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會影響小麥的分櫱?分櫱在生產上有什麼作用?

黃曉紅果果


小麥植株的根、莖、葉、穗、粒等,都叫器官。在栽培管理中,通常把小麥的葉片、葉梢、節間、分藥等也看看作是不同的器官,並把在同一時期伸長的器官叫做同伸器官。

小麥的各個不同器官之間,有明顯的同伸關係。一般是,當某一葉片伸長時,它前一片葉的葉梢,前二片葉所生長的那個節間,以及前三片葉的葉腋間的分櫱,也都同時伸長。當第五片葉的葉片伸長時,第四片葉的葉梢、第第三片葉所生節的節間以及第二片葉的葉腋間那個分櫱的第一片葉都同時伸長,因此,它們都屬於同伸器官。

迨時播種的冬小麥,一般出苗後十五天左右即開始分櫱。一個月左右時間內達到冬前分櫱高峰。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當溫度低於2度時便停止分櫱,降至o度時開始越冬。翌春地溫回升到2度以上時,小麥又繼續進行分櫱在水肥充足的高產田。一般到三月中下旬。幼穗分化即進入二稜期甚至小花期。從此便結束了小麥一生的分櫱。並十年後的分櫱達到高峰。此後,分櫱開始向兩極分化。其中能起身成穗的叫有效分櫱。中途消亡的叫無效分櫱。

每畝有效穗數是構成小麥產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在生產實踐中,如何儘早地判斷出小麥分櫱能否成穗?以便提早採取促控措施。是實現預計成穗數的重要手段。綜合各地經驗。在一般中等水肥條件下,適期播種的麥田分櫱能否成穗?先期形態指標。如下。一越冬前判斷。冬前早出生的一級分櫱成穗率高。二級分櫱次之。冬前長到三葉以上大櫱,並有四條以上次生根。一般能成穗。二春季判斷。反青階段,當前一片葉完全展開。心葉露出葉鞘的長度不到展開葉片長度的1/2時。表現出生長減慢。失去優勢。可能成為無效分櫱。起身階段,心葉捲縮不減,形成縮心,出現喇叭苗。一般都不能成穗,拔節起。春生葉片數與主莖相同的分櫱都能成穗。比主莖少一片葉的分櫱,可以爭取成穗。比主莖少兩片葉的分櫱,一般都不能成穗。。:


田野阿世


保證小麥單位種植面積的有效株數和分櫱係數,是小麥增產豐收的前提。

那麼影響小麥分櫱不足的原因是什麼呢?大致說來是由"苗、肥、水和荒”造成的。要避免這種情況,就必須從這四個方面管理開始:

【1】查苗補苗:出苗後要及時查苗,如有缺苗斷壠,要及時補種,到分櫱時仍缺苗,可以採取移苗補栽。

【2】早施追肥:小麥分櫱後,氣溫已逐漸降低,生長較慢,應在二、三葉期追施苗肥;臘肥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用,早麥、肥田和壯苗多施混合雜肥等粗肥;晚麥、薄地和弱苗要多施人畜糞等精肥。

【3】清溝排漬,抗旱保苗:小麥開始分櫱後,田間持水量低於60%時,就需進行灌溉,麥田生長弱的早灌,瘦田比肥田早灌。每次中耕後要清理"三溝"(圍溝、腰溝和廂溝),冬天對排水溝進行整修,確保排水暢通。

【4】中耕除草:一般第一次中耕在開始分櫱時進行,宜淺鋤;第二次在分櫱盛期進行,可適當深鋤。採用化學除草的,每畝用10%的苯黃隆可溼性粉劑10g兌水50kg,在麥田2一3葉期噴霧最佳,要避免在10℃以下的乾燥低溫環境中噴藥,以免影響藥效。


大別山鷹


小麥的分櫱是小麥的生理現象,小麥出苗後如果溫度適宜,在長出四片葉時在第一片葉的葉腋間就會長出第一個分櫱,長出第五片葉時在第二片葉腋間出現第二片分櫱,長出第六片葉時在第三片葉腋間出現第三個分櫱,長出第七片葉時就會在第四片葉腋間出現第四個分櫱,同時第一分櫱也會出現分櫱。分櫱合理,小麥群體適中,成穗率高,產量也高。但是也不是分櫱越多越好,分櫱過多易造成群體過大,莖杆細弱,宜產生病蟲危害,後期倒伏減產。

在適宜的播種期和適宜播種量的情況下,小麥壯苗的標準一般在年前封凍前單株達到五葉一心至七葉一葉,分櫱達到三大兩小,每畝群體六十萬到八十萬。

影響小麥分櫱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播種的早晚。播種過早,溫度過高,就會出現分櫱多的現象。

二,溫度因素,在適期播種的條件下,溫度過高分櫱就多,反之分櫱就少。

三,水肥因素,施肥量過大,水分充足,分櫱多,反之分櫱就少。

四,播種質量,播種過深,地中莖過長,小麥種子根吸收水肥能力差,分櫱就少。

五,種子因素,不同的小麥品種分櫱率有高有低。一般冬性半冬性小麥分櫱率高,春性半春性小麥分櫱率。低。


鄉鄰老趙



宛西新農人


麥苗分櫱的多少與品種特性、生長條件和栽培措施有重要關係。影響分櫱的主要因素有:

(1)品種

不同類型的品種分櫱力有很大差異。冬性品種的春化時間長,從開始分蘗到分櫱終止期所經歷的時間也長,主莖生長的葉片數多,分櫱量也多,分櫱力強。春性品種的春化時間短,分化的葉片數少,分櫱數目也少,分櫱能力弱。半冬性品種的分櫱能力介於冬性品種和春性品種之間。同一類型的品種,冬性越強分櫱能力越強,春性越強分蘗能力越弱。生產上常用的多穗型品種分蘗能力較強,大穗型品種分櫱能力較弱。

(2)溫度

溫度是影響分櫱發生的重要條件,一般分蘗發生的最適宜溫度是13~18℃,2~4℃時分櫱緩慢,低於0℃時分櫱停止生長,高於18℃,分櫱也受到抑制。生產實踐證明,冬前溫度高,冬小麥單株分櫱就多;秋寒年份,分櫱較少,而且苗弱;過晚播種,由於溫度低,容易形成無分櫱的獨稈弱苗。

(3)土壤水分

最適合分櫱發生和生長的土壤水分為田間持水量的70%~80%,低於這一指標時,影響分櫱生長,過於乾旱則不能產生分櫱或出現分櫱缺位。所以一般水澆地小麥的分櫱多,但土壤水分過多,超過田間持水量的80%時,由於土壤通氣不良,缺少氧氣,影響分櫱的正常發生和生長,也會造成黃弱苗。

(4)土壤養分

小麥分櫱的生長髮育需要大量的可溶性氮素和磷酸,所以苗期單株營養面積合理,土壤養分充足,尤其是氮磷肥配合施用做底肥,對促進分櫱的發生和生長髮育有重要作用,並有利於形成壯苗。在生產上,常常通過調節水肥措施,實現促進或控制分櫱的目標。

(5)播種期、播種密度和播種深度

播種期對分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溫度的影響上,播期適宜,溫度合適,對分櫱發生和生長有利。早播溫度過高不利分蘗生長,還容易造成幼苗徒長,易感染病害。晚播溫度降低也影響分櫱發生和生長。播種密度過大,植株擁擠,單株所佔營養面積小,發育不良,不利於分櫱。播種過深,幼苗出土時消耗養分過多,出土後幼苗細弱,植株分櫱顯著減少,播深超過5釐米時,分櫱就會受到抑制,超過7釐米時,幼苗明顯細弱,很難發生分櫱,或者分櫱晚、少、小,不能成穗。因此生產中掌握合適的播種深度是培育多櫱壯苗的重要措施。


和和爸


影響小麥分櫱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溫度:溫度是影響小麥分櫱早晚及數量的重要因素。小麥分櫱的最適宜溫度為13~18攝氏度,低於3℃時小麥分櫱停止,高於18℃時分櫱就會受到抑制。

(2)水分:

水分也是影響小麥分櫱的重要因素。在小麥分櫱期,最適宜的土壤保持水量應該為70%~80%,低於60%小麥分櫱會受到抑制。而保持水量高於80%,麥田土壤空氣不足也會影響小麥分櫱。在我們農村老家,主要採用澆水與控水的方式來調節小麥分櫱的發生。

(3)養分:在肥料中,氮肥對促進小麥分櫱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氮磷肥配合效果最好。氮肥不足,小麥分櫱遲緩,氮肥過多,會出現小麥分櫱或猛,容易形成小麥旺苗。

(4)光照:光照對小麥分櫱壯弱有一定的影響。光照充足,光合作物多,櫱大而壯;光照不足,櫱少而弱。

(5)播種深度:小麥播種深度適宜,小麥苗壯櫱多。播種深度超過5釐米時,分櫱會受到抑制。超過7釐米時,小麥幼苗出土所消耗養分過多,出現苗弱和櫱少的局面。

(6)播種時間:要掌握好小麥的播種期。播種早,入冬前有限積溫多,小麥主莖葉多,分櫱也多。而播種晚,會出現主莖葉少和分櫱少的局面。

(7)小麥品種:冬小麥品種通過春化階段的時間長、溫度低、葉片多、分櫱也多,相對而言,春小麥品種分櫱就比較少。

總的來說,小麥的分櫱,是小麥的重要特性之一(分櫱就是小麥的分枝)。正確瞭解和掌握這一特性和規律,對確定小麥的適宜播種期、播種方式、播種密度以及充分利用品種特性,達到小麥種植的高產豐收,具有重大意義。


洪洋河


麥苗分櫱的多少與品種特性、生長條件和栽培措施有重要關係。影響分櫱的主要因素有:

(1)品種

不同類型的品種分櫱力有很大差異。冬性品種的春化時間長,從開始分蘗到分櫱終止期所經歷的時間也長,主莖生長的葉片數多,分櫱量也多,分櫱力強。春性品種的春化時間短,分化的葉片數少,分櫱數目也少,分櫱能力弱。半冬性品種的分櫱能力介於冬性品種和春性品種之間。同一類型的品種,冬性越強分櫱能力越強,春性越強分蘗能力越弱。生產上常用的多穗型品種分蘗能力較強,大穗型品種分櫱能力較弱。

(2)溫度

溫度是影響分櫱發生的重要條件,一般分蘗發生的最適宜溫度是13~18℃,2~4℃時分櫱緩慢,低於0℃時分櫱停止生長,高於18℃,分櫱也受到抑制。生產實踐證明,冬前溫度高,冬小麥單株分櫱就多;秋寒年份,分櫱較少,而且苗弱;過晚播種,由於溫度低,容易形成無分櫱的獨稈弱苗。

(3)土壤水分

最適合分櫱發生和生長的土壤水分為田間持水量的70%~80%,低於這一指標時,影響分櫱生長,過於乾旱則不能產生分櫱或出現分櫱缺位。所以一般水澆地小麥的分櫱多,但土壤水分過多,超過田間持水量的80%時,由於土壤通氣不良,缺少氧氣,影響分櫱的正常發生和生長,也會造成黃弱苗。

(4)土壤養分

小麥分櫱的生長髮育需要大量的可溶性氮素和磷酸,所以苗期單株營養面積合理,土壤養分充足,尤其是氮磷肥配合施用做底肥,對促進分櫱的發生和生長髮育有重要作用,並有利於形成壯苗。在生產上,常常通過調節水肥措施,實現促進或控制分櫱的目標。

(5)播種期、播種密度和播種深度

播種期對分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溫度的影響上,播期適宜,溫度合適,對分櫱發生和生長有利。早播溫度過高不利分蘗生長,還容易造成幼苗徒長,易感染病害。晚播溫度降低也影響分櫱發生和生長。播種密度過大,植株擁擠,單株所佔營養面積小,發育不良,不利於分櫱。播種過深,幼苗出土時消耗養分過多,出土後幼苗細弱,植株分櫱顯著減少,播深超過5釐米時,分櫱就會受到抑制,超過7釐米時,幼苗明顯細弱,很難發生分櫱,或者分櫱晚、少、小,不能成穗。因此生產中掌握合適的播種深度是培育多櫱壯苗的重要措施。


yjksw


你好,我是小張,能和大家一起探討三農問題很高興。

分櫱是禾本科作物的常見特徵,小麥田分櫱數量的多少和分櫱生長情況對小麥的產量有著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就和大家說道說道影響小麥分櫱的因素有哪些,分櫱在小麥生產上有什麼作用,以及如何促進小麥分櫱和分櫱成穗。

◎先來說說什麼是小麥分櫱?

👉小麥分櫱是說小麥在地壤以下或近地壤的地方長出來的分枝。


◎小麥分櫱是怎麼分類的?

✍從分櫱能否抽穗結實來分,可以分為有效分櫱和無效分櫱。有效分櫱是早期長出來的,到後期可以抽穗揚花並結籽粒;無效分櫱是長出比較晚的分櫱,到後期也不能抽穗揚花結實。

✍按照分櫱長出的位置及順序來分,可以分為一級分櫱、二級分櫱(次一級分櫱)、三級分櫱以及四級分櫱。一級分櫱是從小麥主莖基部長出來的分櫱;二級分櫱是一級分櫱基部長出的分櫱芽和不定根發育成的分櫱;三四級分櫱依次類推。

✍通常一級分櫱為有效分櫱,二級分櫱部分為有效分櫱,三級分櫱及以後的分櫱為無效分櫱,一畝地的小麥穗數量和產量直接受有效分櫱的數量決定。

◎小麥長多少分櫱合適?

👉冬小麥一般一畝地基本苗數量12萬—15萬左右,每個基本苗有效分櫱數2—3個,一畝地有效分櫱數30萬左右。春小麥一般基本苗數量會多一些,分櫱數會少一些。

◎小麥是什麼時候產生分櫱的?

👉冬小麥苗產生分櫱主要有兩個時間段。第一個產生分櫱的時間段是從冬小麥出苗後半個月左右開始,到日平均氣溫降低到3攝氏度停止。 第二個產生分櫱的時間段是越冬以後氣溫回升到3攝氏度以上開始,到小麥起身期,之後也會產生一些分櫱,但數量一般不多,也基本都是無效分櫱。

👉一般情況下,冬小麥冬前產生的大部分分櫱以及返青早發生的分櫱都是有效分櫱,成穗率比較高;冬前較晚長出來的分櫱和返青後晚長出來的分櫱多為無效分櫱,成穗率比較低。

👉春小麥產生分櫱的時間是小麥出苗後半個月左右開始,到小麥起身期這段時間。一般產生早的分櫱一般可以成穗,產生遲的分櫱成穗率比較低。


◎影響小麥分櫱的因素有哪些?

1、影響小麥分櫱最重要的因素是品種

✍小麥品種按照冬性強弱劃分為冬性品種、半冬性品種和春性品種。冬性強的小麥品種經過春化階段需要的時間長,分櫱數量多;半冬性小麥品種次之;春性強的小麥品種經過春化需要的時間最短,產生的分櫱也比較少。

✍小麥品種冬性強弱劃分方法:春化要求溫度0—5攝氏度,時間30—50天,為冬性品種;春化要求溫度0—7攝氏度,時間15—35天,為半冬性品種;在秋播地區春化要求溫度0—12攝氏度,北方春播地區春化要求溫度0—20攝氏度,時間15天左右,為春性品種。

2、影響小麥分櫱的第二個因素是積溫

✍冬小麥出苗後到越冬前,小麥苗每長出一片葉子大概需要70—80攝氏度的積溫。冬小麥在冬前長出6葉1心算壯苗,長成壯苗需要0攝氏度以上的積溫是490—560攝氏度。如果冬前小麥播種太遲或者冬前溫度太低,積溫不足,小麥苗長出的葉子數少、分櫱也少。

3、影響小麥分櫱的第三個因素是播種密度和播種深度

✍春小麥播種深度一般3—4cm,冬小麥播種深度一般4—5cm,播種過深,小麥分櫱就會減少,如果深度超過7cm,小麥苗一般不發生分櫱或者很晚才分櫱;播種密度過大,小麥苗爭奪空間和光照徒長,分櫱就會減少,播種密度小有利於發生分櫱。

4、影響小麥分櫱的第四個因素是土壤水肥條件

✍土壤肥力差、墒情差不利於小麥分櫱,土壤墒情好(含水量在75%左右)、氮磷元素充足,有利於促進小麥產生分櫱。在小麥種植管理中,可以通過控制水肥情況來調控小麥苗分櫱的產生。

◎小麥分櫱在生產上有什麼作用?

👉小麥分櫱在生產上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形成產量,小麥有效分櫱抽穗結實是形成產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小麥主莖穗和分櫱穗兩者共同構成小麥的產量,播種密度確定,小麥出苗後,主莖穗數也就基本確定,所以分櫱穗的多少直接決定著產量的高低。分櫱穗所佔的比例從30—60%不等。

👉小麥長出的分櫱有再生的作用,可以在不良環境後生長形成一定的產量。在小麥分櫱期,會在小麥分櫱節處長出次生根和分櫱幼芽,當外界環境不良時(主莖和早發生的分櫱遭受凍害、冰雹或者被牲畜吃掉等),分櫱幼芽就會開始生長,只要條件適宜,這些長出的新分櫱也會抽穗結實,形成產量。

👉一塊小麥田裡所有的小麥就是一個群體,當群體數量小(基本苗數量少)時,小麥苗就會增加分櫱產生的數量來擴大群體;當群體數量大(基本苗數量多)時,小麥苗就會少產生分櫱,防止群體數量過大。小麥分櫱對外界環境(溫度、光照、水肥、空間)的反應比較敏感,溫度適宜、光照充足、水肥條件良好、空間大,小麥產生的分櫱就多,生長也旺盛。小麥種植中也是利用這一點來調控一畝地成穗數量的。


👉最後可以通過小麥分櫱產生的情況來判斷小麥苗的生長情況,以此來調整田間管理措施。苗期分櫱的多少、分櫱速度的快慢以及分櫱發生的其他相關指標來區分小麥苗是壯苗還是弱苗或者是旺苗,判斷出後可以通過加強水肥管理來調節小麥苗的生長。

◎什麼原因造成小麥不分櫱或者分櫱少?

1、播種深度問題

✍小麥種子播種太深,不利於根系生長,產生的分櫱就會減少甚至不分櫱。播種深度超過5cm,小麥苗發生分櫱較遲,分櫱也小;播種深度超過10cm,一般就不會產生分櫱。

2、播種時間問題

✍冬小麥由於雨水、地茬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播種太晚,小麥苗冬季休眠前獲得的積溫不夠,導致出現分櫱少或者不分櫱的現象。

3、播種密度問題

✍小麥播種密度要合理,播種密度太大,田間通風透光差,養分水分供應不足,過早封行,沒有分櫱發生空間,導致小麥苗分櫱少或者不分櫱。

4、土壤問題

✍鹽鹼地種植的小麥由於土壤板結、肥力差、鹽鹼大等原因導致小麥苗生長緩慢,容易出現分櫱少或者不分櫱的情況。另外土壤板結嚴重的地塊根系生長不良,也會導致小麥苗分櫱少或者不分櫱。

5、水肥問題

✍小麥分櫱期間養分供應不足,施肥不平衡,尤其是缺氮肥和磷肥,會導致小麥苗分櫱減少;小麥分櫱期間最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為70%左右,如果土壤乾旱,水分供應不足,植株生長緩慢甚至停止,分櫱數也就會減少甚至不分櫱。

◎促進小麥分櫱及分櫱成穗的方法有什麼?

1、管理好水肥

👉在小麥三葉期要施好苗肥,基肥不足的田塊一般一畝地施10公斤尿素或者20公斤碳銨、5公斤氯化鉀5公斤;播種過晚的田塊一般一畝地施15公斤碳銨。越冬期要施好臘肥,促進分櫱成穗。小麥苗分櫱期間土壤含水量保持在70%左右,如果低於60%時就要及時澆水;如果雨水過多或者分櫱數已經達到預期指標,則需要做好田間排水,控制土壤含水量促進蹲苗;當氣溫逐漸下降,土壤日消夜凍,日平均氣溫在4攝氏度左右時要澆封凍水。

2、適時適當鎮壓

👉一般在小麥三四片葉子時對小麥進行鎮壓,鎮壓可以適當抑制主莖的生長,促進小麥苗早分櫱、快生長。鎮壓時要注意,弱苗不能鎮壓過重,要輕壓,防止葉片過度損傷,反而影響分櫱的產生。


3、中耕除草培土

👉小麥田中耕可以疏鬆土壤,提高土壤溫度,減少土水分蒸發,增加土壤氧氣含量,促進根系生長。中耕時苗子長勢旺可以深一些,苗子長勢弱要淺一點,中耕的同時給小麥苗進行培土。

4、噴施化學藥劑

👉可以促進小麥分櫱及分櫱成穗的藥劑主要有多效唑、赤黴素和三十烷醇。三十烷醇在小麥分櫱初期噴施;赤黴素在小麥返青早期噴施;多效唑在小麥苗一葉一心期噴施,也可在小麥拔節期噴施。

總結:影響小麥分櫱的因素主要有品種、播種深度、播種時間、土壤水肥條件、積溫等。在小麥田間管理時,可以通過水肥調控、鎮壓、中耕除草培土、噴施化學藥劑等措施來調節小麥分櫱的發生,保證小麥分櫱成穗,確保小麥高產穩產。

今天的說道就到這裡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哦。


張小張說三農


它的品種,溫度,地理,肥料,水分,

以及它的深度與密度.


用戶111139198754


廂溝漬水,底肥不足,病蟲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