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定律?看看曾國藩的治家方略就知道了

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

這是曾任浙大中文系教授的胡哲敷老先生對曾國藩的評價,作為晚晴第一大重臣,洋務運動的發起者,湘軍統帥,曾國藩的一生被無數後人評論和學習,無論是學問還是對歷史的影響,後世都幾乎無人能及。

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定律?看看曾國藩的治家方略就知道了


早在曾國藩年輕的時候,他就顯現出過人的智慧。年幼的曾國藩曾經妙解家中“雞蛋案”,就被後人津津樂道。

那時候曾國藩還在私塾讀書,下學後回到家發現他的父親正在找偷雞蛋的賊。原來曾父煮了五個雞蛋,回來一看卻發現只剩了四個,於是就把下人全都叫過來,想要找出家賊。

曾國藩知道這件事以後,拍拍胸脯,說這事簡單。只見他端出一個臉盆,把蝦仁叫來,讓他們每人喝水漱口,再把漱口水倒進臉盆裡,他自己就在旁邊看著。結果有一個傭人吐出的漱口水了有雞蛋黃粉。就這樣,曾國藩找出了家賊。

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定律?看看曾國藩的治家方略就知道了

其實曾國藩的主要成就不僅體現在政治與軍事上,他對學問的探究以及治家方略也經常被後人提及。

關於治家,曾國藩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員中人人孝悌的原則。所謂“孝”,就是對父母、對長輩的感恩、尊敬與贍養;所謂“悌”,就是指兄弟之間和睦友愛,也就是同輩之間的融洽與和諧。

曾國藩有段著名的評論,說家庭興旺的規律是:官宦之家,一般只傳一代就蕭條了,因為大多是紈絝子弟;商賈之家,一般可傳三代;耕讀之家,一般可興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也就是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定律?看看曾國藩的治家方略就知道了

為了能讓自己的兄弟和子女也繼承自己的治家指導和處事準則,曾國藩寫下了一系列家書,教導自己的兄弟子女,遵從孝悌之道。

1866年,時任兩江總督和協辦大學士,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的帽子,帶兵進駐周家口,督師剿捻。

捻軍本來就是一支騎兵部隊,流動作戰,“此剿彼竄”,曾國藩的堅壁清野和畫河圈圍策略全都失敗,甚至“沙河百里防線”的防禦策略也被捻軍突破,為此,曾國藩被撤職。

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定律?看看曾國藩的治家方略就知道了

而此時曾國藩的家鄉欲修縣誌,作為當朝宰相,地位崇高的曾家就成了縣誌編撰的第一人選。由於曾國藩在外,當地就選舉曾國藩的兩個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主筆。可當時這兩位公子並沒有什麼成就,誠惶誠恐之際求助於自己的父親曾國藩。

湘鄉修縣誌,舉爾纂修。爾學未成,就文甚遲鈍,自不宜承認,然亦不可全辭……爾憚於作文,正可藉此逼出幾篇。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在回覆兩個兒子的信中,曾國藩指出,作為後輩,學業未成,寫文章的水平也不足,擔不起纂修縣誌的大任,但又不能全部推卸責任,這也不和符合“孝”的觀念,也可能會導致與他人關係的僵化。趁這個機會,逼自己一把,反倒是能寫出好的文章。

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定律?看看曾國藩的治家方略就知道了

曾國藩將孝悌之道運用到教育子女中,同時又激勵子女,年輕不是退縮的理由,要有所追求,有所激勵,有爭強好勝之心。這是曾國藩在“中庸”與“進取”之間為子女指出的一個平衡點。

中國近代史學家徐中約曾評價過曾國藩,“曾國藩的政治家風度、品格及個人修養很少有人能予匹敵。他或許是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他的思想很多都體現在他的家書之中。

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定律?看看曾國藩的治家方略就知道了

《曾國藩家書》一書選取了國學經典著作中很多優秀的作品及資料,博採各類經典作品的長處,並有所創新,以使得本書風格迥異、卓然超群,能給讀者帶來全新的感受。

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定律?看看曾國藩的治家方略就知道了

經典是喚醒人性的著作,可以開啟人的智慧。該書為了便於讀者理解,不僅配有相關的譯文解釋,還選取了與正文相契合的插畫。將插畫與正文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可大大增加讀者的閱讀趣味。

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定律?看看曾國藩的治家方略就知道了

目前該書僅售53元,卻可以感受曾國藩的偉大智慧,瞭解曾國藩的傳奇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