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会影响小麦的分蘖?分蘖在生产上有什么作用?

黄晓红果果


小麦植株的根、茎、叶、穗、粒等,都叫器官。在栽培管理中,通常把小麦的叶片、叶梢、节间、分藥等也看看作是不同的器官,并把在同一时期伸长的器官叫做同伸器官。

小麦的各个不同器官之间,有明显的同伸关系。一般是,当某一叶片伸长时,它前一片叶的叶梢,前二片叶所生长的那个节间,以及前三片叶的叶腋间的分蘖,也都同时伸长。当第五片叶的叶片伸长时,第四片叶的叶梢、第第三片叶所生节的节间以及第二片叶的叶腋间那个分蘖的第一片叶都同时伸长,因此,它们都属于同伸器官。

迨时播种的冬小麦,一般出苗后十五天左右即开始分蘖。一个月左右时间内达到冬前分蘖高峰。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当温度低于2度时便停止分蘖,降至o度时开始越冬。翌春地温回升到2度以上时,小麦又继续进行分蘖在水肥充足的高产田。一般到三月中下旬。幼穗分化即进入二棱期甚至小花期。从此便结束了小麦一生的分蘖。并十年后的分蘖达到高峰。此后,分蘖开始向两极分化。其中能起身成穗的叫有效分蘖。中途消亡的叫无效分蘖。

每亩有效穗数是构成小麦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尽早地判断出小麦分蘖能否成穗?以便提早采取促控措施。是实现预计成穗数的重要手段。综合各地经验。在一般中等水肥条件下,适期播种的麦田分蘖能否成穗?先期形态指标。如下。一越冬前判断。冬前早出生的一级分蘖成穗率高。二级分蘖次之。冬前长到三叶以上大蘖,并有四条以上次生根。一般能成穗。二春季判断。反青阶段,当前一片叶完全展开。心叶露出叶鞘的长度不到展开叶片长度的1/2时。表现出生长减慢。失去优势。可能成为无效分蘖。起身阶段,心叶卷缩不减,形成缩心,出现喇叭苗。一般都不能成穗,拔节起。春生叶片数与主茎相同的分蘖都能成穗。比主茎少一片叶的分蘖,可以争取成穗。比主茎少两片叶的分蘖,一般都不能成穗。。:


田野阿世


保证小麦单位种植面积的有效株数和分蘖系数,是小麦增产丰收的前提。

那么影响小麦分蘖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呢?大致说来是由"苗、肥、水和荒”造成的。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从这四个方面管理开始:

【1】查苗补苗: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如有缺苗断垅,要及时补种,到分蘖时仍缺苗,可以采取移苗补栽。

【2】早施追肥:小麦分蘖后,气温已逐渐降低,生长较慢,应在二、三叶期追施苗肥;腊肥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用,早麦、肥田和壮苗多施混合杂肥等粗肥;晚麦、薄地和弱苗要多施人畜粪等精肥。

【3】清沟排渍,抗旱保苗:小麦开始分蘖后,田间持水量低于60%时,就需进行灌溉,麦田生长弱的早灌,瘦田比肥田早灌。每次中耕后要清理"三沟"(围沟、腰沟和厢沟),冬天对排水沟进行整修,确保排水畅通。

【4】中耕除草:一般第一次中耕在开始分蘖时进行,宜浅锄;第二次在分蘖盛期进行,可适当深锄。采用化学除草的,每亩用10%的苯黄隆可湿性粉剂10g兑水50kg,在麦田2一3叶期喷雾最佳,要避免在10℃以下的干燥低温环境中喷药,以免影响药效。


大别山鹰


小麦的分蘖是小麦的生理现象,小麦出苗后如果温度适宜,在长出四片叶时在第一片叶的叶腋间就会长出第一个分蘖,长出第五片叶时在第二片叶腋间出现第二片分蘖,长出第六片叶时在第三片叶腋间出现第三个分蘖,长出第七片叶时就会在第四片叶腋间出现第四个分蘖,同时第一分蘖也会出现分蘖。分蘖合理,小麦群体适中,成穗率高,产量也高。但是也不是分蘖越多越好,分蘖过多易造成群体过大,茎杆细弱,宜产生病虫危害,后期倒伏减产。

在适宜的播种期和适宜播种量的情况下,小麦壮苗的标准一般在年前封冻前单株达到五叶一心至七叶一叶,分蘖达到三大两小,每亩群体六十万到八十万。

影响小麦分蘖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播种的早晚。播种过早,温度过高,就会出现分蘖多的现象。

二,温度因素,在适期播种的条件下,温度过高分蘖就多,反之分蘖就少。

三,水肥因素,施肥量过大,水分充足,分蘖多,反之分蘖就少。

四,播种质量,播种过深,地中茎过长,小麦种子根吸收水肥能力差,分蘖就少。

五,种子因素,不同的小麦品种分蘖率有高有低。一般冬性半冬性小麦分蘖率高,春性半春性小麦分蘖率。低。


乡邻老赵



宛西新农人


麦苗分蘖的多少与品种特性、生长条件和栽培措施有重要关系。影响分蘖的主要因素有:

(1)品种

不同类型的品种分蘖力有很大差异。冬性品种的春化时间长,从开始分蘗到分蘖终止期所经历的时间也长,主茎生长的叶片数多,分蘖量也多,分蘖力强。春性品种的春化时间短,分化的叶片数少,分蘖数目也少,分蘖能力弱。半冬性品种的分蘖能力介于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之间。同一类型的品种,冬性越强分蘖能力越强,春性越强分蘗能力越弱。生产上常用的多穗型品种分蘗能力较强,大穗型品种分蘖能力较弱。

(2)温度

温度是影响分蘖发生的重要条件,一般分蘗发生的最适宜温度是13~18℃,2~4℃时分蘖缓慢,低于0℃时分蘖停止生长,高于18℃,分蘖也受到抑制。生产实践证明,冬前温度高,冬小麦单株分蘖就多;秋寒年份,分蘖较少,而且苗弱;过晚播种,由于温度低,容易形成无分蘖的独秆弱苗。

(3)土壤水分

最适合分蘖发生和生长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低于这一指标时,影响分蘖生长,过于干旱则不能产生分蘖或出现分蘖缺位。所以一般水浇地小麦的分蘖多,但土壤水分过多,超过田间持水量的80%时,由于土壤通气不良,缺少氧气,影响分蘖的正常发生和生长,也会造成黄弱苗。

(4)土壤养分

小麦分蘖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可溶性氮素和磷酸,所以苗期单株营养面积合理,土壤养分充足,尤其是氮磷肥配合施用做底肥,对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并有利于形成壮苗。在生产上,常常通过调节水肥措施,实现促进或控制分蘖的目标。

(5)播种期、播种密度和播种深度

播种期对分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的影响上,播期适宜,温度合适,对分蘖发生和生长有利。早播温度过高不利分蘗生长,还容易造成幼苗徒长,易感染病害。晚播温度降低也影响分蘖发生和生长。播种密度过大,植株拥挤,单株所占营养面积小,发育不良,不利于分蘖。播种过深,幼苗出土时消耗养分过多,出土后幼苗细弱,植株分蘖显著减少,播深超过5厘米时,分蘖就会受到抑制,超过7厘米时,幼苗明显细弱,很难发生分蘖,或者分蘖晚、少、小,不能成穗。因此生产中掌握合适的播种深度是培育多蘖壮苗的重要措施。


和和爸


影响小麦分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度:温度是影响小麦分蘖早晚及数量的重要因素。小麦分蘖的最适宜温度为13~18摄氏度,低于3℃时小麦分蘖停止,高于18℃时分蘖就会受到抑制。

(2)水分:

水分也是影响小麦分蘖的重要因素。在小麦分蘖期,最适宜的土壤保持水量应该为70%~80%,低于60%小麦分蘖会受到抑制。而保持水量高于80%,麦田土壤空气不足也会影响小麦分蘖。在我们农村老家,主要采用浇水与控水的方式来调节小麦分蘖的发生。

(3)养分:在肥料中,氮肥对促进小麦分蘖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氮磷肥配合效果最好。氮肥不足,小麦分蘖迟缓,氮肥过多,会出现小麦分蘖或猛,容易形成小麦旺苗。

(4)光照:光照对小麦分蘖壮弱有一定的影响。光照充足,光合作物多,蘖大而壮;光照不足,蘖少而弱。

(5)播种深度:小麦播种深度适宜,小麦苗壮蘖多。播种深度超过5厘米时,分蘖会受到抑制。超过7厘米时,小麦幼苗出土所消耗养分过多,出现苗弱和蘖少的局面。

(6)播种时间:要掌握好小麦的播种期。播种早,入冬前有限积温多,小麦主茎叶多,分蘖也多。而播种晚,会出现主茎叶少和分蘖少的局面。

(7)小麦品种:冬小麦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时间长、温度低、叶片多、分蘖也多,相对而言,春小麦品种分蘖就比较少。

总的来说,小麦的分蘖,是小麦的重要特性之一(分蘖就是小麦的分枝)。正确了解和掌握这一特性和规律,对确定小麦的适宜播种期、播种方式、播种密度以及充分利用品种特性,达到小麦种植的高产丰收,具有重大意义。


洪洋河


麦苗分蘖的多少与品种特性、生长条件和栽培措施有重要关系。影响分蘖的主要因素有:

(1)品种

不同类型的品种分蘖力有很大差异。冬性品种的春化时间长,从开始分蘗到分蘖终止期所经历的时间也长,主茎生长的叶片数多,分蘖量也多,分蘖力强。春性品种的春化时间短,分化的叶片数少,分蘖数目也少,分蘖能力弱。半冬性品种的分蘖能力介于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之间。同一类型的品种,冬性越强分蘖能力越强,春性越强分蘗能力越弱。生产上常用的多穗型品种分蘗能力较强,大穗型品种分蘖能力较弱。

(2)温度

温度是影响分蘖发生的重要条件,一般分蘗发生的最适宜温度是13~18℃,2~4℃时分蘖缓慢,低于0℃时分蘖停止生长,高于18℃,分蘖也受到抑制。生产实践证明,冬前温度高,冬小麦单株分蘖就多;秋寒年份,分蘖较少,而且苗弱;过晚播种,由于温度低,容易形成无分蘖的独秆弱苗。

(3)土壤水分

最适合分蘖发生和生长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低于这一指标时,影响分蘖生长,过于干旱则不能产生分蘖或出现分蘖缺位。所以一般水浇地小麦的分蘖多,但土壤水分过多,超过田间持水量的80%时,由于土壤通气不良,缺少氧气,影响分蘖的正常发生和生长,也会造成黄弱苗。

(4)土壤养分

小麦分蘖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可溶性氮素和磷酸,所以苗期单株营养面积合理,土壤养分充足,尤其是氮磷肥配合施用做底肥,对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并有利于形成壮苗。在生产上,常常通过调节水肥措施,实现促进或控制分蘖的目标。

(5)播种期、播种密度和播种深度

播种期对分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的影响上,播期适宜,温度合适,对分蘖发生和生长有利。早播温度过高不利分蘗生长,还容易造成幼苗徒长,易感染病害。晚播温度降低也影响分蘖发生和生长。播种密度过大,植株拥挤,单株所占营养面积小,发育不良,不利于分蘖。播种过深,幼苗出土时消耗养分过多,出土后幼苗细弱,植株分蘖显著减少,播深超过5厘米时,分蘖就会受到抑制,超过7厘米时,幼苗明显细弱,很难发生分蘖,或者分蘖晚、少、小,不能成穗。因此生产中掌握合适的播种深度是培育多蘖壮苗的重要措施。


yjksw


你好,我是小张,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三农问题很高兴。

分蘖是禾本科作物的常见特征,小麦田分蘖数量的多少和分蘖生长情况对小麦的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就和大家说道说道影响小麦分蘖的因素有哪些,分蘖在小麦生产上有什么作用,以及如何促进小麦分蘖和分蘖成穗。

◎先来说说什么是小麦分蘖?

👉小麦分蘖是说小麦在地壤以下或近地壤的地方长出来的分枝。


◎小麦分蘖是怎么分类的?

✍从分蘖能否抽穗结实来分,可以分为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有效分蘖是早期长出来的,到后期可以抽穗扬花并结籽粒;无效分蘖是长出比较晚的分蘖,到后期也不能抽穗扬花结实。

✍按照分蘖长出的位置及顺序来分,可以分为一级分蘖、二级分蘖(次一级分蘖)、三级分蘖以及四级分蘖。一级分蘖是从小麦主茎基部长出来的分蘖;二级分蘖是一级分蘖基部长出的分蘖芽和不定根发育成的分蘖;三四级分蘖依次类推。

✍通常一级分蘖为有效分蘖,二级分蘖部分为有效分蘖,三级分蘖及以后的分蘖为无效分蘖,一亩地的小麦穗数量和产量直接受有效分蘖的数量决定。

◎小麦长多少分蘖合适?

👉冬小麦一般一亩地基本苗数量12万—15万左右,每个基本苗有效分蘖数2—3个,一亩地有效分蘖数30万左右。春小麦一般基本苗数量会多一些,分蘖数会少一些。

◎小麦是什么时候产生分蘖的?

👉冬小麦苗产生分蘖主要有两个时间段。第一个产生分蘖的时间段是从冬小麦出苗后半个月左右开始,到日平均气温降低到3摄氏度停止。 第二个产生分蘖的时间段是越冬以后气温回升到3摄氏度以上开始,到小麦起身期,之后也会产生一些分蘖,但数量一般不多,也基本都是无效分蘖。

👉一般情况下,冬小麦冬前产生的大部分分蘖以及返青早发生的分蘖都是有效分蘖,成穗率比较高;冬前较晚长出来的分蘖和返青后晚长出来的分蘖多为无效分蘖,成穗率比较低。

👉春小麦产生分蘖的时间是小麦出苗后半个月左右开始,到小麦起身期这段时间。一般产生早的分蘖一般可以成穗,产生迟的分蘖成穗率比较低。


◎影响小麦分蘖的因素有哪些?

1、影响小麦分蘖最重要的因素是品种

✍小麦品种按照冬性强弱划分为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冬性强的小麦品种经过春化阶段需要的时间长,分蘖数量多;半冬性小麦品种次之;春性强的小麦品种经过春化需要的时间最短,产生的分蘖也比较少。

✍小麦品种冬性强弱划分方法:春化要求温度0—5摄氏度,时间30—50天,为冬性品种;春化要求温度0—7摄氏度,时间15—35天,为半冬性品种;在秋播地区春化要求温度0—12摄氏度,北方春播地区春化要求温度0—20摄氏度,时间15天左右,为春性品种。

2、影响小麦分蘖的第二个因素是积温

✍冬小麦出苗后到越冬前,小麦苗每长出一片叶子大概需要70—80摄氏度的积温。冬小麦在冬前长出6叶1心算壮苗,长成壮苗需要0摄氏度以上的积温是490—560摄氏度。如果冬前小麦播种太迟或者冬前温度太低,积温不足,小麦苗长出的叶子数少、分蘖也少。

3、影响小麦分蘖的第三个因素是播种密度和播种深度

✍春小麦播种深度一般3—4cm,冬小麦播种深度一般4—5cm,播种过深,小麦分蘖就会减少,如果深度超过7cm,小麦苗一般不发生分蘖或者很晚才分蘖;播种密度过大,小麦苗争夺空间和光照徒长,分蘖就会减少,播种密度小有利于发生分蘖。

4、影响小麦分蘖的第四个因素是土壤水肥条件

✍土壤肥力差、墒情差不利于小麦分蘖,土壤墒情好(含水量在75%左右)、氮磷元素充足,有利于促进小麦产生分蘖。在小麦种植管理中,可以通过控制水肥情况来调控小麦苗分蘖的产生。

◎小麦分蘖在生产上有什么作用?

👉小麦分蘖在生产上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形成产量,小麦有效分蘖抽穗结实是形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主茎穗和分蘖穗两者共同构成小麦的产量,播种密度确定,小麦出苗后,主茎穗数也就基本确定,所以分蘖穗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产量的高低。分蘖穗所占的比例从30—60%不等。

👉小麦长出的分蘖有再生的作用,可以在不良环境后生长形成一定的产量。在小麦分蘖期,会在小麦分蘖节处长出次生根和分蘖幼芽,当外界环境不良时(主茎和早发生的分蘖遭受冻害、冰雹或者被牲畜吃掉等),分蘖幼芽就会开始生长,只要条件适宜,这些长出的新分蘖也会抽穗结实,形成产量。

👉一块小麦田里所有的小麦就是一个群体,当群体数量小(基本苗数量少)时,小麦苗就会增加分蘖产生的数量来扩大群体;当群体数量大(基本苗数量多)时,小麦苗就会少产生分蘖,防止群体数量过大。小麦分蘖对外界环境(温度、光照、水肥、空间)的反应比较敏感,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水肥条件良好、空间大,小麦产生的分蘖就多,生长也旺盛。小麦种植中也是利用这一点来调控一亩地成穗数量的。


👉最后可以通过小麦分蘖产生的情况来判断小麦苗的生长情况,以此来调整田间管理措施。苗期分蘖的多少、分蘖速度的快慢以及分蘖发生的其他相关指标来区分小麦苗是壮苗还是弱苗或者是旺苗,判断出后可以通过加强水肥管理来调节小麦苗的生长。

◎什么原因造成小麦不分蘖或者分蘖少?

1、播种深度问题

✍小麦种子播种太深,不利于根系生长,产生的分蘖就会减少甚至不分蘖。播种深度超过5cm,小麦苗发生分蘖较迟,分蘖也小;播种深度超过10cm,一般就不会产生分蘖。

2、播种时间问题

✍冬小麦由于雨水、地茬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播种太晚,小麦苗冬季休眠前获得的积温不够,导致出现分蘖少或者不分蘖的现象。

3、播种密度问题

✍小麦播种密度要合理,播种密度太大,田间通风透光差,养分水分供应不足,过早封行,没有分蘖发生空间,导致小麦苗分蘖少或者不分蘖。

4、土壤问题

✍盐碱地种植的小麦由于土壤板结、肥力差、盐碱大等原因导致小麦苗生长缓慢,容易出现分蘖少或者不分蘖的情况。另外土壤板结严重的地块根系生长不良,也会导致小麦苗分蘖少或者不分蘖。

5、水肥问题

✍小麦分蘖期间养分供应不足,施肥不平衡,尤其是缺氮肥和磷肥,会导致小麦苗分蘖减少;小麦分蘖期间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0%左右,如果土壤干旱,水分供应不足,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停止,分蘖数也就会减少甚至不分蘖。

◎促进小麦分蘖及分蘖成穗的方法有什么?

1、管理好水肥

👉在小麦三叶期要施好苗肥,基肥不足的田块一般一亩地施10公斤尿素或者20公斤碳铵、5公斤氯化钾5公斤;播种过晚的田块一般一亩地施15公斤碳铵。越冬期要施好腊肥,促进分蘖成穗。小麦苗分蘖期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70%左右,如果低于60%时就要及时浇水;如果雨水过多或者分蘖数已经达到预期指标,则需要做好田间排水,控制土壤含水量促进蹲苗;当气温逐渐下降,土壤日消夜冻,日平均气温在4摄氏度左右时要浇封冻水。

2、适时适当镇压

👉一般在小麦三四片叶子时对小麦进行镇压,镇压可以适当抑制主茎的生长,促进小麦苗早分蘖、快生长。镇压时要注意,弱苗不能镇压过重,要轻压,防止叶片过度损伤,反而影响分蘖的产生。


3、中耕除草培土

👉小麦田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温度,减少土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氧气含量,促进根系生长。中耕时苗子长势旺可以深一些,苗子长势弱要浅一点,中耕的同时给小麦苗进行培土。

4、喷施化学药剂

👉可以促进小麦分蘖及分蘖成穗的药剂主要有多效唑、赤霉素和三十烷醇。三十烷醇在小麦分蘖初期喷施;赤霉素在小麦返青早期喷施;多效唑在小麦苗一叶一心期喷施,也可在小麦拔节期喷施。

总结:影响小麦分蘖的因素主要有品种、播种深度、播种时间、土壤水肥条件、积温等。在小麦田间管理时,可以通过水肥调控、镇压、中耕除草培土、喷施化学药剂等措施来调节小麦分蘖的发生,保证小麦分蘖成穗,确保小麦高产稳产。

今天的说道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哦。


张小张说三农


它的品种,温度,地理,肥料,水分,

以及它的深度与密度.


用户111139198754


厢沟渍水,底肥不足,病虫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