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而非来自中原士族

客家是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而非来自中原士族!

客家是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而非来自中原士族


客家是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而非来自中原士族


客家是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而非来自中原士族


――“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透视

谢重光


客家人并非都来自宁化石壁,福佬人也并非都出自光州固始。但是,客家人的族谱普遍记载本宗本族曾居住过宁化石壁,后来才播迁各地;福佬人的族谱大都祖述光州固始,甚至因此将福佬解为“河老”,说是祖宗由河南来,却又是无可回避的现象。这种有悖史实的现象,可姑名之为“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


“石壁现象”与“固始现象”不是孤立的现象,有甚深的社会原因,蕴含着很复杂的文化意义。要解释这个问题,不能用历史学的方法,而要用文化学的方法。


首先必须看到,一种新民系的酝酿、形成,实质上是一种新文化的酝酿、形成。在这个过程中,错居杂处在一起的多种族群、多种文化,彼此间进行了长期的饱含血泪的斗争。在斗争中,汉族是强势族群,汉族所代表的华夏文化是强势文化。闽越土著也好,南迁的盘瓠蛮也好,都是弱势族群,它们的文化都是弱势文化。斗争的结果,自然是南迁汉族同化了闽越土著与盘瓠蛮后裔,强势的文化同化了弱势的文化。


上述客家人对于宁化石壁、福佬人对于光州固始、及许多北方人对于洪洞大槐树的追根认同,都是在与各自聚居地的土著民、南迁的盘瓠蛮及旁系汉人进行生存斗争的错综复杂环境中形成的。这种斗争有力气之争,更重要的还在于文化之争。由于中国长期的门第观念和中原正统观念的作用,居住中原而又出身名门大族的人,社会公认他们身份最高贵,地位最崇高,他们可以凭身份地位取得许多政冶上和经济上的好处。


以客家民系为例,在客家先民中汉人与土著蛮獠、先到汉人与后到汉人、同时来到的这部分汉人与另一部分汉人之间,为了争夺政冶和经济利益,为了确立本宗本族的优势地位,都会有意无意运用门第观念和中原正统观念作为斗争的手段。在客家先民中,确实有一批中原大族移民经由宁化石壁入闽,后来成了客家人。他们首先凭郡望、门第奠定了优势地位,成为令人钦羡和敬畏的大家族。


其后,别的汉人家族为了自高身价,在社会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不管先人是否来自中原,也不管先人是否经由站岭隘入闽,纷纷宣称本宗本族是经由宁化石壁入闽的中原大族。他们的办法是通过修谱、联谱来伪造假托攀附名门。28久而久之,客家人中造成了中原移民入闽必定经由宁化石壁,不经宁化石壁者就不是来自中原的思维定势,并形成一种区域性的社会共识。


最后,就连闽粤赣区域汉化较深的畲民,为了免遭社会歧视和压迫,不得不认同这一共识,声称本宗本族也是经由宁化石壁而来的中原移民后裔,并煞有介事地写进族谱中。福佬民系的情况,则如上一节所述,是因为五代闽国及一大批将士来自光州固始,在社会上确立了政冶、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优势地位,所以自五代以降,先有一部分来自江淮的移民为了沾皇族桑梓的光,将祖籍地改为固始,后来并非来自江淮的汉族移民也冒称固始人,流风所被,最后连闽粤土著后裔也编造或改窜族谱,将祖宗伪托为固始人。归根一句话,客家人大都声称祖先曾经居住宁化石壁,福佬人皆言来自光州固始,与广府人追根南雄珠玑巷、北方汉人托始洪洞大槐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自认炎黄子孙的现象一样,只是一种文化理念的建构,也是汉文化从中原向周边传播和扩展的模式。汉民族就是通过这样的模式不断发展壮大的。


这里还有一个文化理念起了催化作用,那就是一元论的民族起源观点。所谓一元论的民族起源观点,是认为全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推而广之,则认为全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宗教上的上帝创世说,人种学上的以非洲某一猿人为人类共祖说,都是一元论的民族起源观点的具体表现。汉族以女娲为创生创始之祖,或以黄帝、炎帝为始祖,自称炎黄子孙,也是一元论民族起源观点的一种表现。


把一元论民族起源观点应用到民系起源问题上,必然会把本民系所有成员的来源集中到某一很具体的地点。至于这一具体地点的筛选,各民系各有各自不同的历史因由。在这层意义上,宁化石壁、光州固始、南雄珠玑巷、洪洞大槐树、黄帝、炎帝都只是一个文化符号,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或一个民系的图腾。当构成民族或民系的所有成员都自觉地崇奉某一公认的图腾时,这个民族或民系也就建构完成,或者说走向成熟了。


宁化石壁是客家人的图腾,光州固始是福佬人的图腾,这就是“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的本质。不同来源的族群汇聚到某一地域,错居杂处,由矛盾斗争到融合同化,最后各族群认同由某一汉族核心势力推出的理念,并把这一理念的物化形式作为图腾加以崇奉,这是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共同规律。


客家人以宁化石壁为图腾而最后形成,福佬人以光州固始为图腾而走向成熟,这是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党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