲要人事,是提醒他们要有恩必报。谁对他们有恩。四值功朝。山神土地等等。真经真是他们师徒四人取得的吗?不是。背后还有许多无名的神仙。帮忙的。他们咋一句也不提。是不是啊。跟他们提醒,提醒。


约定9521


老是纠缠这东西干嘛?成语中有“无中生有”(也是三十六计之一),佛家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家有“从来处来,往去处去。”,“道可道,非常道”,儒家讲……

所以,“无字便是有字,有字也等于无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