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疾控专家回应称,尚无证据支持气溶胶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

曹猫鱼


关于气溶胶传播尚待确定

专家说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我们就可以完全放心了吗?我们可以完全不预防气溶胶了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

①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

②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待确定)

③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什么是气溶胶?

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叫做气溶胶,之所以翻译为 “胶”,大约就是取颗粒与媒介之间黏黏糊糊、难分难舍之意。


😣😣我经常有这样的经历↓↓

走在楼道里甚至路上,明明周围几十米之内都没有人,但仍然可以闻到烟味。闻到的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几百纳米左右的颗粒。这就是气溶胶!


😣😣排泄活动也可以产生气溶胶

所以"粪口传播” 主要可能是通过气溶胶和呼吸传播。气溶胶传播距离远的超乎想象澳大利亚马流感传播事件。这些马场间距平均距离约为1公里,最远达13公里,而飞沫传播1-2米!返工潮来了,深圳要特别注意防范长距离传播能力的气溶胶


气溶胶传播的惨痛案例

17年前的非典,香港淘大花园发生321人感染SARS病毒,致死42人的惨痛案例,调查显示,是含SARS病毒的粪便通过污水管道进行气溶胶传播。


虽然新型冠状病毒不是SARS冠状病毒,我觉得该有的预防还是要有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毕竟一感染,麻烦一大堆,生命还受到威胁!

钟南山说了,新型冠状病毒感不是 SARS冠状病毒。


预防气溶胶2个点很重要

很多专家科普了很多预防气溶胶的方法,我就总结两个点:

1、注意马桶,洗手间马桶不用的时候要盖盖子,盖上盖子再冲水,其次,建议用塑料袋子装好水堵住下水口,预防粪口传播。


2、所有地漏,洗手盆下水口不用的时候要堵住,要特别注意消毒。


当然啦,气溶胶传播远没有直接接触传播厉害,也不必过度恐慌!


李糖营养屋


如何看待中疾控专家回应称,尚无证据支持气溶胶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

2020年2月8日,上海市政府举行的新冠病毒疫情新闻发布会上,有卫生防疫专家称:

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这位专家的宣称,一时间引发轩然大波。

舆论普遍关注的是,“官方确认”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而答主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位专家直接把气溶胶传播当成了排在接触传播之前的主要传播方式。

2020年2月9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冯录召提出了相反的说法: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没有证据显示新冠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

这位专家还进一步解释说: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一般在1-2米内,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

那么,新冠病毒到底是不是可以经过气溶胶传播?

是否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意义在哪里?

气溶胶传播就等同于空气传播吗?

接下来答主的话可能会招来诸如“你比专家能,你上啊”之类的嘲讽。

但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还是应该实话实话。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我们知道,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通过喷嚏、咳嗽、说话和呼吸的气流排出体外的液滴传播。

这些液滴直径有大有小,直径大小直接关系到传播距离和颗粒的吸附性。

大的液滴传播距离近,容易沉降,也容易被物体表面吸附;相反,小的液滴不容易沉降,也不容易被吸附。

当颗粒直径足够小,在空气中沉降速度很慢,可以长时间悬浮,甚至完全不沉降,这样的微粒簇就形成气溶胶。

至于气溶胶微粒直径的大小,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一般认为小于5~6μm的微粒就形成气溶胶,小于3μm的微粒就不会沉降。

至于可形成气溶胶的微粒来源,主要包括两种:

  • 呼吸道直接产生的直径小的液滴。一般,喷嚏、咳嗽,特别是刺激呛咳和生痰的医学操作,容易产生大量气溶胶液滴;

  • 液滴脱水形成的分泌物和病毒的干燥颗粒,即所谓“液滴核”。通常认为,液滴脱水直径可以缩小一倍。

气溶胶传播有什么意义?

气溶胶传播的意义在两个方面:

远距离传播,主要是指液滴核形成的气溶胶

如上所述,气溶胶可以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不沉降,其中的病毒就可以传播更远的距离。

理论上讲,呼吸道传染病可以通过飞沫(大液滴直接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

一般认为,液滴传播的距离在1米以内;接触传播的范围也在患者活动范围的1米以内。

因此,如果只通过这两种途径,而不通过气溶胶传播,那么,只有与患者密切接触才会感染。

什么是密切接触呢?

密切接触(close contact),一般定义为:

  • 照顾或者与已知患有同住;

  • 或与已知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和/或体液(包括排泄物)直接接触的可能性很高。

比如,亲吻或拥抱,共享饮食用具,近距离说话(1米以内),身体检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任何直接身体接触。

这样,如果所有的感染者都可以找到与患者明确的密切接触史,那么,这种疾病就被认为不存在气溶胶远距离传播。

相反,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有多量而不是偶尔可见的病例存在没有密切接触史的传播,就可以认定存在气溶胶远距离传播。

防护措施的影响,主要指呼吸道直接产生的微小液滴形成的气溶胶

如上所述,气溶胶微粒不容易被吸附,因此,一般的医用口罩和外科口罩不能完全吸附它们。

这样,在与明确患者密切结束时,就应该需要戴防护性能更好的口罩。

医务人员在进行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比如,支气管镜检查,插管拔管,心肺复苏等,就需要更严密的防护,戴医学防护口罩和全面罩,并且最好在负压房实施操作。

新冠病毒存在气溶胶传播吗?

本问题两位专家争论的似乎仅限于液滴核气溶胶的远距离传播。

那么,就目前不包括湖北省(不能用于该目的)的公开流行病学资料看,绝大多数感染者都能找到与患者的密切(直接)接触史,仅有少数病例缺乏接触史。

因此,应该说,尚缺乏足够证据证明新冠病毒存在气溶胶远距离传播。

而上海专家宣称的“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的说法,的确缺乏足够证据。

更为重要的是,他把气溶胶传播列在接触传播之前的主要传播途径,更可以说完全缺乏证据。

气溶胶传播等同于空气传播吗?

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等同于气溶胶传播,而且同时包含气溶胶传播以上两重含义。

比如,英国发布的有关2019-nCoV感染预防和控制指南中,将新冠病毒感染列为了经空气传播的高危疾病(2019-nCoV infection is classified as an airborne high consequence infectious disease)。

而美国CDC的“基于传播途径的防护”中,将接触、液滴和空气传播防护并列。

或有人会骂答主崇洋媚外。

答主想要说的是,目前的主流医学体系的确是洋人建立起来的,我们只是拿来主义者。对于这些概念,自然也是照搬来的,如果与之有差异,大概率是我们搬错了或理解错了。


挣脱枷锁的囚徒


首先,目前有专家判断存在“气溶胶传播”是一种推测,而不是基于科学事实的“结论”。中疾控专家说的“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是基于目前事实证据的科学判断。

从现实操作的角度说,按照“有可能”去进行防护是谨慎的操作。尤其是对于医院插管操作等场所,按照防护气溶胶传播的标准去保护医护人员,是完全有必要的。

大家关心的是:万一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我该怎么办?

病毒感染人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病毒依然具有感染人的活力,二是病毒的浓度足够高。

对于公众来说,有两个关键点:

1、通风良好的场所,形成的气溶胶随着空气的流动很快被稀释了。飘荡的距离越远,被稀释得也就越厉害,浓度也就越低。

2、冠状病毒的存活能力并不强。它被一个外套膜包裹着,外套膜上有几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对于它感染宿主不可或缺——如果它们变性失去了天然构型,病毒可能也就失去了感染能力。从现在的信息来看,56 °C下30分钟就可以杀灭,说明这些蛋白的稳定性并不高,很容易失去活性。在形成气溶胶的飞沫液滴非常小,小到比病毒大不了多少。当病毒处在这样的小液滴中,就相当于处于空气和水的界面上。病毒分子上的蛋白可能被界面效应变性,从而失去感染能力。换句话说,远处飘来的气溶胶,即便是含有病毒,也已经是“死病毒”了。

基于以上两点,中疾控专家认为“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更为合理。而且,这种方式存在的可能性也确实很低。

对于广大公众来说,按照之前推荐的防控措施做好防护即可,即:

1、早发现、早隔离

2、尽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3、如果不得不去,戴好口罩;

4、尽量不用手触碰公用设施,不用手去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5、勤洗手,尤其是触摸过公共设施之后立即洗手。

不用恐慌,做好自己。#战疫必胜#


松鼠云无心


根据国家卫健委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气溶胶传播尚不确定。也就是说,有这种可能性,但还不能确定气溶胶一定就是新冠病毒传播的途径。

先看看什么是气溶胶。

气溶胶是指固态或液态微粒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分散体系。比如我们看到的雾,就属于微小的液体颗粒形成的液态气溶胶,而霾就属于微小的固体颗粒形成的固态气溶胶,而空气中如果包含了很多微生物的粒子,便是微生物气溶胶 ,当然上述气溶胶也可以混合在一起,比如,雾和霾有时一起出现,含有病毒颗粒的液态气溶胶等。气溶胶传播,就是这些极其微小的微生物颗粒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从而造成身体的感染 。

根据目前感染发病的患者来看,有些病例,并没有发生过与患者或来自疫区人员的面对面接触,也没有产生近距离较密切接触,但也最终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对于这些患者,真正的感染的途径并不是很明确,推断有可能和病毒形成气溶胶有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发生在天津市宝坻区百货大楼的几例患者,三个售货员都在同一楼层,铺位相邻较近,但相互之间没有过任何直接或间接接触,另外还有一个患者是顾客,发病前曾在这几个铺位逗留3小时。这几个病例,都不能除外病毒是通过气溶胶传播的。

当然上述结论只是理论上的推定,这里面会不会还有其它有可能造成传播的方式,比如:空气飞沫降落在柜台上,会不会被顾客带到了临近的柜台,另一个人接触后造成的接触传播等。

总之,病毒有可能经气溶胶传播,是根据目前掌握的患者发情况推断得来的,还没有确切的证据。

那么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呢?

气溶胶只会在相对密闭、不通风的环境里长时间漂浮,一旦形成空气对流,会很快被吹散,就如同我们平时看到的雾一样,起风的日子是不会有雾的。

所以,日常生活中防范气溶胶传播的方法:1、尽可能不去人多、相对密闭的环境里,比如:商场、超市等,一定要去的时候,尽可能减少逗留时间;2、去这些人员较多的封闭环境时,最好能戴医用外科口罩,尤其是疫区人员;3、家庭每日开窗通风。


深蓝医生


气溶胶,是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如果这些质点为液体,叫雾;如果是气体,叫烟。气溶胶的消除,主要靠大气的降水,或者小粒子之间碰撞合并、凝聚成大粒子而沉降。

也就是说,气溶胶是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可以飘得很远!

其实大家留意新闻和“传言”就知道,一家人中某个人感染了新冠肺炎,家里其他人确实很容易被传染,但并不是肯定所有人都被传染的。如果是气溶胶能够传播,那么必然全家“中招”——除非您能够一直捏住鼻子不呼吸。所以说,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小,这是委婉的说法,直接一点的是不会通过气溶胶传播!

专家并不想害您,其实他们想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意思。

最常见的间接接触、极端的被飞沫直接喷您一脸、在封闭空间内吸入未来得及沉降的空中飞沫。

作业又来了——专家说的气溶胶传播指的是哪一种情况?

如果您的答案是“吸入未来得及沉降的空气中飞沫”,那么,恭喜您,答对了!

如果把在空气中还未来得及沉降的飞沫看作“气溶胶”,那么这种传播是合理的,并且确实风险是很大的!

带病毒者猛咳嗽、狂打喷嚏又不采取措施(戴口罩、掩嘴巴),喷洒出来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但一般会在短时间内沉降。但如果是在封闭的空间内,人流走动带起空气湍流,这些悬浮在空气中的飞沫就迟迟不能沉降到地面,确实可以看作“气溶胶”而有传播病毒的风险了。

上面的情况在疫情形势下大家已经注意回避了。还有另外一些情形:在吸痰、气管插管等操作时,患者突然呛咳,大量带病毒的飞沫喷涌而出,在患者面前形成一个暂时性的饱含飞沫微粒的雾气团,近距离的操作者如果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就容易被传染。

专家提出“气溶胶传播”的说法,很可能就是想提醒医生、护士还有照料患者的家属注意采取措施预防感染吧。


儿科医生柯志勇


专家的话应该会相信的吧,不过目前的形势我还是小心为上把鞋子脱在门外或者消毒过鞋底后再进家门


大喵家的西柚


2月9日,国家卫健委新公布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其中显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还是“尚待明确”。

经呼吸道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是什么?

病人喷嚏、咳嗽、讲话、呼吸等活动会呼出带病毒的飞沫,其中大的飞沫,最大的可以到肉眼可见的部分,会很快沉降到地面,小的飞沫中的水分会在几秒内蒸发干形成飞沫核。小飞沫与飞沫核可以合称为气溶胶。

举个例子,几十米之内没有人,但你仍可闻到烟味。闻到的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几百纳米左右的颗粒。我们所说的“雾霾PM2.5也是一种气溶胶颗粒。越小的颗粒,空气的粘性作用就越明显。微米级的颗粒在空气中像是芝麻撒在蜂蜜里,几乎不下沉,就很容易被人的呼吸道吸入。

含有新冠病毒的飞沫核,与烟草燃烧后的颗粒尺度类似。若被吸入体内,就有可能导致感染。

“气溶胶”很可怕吗?为什么尚无证据支持气溶胶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

气溶胶虽形成容易,但感染人还没有那么容易,还要极高的数量级。所以,尚无证据支持气溶胶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

气溶胶传播没有那么可怕,所谓“到处飘着病毒”是不严谨的,除非你家正好就在一个重要的浓度非常高的污染源附近。普通市民继续按照以前的防范措施,勤通风、勤洗手、戴口罩,不需要过度恐慌这是一种“新传播方式”。

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

1、室内要多通风。通风差的场合中病毒浓度会上升,如果暴露时间又足够长,风险比较高。

2、冲马桶时,盖上马桶盖再冲。每个地漏灌上水,把水封做好,防止楼下的气溶胶上来等。

3、有人的密闭空间,尤其是在电梯中,一定要戴口罩、小心触摸(可用钥匙或手指背关节处)。电梯间通风很差,又是小空间,空气中病毒的浓度会上升。

4、回到室内后,及时洗手,尤其是接触过外面公共设施的部分。及时对手机、钥匙等手常触摸的物品消毒或清洁。

除此之外,要勤洗手、勤擦洗、与他人隔开距离。

总之,自始至终要理性上重视,不要情绪上恐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