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揚州有片叫做南河下的老城區,現存70多條老街巷

半個多世紀前,經常繞小巷子去南河下看男孩子最喜歡的戰爭電影。那個劇場現已改建為酒店。道光年間(距今約190年)朝廷在兩淮地區進行鹽政改革,由綱鹽制改為票鹽制,撼動了鹽商的經營特權,南河下那些大清鹽商就陸續撤離了揚州。

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化,且難以預測。正如臘月裡南河下的居民正樂呵呵地忙年,除夕就舉國動員防控阻擊新型肺炎了。什麼事情只要放到歷史的時空裡,都是彈指一揮間。

在揚州有片叫做南河下的老城區,現存70多條老街巷

揚州的滄古韻味,主要是散落在城區的上百處明清建築。南河下廖氏鹽商住宅東側的那間酒店灰白相間的明朗風格,恰恰突顯出古宅的滄桑與恢弘。在建設規劃之中注重傳統與現代的兼容協調,是揚州代代相傳的規矩。

在揚州有片叫做南河下的老城區,現存70多條老街巷

這些老房子憑藉自身的頹敗滄桑講述著鹽商的財富神話與逃離風雨豪門的悲愴,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

在揚州有片叫做南河下的老城區,現存70多條老街巷

我們在引市街可以欣賞到廖氏鹽商住宅那高聳的西山牆。

江西籍鹽商廖可亭,該住宅建於1905年,位於南河下街118號,後經光緒年間兩次擴建。廖宅佔地規模達3300餘平方米。現存東西兩軸,老屋150餘間。兩邊有廊與門廳相接,西軸有船廳、花廳、住宅樓。除大門廳及北部花園已毀外,整個建築基本完整。

在揚州有片叫做南河下的老城區,現存70多條老街巷

整個住宅唯有高處方能見其全貌:東軸有門廳、大廳、住宅樓,面闊五間,大廳為楠木結構,前有捲棚。廳內原有鎮宅之寶“同規住哲”和“鄉國垂型”兩塊匾額尚存,題寫者為先後任過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和徐世昌。可見廖氏當年不僅僅富有,社會地位也顯赫一時。我透過一扇居民家的窗戶,欣賞到雕刻精緻的木質格窗。

在揚州有片叫做南河下的老城區,現存70多條老街巷

目前,寥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裡面住著五六十戶居民,也有一些倉庫以及空關房。

我經常去那些宅院探訪,輕撫著風化嚴重的木質樓梯扶手,下腳每一步都吱嘎作響,那分明是歷史低沉的呼喚。

在揚州有片叫做南河下的老城區,現存70多條老街巷

鹽商故居,一些廖氏後人還住在裡面,其它更多是普通市民。無數的分隔與搭建,他們恪守著看似破破爛爛,甚至雜亂無章的居家環境,安之若素。

在揚州有片叫做南河下的老城區,現存70多條老街巷

牆角屋簷和窗臺上漸漸孳生出幾株生命力極其強盛的構樹,蒼翠的樹葉與院子裡精心培植的缸荷,以及悠然的錦鯉相映成趣。陳舊是滄桑的歷史,破爛是物質的外在,唯有對南河下的眷戀根深蒂固。

百姓們對於大自然的熱愛和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始終讓我感動。

在揚州有片叫做南河下的老城區,現存70多條老街巷

南河下,時常見到年輕父母匆匆地接孩子回家。他,儼然就是穿梭於鹽商建築博物館裡。我想,這些家長不會教導孩子們去以鹽商為人生楷模的,那畢竟是一段特定的歷史。但是,鹽商博弈商海的成功都是靠自己打拼出來的,業精於勤,執著追求是所有人走向成功的秘訣。

在揚州有片叫做南河下的老城區,現存70多條老街巷

徐凝門大街上生意紅火的百年老店“九爐分座”,幾乎正對著“晚清第一園”何園的東門。

迎賓員老張當年已經57歲,下崗後在此謀生。只見他一身唐裝瓜皮帽,笑容可掬,頗有舊時店堂夥計的作派。九爐分座最早創建於1926年,後改名為“九如分座”,今又恢復舊名。這裡食客們進進出出,生意相當不錯。

在揚州有片叫做南河下的老城區,現存70多條老街巷

揚州這類規模的飯店很多,都能拿出像樣的揚州特色菜點。儘管鹽商們早就退出了歷史舞臺,閒適精緻的生活習慣卻被沿襲了下來:南河下的一些市民,早上兩個包子、一盤乾絲、一杯清茶,一碗餃面即為皮包水;消磨半日,再去老浴室裡泡一泡,修腳搓背,享受一下水包皮。身為揚州人,最常有的幸福感、獲得感好多來自於此,這都得感謝鹽商先輩們留下的的這份生活遺產。

在揚州有片叫做南河下的老城區,現存70多條老街巷

淹沒於青磚黛瓦鹽商建築之中的興善寺,位於南河下居士巷,朱門黃牆黛瓦,山門前一對漢白玉獅子讓人眼前一亮。

佛說: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富可敵國的鹽商雲集並且主導南河下的年代早已經成為過去。這裡男女老少,一代又一代,健步徜徉抑或步履蹣跚,都與南河下有著種種不解之緣......

在揚州有片叫做南河下的老城區,現存70多條老街巷

坐落在南河下金魚巷的一處晚清民居,整個宅子前後有三進,二三進之間有一庭院。老屋主人王燁先生,年過八旬一點也不顯老態。其祖父是晚清的秀才,父親舊時在銀行供職,正所謂家學淵源,家境優越,是南河下禮數週全的大戶。王先生時常在自家院子裡賞花觀魚,享受著一個老揚州悠閒自在的晚年生活。

在揚州有片叫做南河下的老城區,現存70多條老街巷

南河下的新生代也不斷的降臨人間,在和煦陽光下蹣跚學步。換了人間的南河下,張開懷抱迎接這些新生命的到來......他們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續寫著南河下的未來,匯入古城揚州建設發展的新篇章。

在揚州有片叫做南河下的老城區,現存70多條老街巷

遇到這些南河下的街坊們,為他們合影。他們不用智能手機,我就洗印後專程送去,這都是源於我對這片歷史街區和這些淳樸居民的一份敬愛。

法國史學家馬克布洛赫曾經坦言:歷史以人類的活動為特定的對象,它思接萬載,視通萬里,千恣百態,令人銷魂。

重回南河下,我們縱覽了大清鹽商的商海沉浮以及揚州盛衰轉換的過往,我們發現------國泰民安帶來的富足安定生活,對城市以及每一個市民而言都來之不易,值得我們去好好珍惜。


以上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