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張氏知名人物 張氏名人

張之洞 晚清四大名臣,南粵先賢 (1837~1909)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巖,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張鵬翮 水利專家、天下第一清官 (1649~1725)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信陽子,清四川潼川州遂寧縣黑柏溝(今四川省蓬溪縣)人 。清代治河專家、理學名臣。是清代268年間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

清康熙九年(1670)進士,身仕康熙、雍正二朝。歷任刑部主事、蘇州知府、兗州知府、河東鹽運使、通政司參議、兵部督捕副理事官、大理寺少卿、浙江巡撫、兵部右侍郎提督江南學政、左都御史、刑部尚書、江南江西總督、河道總督、戶部尚書等職,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時人稱其為“遂寧相國”。


曾隨索額圖勘定中俄東段邊界,為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作準備。1700年任河道總督,主持治理黃河10年,治清口,塞六壩,築歸人堤,採用逢彎取直、助黃刷沙的辦法整治黃河,為著名河臣。

雍正三年(1725)於任上上病逝,歸葬遂寧。諡“文端”,祀於清朝賢良祠、遂寧鄉賢祠。

張鵬翮工詩善文,著有《冰雪堂稿》《如意堂稿》《信陽子卓錄》《治鏡錄》《奉使俄羅斯行程紀略》《兗州府志》《遂寧縣誌》《治河全書》《關夫子志》《三國蜀諸葛忠武侯亮年表》《諸葛忠武志》等書。後人為之輯有《遂寧張文端公全集》。


張廷玉 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1672~1755)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  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等職。 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張銘軒(1659~1718年),諱嗣溥,字天如。華埠鎮玉川(今下界首村)人。清代兩浙著名學者。清康熙十四年,耿精忠叛軍過玉川,年僅十五歲的張銘軒負母避入常山原谷,由於烈日燻蒸,其母臥地嘔血,口渴思泉水,嗣溥提瓢往返于山徑之中,取水為母解渴,不幸母病猝死,賊兵追至,避難者皆驚走,唯銘軒獨守母屍號泣。賊兵感其孝,舍之去。張銘軒遂負母屍歸家安葬。


張嶽崧 海南四大才子 (1773~1842)

張嶽崧(1773—1842),字子駿,又字翰山、澥山,號覺庵、指山。廣東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人。海南在科舉時代唯一的探花,官至湖北布政使(從二品)。革除各種陋規,四次受到皇帝召見,倡導並協助林則徐嚴禁鴉片。主持編纂《瓊州府志》,擅長書畫,是清代知名的書畫家,與丘浚、海瑞、王佐並譽為海南四大才子,是海南讀絕(丘浚)、忠絕(海瑞)、吟絕(王佐)、書絕(張嶽崧)“四絕”中的“書絕”。


張維屏 南粵先賢 (1778~1857)

張維屏(1778~1857),字子樹,號南山,晚年又號老漁,廣東番禺人。父親張炳文,曾任四會縣學訓導,因而家學淵源,薰陶有素,幼即能詩。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時年十三,應縣試。同裡方姓者,家有園池一區,值白蓮盛放,招集名士賞蓮賦詩,張維屏時所作詩最好,方氏便以女許配給他。但尚未成婚,該女病逝,他寫詩哀悼,詞哀豔動人,為時人所傳誦。嘉慶九年(1804),參加廣東鄉試,中舉人。及至京會試,落第,返粵和番禺林伯桐、黃喬松、段佩蘭,香山(今中山)黃培芳,陽春譚敬昭,南海孔繼勳在白雲山築“雲泉仙館”,據蒲澗廉泉之勝,為日夕詩酒唱酬之地。廣州知府伊秉綬,特為之書“七子詩壇”匾額。


張問陶 性靈派三大家 (1764~1814)

張問陶,字仲冶,遂寧人。以遂寧城西有船山,故號“船山”,亦稱“老船”;又因貌似猿,乃自稱“蜀山老猿”;晚年辭萊州知府,留虎丘養病,自號“藥庵退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