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7天损失5000亿,“活着”成了最大难题


餐饮业7天损失5000亿,“活着”成了最大难题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

2020年的第一个月,一只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黑天鹅给了所有零售人当头一棒。像餐饮、商场等,需要人群聚集,与人面对面接触的行业,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这只黑天鹅的影响下,市场规模超四万亿的餐饮业被迫按下暂停键,门店停业、员工待命、食材甩卖……,所有投身其间的人都在这片阴影之下,仿佛已经看不到希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餐饮收入为4.67万亿元,同比增长9.4%。中国饭店协会曾乐观预估,2020年中国餐饮业的全行业收入有望突破5万亿。可在随后的一则研究报告中,仅春节短短七天,餐饮业的直接营销收入就腰斩了5000亿元,这还不包括后续影响。

餐饮业7天损失5000亿,“活着”成了最大难题

餐饮企业损失惨重

1月20日晚,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新型冠状肺炎存在人传人感染的情况。一天之后,餐饮股集体大跌,海底捞、呷哺呷哺、颐海国际等企业盘中一度跌停。呷哺下跌20.52%,海底捞下跌15%,九毛九下跌20.72%,颐海国际下跌16.8%。

线下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哀嚎声一片,餐饮经营者们一边履行着企业社会责任,一边又担忧着自身的生死存亡。

正如西贝董事长贾国龙所言,货款付完了,奖金发完了,结果手上现在没多少钱了。“我觉得我们撑不过三个月。”

行业龙头西贝,其业务范围涵盖全国60多个城市、拥有400多家门店,但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却如此悲观地说道。“西贝现在堂食的店基本都停了,只有一部分店在做外卖。但是外卖的量非常小,只能达到正常营收的5-10%。”

贾国龙一席话,几乎道出了所有企业家的心声。疫情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远不止每个人的健康,还有因为居家隔离、企业停工停产造成的巨大损失。

安徽老乡鸡餐饮有限公司(下称“老乡鸡”)也是陷于困境中的典型快餐企业之一。

2月8日深夜,老乡鸡在微博发布了董事长束从轩的一段讲话视频,束从轩称:“前一段时间,我和西贝的老板老贾等几位老板在微信群里聊天,发现大家都是:‘我太难了,老铁,最近压力很大。’可见疫情对餐饮业甚至整个社会经济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束从轩透露,受疫情影响,老乡鸡保守估计至少有五个亿的损失。目前武汉市的老乡鸡门店停业了100多家。

不过在这段视频中,束从轩手撕了一封员工的联名信,他表示,前几天收到了员工的一份请愿书,说在疫情期间都不要工资。感谢员工的大爱,自己哪怕卖房子卖车子,千方百计确保员工有饭吃、有班上。

作为千亿市值的火锅龙头,海底捞更是首当其冲,公司于1月26日开始休市,原计划暂停至1月31日,却因疫情扩散,不得已继续休市。

根据海底捞APP显示,2020年1月28日,海底捞全球门店数量达到752家,其中境外门店48家。业内人士预计,即使元宵节后内地门店恢复营业,整个一季度的翻台率也将受到巨大冲击。除此之外,疫情对公司资金端造成压力,对公司一季度门店拓展也将产生一定影响,不过考虑到海底捞资金端较为充足,全年新开店数量下降幅度有限。

餐饮业7天损失5000亿,“活着”成了最大难题

有分析机构从关店15天、关店30天等多种情况预估了海底捞的全年业绩,其认为停业15天、年末门店1000家或为比较合理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海底捞2020年营收约为352.46亿元,归母净利润30.16亿元。

在本次疫情前,该机构预计海底捞2020年的营收为402.87亿元,归母净利润35.93亿元。这意味着,本次疫情或造成营收减少50.4亿元,归母净利润减少约5.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还都是建立在海底捞自身护城河深厚、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较强的基础上,其他中小型餐饮企业恐怕很难具会有这样的运气。

线下门店门可罗雀

进帐骤跌,成本不降,疫情之下,餐饮业之所以受到巨大冲击,与其业态特点密不可分。

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外卖等业态迅速发展,但线下仍是餐饮业的基本盘。

疫情期间人流锐减意味着营收遭受巨大冲击,其中,以宴席承办为主要营收来源的餐饮品牌受影响最大。

众所周知,春节是餐饮业一年中最重要的档期,对于能够承办宴席的餐厅而言,春节前后年夜饭、家庭/公司聚会需求强烈,正是这些相对传统正式,且消费高端的商家创收的时候,但如今店铺门可罗雀。

如果仅仅是客流断崖式的下跌那还罢了,为了应对春节客流高峰,许多餐饮企业提前备足了原材料,而在疫情大爆发的时间节点上,刚好又是春节前夕,将已经充足的餐饮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另一方面,餐饮是重人力的业态,无论后厨、服务、收银、清洁,均需要配备人力,因此餐饮企业营收规模的扩大基本都伴随着人力成本的上涨,同时,租金也是餐饮行业的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餐饮业7天损失5000亿,“活着”成了最大难题

就如同贾国龙所说,“本来预估春节所在月份能有七八亿(收入),现在七八亿的生意突然变成0,进项没了,你还得付出。”目前西贝2万多员工待业,如果依照规定继续发放工资,一个月的支出就达到1.5亿左右。

从业人员倍感无奈

更何况,餐饮业真的很赚钱吗?

一盘普通的炒菜可以卖到四五十,外行人看了觉得利润很高,纷纷投身其中,实则不然,餐饮业是个毛利润很高,但净利润很低的产业。

同样以西贝为例,在它的成本结构里,原材料占30%,房租占10%,税收成本6%~8%,而占去30%的人工成本才是大头!且在春节这个节点,餐饮业为了开工都会支付员工三倍工资和发红包,即使现在不营业,这些钱还是得花出去。

归根结底,餐饮业是个现金流行业,人工成本、房租、采购费这些都是固定支出,堂食是最大的现金流入,也就是说,客人不来堂食,几乎等于没有收入,且有一堆固定支出,很难长期维持。

在春节期间,大规模的餐饮企业都按照惯性思维,来准备现金流,因为疫情爆发没有任何征兆,企业没有准备,导致现金流陷入困难。

在没有进项而每天都要支出固定成本的日子里,现金流成为餐饮企业绝对的“生命线”。对于大企业来说,闭店、缩紧开支,尚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对中小品牌来讲,它们往往缺乏资金、资源的储备,门店不运转,现金流成为迫切危机。

“都说保证现金流,但现金流哪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业内人士深感无奈,“饮业因为这次疫情要彻底大洗牌的声音,已经蔓延到全行业。”重压之下,餐饮行业更是需要积极自救,就像朱啸虎所说,跪着也要活下去,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餐饮业7天损失5000亿,“活着”成了最大难题

自救才是抗“疫”关键

尽管很多线下实体店都遭到冲击,无人问津,但线上却是机会。

目前的主流观点是:“疫情来了,光哭是没用的,企业要学会自救,要学会与互联网更好的融合。”

零售企业该如何与电商平台合作?首先就要学会把外卖模式与自身业务进行连接。以餐饮业为例,消费者不来你这吃,你能不能给消费者送,建设一套供应链体系。

疫情之下,这是企业需要尽快着手去做的,电商平台现在也有很大的供货与配送压力,线下企业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客源,如果两者可以结合,过关的把握无疑会大上许多。

不久前,某餐饮龙头企业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我们现在接触了很多外卖、电商平台,它们也很需要我们,目前正在商量把店门的员工与外卖平台配送人员进行结合,食品我们来送,可以减轻平台压力,员工也不会无所事事,我们认为这会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也没太多选择,企业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员工也很认同这种工作方式。”

“员工现在的心态都还是不错的,大家都明白现在是危机时刻,只有企业活下去,员工才有希望。”这位负责人说道。而VC分析师们同样坚信,中小企业转型拐点已至,“疫情的出现,让一些不喜变化的企业,不得不变,这是挑战,亦是机会,熬过去就是春天。”

餐饮行业危机之下,阿里看准时机,于2月6日推出了一个灵活的用工平台——“蓝海”就业共享平台。

通过“蓝海”就业共享平台,全国各地餐饮商户,可统一为员工就近报名临时“转行”:选择成为一名“蜂鸟”蓝骑士,为自家的饿了么等平台提供配送运力支持;或者成为所在地附近商超便利店的员工,从事分拣、搬运等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京客隆、超市发、today等商超品牌表达了明确需求并开始对接,目前已有约4000名餐厅员工有意“临时转行”。

如今,国家已经明确指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而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影响,相信,更多利好政策还会接踵而来。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全国上下都在积极应对,相信在强大祖国的庇佑下,一定会尽快攻克疫情,为企业迎来发展新契机。

*首图来自云掌财经,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其余均来源于摄图网。

投资家:《餐饮7天损失5000亿!10大行业被影响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深响:《危机迫使自省:如何才能提高餐饮行业的抗风险能力?》

直击新零售:《疫情下的餐饮行业 在寒冬中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