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太平天國史實索隱上

以下內容均根據原始史料。

馮雲山是洪秀全的同學,同出廣東花縣,這是不用質疑的,他倆是好朋友,至於怎麼起了做大事的心思,一恐怕與讀書的老師有關,學生最容易受老師影響,第二恐怕是與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的頹勢有關(關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索隱,將另文刊出)。據洪仁玕供詞,洪秀全想從廣州基督教牧師羅孝全哪裡領工資,畢竟洪秀全不能喝西北方信上帝,但是羅孝全在錢的問題上不含糊,一分錢工資不給洪秀全,這樣洪秀全也就沒有必要跟著羅孝全乾了。

晚清太平天國史實索隱上

南王——馮雲山

其後為何拜上帝教得以在廣西廣為流傳,恐怕首要原因是清政府首先是道光皇帝聽之任之有關,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全國狀元龍啟瑞在其《上梅曾亮先生書》中這樣記載:“宰相(穆彰阿)風示旨意,謂水旱盜賊不當以時入告。督撫受戒,莫敢復言,金田會匪萌芽於道光十四五年,某作秀才時已微知之,彼時不肯辦盜,則所謂窺時相(穆彰阿)旨意是也。”這怎麼解釋呢?種種跡象來看,早在洪秀全去廣西前廣西就有相當的人民組織,至於道光本人的心思就很難猜測了。洪秀全只不過把這類人民組織再重新領導起來,開始了他的遠征。

晚清太平天國史實索隱上

天京事變

太平軍進入湖南,楊秀清就決定以南京為國都,當時湖南洪門加入太平天國有五萬人,是為一次大的擴軍。李汝昭《鏡山野史》載,太平軍在湖南還挖出了吳三桂留下的大量軍事物資。

太平軍進入湖北後,戰爭變得更加慘烈,陳徽言:《武昌紀事》載湖北巡撫常大淳鎮守武昌城,貼出告示:“兵法以清野為先,且廣西湖南等省,皆因民房毀除未盡,致賊藏身,潛掘地道,前車可鑑。”

太平天國的歷史波瀾壯闊,武昌就是一個起點,但太平天國所反對的清政府只是一個虛無的目標,如果沒有後來的太平軍與英法聯軍的直接戰鬥,那麼,太平天國運動只是一個並未觸及清政府根基的內戰,而且發生在長江流域,屬於英雄爭奪天下,但是由於後來世事無常,太平軍成為了與英法聯軍戰鬥的最後力量,導致其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晚清太平天國史實索隱上

與清軍交鋒的太平天國

從長江安徽段到南京,戰鬥極為慘烈,清軍至少陣亡了一個兩江總督,一個副都統,一個總兵。可能是由於唐正才的建議,加上楊秀清的主張太平天國定都南京。

說到北伐,太平軍並未佔到多大便宜,清政府卻大力動員,1853年6月20日《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朱錫琨北伐回稟》載:“黃河四十里之遙,並無船隻,有韃妖在對江把守,難以過江,離黃河二十里,亦無船隻,糧料甚難”。華北的清軍比華南清軍戰鬥力要高一些,在這個時候,太平軍在北方並未受到歡迎,實力也還不足以推翻清朝,不足以動搖清朝的社會基礎。但是西征就不一樣了,太平軍佔領南京後翻過身來西征,與湘軍三次大戰,武漢三度易手,極為慘烈,太平軍虎將曾天養,湘軍褚汝航、羅澤南就都陣亡了。

晚清太平天國史實索隱上

太平天國的皇帝寶座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劉晨,在其《從密議、密函到明詔:天京事變爆發的複雜醞釀——兼辨太平天國的盛衰分水嶺問題》一文中認為:一、事變前,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同時向天京方向移動,最大可能是接受了楊秀清的調令,而非過去學界認為的懷揣密詔,秘密回京;二、洪秀全下達的是具有突發性和非正式性的"密函",而非"密詔","誅楊密詔"並不存在。這篇文章並不足以否定滌浮道人:《金陵續記》“所築土城上密佈槍炮,恐楊來暗算,一面遣腹賊至江西調北賊韋昌輝回金陵”。其實韋昌輝早有殺楊秀清意圖。誅楊密詔應該是真實存在的。值得注意的是韋昌輝與洪秀全的決戰,洪秀全沒有男兵,都靠女兵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