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曾國藩:我讀書的道與術!

這是一篇純乾貨分享!曾國藩在不少領域都達到了很多人難望項背的程度。僅就讀書而言,他已是一位得道高人,並且道術俱佳。

他說,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我读书的道与术!

對於第一點,曾國藩戒菸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說,三十歲前最好吃煙,片刻不離。至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志戒菸,至今不再吃。

他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稱金丹換骨,餘謂立志即丹也。

對於第三點,他說,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餘偶談二則,此三事者,未嘗一日間斷。四十六歲以前作事無恆,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有恆。

對於第一點和第三點,他說要盡力去做。而對於第二點,(知識和見識),不是馬上立刻能完成的。

曾国藩:我读书的道与术!

那麼如何把第二點做好呢。

首先,他說不要自滿,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

其次,他將讀書分類為讀書和看書。他認為有些書必須出聲讀出來才會有體會,才會有效果。用他的話說,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音。

而對於看書,他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筆墨去思考和總結。他說,一曰看生書宜求速,不多讀則太陋;一曰溫舊書宜求熟,不背誦則易忘。

世界領域不斷細分,各個領域內都有好書,不看生書就會孤陋寡聞,他說,須速點速讀,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終身未能讀完經書。

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遊學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

曾国藩:我读书的道与术!

對於很多書,他說,不必求記,卻宜求個明白。若實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悅之境,則自然記得矣。怡悅都是快樂的意思,我們一定會記得那些能讓心動的書。

看生書的過程也是一個篩選的過程,把那些符合自身知識結構的,能為自身提供營養的篩選出來。

那麼接下來,對於篩選出來的好書怎麼處理呢?

有些書,像他所說,熟讀成誦。

他說,每日至少亦須看二十頁,不必惑於在精不在多之說,今日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擱間斷,或數年而不能畢一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曾国藩:我读书的道与术!

但是所有的好書都去背的話,需要耗費太多精力,背不過來。怎麼辦?

他也說,格物誠意。為什麼說他也說。因為這個說法不是他的原創,是古代先賢的饋贈。但是他也拿過來叮囑他的家人後輩。

格物,致知之事也;誠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謂本末之物也。格者,即物而窮其理也。每日所看之書,句句皆物也;切己體察,窮究其理即格物也。所謂誠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並進,下學在此,上達亦在此。

他打了一個比喻很形象,說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因為在曾國藩看來,通一藝即通眾藝,通於藝即通於道。

曾国藩:我读书的道与术!

他說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

又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而外,更無別書也。此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

他說,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經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

他講了一個詞,叫涵泳。這兩個字都是三點水旁,涵是潛入水中。他說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於意之表。前面我們提到內心的“怡悅之境”還記得嗎?都是相通的。

朋友們,曾國藩讀書的道與術,身臨其境法、大柴大火法,有所收穫嗎?

微信號:品讀曾國藩(pinduzgf),修身、修心、治學、齊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