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元朝這個燒錢工藝,如何成為明朝的生財之道

元朝末年,朝廷中的腐敗之氣盛行,國家分崩離析,也就有了後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


淺談元朝這個燒錢工藝,如何成為明朝的生財之道

朱元璋

崇尚節儉的朱元璋上位後痛批元朝的“驕奢淫逸”,尤其是著名的“絲綢加金”,被他當做典型的燒錢例子。

“革胡元腥羶左衽之陋”

然而,到了明朝中後期時,曾被貶低到抬不起頭的“絲綢加金”技術居然成為了明朝當時的搖錢樹。

那麼,這場逆天反轉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還得從這個“糟錢”工藝說起。

元代改良版:絲綢加金

  • 元代的文化具有多種文化融合、碰撞的特點,元代絲綢也因此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由於蒙古貴族對貴重工藝品的特殊愛好,元代設置了大量官營作坊,集中了全國各地大批優秀工匠,徵調蠶絲原料,進行空前規模的大生產。也成為了古代官辦紡織機構規模之最。


淺談元朝這個燒錢工藝,如何成為明朝的生財之道

元朝貴族


最繁榮的時候,僅僅是工部體系內的織染局院就有12個提舉司、38處局院,而地方上的織造局更是數不勝數,甚至連漠北高原上的儉州,也出現了“漢匠千百人居之,織綾羅錦綺”的盛況。

與此同時,元朝政府對紡織品的質量和規格也有著嚴格的標準:

“上位用八託六託段匹,各幅闊一尺四寸五分”;

“諸王百官長八託六託段匹,各幅闊一尺四寸”。

除了精確的規格要求,還指定了專門的局院,生產銷金織物及特定顏色紋樣的絲織品。一旦有“紕薄窄短”或是“粗糙低劣”的情況出現,立即退貨不說,生產方還需要自行負擔相關費用。

  • 在這樣大規模生產和嚴格的工藝要求下,元朝的絲織技術得以空前發展。

在沿襲宋代的“絲綢加金”(宋代時期一度很常見“印金”,是用粘合劑輔以一定的壓力,把金箔或金屑印在織物上)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融合了西域織錦工藝的元素,加上中西合璧的圖案,在錦緞類彩色提花織物裡織入金線——納失失。


淺談元朝這個燒錢工藝,如何成為明朝的生財之道

納失失披風

蒙古君主對納失失非常喜愛,不僅生前不離左右,死後還要以它覆遮棺木、裝飾車馬。

而元代的官服也離不開它:

“壹品貳品服渾金花,參品服金答子”

“命婦壹品至參品服渾金,肆品伍品服金答子,陸品以下惟服銷金並金紗答子”

淺談元朝這個燒錢工藝,如何成為明朝的生財之道

元朝文化

為了滿足朝廷的需求,元朝政府專門設置了納失失局,還招募大量擅長織造納失失的能工巧匠,專門從事納失失的生產工作。不僅要求嚴格,還出了偷工減料等相關的處罰條款。

明朝:絲綢加金技術的發展

到了明朝初期,厲行節儉的朱元璋,竭力肅清胡服,匡正華夏衣冠:

“詔復衣冠如唐制”,

但在明朝官員的服飾中,依然沿用元代舊制,此時的織金絲綢帶有明顯的蒙元遺風:

《大明令》:“官一品二品服渾金花,三品四品服金答子”


淺談元朝這個燒錢工藝,如何成為明朝的生財之道

明朝官吏常服

到了洪武四年,,“絲綢加金”便成了明初官員的等級象徵:官服以飾金的種類和花樣來區別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為織金,其次為金繡,末為銷金。

隨著明朝中期經濟恢復,貫徹"人人都愛織金錦”的真香定律。

正德年間,蘇州、南京已經能織造“金縷彩妝”的妝花織物,這種採用了挖梭方式織造的織物,是明朝絲綢工藝的最高等級。


淺談元朝這個燒錢工藝,如何成為明朝的生財之道

明代金地緙絲鸞鳳 牡丹紋圓補局部


秉著人類熱愛探索的天性,等到明朝晚期,工匠們已經可以打造出幾乎透明的金箔和極薄的銀箔了。

《天工開物》:凡金箔每金七分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鋪物面,可蓋縱橫三尺。

高超的金銀箔製作技術,讓明朝的工匠們開始嘗試將金銀線與金銀箔一起使用在絲綢中,從而織造出金彩輝映的圖案,比如萬曆年間的“雙金刻絲花鳥人物”。

元朝帶來的“絲綢加金”技術創新,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明朝中後期達到了藝術的頂峰。

元朝“糟蹋錢”的織金工藝為大明生財


飾金絲綢在明朝流行是多重因素影響的結果。

淺談元朝這個燒錢工藝,如何成為明朝的生財之道

明朝絲綢文化

  • 明代中期奢侈之風盛行

明朝前期,大批量的織金絲綢主要用於帝王籠絡臣下、安撫外夷的賞賜:尤其是給瓦剌的賞賜中,使臣每次到京城來,都能得到數量驚人的織金絲綢;

三千餘人皆有賜,織金彩紵至二萬六千四百餘匹。

與此同時,原本達官貴人們才能用的飾金服飾,因奢侈之風盛行,官民皆求服飾華美:

《明憲宗實錄》載:“近來京城內外風俗尚侈,不拘貴賤,概用織金寶石服飾……上下仿效,習以成風。”


淺談元朝這個燒錢工藝,如何成為明朝的生財之道

明朝服飾


僭服現象屢見不鮮:

《明憲宗實錄》載:“京官軍民、勢豪之家, 奢靡相尚。婚姻醵會,率用大樣餅錠糖纏、高頂獅人、渾金衣服、寶石首飾,越禮僣分,無 所不至。”

據考古學家研究發現,明朝中晚期各級官員乃至平民的墓葬中,都發現過飾金的衣物。

淺談元朝這個燒錢工藝,如何成為明朝的生財之道

明墓出土的僭級飾金補服

  • 外貿交流與影響

在明朝的官方貿易中,織物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番邦對織金絲綢特別喜歡,乞賜不斷。

據《大明會典》的不完全記載,獲賜織金絲綢的番邦至少14個以上(其中日本獲贈最多)。質優價廉的絲綢到了日本,被用來裝裱佛經、書畫、屏風、簾幕等,我國絲綢文化也浸潤到了日本文化中。

於是,明王朝靠著絲綢工藝的強大優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

據不完全統計,大明王朝先後與日本、朝鮮、葡萄牙、荷蘭等國進行過大宗的絲綢貿易。其中僅崇禎十四年,鄭芝龍到達長崎的三艘商船上,就載有各種紡織品140760尺。


淺談元朝這個燒錢工藝,如何成為明朝的生財之道

總結

在明朝中後期的國際市場上,以“織金絲綢”為代表的織物廣受歡迎,大明賺盡全世界的錢。源源不斷的外貿收入,帶動了明朝商品經濟的繁榮,造就了明朝“隆萬中興”的輝煌。

參考文獻:

1.《明代絲綢飾金演變及其原因探析》·熊瑛

2.《元典章》

3.《大明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