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愿意发展中医,发展中医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孙文善医生


现在的中医的命根在中药上,只有中药保证么有了假药,才能让中医壮大发展,中药不正,所谓发展都是空话,中药不正,真正的中医优势表现不出来,中药不正也不可能救助患者,中药不正一切都是空的,假的,只有中药没有掺入假药,中医才可将西医比较下去,中医才能健康发展。

现在的中医仍然有瑕疵,待中药调理干净了,再剔除瑕疵,那时候才是真正的中医天下,西医会成为中医的助手,也不需要医生那么辛苦地到处动刀了。

没有中医中药会死更多的人,西医没有能力撑起人类的健康。


迦馨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发展中医?那么反过来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发展西医。鉴于此,需要从多方面来对比。首先,药方。第一个,中药药方:葱白30克,淡豆豉克,紫苏子10克,姜半夏12克,桔梗10克,蜜炙款冬花10克,蜜炙枇杷叶10克。这是当时我感冒,一个中医给的药方。只吃了一顿,精气神都来了,感冒也好了。西药药方:头孢,999,感冒灵颗粒,没有任何好转,还因为吃药,头痛犯困,后来又给我多加了一味药,维c,很明显,没效果。

再次,治疗过程。因为我是在外,都是口述病情,西医听完我的症状,直接开药,中医听完我的病情,看我的脸色,舌苔,眼睛。

第三,抓药过程。西药,一分钟拿完。中药,拿称一个一个的称,称完之后再分成几份,整个过程不低于十分钟。

第四,吃药过程。西药,一杯水足矣,时间不足十秒。中药,准备药引,用水熬药,时间半小时。

通过以上对比,为什么不愿意发展中医就很清晰了,中医药材多,需要熟悉多重药性,还要掌控药量,消耗的时间多,以上是中药的弊端。因为药材多,所以作为医师,需要知道的多,否则不能够全面掌握药性,开出来的药未必能治病,又因为耗时长,患者未必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吃中药。相比于西医,即便中药治病治本,从根本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生病的概率,却也很难普及。鉴于此,中药可以向着方便服用,药方标明药效方向发展,既降低了医师开药难度,有降低了患者服用中药的难度。

至于第二句,中医动了谁的奶酪,这个问题实在太过于广泛,我也只能略说一二。第一,中国要与世界接轨,懂汉语的不多,因此,中医难以在世界同行面前交流。鉴于此,我们真不应该本末倒置,厚此薄彼。没有自己的文化,去跟别人交流啥,充其量就是个门外汉,也就是所谓的看门狗。第二,医师自身的利益。学中医,开中药的地方,人往往比较少,学中医就意味着挣得钱比别人少。第三,患者的顾虑,西药即便吃错,顶多就是身体没有好转,西药的那个剂量,在人体免疫系统面前,真的没那么大影响力,除非长年累月吃西药,才会影响到免疫系统。但是中药不一样,患者看着拿着乱七八糟的东西,首先想到的是卫生安全,其次是味道苦涩,难以下咽。综上不难看出,并非是中医动了谁的奶酪,而是从社会,医师,患者三者的角度来看,中医都比较难以接受。当然,我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给这个结论的,我要的是惊醒患者,让他们能认清哪个才是你需要的,只有真正需求了,才不怕各种困难。

中西医的对比,就拿铺路来打比方。西医铲平,越治越虚弱。中医填平,越治越强壮,前提是你找到了真正的中医。西医在于治,中医在于补。西医在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则是辩证的理论去治疗。只有多次自我否定,剩下的才是那个最接近的答案。综上,中医才是我们患者真正需要的医术,中医才是医师最终的追求,中医才是我国之国粹。


博道淑


中医没有动了谁的奶酪而是作茧自缚了一下。

小时候被父亲逼着学习中医,反抗了一把,挣脱了。

中年了,偶尔间因对营养产生了兴趣而接触了中医,才打开了这个宽阔的令人着迷的领域。很nice 的一门学科。越是深入越能体会到生命与这门学科之间的无缝对接。

不过,话又说回来,表达中医效力之一的中药却未能如愿以偿。从土壤 种植到采摘 熬制技术的落后制约了中医的发展。有些膏方 有些中成药中也采用西药的快速成效法。。。这些是令人伤心的。

再说成为中医,中医与西医成医的方式不同。无法用现代的学习模式来承接下一代。中医更看重的是全局观,西医研究的是微观体系。中医以前通常为世家,基本都有童子功。对中药的认识辨别那是耳闻目染地沉浸式的学习。这样的悟性是浑然天成而非靠背书就可成就。所以,现代的中医连自己都不能修好身那又怎能治病救人呢?庸医比比皆是,远观气色,搭他一把手感知一下体温便可以略之一二。

再者,作为医生只注重医,不注重调。连基本做饭都不会,也是无法看好病的原因之一。中医的老祖宗伊尹不就是个厨子吗?(当然也是思想家 国师)用饮食来调理开胃。中医的医理是通过各样辅助方法使身体恢复自我免疫的能力。但是这个辅助过程目前只走了单一的一步,而不是全部。特别不注重营养的调理。忘记了食物的摄入才是开启健康的第一步。

所以。。。。。中医曾有的辉煌都淹没在了不可一世的骄傲中,也是眼下的社会风气中,看重知识带来的利益不看重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纳纳猫1


1.中医是经验积累,缺乏理论基础,起源于黄帝内经,扩与阴阳八卦;

2.有些结论是错的,如相似相补,有些是人为定义如物质性寒温热属性相克等;

3.见效慢;

4.由于没有理论基础,难以形成系统,病理的异同没有做出有说服性的结论,难以研制新药,只能依靠经验调整配方测试。


薛健328


华佗,李时珍,扁鹊,张仲景……老祖宗传下来的精髓,何去何从?中医需要西医审批,这是中医没落的真正原因!败家子!


正觉然


1、中医理论太高级,没有标准,一般人理解不了,大众不理解造成不信任。西医理论都系统化,标准化了,容易理解,普通人能接受。

2、中医注重整体调养,而不是简单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效果不一定快,西医病变了就切了,简单粗暴

3、中医注重实践经验,没有几十年出不了师,西医很多知识在书上,背吧,出师快

4、多数人对中医检查手段印象刻板,还停留在望闻问切,其实谁说中药就不能借助现代手段了,关键看治疗理论和思路

5、中医的特点注定了培养人才和管理成本高,而西医可以大规模,速度快的为社会提供医人才学,中国人多,社会医疗服务缺口大,国情决定了现阶段主推西医来快速提供医疗服务


冷夜雨928


中医没有发展前途,除非中西医结合发展,否则,离开西医死路一条,因为它已经跟不上人类对疾病治疗需求的步伐,终究是要被淘汰掉的。为什么国家支持中西医结合发展,其原因就是为了保住中国几千年来的中医文化遗产,尽管中医已经医术登峰造极,效果穷途末路,但是中药资源还是一个宝库,需要开发和利用,这就顺坡下驴,让中医搞搞。


ylxiaoren


最关健的用西医思想量化中医,

前几年好多中医老师傅没有行医证,非法行医,

老师傅也没法带徒弟,使得近代中医传承出现人才断层,中草药层面好多西医没量化的不明成份的药,也用不了!中医师可用的药大大少了!


gyt99899


中医理论历经数千年,弊病不少,但更多的是因人施医,因病用药,而非其他。是药三分毒,这句话不是白讲的。

中医是中华文明重要构成,不可避免受到各学说以及哲学思想左右加之影响,一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天人合一”就干扰了中医外科手术一千多年止步不前,话说华佗还曾经做过“开颅手术”有过脑部释压理念,有刮骨疗伤清除腐肉的实践,这些远远领先西医一千多年,而西医不过是这三四百年借助工业化红利有了迅猛发展,显微镜成就细胞学,微生物病毒理论又奠定了对症用药基础,活体实验进一步加速了临床医学进步,采矿化石化学工业又让西医合成药物有了充足资源,整个西医体系进入了良性循环,迅猛发展,远远超出了其他文明医学成就。

说到这里,是不是新时代下,其他文明医学是不是真的没落被消亡了呢!?事实上并没有,就中医而言,在很多时候依旧取得了多种疾病远远超出西医体系的疗效,具体都可以看到查到。

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中医当然要从根本上反思,要吸收现代工业化文明及科技发展的成果,再也不能抱守残缺,固步自封,真的要套用一句“与时俱进”。

前面谈到中医望闻问切因人因病问诊施药,那中医的临床医师是不是可以借鉴西医体系将中药精细化复合化,可以胶囊剂学学日本,可以颗粒剂学学西医定量化用药,特色药学学云南白药做专做精只针对外伤内淤。最最关键点是不要但凡西医能治就不用中医,而中医能治就一定不用西医方法论,为什么不可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症下药,中医为什么就不能用西医的某些方法来辅助中医治疗?非此即彼的逻辑要不得,中医发展的数千年中什么时候变成了不愿不敢吸收优秀理论和技术了,那“伤寒论”“本草纲目”等等是怎么写出来的。

事实是,中医因为博大精深,需要有志于此和人文理念的优秀人才才能够不拘门户发扬光大,没有优秀人才,不可能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深入认知,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人才,多的是鱼目混杂医德医风差的医生!西医却吸收了多数优秀人才,但却被西医体系的专利,仪器,临床数据等受限多数外流。

谈到动了谁的奶酪这个话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傻子都知道抢吃的,加之中国医学体系尤其院校培养体系专科化,中医不学西医,西医不学中医,结果都是治病救人,最终某个文明背后资本财团牟利而已,十四亿不小的数字!


我爱江南水乡人家


阴谋论,做好自己,就能发展。治疗效果不佳,就遭非议。别往中药里掺西药,掺了请明示。自己也要转变观念,现在物理已经进化到分子原子的层次,我们最好与时俱进,把中药进行分析,弄清楚药中哪些成分是起积极作用的,哪些是对人体有害的。用现代手段加工方法进行提炼。说中医好的,说中医坏的,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样争来争去已经没有意义。绝对好的东西(事物),不存在。要让大家信服,就沉下心来,拿出惊艳的结果。大众自然趋之若鹜,总比长着一脸麻子,却嚷嚷着我貌比潘安来得实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