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昨天的奧斯卡頒獎禮都看了吧?


結果還滿意嗎?


要說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肯定要數《寄生蟲》。


不光拿到最佳國際電影這種針對非英語系電影的傳統大獎。


它還創歷史性的同時摘得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導演、最佳影片三座重量獎項。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尤其是同時拿到最佳國際電影和最佳影片,這在奧斯卡頒獎史上更是首例


此外,能同時登頂奧斯卡和戛納兩個歐美著名的電影節,《寄生蟲》的名聲算是徹底打響。


也難怪導演奉俊昊昨天領獎時樂不可支。


因為這不單單是他一個人的勝利,更是整個韓國電影產業的榮耀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獲悉電影拿獎後,韓國總統文在寅除了發文祝賀,也公開表示:


政府今後會進一步鼓勵電影從業者大膽創作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可以說,《寄生蟲》的勝利,不單純是一個工業體系的勝利。


它還啟示人們,落後好萊塢並不可怕,只要允許創作自由,後來者同樣能夠居上


相較昨天《寄生蟲》在舞臺上的大放異彩,毒藥君關注的另外兩部電影則有點兒慘。


一部是老馬的《愛爾蘭人》,因為被貼上流媒體出品的標籤,10提0中。


另一部,就是本該在頒獎禮成為熱門,後來爆冷落馬的——


1917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相較顆粒無收的《愛爾蘭人》,《1917》本次的奧斯卡之旅還算幸運。


因為它至少保證沒被剃頭。


所有被提名獎項中,它最終拿到

最佳攝影、最佳視效、最佳音響三個技術大獎。


而在被《寄生蟲》截胡前,​它原本一直在奧斯卡前哨站上高歌猛進。


一度成為​外界眼中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有力角逐者。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儘管故事性而言,它沒有《寄生蟲》的戲劇化程度那麼高。


但至少視聽體驗方面,《1917》真的做到了極致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能夠​做到這一點,本身就得歸功電影強大的製作班底。

如果你之前留意過影片的排兵佈陣,相信也會和我一樣期待。


導演方面,相較在歐美市場不太出名的奉俊昊,薩姆·門德斯則是早就名聲在外。


《美國麗人》、《鍋蓋頭》、《革命之路》,皆出自他之手。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到了新片,門德斯稱,《1917》面臨的挑戰,比一般的電影多5倍


這個一會兒還會結合影片的主要賣點來說。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主演方面,因為拍攝手法的原因,此次除了兩位英國青年演員外。


別的配角,都是英國影壇的頂級大腕。


像科林·費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馬克·斯特朗這些名字,影迷一定再耳熟不過。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但就像剛才說的,因為拍攝的主體是兩個年輕新兵。


以上幾位英倫大帥哥除了短暫客串外,再無任何露臉。


拜《1917》極度風格化的攝影所賜,電影這次的沉浸感做得尤其突出


連英國傳奇男星——同時也是諾蘭御用配角——邁克爾·凱恩看過都表示:


1917是自己看過最棒的戰爭片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說到沉浸感這件事兒,真的要感謝此次的影片攝影指導,羅傑·迪金斯


自17年的《銀翼殺手2049》後,這是他第二次摘得奧斯卡最佳攝影殊榮。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但如果熟悉電影圈的應該知道,這位老哥是攝影界出名的大拿。


此次聯合門德斯,賦予電影最令人著迷的部分就是“一鏡到底”了。


當然,這不是說它真的花了110分鐘拍一個鏡頭。


畢竟,這種技術對現場調度的要求太高,稍出差錯,就得全部推翻重來。


已經封鏡的匈牙利著名導演貝拉·塔爾,之前就因為這個問題把製片人逼到自殺。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儘管《1917》是偽長鏡頭,但在下一個剪切點到來前,現場的表演必須一氣呵成。


這其實對劇組的整體配合要求還挺高的。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煙霧也起到了掩護鏡頭連貫性的角色


回看影史,類似的作品其實早就有了,《1917》並不算獨創。


經典的如希區柯克的《奪魂索》,裡面就採用了和《1917》如出一轍的剪輯手法。


希胖利用短暫的視覺停留障礙成功“欺騙”了觀眾,讓大家誤以為全片從頭至尾只有一個鏡頭。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近點兒的如2014年的《鳥人》,裡面也用這種偽長鏡頭炫了把技。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真正做到一個鏡頭拍完的,是一部俄羅斯的電影。


沒錯,就是那部《俄羅斯方舟》。


導演用90多分鐘的時間,動用2000個演員和35個房間,在排練7個月後,才用一個鏡頭完成了對蘇俄200年近代史的重現。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事實告訴我們,只要資金充足,要完成這種鏡頭有難度,但不是不可能。


但這種技術就像李安近幾年追求的120幀技術一樣,如果沒分清它真正的應用場合,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從他用到新技術的新片得到的兩極風評來看,這種嘗試有些費力不討好。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反觀《1917》,門德斯和迪金斯這次顯然賭對了。


因為這種“一鏡到底”的概念作用到戰場上,立馬賦予了觀眾極強的代入感。


一些人看完表示,電影的“遊戲闖關感”十足


配合上影片出色的配樂和氣氛烘托,一場電影看下來,觀眾的情緒始終能融入到劇情中。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據羅傑·迪金斯自己在採訪中表示,開拍前,為了配合後期剪輯點,他會和演員提前進場排練。


大量的排練。


排練包括演員和各部門的走位配合,大家相輔相成,才能完成這部帶有舞臺劇性質的作品(不能暫停)。


因為包含太多未知因素,拍攝過程中面臨的突發問題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在一些長達8-9分鐘的長鏡頭中,有時涉及13次攝影機交接轉換。


能將畫面轉換得如此天衣無縫,也多虧二人實戰經驗豐富(他們之前合作過類似題材——《鍋蓋頭》)。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當然了,一部電影不能只看技術層面帶來的感官體驗。


客觀而言,《1917》最大的硬傷就在於視角的極度私人化(影片靈感來自導演家屬的一戰經歷),導致影片缺少多維層次來審視其表現的戰爭


這和1930年反映同一場戰爭的《西線無戰事》可以說形成了鮮明對比。


後者通過一批童子兵,讓人看到戰爭中對生命的殘酷磨滅和它的非人性特質。


也因此,才誕生了後來那段經典的“與其為國去死不如活著”的經典獨白。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當然了,對於參與戰爭的人而言,是否願意付出生命去捍衛,得根據其所處立場而定(侵略方還是被侵略方)。


但這類題材慣有的反戰思維,在《1917》中,卻被一種不易察覺的浪漫主義腔調替代。


對於一場奪去過全球1000多萬人生命的戰爭,這樣的視角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與此同時,將注意力放在強視聽、弱敘事的範疇,也很容易讓作品丟失玩味空間。


和《敦刻爾克》類似,兩部電影都嘗試用形式上的感官刺激,替代文本蘊含的敘事信息(即大量留白)。


內容的不豐滿,則讓形式難免顯得空乏


“最棒戰爭片”被《寄生蟲》完虐,輸得真冤?


我佩服門德斯和李安這樣的技術先驅。


他們勇於嘗試,敢為人先。

但另一方面,通過對影史上那些經典作品的重溫,我們更加明白:


一部類型片的優秀,絕不僅僅靠某方面的凸出表現。


它一定得綜合表現更搶眼,才能符合人們對“優秀”二字的定義。


這麼說起來,《寄生蟲》也許在技術細節處理上不如《1917》完美。


但能夠結合大眾關心的議題取得商業和藝術的微妙平衡,大概就是它為何能一直從去年一直火到頒獎季的一個原因。


門德斯輸給這樣的對手,不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