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芒果论史


大家好,我是家强上谈历史,非常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化项羽的名声呢?我们要从几件历史事件说起。

一.他们都曾经效忠于楚国。

自陈胜吴广起义起义过后,各路英雄揭竿而起,其中就有泗水亭长刘邦和向氏叔侄(项梁项羽)。后面六国复辟,他们都效忠于楚国,面对秦朝暴政,这个年纪大的刘邦与年轻的项羽称兄道弟,共为一主,共同参与推翻秦朝的斗争当中。他们两者都对推翻暴秦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且项羽前期骁勇善战,为秦朝的覆灭有着积极意义,如果刘邦污化项羽也是对这位曾经的英雄不尊敬。

二.项羽鸿门宴选择相信刘邦,对刘邦有着某种意义上的不杀之恩。

当时楚王有规定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秦王”,刘邦早于项羽攻入关中。此时项羽团队中的范增、项庄等谋士和将领纷纷献计,设鸿门宴击杀刘邦。

刘邦欣然赴宴并表达了自己效忠于项羽的愿望。项羽对自己属下的暗示击杀刘邦表示迟疑,选择相信刘邦会效忠于自己,于是放走了刘邦。

项羽没有趁刘邦势单力薄的情况下对刘邦下此毒手,说明项羽对刘邦还是有一定程度的信任,项羽完全有机会在宴席上对刘邦赶尽杀绝,但是并没有发生这件事。所以说项羽的不杀之恩也是刘邦没有污化项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为刘邦后来的楚汉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自从项羽封自己为西楚霸王之时,对刘邦还是保持有怀疑的态度,于是把蜀地作为刘邦的封地,而且有三个“秦王”作为一道屏障。

刘邦在偏远地区为汉王,但封地较为广阔,为刘邦储备实力带来了有利帮助,刘邦属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原本不起眼的刘邦军队实力大大提升,为汉朝的建立打下夯实的基础。

项羽没有像对待曾经的楚王一样对待刘邦,并赐封地给刘邦。刘邦如果污化项羽可能有让后世诟病的嫌疑。

四.项羽愧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最后一战刘邦没有亲自了结项羽。

项羽战败垓下,乌江自刎,已经注定楚汉战争的成败。项羽面对江东父老的羞愧,已经在自刎那一刻而释放出来了,而汉王刘邦最终取得这场大战的胜利,已经没有去污化项羽的必要了。

五.汉朝建立后,刘邦的志向是发展并巩固好汉朝。

汉初,经历了大战以后,老百姓民不聊生,百废待兴。刘邦希望整顿朝纲,实现大一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丑化项羽。

以上就是我的理解,欢迎大家指正。


家强谈历史


刘邦没有污名化项羽,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但我认为,以下三点可能是重要因素:

1、刘邦有胸襟,已经得了天下,没必要污名化项羽

项羽和刘邦都是秦末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但是最终取得天下的是刘邦。刘邦既然已经取得了天下,就没必要去污名化项羽!污名化项羽,只会贬低刘邦自己的身份,没这个必要。

2、从人格魅力角度讲,刘邦宽大厚道,项羽残忍霸道,高下自见,没必要污名化项羽

从人格魅力角度讲,刘邦宽大厚道,平易近人,从善入流;而项羽刚愎自用、凶狠残暴、一意孤行。高下自见,没有必要刻意贬低项羽,因为本来项羽就不如刘邦。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在楚怀王准备派人攻取关中之时,怀王的诸老将对项羽的评价是:“项羽为人凶悍暴躁、狡黠狠毒。项羽曾经攻打襄城,城中没留下一个活口,全部被坑杀而死。他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残杀毁灭的。不可派遣”;但对沛公刘邦的评价是:“沛公是宽大厚道的长者,可以派遣。”所以楚怀王派刘邦去攻打关中。

由此可见,刘邦和项羽在反秦将领中中的人格魅力,已高下自分,刘邦还有污名化项羽的必要吗?

3、从用人角度,刘邦善用人才,而项羽自大,不善用才,污名化项羽会让别人寒心,没此必要。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一次酒宴上问群臣“我刘邦为什么会取得天下,而项羽却丢了天下?”

大臣回答说:“项羽傲慢,好侮辱人,陛下仁慈,爱护他人。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了城邑就封给他,与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贤良的人被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为什么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回答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运筹帷幄,谋划在帷帐之中,而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使道路运输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杰出人才,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尽管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打败的原因。”

所以从用人角度,项羽不如刘邦,刘邦有必要去污名化项羽,而让自己的大臣寒心吗?

结语

从这三个方面讲,刘邦没有“污名化”项羽的必要,您说呢?


管理故事会


古代统治者,对于和自己竞争最终失败的人,都会有意贬损他,污化他。对其子孙后代,都会着意打击。比如李世民打败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不但杀掉他们的儿子,而且对他们进行了着意地贬损。在史书上,李建成变成了一个庸碌无能,贪图享受,迫害兄弟的人。李元吉则是一个心狠手辣,自私凶狠、谋朝篡位的人。这就是李世民对作为失败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污化。再比如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以后,对陈友谅的后代也极力打击。虽然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已经投降朱元璋了,但是朱元璋却把陈理送到高丽去,让他在那里自生自灭。

(朱元璋)

明明竞争对手已经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实力了,为什么这些古代统治者,还要对其进行污化,同时对其亲属进行严厉打击呢?这是因为竞争者虽然已经失败了,但是,他们的党羽也许还在,他们的影响力还在。如果不严厉打击,失败者也许就会死灰复燃。别人就会利用失败者大做文章。比如明朝虽然失败了,但是民间却不断有人假托明皇室的后代起义。因而,清朝要对明朝进行污化,降低明朝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可是,为什么刘邦夺得天下以后,却并没有污化他的竞争对手项羽呢?不但没有污化他,而且对项羽的亲属还非常好。

项羽的亲属中,项伯被刘邦封为射阳侯。

如果说项伯是因为对刘邦有恩,才被封侯的话。项羽的其他亲属,刘邦对他们也是很好的。比如项襄,他是主动投降刘邦的,刘邦封他为桃侯。项他,他是与刘邦作战,被灌婴擒获的,刘邦后来依然封他为平皋侯。其他姓项的,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他们去哪里了,但是,也没有刘邦折磨他们的记录。

(刘邦)

而且,刘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赐项羽的那些亲属姓“刘”,包括项伯、项襄、项他,都被刘邦赐姓“刘”。这也就是说,刘邦是把项羽的后人,当成自己一家人了。这在古代统治者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刘邦为什么不但不污化项羽,反而还对项羽那么好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胸怀天下的缘故。

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比如雍齿,他曾经多次背叛刘邦,对刘邦进行釜底抽薪,刘邦恨得他牙痒。连刘邦自己也对张良说,雍齿是他最痛恨的人。但是,当张良建议刘邦,先把雍齿封侯,以便安定功臣的心的时候。刘邦毫不犹豫地就把雍齿封为侯了。而且此后,刘邦杀掉了那么多功臣,都没有动过雍齿。

不过,如果说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才没有污化项羽,打击项羽的亲属,其实也说不过去。刘邦绝对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封雍齿为侯,也不是因为宽宏大量,而是因为他要利用雍齿为他做事情。

也就是说,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江山长治久安。

(项羽)

当刘邦夺得天下以后,他发现那些异姓诸侯王们对他有很大的威胁,因此,他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韩信为他建国立下的功劳是最大的,但他反而最提防韩信,用阴谋手段把韩信给拿下来,后来还默认了吕后杀韩信。卢绾是他最好的朋友,可以随便出入他的皇宫。但他发现卢绾对他不利的时候,他因此率军讨伐卢绾。樊哙是他从小的哥们,但为了避免自己去世后,樊哙作乱,因此不管樊哙有没有罪,都派周勃、陈平去杀他。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没有污化项羽,并善待项羽的亲属,原因就在于,项羽及其亲属,对刘邦不会构成威胁。

实际上,项羽虽然曾经站在权力的最高峰,但他最终是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失败的。垓下一战,就是一个证明。不但他曾经的部下彭越、英布对他倒戈,与刘邦的军队一起围攻他。而且他的士兵们,也纷纷离开了他。以至于他本来有10万军队,最终却一无所有,到乌江边上的时候,只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

这说明,已经没有人拥戴项羽了。因而项羽也不再是刘邦的一个威胁。既然如此,刘邦也就没有必要污化项羽,打击其亲属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邦在垓下之战取得完胜后,灌婴又率骑兵追击突围而出的项羽于东城。项羽兵败自杀,其尸体也被灌婴手下大卸八块拿去到刘邦哪里邀功请赏。

随既刘邦又派军去收复楚地,在鲁地遭到了全城军民的殊死抵御,一月间攻城不下。刘邦大怒,扬言要等城破后屠杀全城军民。

但刘邦很快便从盛怒中冷静了下来,同时也被鲁地军民为项羽“守节持义之举”所感动,于是便派人将项羽的首级悬示给鲁地的军民看,鲁地的军民看到项羽确实已死,便开城向刘邦投降。

通过这件事,刘邦心有所悟:过去怀王分封项羽为鲁公,鲁地军民为其守节持义;因此就以鲁公之礼厚葬项羽于济北谷城。

为安抚人心,昭示自己的仁厚。刘邦亲自为项羽发丧,并来到了项羽灵前哭泣哀悼。

祭祀完毕后,刘邦还封项伯四位项氏子弟为列候,并赐姓刘。

此举既报答了“当年你我同事于怀王,相约为兄弟。”的兄弟之情,同时也赢得了天下人的心,显示了刘邦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还没忘记当年反秦倡导者陈胜。他派人经过多方打探找到了陈胜的埋葬处,为陈胜整修坟茔,并封陈胜为隐王,并专门调拔三十户人家为其守墓。

“多情未必不丈夫”,刘邦没有污名化项羽,并以鲁公之礼厚葬项羽,充分证明了刘邦大度、智慧的一面,值得称赞。


方城阙


从常理上说。刘邦不应该丑化抹黑项羽。

1、 刘邦是项羽叔父的部下。

沛县起兵的时候,刘邦不过是个无名小卒,后来投奔项羽的叔父项梁才找到组织,走上革命道路。

2、 项羽跟刘邦是亲密战友。

刘邦投奔项梁之后,两人就成为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一起攻打城阳,一起在濮阳打败秦军,一起跟秦军大战雍丘,一起大战陈留。项梁死后,他们一起在楚怀王的领导下,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推翻秦朝暴政而奋战。在刘邦向西进军的时候,没有一支队伍敢跟他同行,只有项羽义无反顾响应前往。

可以说二人长期并肩作战,精诚合作,建立了深厚友谊。

3、 项羽对刘邦亲人网开一面。

公元前206年八月,齐国田氏起兵叛乱,项羽率军正准备前往平叛,此时刘邦却在背后捅刀子,带领汉军已占据关中要东进。

愤怒不已的项羽随即派韩王郑昌前去阻击,刘邦不仅让手下谋士张良伪造韩王郑昌书信,告诉项羽说刘邦只想占领关中,没有东进野心;而且假冒齐王和梁王的使者,告诉项羽说二人准备合力攻楚。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齐地城阳僵持的时候,刘邦统帅五路大军,杀向楚国。项羽闻讯惊恐万分,急忙带精兵三万杀向彭城,在彭城下击溃汉军,刘邦的父母,妻子也成为俘虏。

大家都知道项羽没有优待俘虏的习惯,而且还喜欢屠戮战俘。因此,大家都觉得刘邦家属这次落在项羽手里是凶多吉少;可是项羽这次却出人意料,不仅没有杀他们,还对他们十分客气。

不仅如此,刘邦彭城打败,退守荥阳,弹尽粮绝。这时刘邦求饶,希望看在昔日战友情分上,网开一面。项羽大发慈悲,放过了刘邦。

以上我们的分析,是出于常理。但做大事的人,凡事是不会按照常理出牌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大人物。虽然刘邦不该抹黑项羽,但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他不但想把项羽搞臭,去项羽化。而且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将项羽批倒批臭,还踩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同时刘邦也是个不念旧情、忘恩负义的人,尤其是得胜之后。关于这一点,也可以举例为证。

1、项羽乌江自刎,竟然有五人因此同时封侯(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因为这五人肢解了自己的老战友项羽。

2、 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数十万大军被打得溃不成军,仓皇逃命。项羽部下丁公穷追不舍,眼看就要抓住刘邦。

刘邦只剩下十几骑,已经插翅难飞。这时候刘邦认怂求饶:咱们两位英雄还要互相伤害吗?(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听后,冒着被项羽杀头的危险义释刘邦。

刘邦打败项羽夺取政权后,丁公却成为被追捕的逃犯。

丁公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去见了刘邦,希望他看在过去交情的份上放自己一马。

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邦这个负心的家伙却把自己抓了起来,在游行示众后砍下了他的头颅。理由是:丁公是项羽的部下,却放了我刘邦,分明就是吃里扒外,里通外国,是个不忠不义的叛徒,死有余辜。

3、 刘邦登基后,手下大臣不少是项羽的人,出于礼貌,他们在给刘邦的奏章中,把前领导称为"项羽",他们不过是叫了项羽的名字,称不上是怀旧。但刘邦看来大为不悦,下旨说以后一律把项羽叫"项籍"(意思就等于是"项羽这家伙"),谁也不许再称"项羽",谁要是犯禁一律严惩。

可见,从刘邦来说,不但想污名化项羽,而且向把他抹黑、搞臭。

这也不能指责刘邦一个人,历史上所有的胜利者都是这样做的,颠倒黑白、信口雌黄,把自己说得像一朵花,把敌人说得是一坨屎。反正失败者没有话语权,不能辩解了。

但非常遗憾,刘邦没有如愿抹黑项羽。不是不想,而是不幸遇见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是个硬骨头,他原来是西汉的一个太史令,就因为不畏上,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意见,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的。所以他在编写《史记》的时候,力求客观、尊重历史。不取悦当时的统治者——刘氏皇帝们。

在记述楚汉相争那段历史的时候,不美化胜利者刘邦、不丑化失败者项羽,尽量实事求是。

而且司马迁还因为自己的遭遇而同情、崇敬失败者项羽,把给项羽的专题名称叫做"本纪"——这可是皇帝才能享受的待遇,可见《史记》是公允的,《史记》对后世的影响也太大,刘邦抹黑项羽的努力,不幸被淹没了。


历来现实


唐朝以前并没有官修史书的传统,刘邦影响不了汉初历史的编著。

早期史书属于家学,某些家族有修书的传统,立志于修书立说弘扬家学,以此扬名立万,劝世教民。

比如孔子的《春秋》,也并不是鲁国国君让他写的,是他自己要写的,出于以历史故事劝导世人(特别是执政者)的目的。

《史记》正是司马迁家族的宏愿,从司马迁的父亲就开始写了。

《史记》经历两代人成书,因为可能有诽谤朝廷的嫌疑,司马迁将副本收藏起来,知道去世后才由外孙杨浑发布,此时在位的是孝宣皇帝刘洵。

汉室并没有把《史记》特殊对待,而是当做诸子百家的普通一员,不主动宣传,也没有借题发挥(后世文字狱之类的),不主动宣传主要是因为记载了汉初诸侯造反奇谋,并非因为记载了刘邦的劣迹之类的。

虽然不主动宣传,但先前杨浑发布过的,也不会去追回,证明汉朝官方并没有把《史记》太当一回事。

《史记》大规模流通是新莽时期,所以《史记》非但不会污名化项籍,黑化刘邦都是可能的。

顺带一提,汉初另一本史书《楚汉春秋》大约也是王莽掌权前后失传的,《史记》成为了一家之言,后来的《汉书》汉初部分大多是照抄《史记》的,因为原始史料已经消失殆尽。


长岛男爵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说实话,刘邦没有污名化项羽,我认为跟刘邦是否宽厚善良关系不大。我认为更加重要的理由是《史记》是司马迁写的而不是刘邦写的,而司马迁此人对项羽怀有一种偏爱的心情。并且我们现在看有关项羽的记载大多数是从司马迁所编写的《史记》中所看到的。而且说实话,《史记》在当时是属于禁书的,由此可见其中确实犯了很多刘家的忌讳,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析。

一、司马迁对于项羽的感情

这个问题是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见的史籍之中,项羽的形象并非是丑陋且无能的,而是一个比较光辉正面的形象。

例如说在《史记》之中,司马迁就将项羽放进了“本纪”之中,要知道本纪本来是为帝王所设立的,由此可见司马迁本人的偏好。并且司马迁还在“太史公说”中如此说道: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司马迁认为项羽本人作为一介平民,能够愤然起兵,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之中消灭暴秦,并且占有天下,自称“霸王”,这一点是从古到今以来从来没有人做到的事情,因此司马迁看来项羽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此外,在《史记》之中,司马迁将项羽塑造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悲剧性的人物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也因此体现了司马迁个人对于项羽的一种同情心理。

二、司马迁真的没有说项羽不好吗?

说实话,历史重视的是客观性。司马迁在书里也提到了项羽非常多的缺点,例如说项羽的妇人之仁(可见鸿门宴一段),项羽的嗜杀暴力(可见坑杀秦卒一段),项羽的刚愎自用(可见项羽不听从范增意见一段)。在书中司马迁基本上将项羽所有的缺点都噼里啪啦地说了出来,而且挺毒舌的,最后怕你总结不全项羽的缺点,还帮你总结了一下: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这里面司马迁说了项羽的N个缺点,例如说项羽背叛义帝,责备诸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盲目崇拜武力等,基本上把项羽所有的缺点都说了一遍。可见司马迁此书是比较客观的而不是一味地尬夸。

甚至司马迁在书中还鄙视了项羽的迷信心理,例如在“太史公说”中有: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看来,项羽的灭亡完全是自作自受,结果还喊什么天亡我也,真的是大错误啊!

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去评述项羽的,就算做不到完完全全地不偏不倚,但是也已经是尽可能地接近和还原实际情况了。

三、存不存在刘邦抹黑的嫌疑?

我们常常有句话,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说实话,这句话虽然显得有些偏激,但是非常有道理。那么存不存在司马迁为胜利者书写史实的嫌疑而抹杀了项羽的功勋或者是司马迁被刘邦制造的假材料迷惑而写出的《项羽本纪》呢?

我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几率很小很小。

首先因为司马迁的性格。司马迁的性格属于那种宁折不弯的人,当年在李陵案中司马迁宁可遭受宫刑也不肯迎合皇帝,因此以司马迁的性格如果皇帝想在他书中加些私货可能司马迁是死都不能统一的。

其次是因为司马迁的史料来源。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距离楚汉争霸之时还不算久远,因此司马迁完全可以采集到很多珍贵史料而不至于被假史料所欺骗,因此史料上的可靠度是比较高的。

最后是因为司马迁的书曾经是禁书。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可见司马迁已经预测到了自己的《史记》可能不会流传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史记》的记述比较客观,其中有很多不利于刘家的史料记载,因此在其中恐怕对刘邦的敌人项羽的记述也是比较客观的吧。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刘邦哪有时间来污化项羽,把项羽打败了,他建立汉朝,并不清闲。第一,他要修改秦朝的严刑峻法,让老百姓修养生息,传说刘邦逐条删改秦律,“杀人者死”,是刘邦亲自拟定的。

第二,平息各诸侯王的叛乱,刘邦一辈子都在打仗,打诸侯王,打突厥,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唯刘邦一人耳。

第三,协调内部关系,特是后宫女人,吕后太强势,其他妃子又争庞,百年之后怎么办?

第四,后继之人乏力,政权不稳,想废太子,又受吕后反对,无可奈何。

我估计,刘邦根本没时间来丑化项羽,再说,丑化项羽,对刘邦沒一点点好处,而且,当代人都知道项羽,多说无益,不如不说。从某个角度讲,刘邦还是很欣赏项羽人格魅力的,项羽捉了刘邦妻小,没有折磨,尽管项羽说要烹了刘邦老爹,刘邦耍无赖,说“我爹也是你爹,烹了请分我一杯羹。”项羽无奈,并没真的杀了刘邦老爹,只是吓吓而已。刘邦逃命,把两个儿女推下去,有人骂刘邦无情无义,只顾自己逃命,其实,刘邦是知道项羽不会杀害自己小孩的,只要自己不被抓住,还有翻盘的机会。如果不是争夺天下,刘邦和项羽可能真的是一对江湖好兄弟哩。


朵朵佬爷


首先来说,历史上的刘邦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薄情寡义之人,虽然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但是问题是历史上能坐上帝王之位的人,哪个不需要具备一点心术野心和阴谋?

刘邦的无奈

相反的,刘邦在我看来并非是一个冷血之人,当时刘敬对刘邦提出和亲时,刘邦想送长公主去,吕后日夜哭泣舍不得,最后刘邦想了一下,不让长公主去了。

这段故事看起来很短,但我们要知道自古以来女子在帝王家从来都是政治联姻工具,而刘敬当时要提出跟刘邦和亲,这也是有一定分量的。因此刘邦会留下长公主,这就说明他并不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因为自己在楚国做了好多年的人质,吃了不少苦,所以当他想到女儿即将离开自己的时候,心里面还是舍不得的。

刘邦作为一个从底层上来的人,在造反中其实他可能没有想要做皇帝,因为当他攻入了咸阳后,看到了许多的美女和财宝,意念便动摇了,这是典型的一种暴发户的心态,当时他也许只是想就在这边好好的做个土皇帝,结果却被樊哙和张良劝住了。

所以我们认真研究会发现,刘邦的帝王野心其实是被他手下的那一批文人武将一步一步的给逼出来的,因为此刻的刘邦并不只是代表自己,更多的是代表他身后的利益集团。

功勋集团的利益

当时刘邦本想合约成功了就算了,而张良和陈平不同意让他撕毁合约,其实从这些举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刘邦有了自身的实力以后,他的每一步并不是自己想要干嘛就能干嘛那样随心所欲,大多数情况下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帮自己的团队谋取利益,反过来说刘邦能够得到天下,除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和利益,同时也是被那些功勋集团牵着走的。

到最后刘邦已经没办法停止下来了,他必须要灭掉项羽,因为作为最强大的对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那个时候的刘邦,已经不是他想不想打的问题,而是他手下的功臣们想要和他同分天下,要将整个中原变成他们这个集团的,所以刘邦必须要灭掉项羽,而这一个想法是张良和陈平等所代表的功臣集团所有人的想法。

因此说楚汉相争看似刘邦和项羽的皇位之争,但实则是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为争夺天下而发起的战争。

项羽必须死

我们知道韩信灭了齐国以后北方大部分地盘都在他的手中,彭越的军队也已经发展到了好几万人,成为当时的一个大军阀,南方的英布也发展出了自己的气候,其他的如张耳、吴芮等人都跟了刘邦,这些人原来都是从项羽那边出来的,所以他们是巴不得项羽早点死。不然的话,如果刘邦不灭项羽,那么等待这些叛将的下场,就是他们一个个都要人头落地。

所以楚汉相争时,功勋集团和那些诸侯不会考虑刘邦的想法,他们要做的就是极力让刘邦必须打这场仗,而项羽必须死。项羽并不明白,但刘邦发展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一切都由不得他了,就算他不想打,手底下的人也会用1000种方法逼着他打,他已经停不下来。

可以说刘邦其实不恨项羽,杀项羽只是因功勋集团的利益需要。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也明白,他能当上这个皇帝,并不是因为他的本身实力有多厉害,而是他手底下的那些谋士武将、功勋集团他们给了刘邦最大的帮助。

因此,刘邦也要尽最大的努力回报这些人,这只是双方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刘邦项羽私人上并没有过节,去污名化项羽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

抹黑项羽没有什么意义。

历史上刘邦在打败项羽后也就多活六年就去世了。但他们还在世的时候,那个时代的人都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根本就不用像我们这样去翻历史书研究两个人的性格脾气,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刘邦去抹黑项羽,也很难达到欺骗百姓的目的,如果这样做反而会给世人一种气度狭小的感觉。

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情感是复杂的,当时刘邦去参加鸿门宴的时候,项羽都没有想要杀他,可以说当时项羽并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而刘邦壮大时候对项羽也不记恨,可以说这两个人本身就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情,就像是曹操和袁绍一样,虽然都巴不得对方死,但这只是一种军事上的想法。

从个人情感来说,他们两人还是互相尊重对方的,而刘邦也不是一个毫无感情气度狭小的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污名化项羽。

古代每个开国皇帝,为了得到世人的承认,都必须要有一个上天赋予他们继承皇位的合法理由。刘邦从斩白蛇起就自称是赤帝之子,也就是真龙天子,传说刘邦是他母亲和真龙所生,这就是上天让刘邦称帝的合法性理由。

也正是因为这个理由,让他不能抹黑项羽,反而要拼命的夸奖他,因为他可以向百姓证明项羽当时以无敌于天下,没有人可以打败他,而我刘邦可以打败他,但并不是我个人比他更厉害,而是因为这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要让我做皇帝。

如果他把项羽抹黑成一个阴险小人,那么刘邦即便是打败项羽,在世人眼里也不过觉得他只是扫除了一个恶霸而已,所以把对手捧的高大上,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身份,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政治手段。

而项羽死前说了一句“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恰恰间接的衬托刘邦的称帝是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刘邦用这句话顺水推舟的向世人表明,他能打败项羽是上天的旨意。所以污名化项羽,只会得到降低自己身份的效果,得不偿失。


大国布衣


刘邦不污名化项羽,也必须从刘邦的出生说起,刘邦起点低,我们脑海中涌现出这么个青年,说是农民却不事农事,游手好闲结交游侠,起兵后知人善用,试问,如果没有豁达大度的品格,能有多少游侠愿意与刘邦结交朋友。刘邦豁达大度,这是其一。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兵败乃是天意为之。古人对项羽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在对秦朝的战争中,《史记》一书中记载,项羽高达六次的屠城,其中最著名一次,章邯领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项羽担心秦军反水,于是将二十万秦军全部坑杀,只留下了章邯等少数几人。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鸿门宴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项羽这样干无异于自掘坟墓,由于无法打开秦始皇陵,他对秦的愤恨转移到咸阳无辜的百姓身上,树敌无数!项羽自作孽不可活,这是其二。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国家残破不堪,刘邦忙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再者,项羽的暴虐行为已经深入人心,也就不需要再对其污名化,国家治理为首,这是其三。

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逝于公元前195年,项羽“乌江自刎”时30岁,而此时的刘邦54岁;就我们当下来看,30岁的项羽可谓成绩斐然。然而,30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成年人,需要沉淀,项羽的成绩两千年来绝无仅有,但正是因为年纪轻轻就达到了人生巅峰,也许是阅历修行不够,也许不够成熟,所以很快就跌下神坛!

尽管,乌江自刎的悲壮深入人心,但也丝毫不影响,一个强大的西汉王朝兴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