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灭赵的时候,楚国和其他国家为啥无动于衷?

京东李达康


我字多,看我没错。

秦国统一六国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大名鼎鼎的赵国,在当时秦国的实力已经很强大,这时候如果几个国家不联合起来是战胜不了秦国的,但是为何大家却都眼睁睁地看着赵国被灭而无动于衷?

远交近攻,连横破合纵

在战国早期几个国家之间还是有着苏秦作为中间人保持联合的,确实在这段时间内虽然秦国的实力已经很强大了,但是依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在没有张仪来秦国前,秦国一直是被动的。

当时齐国和楚国是两个大国,并且暂时跟秦国离得还是比较远并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所以秦国就采取了议和的措施,秦国和齐国之间进行通婚,秦国是最西边,齐国是最东边,这样一来,在中间的三晋就被趁机吞掉,起初齐国还会帮助赵、魏、韩这三个国家,但是在和秦国通婚之后就再也不管不顾了。

于是从这里看的话,不是不帮而是不能帮。

各怀鬼胎

燕国的位置是处于赵国之后,赵国因为经过“胡服骑射”这一轮的改革后整体实力大增,但是燕国依旧是一个小国,所以赵国就经常攻打燕国,燕国没有实力只能忍受这样的屈辱,但是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大弱,作为一只仇恨赵国的燕国怎么会选择出手相助?要不是能力有限,我想肯定会支援秦国攻打赵国。

至于和赵国接壤的魏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没有燕国那样弱小,所以平时跟赵国在战场上也是颇有来往,关系谈不上好坏,但是如果你出现状况了,那么我一定会选择落井下石而不是去帮你。

其实这时候主要是因为大家还没有意识到秦国早已经今非昔比了,在赵国灭亡之后大家才发现秦国已经这样强大了,只能说当时的各个国家太为自己着想从而忘记看长远的利益。

虎狼之争,分食其肉

在当时赵国的实力在六国中可以说是仅次于秦国,所以在其他五国人眼里,这就是虎与狼之间的争霸,无论是哪一方输赢皆对自己有好处,事实如此,秦国和赵国确实实力雄厚,一个长平之战打了三年之久,虽然秦国在此战中获胜,但是在兵力上也是伤其筋骨,可以说是达到了其他五国想要的目的。

总结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战国中这七个国家真可谓是各怀鬼胎,生怕自己吃亏被别人给吞并,于是最终就造成了这样的结局,只顾眼前的利益,最终被秦国统一天下,可悲啊。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这些您的随手之举,就是对文青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谢谢你。


文青聊史


秦始皇嬴政收拾掉嫪毐和吕不韦集团,抓回政权起用尉缭等人之后,对六国除了进行内乱和金钱收买分化等略策,正面上大兵压境,以战养战,统一天下的趋势渐成。到这个时候,六国已没有一个国家能正面扛住秦国了。就算六国合纵牢固,也必然经不住利益诱惑和敌国分化,会走向破盟各顾各,形不成六国如同一国的效果,依然逃不掉被逐个击破的下场。在灭赵之前,三晋的韩国已入秦国之手,虽有内乱,大局稳定。燕国远在东北,还长期充当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盟友,不在赵国背后捅刀算好的,齐国在五国攻齐后,灰心消极闭关锁国不问世事。这三个国家作不得数了。

剩下的能腾出手的只有魏国楚国,长平之战能打成秦赵单挑,韩赵的骑墙是促成因素,从这里可以看出魏国迁都后的国策,以守为主,秦国不打他就暗自高兴了。虽然在邯郸之战魏国合兵击退秦军,后来还有信陵君率兵追击秦军到函谷关前等事,但那是因为魏国有信陵君在,安釐王投鼠忌器,不情愿的被强绑上战车,之后对这位弟弟是深为忌惮,信陵君被软禁郁郁寡欢,在秦国派出王剪进攻赵国,与李牧相拒时,信陵君已死了十多年,魏国无人,亲秦媚亲大行其道,在赵亡之后,还与秦国合兵进攻楚国,自不敢出手前去搭救将亡的赵国而引火烧身。(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赵国被秦国打残之后,六国能正面接招强秦的只有楚国。对这个和自己从春秋活跃到战国时代的国家,秦国一直没有掉以轻心,在任何时候都防着他,从楚怀王时就开始进行分化瓦解与进攻,压着楚国打,不让他恢复元气,把偌大的蛮夷大国的国都,打得从郢都迁到陈地再到寿春,可知国势如何。邯郸之战后,楚国相春申君黄歇曾组织了一次合纵攻秦,六国联军攻打到函谷关前,被秦军大举出击,溃败而退。可知楚国对秦,已是无能为力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何况,其时楚国的形势比之前更严峻,春申君得到楚考烈王的信重,见楚王多年没有生下儿子,除了为他物色美女进献之外,还亲自上阵,收了李园的美丽妹子为妾侍,待她有了身孕再送入宫,真正为大王分忧,不久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继位的楚幽王。黄歇的李代桃僵之计玩得漂亮,无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李园设计除掉春申君,自己大权独揽,把国政搞得乌烟障气,内部矛盾重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也是眼睁睁看着赵国灭亡,无力援助。


南方鹏


这问题可是冤枉了楚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极为混乱,当时,旧有的奴隶制开始崩塌,新兴的封建制度在秦国生根发芽,并最终使得秦国国力超过了东方六国,始皇帝嬴政也是在此基础上开始自己一统八荒的雄途伟业


赵国是秦国后期的主要对手,这时齐楚都已经衰弱,赵国是唯一能与大秦对抗的国家。所谓唇亡齿寒,为何秦灭赵时五国不能统一支援赵国以求灭亡秦国,其实道理很简单。


秦灭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这个时候韩国已经被灭亡,齐国和秦国交好,魏国害怕秦国,二者不愿出兵,而楚国在此前就被秦、晋攻破了好几次国都了,但因为楚国人口太多没能灭国,而且秦在公元前226年已经开始发动对楚国的决战,换句话说,赵国覆灭的时候楚国也快要灭亡。这时候楚君哪来的兵力去救赵呢?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秦灭赵的时候,赵国已经历了长平之战,虽全力抵抗但国力已大不如前,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那这时楚国在干什么呢?这时的楚国已经历了怀王之败,实力已与怀王之前天壤之别。虽仍不失为一个大国,但发起对秦国的决战需要极大的勇气。当时楚国与赵国心隔阂,为了赵与秦国对立没有感情基础。再说楚国内部:当时楚国仍顽固地实行分封制。早期吴起改革夭折,他用自己的死消灭了七十多个封君,缓和了分封制给楚国带来的弊端。但到了秦灭赵的时期,这个问题已十分突出。中央政府已难以作出大的决策和实施大的措施了。


九日共由


在大秦帝国横扫六国之前,第一个被灭的是赵国,可以说战国当中的所有国家都明白,秦国是虎狼之师,大家不联合起来一定会被灭。可是在秦国灭赵的时候,楚国、魏国、燕国却无动于衰呢?

很多时候,大家总是从习惯当中寻找规律,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实力空前绝后。

原本能跟秦国对抗的赵国也在长平之战后,直接将自己的优势打没了,从此沦落为二流国家。

可以说战国当中的燕国、楚国、魏国和齐国都看着秦国把赵国给打残了,但同时秦国也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也就是说当时的秦国与赵国,看似秦国占了上风,可实际上属于两败俱伤,并且赵国之后修身养息了二十年时间。

大家都以为赵国再次回到了自己最强盛的时刻,虽说秦国依然强大,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当回事。

这就好像狼来了这个小故事一样,赵国长平之战被打惨了,然后跟周边的国家各种求救。

等大家拼命的支援赵国的时候,却发现赵国并没有达到快灭国的地步,也就是说赵国依然还有实力。

这个所谓的实力就是把北方的燕国给狠狠的揍了一顿,当时大家就不爽了,看来赵国还是很坚挺的吗?跟秦国拼了个两败俱伤,还有实力把燕国揍一顿。

于是大家就开始提防起赵国,毕竟之前的赵国经过胡服骑射之后,也是数一数二的强国,虽说经过长平之战,谁知道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呢?

毕竟战国时期实在是太乱了,大家打来打去,从来没有真正的联合过,如果不是西方的秦国在一边虎视眈眈,也许中原这个国家早就打出狗脑子了。

北方的燕国跟在赵国的屁股后面,经常被赵国用拳头说服教育,内心早就对赵国不满了。

当时的长平之战,虽说燕国也被吓了一跳,可是最开心的就是燕国了,因为机会来了。

说实话燕国的地盘处在北方,不论是农业还是人口都不怎么样,如果有机会吞并了赵国的地盘,也许燕国也可以发展成战国实力最强的前几位当中。

于是小翅膀打算展翅高飞的燕国,直接让赵国教了一下如何当一个安分守己的好人,所以说赵国如果出事,燕国可能是开心的一个,能在关键时刻不落井下石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齐国自从被当初的东方五国给合纵过一次之后,可能是直接被打傻了,属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在自家搞发展的典范。

从头到尾齐国就是看着大家一起打生打死,哪怕赵国被灭了,齐国也无动于衰,用我们的话说,齐国已经被打成了植物人。

而魏国、楚国等国家,一直以来跟赵国的关系说不上坏,但是绝对谈不上好,只要有机会能吞赵国一口就是一口。

说白了就是这些国家几乎都是各自为战,从来没有真心的想要联合过。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像魏国这样地盘比较小的国家,跟其他国家联合的时间长了,很有可能直接被吞并,毕竟自己的地盘实在是太小了,经不过太多的战争。

一直到赵国被秦国灭掉了,这个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原来秦国已经如此强大了吗?

于是大家就开始慌慌张张的搞联合,可是我们也知道这些国家并非个体,很多事情就算大家想要联合,可是各方各面的安排依然要大量的时间。

毕竟这件事实在是太快了,已经快到大家没反应过来,当时的赵国在被来之前,还跟秦国来了一场大战呢,双方都是投入了几十万的大军。

如果不是李牧被赵国猜忌,或许赵国依然还可以再坚挺一段时间,很可惜赵王的脑子可能被僵尸给吃掉了吧,除了自毁长城之外,几乎没有干一件有用的事情。


虎头山小妖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一部春秋战国史,各国之间的征伐始终围绕着“合纵”“连横”展开。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有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有的越来越弱。

其实战争就如丛林,弱肉强食,物竞天择时,才适者生存。在秦王赢稷时,华夏大地与秦能抗衡的无非齐,赵两国。其他几国无非是看人脸色,择菜下饭罢。

赢稷为了实现祖先宗嗣的东出愿望,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休养生息屯兵练卒。准备伺机以待。

随着范睢的加入,君臣将相同心,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秦王釆纳了范睢“远交近攻”的建议。率先发难韩魏两国。意在以两国为跳板,剑指其它列国。

为何先进攻韩魏呢?主要有两层:

1.韩魏为七国交通枢纽,南北东西都必经这两国,为军事要道。在则,紧邻秦国,任何的合纵都直指秦国门户。危险性大。而发难的目地不是马上消灭,旨在让两国彻底成为秦国的友好邦交,解决东出的风险。

2.还有一个好处则是,进一寸而得寸土,不会像以往采用的“近交远攻”那样,徒劳无功不说,反而他人做嫁衣。

而赵国则趁着秦韩交战,捡个大便宜,不费一兵一卒接收了韩国的上党郡。而这一举动让秦赵两个强国率先开战。

不多久,两国对峙长平。双方共出动了百万大军。而这一战,也是战国期间,投入人数最多的战役,耗时最长的战争。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最终以秦军胜利而结束。从此,秦军威镇四海,三晋大地无不唯首是瞻。经此一战,赵国也由强国逐步衰弱下去,在无力与秦为敌。

七国中也就只有秦齐两个大国了。

齐泯王时,齐王好大喜功,也好征战,往北讨燕国,往东攻楚国,往西又和韩魏赵交战,而他这几次也都赢了,一时风头无几,沾沾自喜,不可一世。终于招来五国的抱复,差点灭国。经五国合纵伐齐后,齐国也就一蹶不振了,国本大伤。

秦国本想与其决一胜负,没想有人待劳,也乐的个坐山观虎斗。

至此,赢稷时的所谓秦赵齐三大国鼎立的局面就变成了秦国一家,从此一家独大,傲视群雄,所向披靡!

讲到这里或许就能明白: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多少代人的苦心经营。没有祖先的累积,也就没有后世的迸发与辉煌。

始皇统一天下总共才用了10年时间。在清除内部叛乱,集中皇权过后,君臣之间开始谋划统一方略。

延用远交近攻策略,先从韩赵开始。釆用尉缭计策。重金贿赂各国权臣,奸臣。离间各国合众之策。一切的布署方针完毕,磨刀霍霍,随时征战。

公元前230年,秦王率先派内史腾灭韩。接着派王翦灭赵又重创燕国。紧接是王贲伐战魏国。在下来是楚国灭亡。又北上俘虏燕王喜,多方包围齐国,齐地不战而降。于221年终于灭掉六国,完成了大一统。秦始皇也成了千古第一帝。

但在整个统一战中,最可惜是赵国。一代名将李牧忠君报国,顽强战斗,巧用战法,大败秦军。谁曾想,没死在战场上,却死在奸臣的污陷,君王的猜疑中。而这一切都是秦王的重金离间带来的胜利。

在整个统一中,秦国是上下齐心,精心准备规划。反观六国,则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离心离德,上有昏君,下有奸臣。

整个的统一进程中,秦国始终秉承内外结合作战,外以武力,内以离间瓦解。使其君臣不合,动摇民心。而随着李牧的死,赵国的灭亡。其他各国就如秋风扫落叶,再也没有根本的力量对抗秦兵。虽说其后的楚国也战胜过秦军李信,那也只是昙花一现,不足以挽救败势。——李牧的死,就是对各国最大的打击。李牧素来在列国中威信极高,也是战国后期战神级别的人物。

为何秦军攻赵,其它各国不合纵呢?

1.都求自保,不想与强秦为敌,存着侥幸心理与之和瞌相处。

2.确实国弱民乏,国家经济不允许。很多列国连年天灾干旱,收成又不好!秦国不同,有巴蜀大粮食,既便关中干旱也不打紧。

3.秦国人口众多,兵多将广,一直以来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能征善战,兵卒悍勇。

4.后期的各国君主多为昏庸浅薄之人,加之佞臣当道,就如赵王迁,听信谗言杀李牧。君臣不团结,不同心。

5.秦军地理位置占优,东出不论哪方,都占据优越地形。进可长驱直入,败可缓缓守之。

6.大势己去,众然六国合纵,强秦也并不惧怕。在这之前,秦国也不只一次的化解或渡过合纵的危机。

秦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非一日之功。历史也没有假设,既便没有始皇,也有后来的刘邦。

本篇结束!


铭豪谈史


这个问题说到点子上了。

不只是秦国灭赵国的时候其他国家无动于衷,只要不灭到自己头上,各国都是无动于衷的,可以说正是这种无动于衷,导致了灭亡的命运,成就了秦国的伟业。

若是单论双方兵力对比,秦国也许比各国强一点,绝对比不上六国军队的总和。但是,六国虽然偶有联合,更多时候却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在与秦国的对抗中,谁出力多了就觉得吃亏,谁出力少了就觉得占便宜。根本无法组成有效的抵抗联军。

更夸张的是,国与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也就罢了,国内都不能统一成一个意见。再加上秦国派出大量说客,带着金银财宝,游说(或者说贿赂)各国权贵,影响到各国君王对秦国的态度。等大家反应过来中计的时候,大势已去,来不及了。

(秦灭六国示意图)

下面就以赵国为例来讲述。

长平之战让赵国由强转弱,邯郸之战让赵国有喘息之机。

赵国本来兵强马壮,疆域广阔,有和秦国一战之力。史上闻名的“长平之战”,其实是场势均力敌的大战,秦国最初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只是秦国有倾全国之力一战的决心,赵国却没有,所以输了。

但是,秦国虽然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自身损失也很大,不敢全面进攻赵国,接受了赵国割地赔偿的议和提议。

可后来双方谈崩了,赵国不想履行和约。秦昭襄王大怒,再次提兵战赵,秦军攻势很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这就是“邯郸之战”。

但这一次,魏、楚被赵王派来的使者说服,各自出兵十万救赵,韩国后来也出兵攻秦,四国联军,秦军大败,丢失了本已占领的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汾城,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赵国得到了喘息之机。

由此可以看出,只要各国联合起来,秦国不是对手。可这种联合实在太少了,更多时候,各国都在相互攻打以及内耗。

赵国有个奸臣名叫郭开,极得赵悼襄王信任,名将廉颇和李牧都是折在他手里,是秦灭赵的大功臣。

廉颇虽老,战力尤在。但郭开进言赵王,解除了廉颇的军职,让乐乘(本是燕国将领,攻打赵国时被俘,降赵)接替,廉颇大怒,率兵攻打乐乘,把乐乘打跑了,之后担心被治罪,投奔了魏国。

李牧更是不世之名将,赵国能坚持那么久,都是李牧的功劳。

李牧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镇守赵国北部边境多年,使匈奴不得寸进,赵王却一直对他抱有怀疑之心,一打退匈奴就将他调回都城,匈奴又来攻,只好又把他放回去,再打退再调回,如此数次,李牧都烦了,拒不奉命,留在边境不回去了,赵王对他就更为忌惮。

公元前236年,燕国和赵国发生战争,燕国差点被赵所灭,向秦国求援,秦始皇以救燕为名派王翦等将领出兵攻赵,占领了赵国大片土地,顺便威胁着魏国和韩国,两国不得不进献土地城池。

赵王急调李牧回来,主持与秦军的对战。李牧虽然挺烦赵王,但这种大事当然不能儿戏,立刻率兵奔赴战场,一到就击破了秦军,赵国有了一丝曙光。

但这个时候,郭开诬陷李牧及另一名将领司马尚要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竟然信了,派没啥能力的宗室赵葱、以及齐国投奔来的颜聚去取代他们。这等同于乱命,李牧断然拒绝,结果被赵王暗中设下圈套斩杀了!一代名将,不是死于战场,而是被自己的国君谋杀,可悲可叹。

没错,秦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赵王斩杀了唯一能与秦军对抗的己方将领。谁能想到他会如此丧心病狂?

三个月后,王翦攻下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没几年秦国灭代,赵国彻底灭亡。

那么这位郭开为什么一心毁灭赵国呢?因为他早已被秦国收卖了,秦给他许多钱财,并许诺以后让他在秦国担任高官。后来秦始皇兑现了承诺,拜其为上卿。

但郭开没这个命,回邯郸取家中财产的路途中,被盗贼杀了。

秦灭赵的时候,齐、楚、燕、魏在做什么?

七国中的韩就不说了,那时已被灭国。

齐国,是秦国“远交近攻”中“交”的那个对象,早被秦国稳住了,基本上秦国打哪个国家都与它无关,是最后一个被灭的。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秦国打其他国家的时候,齐国没站出来帮助别国,等秦国打到齐国的时候,已经没有国家能帮助齐国了;

楚国,楚国和赵国一样,是最有可能抗衡秦国的。但是,楚怀王是个傻白甜,先被张仪几次三番戏耍,后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囚禁,楚国的国力从强盛转为衰弱。

秦灭赵之前,楚国组织着东方几个小国与秦国打了一战,大败,为怕报复迁都到了更东面的寿春,然后发生了政变,楚国贤臣春申君被门客所杀,楚国别说救赵,自保都难了。

燕国,燕国本就与赵打仗,差点被赵打残了,当然不会救赵,也没那能力,而且燕赵之战本就是燕国为了侵占赵国而首先发起来的。燕太子丹后来找到荆轲,让他去行刺秦王,失败了,这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魏国,当年解除赵国的邯郸之围,魏国也参与了,但魏王本来是不敢得罪秦国的,是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偷了虎符取得兵权。救赵成功之后,信陵君威望大增,魏王担心他会篡位,罢免了他,信陵君苦闷中以酒色解忧,过度,死了。

魏王以前都不想救赵,现在还是一样的想法,自保为主。但还是没保住,没几年也灭了。

(强大的秦军)

总之,秦国灭赵的时候,如果各国联合起来,未必不能再次重创秦国,但各国中楚国是没了能力,其它各国是没有长远眼光,认识不到“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只能被秦国各自击破。

秦国不需要比所有国家联合起来强,只需要强过大部分国家,就能从中找到机会,只能说分久必合,天命归秦。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从之前的几件大事来分析一下吧。

1.长平之战,为什么大家不帮赵国?原因很简单,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赵国跟秦国一样是个大威胁,都是王八蛋,他们最喜欢这种鹬蚌相争的事,等到某一方输了趁机捞一笔就好。结果也没让人失望,赵国元气大伤,秦国损失也很巨大。于是乎,就有了后来燕国偷袭赵国反被狂草的故事。韩国和魏国那真是有心无力,之前的伊阙之战被白起干了24w,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这个数字有点太高了(从那时起,韩魏两国就再也没能掀起什么波澜了)。楚国也一样,鄢郢之战被白起打的都城都没了。

在这里必须说一下齐国,我真是给他跪了。长平之战秦国是很在意齐国的立场的,如果齐国愿意帮助赵国,秦国是不愿打这一仗的。结果,齐王建拒绝出兵,甚至连粮食都不出(赵国是军事强国,但不是经济强国,长平之战一大败因就是经济。赵王:tmd,连一百块都不给我!)。

2.邯郸之战,为什么大家愿意帮助赵国?原因也很简单:不能一家独大。本来势均力敌的秦赵,长平一战之后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如果赵国真的被灭了,唇亡齿寒,大家都没好日子过。于是乎,有识之士如赵胜、毛遂、魏无忌费尽心力组织了一个联军,跟秦国干了一架,赢了。但这里有好多好玩的小细节:韩国初期没有出兵(后来秦国败了他才出来捡了几座城),魏国也是不想出兵的(窃符救赵后的魏无忌都不敢回国了),楚国也是不愿出兵的(被毛遂一顿骂骂醒了),燕国鸟悄的蛰伏着(事后又被赵国揍了),齐国还是三拳打不出个屁来(齐王建是属乌龟的)。

其实从这个时期,就能看出这些君主的态度了:齐国是“你们玩你们的,我就看看,不插嘴”,赵国是“卧槽,这怎么打啊,在线等挺急的”,魏国是“搞毛啊,你赵国先顶着,我殿后”,楚国是“好容易不打我了,让我先喘口气”,韩国是“这咋又来了啊,不是说好的不打嘛”,燕国是“瓜子啤酒火腿肠,收收腿啊”。

自私自利,这才是这帮君主们的本性。他们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出兵是会被打的,出兵是要花钱的,出兵是容易被人趁虚而入的;不出兵秦国是会给我送钱的,不出兵我可以用更多钱玩女人的,不出兵我可以天天寻欢作乐而不是去看那些前线战报的。

别以为那些君主都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也不要觉得合纵连横这种东西可以改变历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赵亡于郭开,齐亡于田建,这两个卧底才是决定胜负的人。如果把郭开换成肥义,赵迁换成赵雍,后胜换成邹忌,田建换成田因齐,你看看你那远交近攻还好使不?

秦国能灭六国,如果非要从外交上找原因,不是他远交近攻玩的多好(因为在那种环境下即使剩下几国合起来也打不过秦国),而是秦国地下工作做得好,收买到了一帮子可以影响决策的人。

远交近攻不是根本原因,合理利用脑残才是根本原因。


大明湖畔的二狗


答:秦灭六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而实现的;开始时各国还会相互救援,后来当秦真正灭赵时,诸侯们都自顾不暇又如何支援赵国呢!

强大的齐国,胡服骑射之后的赵国,还有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楚国;他们在秦国几代君主的英明领导下渐渐的失去了强国的地位。

齐秦东西称帝引风波。

秦国在秦昭王统治下蒸蒸日上,他采用了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燕国、齐国、楚国成为秦国需要稳住和拉拢的诸侯,如果他们能够相互残杀那就更好了。

为了稳住齐国,秦昭王派使者去说服齐国。说辞是“目前天下大事都由我们两国决定‘王’的称号已经不能体现我们的尊贵,我们一起称帝吧”。秦王想要以称帝的承诺来稳住齐国,并相互承诺秦国同意齐国攻打宋国;齐国同意秦国攻打韩、魏。

齐闵王心动了,但是他是一个能力有限却想要成就霸业的君主;他中了苏秦的圈套导致自己被杀齐国差点被灭。从此齐国一蹶不振。

一,苏秦入齐,五国伐齐。

苏秦一生之中最辉煌的时刻是开创六国合纵抗秦挂六国相印,而最成功的合纵却五国伐齐。

苏秦在说服燕文公合纵抗秦,继而得到支助辗转赵魏韩齐楚;最终完成了六国抗秦的辉煌业绩。后好景不长,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威胁下韩魏首先背叛盟约投靠了秦国,齐楚在不久的将来也背叛合纵盟约,于是首次合纵之事名存实亡,苏秦也只能离开赵国来到了燕国。

苏秦一代纵横家可是自己的合纵策略却就此失败,他不甘心就这样结束自己的一生。

他决定为燕国做点事,他要用自己的生命为燕国执行一项死间计划;苏秦先是来到齐国得到齐闵王信任之后,建议齐国联合其他五国共同伐秦(因为秦国要称帝)。

之后在五国联军中散布谣言,透露消息使五国联军军心涣散相互猜忌,最后他怂恿齐闵王攻打宋国称霸诸侯。

这是苏秦为齐闵王设置的马蜂窝。宋国和韩魏楚接壤,又是赵国的盟友;于是五国本来要攻打秦国的军队还没回国就调转枪头攻打了齐国。

后来的主力是乐毅率领的燕国军队,为了报仇燕昭王设计了这个非常计策,却从另一角度帮助了秦国加快自己的灭亡。

公元前284年的五国伐齐,齐国被乐毅打的只剩下两座城池;虽然后来田单复国但齐国从此沦为一个二流国家,再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合纵抗秦的战斗。

长平之战后,秦与天下对峙。

五国伐齐之后山东六国只有赵国在军事上能与秦国一争长短,但是如果六国合纵还是可以打败秦国的。

公元前265年秦国将主要攻击目标设定为韩国,通过不断的努力秦国终于在公元前262年攻占了韩国的南阳、野王;切断了韩国的上党与新郑(国都)的联系。

韩国的君主为了保全自己将上党许诺给秦国,上党郡的守将冯亭却不甘心,于是将上党献给了赵国想要借助赵国打击秦国。

这是长平之战的起因,长平之战中诸侯国没有支援赵国主要是持观望的态度,直到赵括换下了廉颇;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

从此天下诸侯没有一个在单挑的情况下是秦国的对手。

平原君、信陵君从拾合纵大旗对抗强秦。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来想要一鼓作气搞定赵国;可是这时候范雎被赵国说动,他劝诫秦昭王休整军队过段时间再攻打赵国。

秦国错过了最有利的灭赵机会,待一年后秦昭王再想要灭赵时已经为时晚矣。

这时候的赵国上下一心,秦军从公元前259年一直围困邯郸到公元前257年还是没有丝毫进展。

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于是他写信给信陵君希望他能说服魏安喜王派兵支援;又亲自带着20个人来到楚国(典故毛遂自荐出自于此)说服楚考烈王派兵支援。

他们起初都答应了,后来秦国也派人送信威胁魏安喜王说“也打败赵国是早晚的事,你要是敢多事我第一个收拾你”。

魏国军队由晋鄙带领驻扎邺城不敢前进,信陵君窃取虎符带杀了晋鄙,领军队支援赵国;同时楚国的春申君在看到魏国出兵后也跟着出兵。

于是秦国这次攻打赵国只能无功而返。


信陵君由于窃取虎符所以没有回魏国而是在赵国住了下来。直到秦国再次攻打魏国,魏安喜王派人请回了他。

信陵君带领着各国联军积极对抗秦军,而且多次打败秦军。最后秦国又采用了离间计,魏安喜王中计召回了信陵君;信陵君从此沉寂于酒色之中四年后去世。

在魏安喜王召回信陵君之后各国联军失去了主心骨,也就各自回家了。

信陵君去世,秦国加快了兼并的进程。公元前241年秦军攻占了魏都(朝歌),从此秦国与齐国接壤对韩魏形成了三面包围的状态。



最后一次合纵。

公元前241年秦国建立东郡,诸侯国们又感到了威胁,于是在赵国的组织中再次联合。这次他们只打到了临潼就在秦国的反击中各自回国自保。

这一年楚国为了躲避秦国的威胁迁都寿春。

可以看出这时候即使六国合纵也无法与秦国抗衡了,从这以后所有诸侯国都这等着他们被统一的命运。

公元前238年,秦攻魏扩大了东郡的地盘。从此“断齐、赵之腰,绝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

公元前238年,嬴政会见赵王;同意赵国攻打燕国,保证不从后面攻打赵国。

可是当公元前237年赵国出兵燕国的同时,秦国也出兵了攻打了赵国;赵悼襄王因此郁郁而终。

之后的战争中赵国本来还有希望,因为他们出了一个李牧。又是反间计,李牧被赵迁所杀;三个月后王翦攻破赵军,赵迁被赵胜挟持投降秦军。

公子嘉带这一班人跑到代地称赵王,公元前222年被秦所灭。

事实上在秦攻打赵国时,嬴政同时找人对魏国说“你攻打楚国为派兵支援你”魏国信以为真出兵攻打楚国,可是秦军却迟迟未到,因为他们正在攻打赵国。

秦灭赵时其他诸侯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各自为政只求自保;更本不敢主动与秦国为敌,反而各种讨好秦国。


蚁史为谏


秦国灭赵大概是从公元前229年到公元前228,差不多历时两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列国没有一个来救援赵国的,这是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根据当时的列国形势来讨论。


在攻打赵国之前,韩国已经在公元前230年灭亡了,因此除了韩国之外,还有齐、楚、魏、燕四个国家可以救援赵国。下面我们分别说说这四个国家没有救赵的原因。

魏国是距离赵国最近的一个国家,也是最有必要救援赵国的,双方是唇亡齿寒的关系。魏国不救赵国的原因就是,当时的魏国已经非常弱小了,仅仅拥有以首都大梁为中心周围的一小块地盘。魏国自己已经是苟延残喘了,救赵无疑就是天方夜谭。

楚国作为一个南方的大国,战国后期还是拥有一定实力的。但是这时的楚国内部极其不稳定,楚哀王在位不到两个月就被其庶兄负刍所杀,这次政变正好是在秦国灭赵国的同一年,因此楚国是无法有效组织一支军队去救赵国的。另外,即便楚国能够出兵,由于两国距离太远,等楚军到了,赵国差不多也灭来。

剩下的齐国和燕国,则采取了自保的国策。齐国自从五国伐齐在之战后,除了与秦国有联系外,与其他列国几乎没有太多的来往。而且当时齐国君臣被秦国所迷惑,与秦国交好,齐国不可能去救赵国。燕国在战国后期与赵国的关系一直不好,赵国几次为了弥补秦国给自己造成的损失,而转过来拼命的攻打燕国,这使得燕国是巴不得赵国被秦国灭亡的。

以上就是列国不救赵国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