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蝴蝶效應


疫情下的蝴蝶效應

2020年第4篇/<font>

疫情特稿/<font>

文章 | 店長王瑞/<font>


安慰記的朋友們,好久不見,大家都還好嗎?

2019年12月31日新型冠狀病毒以“病毒肺炎”命名首次被正式通告,到現在39天的時間,病毒像蝴蝶煽動的翅膀,波及了整個社會的平靜和秩序。

對各行各業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很多文章都試圖從各個角度和維度進行分析


疫情下的蝴蝶效應


疫情下的蝴蝶效應


疫情下的蝴蝶效應


疫情下的蝴蝶效應


疫情下的蝴蝶效應

對社會功能和經濟結構的剖析,我顯然不是專業的,甚至對心理行業的影響,我也想淺談。

今天,只是想跟大家聊聊普通人在這場疫情中的渺小/<font>無力/<font>重新振作/<font>


疫情下的蝴蝶效應

如果心理諮詢可以算作心理行業中重要的一個領域,進行傳統面對面諮詢工作的諮詢師或者機構們將受到毫無收入來源的巨大影響。


不出門,是普通人可以給這場病毒之戰最大幫忙和貢獻;而諮詢師幾乎都是靠著每個月固定的來訪諮詢費用維持生計的。


無人前來諮詢,就意味著毫無收入來源。疫情會持續到什麼時候,沒人說得準——公司復工時間一再延遲,學校開學時間一拖再拖。


但是坦白講,安慰記在這場疫情中沒有被重傷。


一方面原因是,因為年初許下的視頻導演夢想諾言,已經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做好了清貧一年的準備;另一方面是,我們很早就擁抱了遠程諮詢的方式,畢竟優質諮詢資源的分配很失衡,很多關注安慰記的朋友所在城市根本沒有諮詢資源。


諮詢需求甚至有微弱的上漲,但並非直接與疫情相關。


我也收到了正在接受培訓的組織發來的危機干預的培訓通知,也看到很多心理號都在積極關注這次疫情帶來的焦慮和創傷問題。


但我隱隱覺得表面宣傳是一回事,現實真實的情況又是另一回事。


心理支持真的是此時此刻最需要的社會資源嗎?/<font>


顯然口罩問題更讓人抓狂和氣憤。


我的觀察和猜測是,疑似和確診的病例更需要的是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案,心理援助可能需要等疫情被真正控制住,回到正常生活之後才會顯著出現的需求。


在視頻後援群裡有做心理援助志願者的粉絲,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一定程度上佐證了這一猜測。真正符合疫情造成的心理求助需求的比例是非常少的,援助的人遠大於需求的人。


而在我的來訪中,有武漢疫區的群體,諮詢的問題事實上也跟疫情本身毫無關係。唯一的聯繫是,被疫情限制在家,讓一些人被迫需要和本來就存在一定家庭問題的親人,有了更多產生衝突的機會,超出了本來的承受閾值。或者是因為遠離了日常早已習慣的壓力後,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處理自己擱置已久的心理問題。/<font>


總的來說,心理行業受到的影響或者思考是,遠程諮詢究竟給我們帶來的是機會還是在腐蝕傳統諮詢的底線?這需要每個從業者都向前邁出一步看看,就像我一直認為的,改變會帶來未知和恐懼,但不意味著,我們留在原地就是最完美的答案。另外,心理援助也要適可而止,因為在不可預測但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前,有比心理創傷更重要的生存需要,強迫不需要的人接受幫助,實在是太添亂了。


疫情下的蝴蝶效應

從除夕前夜到初五發布的三個視頻和文章之後,我就消失了,直到今天。


因為這幾天我才反應過來,這場疫情對我這個渺小的普通人,竟也產生了幾乎毀滅性的影響。


在22號之前,我沉浸在犧牲一切來創作視頻,實現小小導演夢想的快樂和滿足中。但知道疫情消息的那一刻,這個夢想就瞬間出現裂痕,開始慢慢瓦解了。


本來的計劃,就是這一年把「一封來信」這個系列不顧一切地盡力而為做到最好。我以為我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無論今年的日子多清貧、無論有沒有人支持、無論這條路是否正確,反正就是豁出去做一年,風雨無阻。


誰能想到有比最壞的打算更壞的情況呢?


就在疫情爆發的時刻,一個普通人的夢想變得像在巨浪撲打之下還執意往深海對岸劃去的小船,渺小、無助、微不足道。


疫情下的蝴蝶效應

原來在堅持夢想的路上,更壞的情況不是困難有多大,而是當所生活的社會面臨生存問題時,夢想這個詞就需要暫時消失的無可奈何。


因為出不了門,就拍不了素材,死結。


因為剪輯需要在家裡和視頻工作室之間往返,病毒暴露風險較高,死結。


因為大家都在關注疫情,包括我自己,每天一睜眼就是看看疫情數據和新聞,除此之外的事情好像都變成附屬品,愛情、人際關係、自我,還重要嗎?死結。


所以得放棄了?真是個現實的黑色幽默——無論如何我也無法預測自己孤注一擲的小夢想會遇到天災(or人禍)。


疫情下的蝴蝶效應

頹廢了9天之後,我決定跟大家聊一聊,如果我作為一個普通人在這場蝴蝶效應中沒有幸免,那我可能不是一個人。


首先,我確定我不想放棄。困難再大,也是等著被克服的,那就試試看吧。


#1 主動改變本來以為完美的計劃/<font>


「一封來信」這個系列我本來有一個我認為完美的計劃,這一年會做怎樣的話題,我需要去做怎樣的提升和學習,我都想好了。


這種開心的心情,確實很久沒有過了,所以當它被不可抗力戛然而止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挫敗。

真正的快樂來之不易。


這種情況下被迫去做改變,牴觸是不可避免的。我相信這是很多人在面對計劃改變時常常會有的情緒,不情願,甚至是憤怒。


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得慢慢接受,我給了自己一個多禮拜的時間。


如果對心理學瞭解比較多的朋友可能知道喪失要經歷的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否認,接下來是憤怒、後悔、抑鬱、接納。


病毒的來襲,剝奪了很多我們本來的生活期待,嚴格意義上這是一種喪失。/<font>


其實我到現在,悶在家裡,看著窗外零星的燈火,看著剛下了雪的美景,再看到勤洗手戴口罩的疫情防護標語,都有明顯的不真實感。


但很顯然,它正在活生生地發生著。


真的承認發生的一切,是從被動變主動必須要經歷的重要一步——


疫情真的發生了,嚴重到我們真的不要隨便出門;


夢想不能按原計劃實現了,因為現在有了更值得關注的事情。


當我敲出這兩行字的時候,真實感慢慢形成,面對的過程由此開始。


#2 徹底打開認識自己的方式/<font>


諮詢師面對的人群範圍很有限,一對一的私密對話是常態,哪怕是團體諮詢,也不過是10個人的固定會面。我們也常常喜歡獨處,所以精神世界的探索刺激更多的來自內部。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群體也大多有這個特質。


這當然是很美妙的過程,只是也容易侷限在某個盲區裡。


一個太過舒適的生活狀態,也可能會從內部慢慢腐蝕一個人對外界的好奇和熱情,以及對自己的理解深度。


在頹廢的這段時間裡,我看了大量的影視作品,因為有一些逃避面對要接受的現實,所以逮著什麼看什麼,有美劇、有加拿大的電視劇、有紀錄片、有電影......


大腦終於在超負荷的信息接收中抗議了,因為在某個作品中看到的這樣一句話——


Trauma cannot define you. How you react to what you have experienced defines you as a person./<font>

發生在你身上的創傷無法定義你是誰,你如何應對它才是真正的你。/<font>


然後我突然從床上坐起,問自己,這個疫情可能會持續整個上半年,這段時間你打算什麼都不做麼?疫情的發生,無人預料,哪怕是第一個將病毒帶入人群中的人,其實也無法責怪Ta,也許是源於無知,但我仍舊相信這是無惡意的動機。


疫情沒有辦法定義任何一箇中國人,但在事實已然的情況下,你會做什麼以及你之後做了什麼,將定義你是怎樣的人。


#3 在已經發生的事實中成長/<font>


疫情能教會我們的,不只是簡單的防護措施、不只是勇敢堅強的一線工作者的英雄榜樣、不只是人性的善和惡,還有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去認識我們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想成為一個堅持的人,所以一封來信的系列還是會做,可能在選題上會有一些調整;另外為了不用在家裡和視頻工作室之間來回跑動,增加病毒暴露風險,我會把剛剛佈置好的視頻工作室裡的東西一次性全部搬回住的地方。本來還是希望私人生活和工作之間稍微有一點點距離的,現在只能都在一個地方了。


我想成為一個更瞭解我生活的世界的人,所以我會在一封來信之外,同時關注疫情和我們的生活,持續地做一些和我們的生活相關的話題。雖然我無比只想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但只關注一件事情未必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最正確的答案吧。


也許這一年無法像我期待的那樣,簡單到只在意一件事情;也許這一年註定是複雜的、多變的。


疫情下的蝴蝶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