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的历史给人感觉安史之乱后就结束了?

飞龙在天9783


确实是这样,虽然安史之乱后,唐朝仍然存在了150年左右,但这150年的唐朝“余生”,却并没有给世人留下什么印象深刻,以至于让人有这种错觉,那就是安史之乱后就唐朝就结束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觉,核心当然是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完全不一样。如果说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是强盛、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那么安史之乱的唐朝,就是颓废、衰败、萎靡不振的。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给人是完全是两个朝代的感觉。

从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的唐朝,可谓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万邦来贺、四方来朝。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唐朝都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世界强国。

但是安史之乱一爆发,让唐朝迅速由盛转衰,而且衰落的态势非常迅速。其实在安史之乱前夕,还有个怛罗斯之战,算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前奏了。安史之乱彻底打乱了唐朝,让唐朝永无宁日,经济社会全面倒退。唐朝的萎靡态势非常明显。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陷入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政的两大困局中,无法解脱。而最终,唐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走向了自己的坟墓。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态势,安史之乱后,唐朝颓废、衰败,被人无视也在情理之中。


袁卫宇


安史之乱后,唐朝还有150年哩,其中许多故事其实极为曲折精彩,只是大家知道不多罢了。

一、安史之乱彻底打乱的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让人感觉一前一后像两个朝代

从政治上说,安史之乱前,唐朝是完全统一的,是世界的第一强国,是东方万国的宗主。而安史之乱后,唐朝实际上是分裂的,时强时弱,只是名义上的万国宗主罢了。

从经济上说,在财税上,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完全实行两种不同的财税体系,漕运和食盐专卖成为唐朝中后期越来越重要的生命线。

从文化上说,唐朝文化对中亚、西亚乃至于对世界的广泛影响,安史之乱之后就戛然而止了。

二、虽然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让人有些失望,然而仅仅从故事上说,依然是纷繁复杂的,帝王、藩镇、百姓、乱贼都为了生存而耗尽心力

唐肃宗、唐代宗父子(玄宗的儿孙)经历两代人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代宗时期发生了吐蕃攻入唐都长安的事件,靠着郭子仪的努力这才收复长安,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于是醉打金枝的著名故事有了来源。

唐德宗(代宗儿子)是牛黄丸,他在位初期就发生了河北藩镇联合造反的事件,泾原兵变的乱兵攻下长安,唐朝皇帝再次出逃,还被迫下了罪己诏。到他统治后期,最爱的是钱,因为漕运出了问题,差点把德宗逼死。

唐顺宗、唐宪宗父子(德宗儿孙)。顺宗是个有追求的皇帝,在位时间很短,到底怎么死的很有问题。他儿子唐宪宗成了唐朝中兴的英主,在位十五年,完成了唐朝的再次统一,在他被弑后,这种统一局面迅速瓦解。

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父子兄弟时期(穆宗为宪宗之子,后三个都是他儿子)。大概是唐朝极为混沌的一个时期,唐穆宗被怀疑有弑父嫌疑。唐敬宗因为爱打狐狸被弑而死。唐文宗时期发生甘露事变,朝臣被宦官大肆砍杀,文宗成了宦官们的傀儡。直到唐武宗时期,任用名相李德裕,史称“会昌中兴”,武宗是灭佛的三武之一,争议很大。

唐宣宗、唐懿宗父子(宣宗是穆宗的弟弟)。宣宗被称为小太宗,大概他的权谋最像太宗,统治时期基本稳定,正好是唐朝最大对手吐蕃的衰落期。张议潮从吐蕃手中收复了河西、陇右之地。史称“大中之治”。他儿子懿宗一继位,国家就乱了,南诏开始大肆进攻唐朝,而桂林发生了庞勋兵变,千里北上,差点割据徐州。

唐僖宗、唐昭宗兄弟(都是懿宗的儿子)。唐僖宗是个类似于明朝天启帝似的人物,但比天启帝单纯爱木工来说,僖宗简直是个玩儿家,结果他在位时黄巢起义爆发了。而唐昭宗是个崇祯帝似的人物,命运稍与崇祯不同的是,崇祯至少曾经独掌大权,而昭宗空有雄心、却完全没有实力,结果被朱温害死。

唐哀帝不过是朱温手中的傀儡,不值一提。

三、唐朝后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肃宗到德宗时期。是唐朝安史之乱的平定及休养期,政治上的主角是皇帝和河北三镇,吐蕃帝国是唐朝最强悍的敌人。

顺宗到武宗时期。是唐朝下猛药振兴到混乱的时期,政治上的主角先是皇帝和诸多藩镇的斗争,宪宗几乎耗竭国家的财力、民力才完成了再度统一,他死后,唐朝迅速混乱,后来演变到宦官与朝臣的争斗,还有朝臣间的牛李党争。

宣宗到唐朝灭亡。唐朝的回光返照期和灭亡期。宣宗时代,因为周边强国比唐朝更先衰落、灭亡,因此让唐朝显得平稳强盛。但宣宗一死,唐朝就迅速坠落下去。黄巢起义后,朱温、李克用等人起来了,历史即将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星火辰


唐朝的历史,被安史之乱分成了两段。

甚至,整个中国的历史,也因为安史之乱,被分成了两段。原因就是:安史之乱,在内结束了豪族社会,在外也结束了帝国雄心。

安史之乱后,可以说,唐朝的生命就已经结束了。唐朝余下的时间,只是靠着南方新财源的输血,勉强维持着。

暂且不论中国历史,只说唐朝历史,在安史之乱后,唐帝国从政治到社会,从军事到外交,完全是质的变化与跌落。

1.政治从有序到无序,豪族被挤出权力的游戏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权力格局,始终进行着有序的变化。

武则天之前,就是关中贵族垄断朝堂;武则天之后,关中贵族被打压,山东豪族兴起;玄宗执政后,关中贵族再崛起,山东豪族被排挤。

玄宗执政后期,发生了一个大变化,成为安史之乱的重要诱因。为了压制崛起的关中贵族,唐玄宗李隆基开始重用胡人将领,也就是安禄山、史思明这伙人。

安史之乱后,唐朝有序的朝堂斗争,就彻底无序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宦官势力崛起,宦官依托神策军,不仅掌握了朝中大权,而且能够干预皇帝继承。政权和皇权,宦官全面插手,比明朝的太监牛多了。甚至,因为宦官的权力实在太大,所以宦官里面还产生了派系,如神策军派、内诸司派、枢密使派等。

二是持续了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直接导致朝政和国家的风气败坏。党争,源于科举,但也与宦官派系勾结在一起。直到唐武宗继位,党争才算结束,但是皇帝与朝堂已经彻底割裂。皇帝不信任大臣,大臣也不信任皇帝。

三是地方与中央的持续斗争,甚至说是战争。安史之乱后,唐朝苟延残喘了150多年。就在这150多年里,由将领和节度使发起的兵变和叛乱,竟有200多起。可以说,帝国早已不是一个完整的帝国,挑战中央和分裂割据才是天下大势。

而豪族呢?那些关中精英和山东豪族去哪了?基本上都被安禄山和史思明给解决了。安史之乱主要活动于河北、中原和关中地区,而这两个地区就是豪族的根据地。

那豪族就不会跑吗?有钱有马有车的豪族,就不能学习两晋,也衣冠南渡啥的。关键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太突然,根本就来不及跑。平民轻衣简从全跑到南方种地了,而豪族要么被干掉、要么变成平民。后来有来了一个黄巢起义,基本上豪族就完蛋了。

而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对朝廷大臣彻底不信任,皇帝信任的是宦官,这是中央。地方呢?地方基本上就被几十个节度使把权力给垄断了。所以说,豪族已经没了生存空间,他们被挤出了权力的游戏,以后也别想出来玩了。

2.社会彻底失控,地方分裂而且走向军事化

唐初实行的是均田制和府兵制。

这两项制度,有效地保障了中央帝国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对地方的控制。

州县的老百姓得靠帝国分田,633个军府拱卫着帝国安全。但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一段时间,均田和府兵,基本就被瓦解了。国家无田可分、府兵也不再重要。

关键是大唐帝国走向了彻底的分裂,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

唐帝国首先丧失了对河北地区的控制,河北三镇就是国中之国,自己招募军队、自己任命官吏、自己收取赋税。

其次就是河南和山东地区,先是被平卢节度使控制,后是被分割成三个小节度使,但都是独立性极强的地方军阀。

第三是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节度使,规模小、财力弱,但也是一种牢固的世袭制,而且也发挥不了拱卫朝廷的作用。

唐初,帝国的统治原则是把行政区域能划多小就划多小,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控制。最重要的行政层级是州,也就十几万人口。

但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边境和前线地区建立了藩镇,内部划分了40个道,基本上就相当于今天的省级单位。所以,地方势力已经具备了对抗中央的实力。唐朝后期又任命了大批垄断军权和地方财政的节度使,所以真正掌握帝国权力的是50个藩镇节度使。而朝廷,开始是要兵没兵,后来则是要兵没兵、要钱没钱。

唐初的地方权力,名义上掌握在那些中央命官手中,也就是朝廷任命的行政长官,但实际上却控制在吏的手中,同时地方豪族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安史之乱后,就不能在这样人理解地方了。

地方的权力,掌握在节度使手中。而节度使要打仗,地方又残破、百姓又流离,于是地方逐渐走向军事化。以前的府兵,彻底被募兵所取代,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职业军人群体。如果更形象点,可以称其为军人阶级。这伙人在唐朝极有力量而且极有发言权。承接唐朝的是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权力秩序就是皇帝听将军的而将军听士兵的。这些全是因为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格局。

3.对外战略全面收缩,帝国被打了回来,而且难再有雄心

说安史之乱把中国历史分为两段,就是因为以后的中原帝国已经不再有对外征伐的雄心了。能力或许还有,但是真得没心思思考草原和西域的问题了。只有元清两个草原政权,还有这份雄心。

公元790年,吐蕃占领安西和北庭,唐帝国基本上结束了对西域的控制。之后,甘肃、关中地区,也因为战乱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逐渐由农耕的生活方式向着草原的生活方式转变。所以,唐帝国以及后世的中原帝国,很难再以关中和甘肃为基地,实施对西域的控制。

因为河北三镇基本独立,边境藩镇也基本不听帝国号令,加之财力只能勉强维持,所以唐帝国在后期已经没了对外征伐的实力,当然也就没了野心。草原也就不会得到帝国的关照了。

之前,李世民自称天可汗。而安史之乱后,为了能够平定国内叛乱,帝国中央不得不借助于回鹘骑兵,酬劳则是放任其在帝都烧杀抢掠。

所以,在对外关系层面,安史之乱的唐帝国,已经没有了唐初的雄风与骄傲,甚至就是像汉初那样玩和亲,也换不回尊严。

4.唐帝国为何能够苟延残喘150多年

因为帝国皇帝获得了一个新财源。这是从隋炀帝开始的历任皇帝都在追求的东西。

历史都是极为相似的:

北魏孝武帝迁都,隋炀帝也迁都;北魏孝武帝打南朝,隋炀帝打高丽。结果六镇起义,北魏灭亡;结果关陇洗牌,隋朝结束。而唐朝呢?唐朝也差不多。

武则天建都洛阳,跟孝武帝迁都、隋炀帝迁都,都是一个目的:摆脱既有贵族集团对皇帝的控制。到了唐玄宗时期,为了摆脱既有关中贵族的控制,他实施的手段则是重用胡人将领。但是,却引来了跟六镇起义、关陇洗牌一样的结果:安史之乱。

皇帝一直在寻求独立自主,一直在试图摆脱关中军事贵族和山东豪族的控制。但是,他们一直都做不到。原因就是钱,就是物质财富,没钱啥也玩不转。

但是,安史之乱却打出了这个新财富。

南迁的中原百姓与江南的肥沃土地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在关中、河北以及中原之外提供了又一财源。

唐初,关中已经养不起帝国中央了,所以财源在河北,肥沃的华北平原为帝国输送着财富。而安史之乱后,担当这个任务的则是江淮富庶。韩愈说江南财富占到了帝国收入的九成。足见,南方对唐帝国的重要。

也正是因为南方财富的大量输血,才让唐帝国苟延残喘了150多年。之前说社会失控,唐帝国边地是藩镇,关中是藩镇、河北是三镇、中原和山东是藩镇,但是唯独江淮没有藩镇。因为江淮地区在中央朝廷的努力之下,建立了一种民政官的局面,没有形成地方军事主义。

除了江南财富,唐帝国还实施了两税法、盐铁专营以及货币税收,在经济上建立了一种优势。

但是,安史之乱造成的政治失序、社会失序,使得帝国中央已经无力把南方财富和北方军事组织起来。南方财富的唯一作用就是给帝国续命。因此,可以说在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已经亡了。


减水书生


唐朝享国289年,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几个朝代之一。整个唐代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初唐是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盛唐是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至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中唐是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晚唐是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至哀宗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安史之乱发生在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历史8年,安史之乱是唐朝从盛唐进入中唐的标志,也是大唐国势急转直下的一个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唐朝依然顽强的存在了144年,将近一个半世纪,那为什么会给人一种感觉,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历史就结束了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初唐、盛唐时期,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全面压过了安史之乱的中唐和晚唐。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唐朝迎来了贞观之治,国力大涨,后来虽然出现了武则天取代李家,改国名为周,史称武周,但一般不把武周当成一个独立的朝代,依然属于唐朝的一部分。况且,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并没有出现衰落的迹象,国力依然得到了维持。接着就是唐玄宗继位,开启了开元盛世,将大唐推向了巅峰。杜甫在诗中就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经济上的繁荣,带来的是文化、军事上的兴盛。

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课本里需要背诵的诗歌,他们几乎占了一半,就算对历史在不了解的人,通过这些诗歌,对这个时期的唐朝也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就是军事,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和国家是一直保持着攻势的状态,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面包括了如今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西域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北庭五大都护府。但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光是应对国内的藩镇势力尚且自顾不暇,更不要说对外保持攻势了,安西、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陷,安东都护府被主动放弃,其他几个也基本上处于无力控制的状态。

可以说,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各方面都在倒退,自然也就不容易让人记住了!

影视剧的影响。

有关唐朝的电影和电视剧,基本上描述的都是安史之乱前的历史。比如《隋唐演义》、《大明宫词》,以及前一段时期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等。其实这也正常,这段时期的历史题材是在是太丰富了,隋末唐初各路诸侯的混战,之后的玄武门之变,武者天篡位,唐玄宗与杨贵妃,这些事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其实,应该这样说,因为大家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所以被反复搬上荧幕。

而安史之乱后的历史,有几个人熟悉?反正就知道大概是中央和藩镇打来打去,至于哪些藩镇,不清楚,有哪些著名的将领,好像也没有?有人可能知道一个叫李愬的,因为以前有篇课文叫《李愬雪夜入蔡州》,讲的是讨伐藩镇吴元济的故事。至于比较熟悉的黄巢、朱温、李克用,对不起,这已经开始进入五代时期了。

窝囊的皇帝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没有存在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政府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了,皇帝也鲜有作为。

公元783年,发生了泾源兵变,叛军逼得德宗逃离长安,从此,皇帝再也不信任武将了。那怎么办?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直属部队,于是以神策军为中央禁军,任命宦官掌管神策军,可是没想到,这不是给自己找了帮手,而是给自己找了个太上皇。晚唐宦官之祸,超过任何一个朝代,宦官田令孜甚至可以公然废立皇帝。武将、宦官都靠不住,那只有向文官寻求帮助了,可是文官又陷入党争,典型的就是牛李党争,相互攻击、倾轧,谁也不服谁,对方不管说什么,错的反对,对的也反对,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晚唐的皇帝当得真是窝囊。同时,安史之乱后的河北各镇越来越乱,中央的政策几乎就是用一个藩镇去镇压另一个藩镇,这样藩镇不仅没有消弭,还越演越烈,到了晚唐时期,中央政府就剩一个名义了,几乎全天下都是藩镇的地盘。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算想要有所作为,也是难于登天。宪宗、宣宗算是能力比较强的皇帝了,但也只是平衡住了各方势力而已,其他皇帝如走马灯一样,几乎没有存在感。


一卷青史


这是因为初唐盛唐的历史过于辉煌,掩盖了中晚唐的厚重、悲凉。文学著作和影视作品也愿意把初盛唐历史当做热点来追捧,使得普通人对中晚唐的历史更加陌生,实际上中晚唐的历史同样精彩。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有着三起三落

第一次起落,是安史之乱后的国力恢复,抵挡住极盛时期的吐蕃入侵,维持了地方藩镇割据局面不再恶化,时间持续了大约20年,包括唐代宗时期和唐德宗初期。最后因唐德宗的战略选择错误,造成藩镇集体反叛,长安被叛军占领;

第二次起落,唐德宗重新安抚了各地割据藩镇,并用了二十年时间削弱了吐蕃这个唐王朝的大敌,中央禁军被重新建立,国家财政恢复。唐宪宗时期平定各地藩镇,基本上解决了藩镇的问题,唐王朝重新恢复一统。但之后的唐穆宗、唐敬宗延续了重用宦官的弊政,到唐文宗时又有文官的牛李党争,朝政几乎被宦官集团掌控,甚至可以决定皇位继承人。这个时期持续了60年,包括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位皇帝,一直到唐武宗继位;

第三次起落,唐武宗和唐宣宗是晚唐最优秀的两位帝王,虽然没有完全解决宦官干政的问题,但都能够控制局面。这段时间唐王朝国力恢复,对外也取得了消灭回纥等战绩,这对一个已经存在了二百多年的王朝来说是很少见的,这段时间也是唐王朝最后的辉煌。但之后的唐懿宗是个绝对的昏君,说是唐王朝最差的帝王毫不为过,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彻底破坏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之后就有南方裘甫、庞勋农民起义,尤其是庞勋,纵横江南,队伍发展到二十万人,极大的破坏了南方唐王朝税赋的主要来源。从此,唐王朝进入末世,僖宗被宦官控制,黄巢起义彻底给了唐王朝最后一击,到了昭宗时期已经回天无力,被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兴起的藩镇朱温灭亡。这段时间一直持续到唐亡,约70年。

中晚唐的主要看点

泾原兵变,唐王朝帝王又一次逃离长安;

顶着史书恶评实行两税法改善国家财政、重建中央禁军的唐德宗;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房产税,唐德宗时期的间架税;

唐德宗时期,与吐蕃波澜壮阔的二十年战略决战,吐蕃再也不是唐王朝的大敌;

唐王朝千古疑案之一,唐顺宗永贞内禅;

中唐的戊戌变法,永贞革新;

藩镇问题的解决,唐宪宗时唐王朝重新回复一统;

唐王朝千古疑案之一,唐宪宗暴亡之谜;

牛李党争,唐王朝文官阶层的崩溃;

甘露之变,唐文宗绝望中的挣扎;

唐武宗灭佛,会昌中兴;

李德裕,晚唐最伟大的政治家;

唐宣宗大中之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王朝最后的辉煌;

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

晚唐藩镇争斗,唐昭宗的悲惨经历;

朱温篡唐,唐王朝灭亡。

这是中晚唐时期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有战争、有政治、有宫斗,与初盛唐相比同样精彩,却更加厚重,更加充满了悲凉的色彩。而且结局也是相同,都是被战争所终结。

(唐懿宗供奉佛祖舍利的八重宝函)

总之,对于一段时期的历史了解要全面,至少要理清整个时期的基本脉络,这样才能对某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功过成败有准确的定位,尤其是典型人物和事件,可能会对几十年上百年后造成严重影响。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实际上,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皇帝比安史之乱前还多,如果把唐朝以安史之乱分为两段,前后的时间都差不多130-150年,之所以给人这样的感觉,大概是因为中央政府没有权威,皇帝们都没有存在感吧。

一、奇怪的结局

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战争,还有李唐皇帝们的猜忌的心。

安禄山叛乱之初,在潼关这个地方,唐玄宗赵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后强令哥舒翰出战以至战败投降。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已经在北部开展战斗,直逼范阳。因为安禄山的叛乱和王忠嗣的事,加上身边人的挑拨,唐玄宗已经展现出对大将的不信任。这样,唐玄宗葬送了第一次平叛胜利的希望!

其实安禄山叛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长安已经是安氏兵锋的极限。安禄山占领长安之后,派兵进攻南边的江淮财富之地,并没有追击向蜀中逃窜的唐玄宗。

从这时开始,安史之乱看着越来越不像一场战争,而像一场政治斗争。

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为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亨的身边已经聚集了当时大唐帝国最能战的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还有西北强悍的边军。

第二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郭子仪等在洛阳击败安庆绪,安庆绪退守邺城。然而,一年之后,唐军才追到邺城,给了安庆绪补充防卫的机会。即使这样,唐军9节度使60万大军还是将安庆绪包围在邺城。

安史之乱平定日可待。然而,这场战斗让安庆绪打成了以少胜多。为什么呢?因为唐军9节度使相互不统属,而李亨也不信任他们,派了一个鱼朝恩为观军容使,实际上作为监军。这样也就罢了,好歹有个领导总比没有强,可惜,鱼公公不懂军事。因此,60万大军被安庆绪击破,安军重新占领洛阳。

这里暴露了一个唐朝后期极严重的问题:因为安禄山的叛乱,皇帝对于武将们已经十分不信任,总害怕给了军权又要造反。这是导致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过反复的战斗和休息,准确的说,不如是皇帝、大将、安史两家的博弈。安史之乱的当家人从安禄山变成了安庆绪,又从安庆绪变成了史思明,再从史思明变成了史朝义。唐朝这边,皇帝已经换成了唐肃宗李亨之子,唐玄宗李隆基之孙,唐代宗李豫;统兵大将郭子仪、李光弼都已经垂垂老矣,剥夺了兵权。

公元762年,唐军统帅仆固怀恩再次击败洛阳的史朝义。次年,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据州投降。唐代宗看起来很大度,好像唐军也有些打不动了一样,三人分别被授予魏博、卢龙、成德节度使,几乎连窝都没挪。

实际上,唐廷此时那么衰弱吗?不然,而是皇帝们的老毛病又犯了:对仆固怀恩不信任,担心军功太大,自立了。

于是,唐朝中后期形成了一个怪圈。对于忠于唐帝国中央政府的大将,皇帝们总是不怎么信任,所以往往大将们有那么一两场闪光的战役,却在也没有像中前期那样,涌现大批的优秀将军和元帅。而另一方面,对于投降的河北诸镇,对中央有戒心,总是不能全力效忠,唐帝国中央却对他们很纵容,即使有少部分能控制局面的,但是藩镇割据始终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二、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央政府

中后期的唐朝中央闹得是不可开交,没有一刻调停的。

公元783年,著名的泾原兵变发生,唐德宗李适再次逃离长安。这件事并不能完全怪朱泚等人,但是后果不容改变。从此,皇帝与武将们的信任降低到了冰点。

在唐德宗的布置下,另一类人彻底崛起了,唐德宗以神策军为中央禁军,任命宦官为监神策军左右兵马使。从此,宦官们凭借这支军队的控制权,屡屡干政,甚至废立生杀皇帝。唐德宗以为找到了可以信任的好帮手,没想到给自己找了个太上皇。

于是,皇帝们又找来朝臣,想要从宦官手上夺回军政大权,甘露之变惨遭失败。后来的牛李党争更是让皇帝看到朝臣们也不是善茬。本来权力就十分有限,还要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对于皇帝们来说,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同时,安史之乱的河北诸镇越来越乱,藩镇之乱不仅没有逐渐消弭,还越演越烈,逐步扩展到了唐帝国的经济中心江淮。到了晚唐,几乎全天下都是藩镇的地盘。

因此,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中央政府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臣党争的夹缝中想要求得生存,本想左右逢源,却不想扶持起来的都不是善茬。这样的情况下,唐帝国的中央政府确实没什么存在感,除了宪宗、宣宗等少数皇帝又说作为,平衡了三方的势力以外,其他皇帝如走马灯,鲜有作为。

题主所说,好像灭亡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多有疏漏,欢迎指正!

我是子彧,历史如镜,多读明智,期待您的关注!


子彧说


唐朝从建立朝代开始到结束,一共存在了28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比较久的一个朝代。唐宋元明清,在这五个朝代中,唐朝是最繁华的,在这个时候,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政策开明,统治者派使者去别的国家交流学习,日本也派遣唐使来唐朝学习当时排名世界第一的文化,由此可见当时的唐朝是多么的繁荣昌盛。

可是到了后来,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在安史之乱之后,更是给人一种一蹶不振得感觉。那么为什么如此繁盛的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就给人一种历史到此结束了的感觉呢?

一,各方面的倒退,由盛转衰的起点

唐朝的兴盛不仅表现在经历上,还表现在文化上。李白、孟浩然等都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从他们的诗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朝代的繁荣昌盛。当时唐朝的军事实力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它的疆域辽阔,那些少数民族都忌惮唐朝的兵力,而不敢贸然行动,所以唐朝的战乱很少。而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就练练衰弱了,而后唐时期的诗歌也都是写民生寂寥的。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实力不如盛唐时期,它被人遗忘,所以就给人一种到此结束的感觉。



二,电视剧的影响。

不管是《隋唐英雄传》,还是《武媚娘传奇》,我们从电视剧看到的都是关于盛唐时期的历史,而关于那些安史之乱以后的历史影视剧,却是寥寥无几。由于看的电视多了,所以我们对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安史之乱以后的历史,我们却几乎闻所未闻,久而久之,也就认为那段历史已经结束了。


三,皇帝的不作为。

一个朝代能否让人有深刻的印象,除了本身的发展,皇帝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安史之乱以后的历史之所以让人觉得可以忽略不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皇帝的不作为。皇帝梦里不足,面对朝堂的僭越,番族的战乱,他所能做得只是逃避。所以,那段历史也没有让人铭记。


以史正衣冠


盛唐之盛,在安史之乱中戛然而止,为历代史家所感叹和唏嘘,倘使盛唐再延续个一两百年又是何等局面?

唐朝从李渊开国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再到武则天称帝,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李隆基晚年还有个马嵬兵变和李亨夺位,即便有所谓的盛唐,但实际上内部几乎一直处于动乱之中,每安定一段时间便又会动乱一次。

安史之乱后更惨,不但没能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还多了个宦官掌权干政,宦官干政之严重堪比汉末之时,几可废立皇帝。

唐朝始于618年,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此时距离唐朝建国已经过去了137年,但李隆基也只是唐朝的第五代皇帝。

安史之乱结束于763年,之后唐朝还延续了144年,可是为什么却让人产生了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便结束了的错觉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可从宏观的角度去看,也可从微观的角度去看。

从宏观的角度去看的话,也再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几个方面,晚唐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显然不如盛唐。

拿军事来说,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唐朝不断向外扩张,版图更是极盛于高宗时期。唐玄宗上台之后,虽然版图和高宗时期一比略有不如,但也一样在一直对外用兵,向西直抵中亚,后来更是和阿拉伯帝国打了一场遭遇战——恒罗斯之战。

虽然说唐朝输掉了恒罗斯之战,可是却仍然稳坐“世界霸主”的位置,阿拔斯王朝还得赶紧来和唐朝讲和,也不断地派人出使唐朝。

可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内部陷入了一个尴尬局面,尤其是对皇帝而言,皇帝弱而藩镇强,皇帝手里几乎没有直接可控制的军事力量,藩镇节度使又各怀鬼胎或野心,唐朝根本不可能再像之前一样拧成一股绳,所以唐朝以军事继续扩张版图的路便不得不放弃了。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同样也是如此,因为“君瘦臣肥”的缘故,这几个领域和盛唐相比,也出现了明显地收缩,拿经济来说,晚唐的财政一度陷入了崩溃的境地。

因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宏观上和盛唐相比,无不是出现了明显或者说较为严重的收缩,这才让人们产生了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便已经结束的错觉。

从微观的角度去看的话,则可以从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去看晚唐之所以没有太多存在感的原因。

一个人,是皇帝。

一个群体,是藩镇,是宦官,也是文官集团或者说掌握笔杆子的读书人。

唐玄宗之后的唐朝皇帝没哪个出色一点,从李亨重用李辅国开始,唐朝的宦官们开始抬起头来了,李亨的儿子李豫即位之后一度受制于李辅国,李辅国还一点不客气地对李豫说,你乖乖待在宫里便行了,政事让我来!

好不容易出了个唐文宗李昂想要消灭宦官集团,可是呢,计划还没实施便被宦官集团给截获了,结果怎样?被宦官集团来了个反杀,死了一千多人,唐文宗自己也被宦官给软禁了起来,还没来得及扑腾便已经被宦官给踩到脚底下了。

当时说是只知有宦官,不知有皇帝,恐怕也不为过吧?唐武宗原本有望中兴,可是耐不住他才活了32岁,才当了六年的皇帝呀!

藩镇也是如此,他们看似还是唐朝的藩镇,但说白了皇帝能叫得动的有几个?藩镇自己控制着军政和财政,谁还乐意搭理皇帝?他们之所以还继续承认唐朝,缺的只是一个契机和一个带头人而已,黄巢一起,朱温篡唐,唐朝瞬间土崩瓦解。

更何况,玄宗之后的唐朝皇帝也没干出点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所以存在感不高,皇帝的存在感都没有宦官高了,晚唐还能有多少存在感?

许多人对于一个朝代或者说一段历史的了解,往往来源于文学作品,而不是正儿八经地去看史书,因为史书对于多数人而言枯燥并且晦涩。

唐有唐诗,但是唐诗的巅峰在什么时期呢?李白、杜甫是在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后杜甫写了一座破茅屋也让唐诗和唐朝一起走上了下坡路,唐肃宗之前的文人们写文写诗是为了歌颂盛唐壮景,唐肃宗之后的文人呢?他们还是在写盛唐,盛唐好呀,盛唐牛呀,好想活在盛唐呀,然后笔锋一转才来个“借古讽今”。

读完他们的作品之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他们笔下的盛唐。

史家们也是如此,他们的笔墨也多着于盛唐,梁启超说二十四史是二十四姓之家谱,或许这话有点极端,可是史书确实得讲政治,讲政治给谁看?给皇帝看,所以史家们当然得着力渲染盛唐,用最好的词语去描写盛唐,让后来的皇帝们好好学学盛唐的皇帝,总不能让他们学晚唐的皇帝吧?

所以,后来之人一旦论起唐朝则言必盛唐。

于是,晚唐的存在感变更加弱了,这也让许多人会对晚唐历史几乎一无所知乃至不知道晚唐皇帝姓甚名谁了。


宁糊涂


这个问题可以从知识普及、公众喜好和安史之乱的影响三方面考虑。


关于唐朝历史知识的普及

关于历史知识,一部分人在学生时代从书本习得,一部分人从影视剧中了解,还有一部分历史爱好者从历史参考书中获得。虽然现在历史爱好者很多,但是绝大部分人还是靠前面两个方式。


然而,在书中,盛唐之后的历史,都被一笔带过。至于普及率最高的影视作品,很少有讲述“安史之乱”后期的故事,这就成了大部分人的历史空白。再加上“安史之乱”的强烈冲击,给人们感觉就是,唐朝经此劫难就玩完了。

(唐朝时期影视作品)


公众喜好

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美好的东西,伟大的王朝才能带给人们自豪的民族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极端,就是昏庸的末代君主也是备受瞩目的对象。其实,这也是因为下一个伟大王朝的连带作用。


因此,人们熟悉的历史,要么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要么是一个狗血淋头的末代君主,像唐朝“安史之乱”后近150年“裹脚布”般的历史,基本无人问津。尤其是唐朝后又是一个混乱的五代十国,因而唐昭宗的事迹都很难被人熟知,更何况在此之前、自唐肃宗后的11位唐朝君主。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影响


  • 藩镇割据问题

不得不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的重创,虽然在此之后,也有中兴之治,但是比起盛唐简直不是一个级别的。“安史之乱”的最大弊病就是藩镇节度使的强盛,他们不但拥兵自重,还掌控所在藩镇的所有人口、财政和一切经济命脉,到了后期俨然是一个独立国,唐朝彻底失去了政治中心。这种趋势就是在“安史之乱”时开始形成的,且愈演愈烈。

(河朔三镇)


  • 宦官掌权问题

中晚唐时期,表现最突出的是唐代宗李豫和唐宪宗李纯。唐代宗平定了安史余孽,但是他却将安史旧部安排在了河朔三镇地区,继续担任节度使,这就为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直到唐宪宗继位,他力挽狂澜,招降了河朔三镇,平定了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这才挽回了大唐一些颜面。但是李纯为了压制藩镇,开创了宦官掌管神策军军权的先河,这就又加剧了唐朝内部的矛盾。

(唐朝宦官剧照)


李纯死后,河朔三镇再次复叛,直到唐朝灭亡,藩镇问题都没有解决。更加要命的是,还多了一个官宦掌权的问题,大唐就在这两方势力的拉扯下,日薄西山了。由此不难看出,“安史之乱”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大家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就完了,也是很有道理的!


历史秘姬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外交的巅峰。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一个巨大的滑坡,唐朝盛世建立的一切繁华都毁于一旦。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

一、政治上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再到唐玄宗,唐朝国力空前强盛逐渐步入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二、经济上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较前代有新的进步,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三、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唐朝手工业较前代有很大的进步,商业也比前朝发达。手工业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有益的作用,商业的发达刺激着手工业进步,也加强着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出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体系。

三、文化上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在唐朝。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谓是唐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美术、书法、科技、宗教更是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四、民生上:

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户数9612万,口数5288万,为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

五、外交上

唐朝经济发达,社会、科技、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朝鲜、日本等附属国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洛阳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 向唐帝国朝贡的国家多达三百余国,至唐玄宗时期有七十余藩属国。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安史之乱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一、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二、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后安史余党在河朔形成藩镇割据。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利不断争扯。

三、边疆不稳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因为安史之乱,唐朝的繁华和唐朝的混乱显得就如同两个朝代,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一个完整的王朝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