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四人取到無字真經,真的是二尊故意生事的嗎?

其實生活有點假


我們知道西遊記中,唐僧一行人歷經八十難,才終於走到佛祖面前。就在取經的節骨眼上,佛弟子阿難和伽葉卻向唐僧師徒索要人事,唐僧說自己沒有帶著人事,阿難和伽葉這才傳了“無字”的經書給唐僧。



這才有了第八十一難的“老龜問壽”。

回到劇情,佛祖後來在悟空的質問下說出實情:所謂人事,即是人所珍重之事物。

更近一步講,人事即是人世。

把人事放下,說的就是放下人世種種,脫離凡夫塵心。


那麼在唐僧心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

答案就是:求取真經。

而佛家中,所謂真經,實際上“求而不得,取而無有”。

白話說就是:真經只能傳給無心取經之人。

所以阿難伽葉向唐僧索要人事,本意是在度化唐僧,我們知道伽葉是禪宗祖師,這裡的問話,是在和唐僧參話頭,問的是:如今真經就在眼前,你已經放下一切了嗎?

這個時候的唐僧,其實只剩一件事沒放下,那就是求取真經這個心念。

就是因為這一念,唐僧的回答才落入了凡塵之見。

唐僧說自己來的倉促,未曾準備人事。

那麼阿難伽葉就明白了:你唐僧現在還有取經的私心,也就是還沒有明心見性,有字的佛經還不能傳給你,只能給你無字的真經,你再去悟悟吧!


無字真經,可悟不可讀、可遇不可求。

唐僧只有悟得無字的真經,那才能準確理解有字的佛經。因為我們知道唐僧取回來的經書是梵文寫的,還需要唐僧翻譯成漢文,如果唐僧心中有欲,那麼翻譯的過程中,必定有人慾代入佛經,自然就不甚完美。

所以這無字真經,是對唐僧的最後一道考驗。你懂了,ok,給你經書,你不懂,那麼你只能再悟:心中有人事,則身上有人事;心中無人事,何談留下來?

唐僧畢竟是如來的弟子金蟬子轉世,實際上他在通天河撈無字經書的時候,就已經通悟這一切,當下即成就了佛性,已經完全放下了人事。



人事一了,人世已空。

那麼既然如此,唐僧又何必要再回去求取有字的真經呢?

因為唐僧已經知道,那無字的真經是如來專門傳給他的,是助他了悟空性。

這個時候的唐僧,雖然已經無需佛經來度,但是東土還有千千萬萬的眾生欲聞佛法,所以經還是要取。


但是很重要的轉變在這裡:唐僧過去想取經,是“人世”的求佛之慾,故未了人事。而現在唐僧想取經,則是為東土眾生,是“佛世”的一種大願,是菩薩心腸,已了人事。

“由欲至願,轉識成慧”。


這八個字可以說是我們修習佛法者,自我測驗的照妖鏡。

再回劇情,在唐僧折返回來,二度求取真經時,唐僧有一個舉動,他願意把唐朝皇帝李世民送給自己的一個“紫金缽盂”留下來換取真經,這個缽盂一路伴唐僧西來,是唐僧的飯碗,唐僧用自己的飯碗換取真經,表達的是唐僧願意用生命換取真經。

這一個舉動可以說意義非凡,是唐僧和如來做給眾生的一場戲。


這一齣戲有何深意?


這一齣戲,就根源來講,是道家的東西。

說的是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這裡的美,並非美醜的美,而是成人之美的美,意為:美好。

這樣才能和後面的惡字對應上。


那麼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


如果我們把美好的種子撒在天下人的心中,那麼醜惡的行為就會出現在天下人的身上。

反過來,如果我們把醜惡的種子撒在天下人心中,那麼美好的行為就會出現在天下人的身上。

這就是道家所謂:“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有,用其無”的“無為之治”。

如來和唐僧以人事交換佛經的行為,正是這種高深道理入世後的具體呈現。

要想弄明白這個,我們還得扯一扯儒家。 孔子有兩個得意弟子子貢和子路。

子路受牛:

子路曾經在河裡救起過一個人,這家人就送子路一頭牛作為酬謝,子路還真的收下了。

天下人知道這件事以後,都紛紛嘲笑子路,說你身為夫子的親傳弟子,卻也能做出這貪財的行為,沒什麼了不起的嘛!

孔子知道後,卻誇獎子路說:你做的對,從此大家都願意救人了。

事後,大家果然紛紛做起好事來。那些收取回報的,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不收回報的,也在心中喜悅的很,因為深信自己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甚至超過子路這種賢人。

這就是子路受牛的故事。

子路通過捨棄自己的美名,而換來了大家的不惡。


子貢贖人:

戰國的魯國,當時有一條法律:任何人只要在國外贖回淪為奴隸的魯國人,那麼魯國政府會報銷一切贖人的花銷。

子貢一次正好碰到一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他就贖他回國,但是高調宣佈:不需要國家的報銷,一切花費,我自貢自己扛了!

孔子知道後,痛心疾首,說:子貢你真是可惡啊!從此以後再沒有人願意救贖身為奴隸的魯國人啦!


果然大家聽說這件事以後,都不願意再積極的救贖奴隸了,因為做好事救奴隸這件事,已經被子貢這個富二代拔高到別人沒辦法效仿的高度了。

這就是自貢贖人的故事。


自貢給自己樹立了一個極高的道德標準,自以為可以換來眾人的效仿,沒想到正是因為他這個標準,使得原本的善事,對於一般人來說成為了無力承擔的行為了。

可以說,子貢用他的美名,壞掉了所有人做好事的權利。

所以:

為富太仁,反而不仁;是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為人太善,反而不善,是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唐僧如果毫無代價就得到佛祖的真經。

那麼後世傳法說經之人,自然就要效仿如來的無私,無形中就讓學佛的人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而無私傳法這件“大德”之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負擔起的,久而久之,自然就少有人願意傳法了。


現在唐僧成了行賄的“俗人”,佛祖成了受賄的“貪官”,兩個人背上這千古的罵名,從而大大的降低了後世佛門中人傳法的門檻。

正是因為善事沒有被做盡,我們才有做善事的機會。


也只有聖人們背起天大的黑鍋,小民的小鍋裡才會有可口的飯菜。所以莊子才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這不正是道德經中:所謂“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的治國之道的具體實踐嗎?


而西遊記中,真正的“無字真經”,豈非正是唐僧和佛祖為我們演的這出受賄戲?

這本無字真經,值得所有領導者去領悟。


也難怪,有人說西遊記是一根香蕉:僧衣的黃皮,包著道家的真心。

你覺得呢?


小七說道


唐僧幾人取經,這一路上如來派土地,功曹,伽藍等人護衛,在幾人遇到危極關頭沒少出力。但是如來派他們還有其它作用,對幾人進行監督,取經過程作沒作手腳。唐僧三大弟子都會法術,悟空能背紅孩,能拿十萬斤金箍棒。八戒,沙僧各拿幾萬斤的重物,背個俗人唐僧百十多斤輕輕鬆鬆。唐僧不用吃苦遭罪,幾人也是。用法術做個弊行程快,完成時間也快。幾人聊天也有此話題,八戒說過此意,悟空意思代替不了師父,親身親歷,精神上的變化。

所以這一路師徒幾人幾次遭難,這些人說是保護唐僧,有時就沒了影。這幾個人幹嘛去了?去向如來報告行程,分頭監督幾個人的。各有任務。所以後來論功行賞,說幾個人的一路行為。如來把悟空大大誇讚了一番,一路打妖去除心魔,封鬥戰勝佛。封八戒淨壇使者,八戒懶得太明顯了,讓人多次瞧見如來已知。

所以,這幾個人來到西天,讓他們取經,二尊難為他們。如來掐指一算還有一難。不是這回事,是他們行程辦事人家掌握,這一路都做了什麼,人家有耳目。唐僧還有一事未辦去取經閣了。神仙的領會有也報信的。二尊已知難為他們?他們也未想起這事。什麼叫人事?應該人辦的事辦了嗎?幾人不解,人家只好說要金缽。佛以自覺,自悟,自渡,自圓為主,不直說。點化一下。所以給的是無字經。對於老龜託的事一字未提。取經不是走過程,到了西天完事。辦事心誠,做人誠信。講良心,不近女色,不畏死,不畏強權,還得勇敢, 能吃苦。為百姓辦事。機智。素質過硬。考驗人品。他們幾人就想正果經了,經的目的是幫助人脫離苦海。忘了經的本身,未施恩於老龜。不講信用,又忘恩。讓他們幾個長記性就民間所說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這人事是這意。


紅紙嫋


其實無子真經也是經,只不過一個凡人咋看著懂。。這二蹲要人事,是提醒他們要有恩必報。誰對他們有恩。四值功朝。山神土地等等。真經真是他們師徒四人取得的嗎?不是。背後還有許多無名的神仙。幫忙的。他們咋一句也不提。是不是啊。跟他們提醒,提醒。


約定9521


老是糾纏這東西幹嘛?成語中有“無中生有”(也是三十六計之一),佛家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家有“從來處來,往去處去。”,“道可道,非常道”,儒家講……

所以,“無字便是有字,有字也等於無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