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個晝夜,他們經歷了什麼?——蘭大一院第一梯隊醫護人員 ……

【疫情防控 甘肅在行動】

十四個晝夜,他們經歷了什麼?——蘭大一院第一梯隊醫護人員戰疫記

“願我們共渡難關,願我們都能夢想成真……”2月6日,一封署名“蘭大一院第一梯隊35名醫護人員”的郵件悄悄發送至醫院郵箱裡。信中感謝了醫院所有的“幕後”英雄,為所有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加油。

1月23日,蘭大一院35名醫護人員奔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前線。在經歷了14天艱苦戰鬥後,2月5日,他們順利完成了第一階段救治工作,暫時退出“戰鬥”,隔離休整。

14個晝夜,他們經歷了什麼?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艱辛?他們的故事便是許許多多醫療機構、醫護人員戰鬥的縮影。

急、急、急,十萬火急!

“急診全部搬家,改造發熱門診。”1月21日,醫務處副處長、呼吸科專家雷澤林接到指令;

“準備進入隔離病房。”同一天,感染科副主任李俊峰接到通知;

“佈局整理發熱門診,細化流程。”56歲的傳染科一病區護士長吳秀英迅速就位;

……

胡建民、濮家源、龔霞、胡莎莎、薛海霞……第一批35名醫護人員迅速集結。

1月21日,當蘭大一院被確定為省級定點醫院後,全院進入緊急狀態。所有人都知道,戰鬥打響了!

1月22日早上7時許,雷澤林來到急診科,想看看改造工作進展如何。讓他沒想到的是,這邊發熱門診還在緊張改造,那邊已經有兩位患者留觀了。

發熱門診人員還沒有完全到位,雷澤林決定趕緊先看病人。早上10時,正忙著看病人的雷澤林接到讓他負責發熱門診的通知,儘快協調成立病區、使病區達到傳染病區的標準。當醫生看病,沒問題;當負責人總協調,心裡忐忑。帶著這樣的心情,雷澤林“披掛上陣”。

1月23日,武漢“封城”,隨之而來的是大量患者蜂擁而至。

“病人太多了,每天100多位,直接從武漢來的就將近一半,還有的是和武漢人員有接觸的人員。”

“頭幾天壓力真的非常大。”對於參加過17年前那場抗擊非典戰鬥的雷澤林來說,更多的壓力是要在最初條件還不完善的情況下確保“不漏診”。留觀病房數量有限,咽拭子試紙量有限,只有高度疑似的才能做,為防止交叉感染普通CT也不能用,只能靠胸片……所有種種只能讓雷澤林和同事們謹慎更謹慎。

沒有線,重新拉;病房不符合要求,改了再改……一天24小時,隨時改,隨時裝。全院上下,都在和時間賽跑。

“我覺得我愛人情況不太對”。1月23日,雷澤林正在樓道里聽檢查組的意見時,一位患者家屬找到他說出自己的擔憂。這是來自武漢的一對夫妻,回永登探親。當天在蘭大一院就診,拍了胸片後不太好,醫生又開了CT檢查。當看到發送到自己手機上的檢查結果時,同是醫生的患者家屬有種不好的預感。

“天啊,這就是典型的新冠肺炎表現。”雷澤林急忙打開電腦,看到片子的那一刻就確定了這是高度疑似病例。隨後,立即將患者送往隔離病房進行留觀、等待確診。後來,經過咽拭子核酸檢測,患者最終確診。

“第一例高度疑似病例的篩出,對我們後面的診斷非常有借鑑意義,也再次提醒我們早期或者輕症患者通過胸片診斷是不可靠的。”雷澤林說。

專用CT通道、CT室建成,隔離病房到位、防護級別提高、醫護培訓升級……經過三四天的改造、磨合,整個發熱門診更正規,流程也更順了。“我收病人更有底氣了!”直到那時,已經幾天幾夜沒閤眼的雷澤林心裡才踏實些。

此後,儘管每天的發熱門診量還是保持在100個左右,但所有工作都步入正軌、有條不紊。

要戰勝的不僅僅是病毒

“當時所有情況都不明朗,包括病毒還有沒有其他傳播方式、患者還有沒有其他症狀、該怎麼應對。”第一批隔離病房醫療組組長李俊峰坦言,作為第一批進入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每個人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流程、防護、診療等各種工作都需要不斷摸索。

1月23日,隨著第一例高度疑似患者進入隔離病房,李俊峰和同事們也已就位。

查房、調整治療方案,和專家溝通……組成了李俊峰每天的工作。為了確保治療效果,每位患者的治療不僅是“一人一方”,醫院還組成了強大的專家團隊,每天下午都會進行MDT多學科討論,隨時掌握患者病情,對病情發展進行預判,院外的中醫專家也會定期為患者會診。

“絕大多數患者進來後都非常緊張。”隨著患者的增多,李俊峰意識到,他們要戰勝的不僅僅是病毒本身,還要幫助患者戰勝疫情帶來的恐慌。

“很多疑似患者在聽到確診消息的那一刻都崩潰了。”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感染科副護士長鬍莎莎和患者一樣煎熬,“有位患有高血壓的大姐,是在醫院預檢時檢出體溫比較高被留觀的,確診後始終不願相信,一看到我們全副武裝就非常害怕、大哭不止。”

胡莎莎和護士們一遍遍地開導勸慰、認真解釋每一次檢查結果,慢慢地打消了患者的顧慮,患者也願意讓醫護人員靠近了。“在她哭的時候陪著她,做完治療後拉拉她的手,給她準備她喜歡吃的東西……”每一個細節都讓患者更有安全感。

在隔離病房,一位50歲的患者整晚整晚睡不著覺,李俊峰和團隊想了很多辦法,就連使用藥物效果也不好。李俊峰和醫護人員就輪流和這位大哥聊天,轉移他的注意力,經過兩天多的心理疏導,患者的情緒慢慢趨於穩定,治療效果也出來了。

“今天感覺怎麼樣?”2月5日晚10時,隔離休息的第一晚,李俊峰給這位患者發去微信,許久沒有收到迴音,李俊峰反而覺得挺好。“李醫生,昨晚我睡著了。”第二天早上,收到患者回信時,李俊峰更覺欣慰。

在隔離病房裡,對講機是標配。時常能看到醫護人員隔著窗戶用對講機和患者交流,說的也不光是病情,可能聊聊學業、家庭,也可能聊聊興趣愛好。不僅如此,很多醫護人員都把電話留給患者,和患者互加微信。每到晚上,醫護人員都會和患者打打電話,幫他們排解孤獨。

2月2日,第一位治癒患者康復出院。

2月5日,離開隔離病房前,胡莎莎特意去和患者告別。一位患者隔著玻璃對她說:“我不知道你長啥樣,但我記住了你笑時彎彎的眉毛。”

“經過十幾天的治療,我們和患者都成了戰友、朋友,真的挺好的。”李俊峰說。

隔離病房,隔住的是病毒,但擋不住愛和溫暖。

經歷一次,難忘一生

“14天高強度的工作,對所有人的體力精力都是極大的挑戰。”李俊峰說,在隔離病房裡,隨時來病人,大家就要隨時接。一次,凌晨2時許,接到通知,李俊峰和同事開始做準備,等到忙完再躺下時已經4時許了,早上7時許又要起來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進病房和患者打招呼、詢問患者情況。”胡莎莎說,隨後就是開窗通風、發放早餐,結束後,護士會對每個病房進行噴灑消毒、擦拭,再根據醫囑開始治療和健康宣教。結束了第一位患者的治療後,經過嚴格消毒再進行下一個。直到中午,又開始午餐、第二輪噴灑消毒……如此反覆,胡莎莎和護士們每天的工作排得滿滿當當。

手術衣、白大褂、隔離衣、防護衣……每次進病房前,醫護人員都要嚴格做好防護,再由護士長進行再次檢查。幾層防護做下來,裡面密不透風,稍微動作幾下,就是一身汗,哪怕是一項再簡單的護理工作都要比平時花更長的時間。為了節省防護物資,大家都穿著紙尿褲工作,護士們遇到生理期更是苦不堪言。

“其實,大家的辛苦更多的是因為一些病人需要更長時間的陪伴。”胡莎莎說,有時進入病房,如果患者情緒不好,我們一陪就是幾個小時。

在隔離病房的14天,李俊峰刻意減少和家人的聯繫。“不能形成定時聯繫的習慣,萬一哪天接診忙顧不上,反而讓他們擔心。”可就是這樣一位“狠心”的爸爸,閒下來時總是默默地翻看手機裡4歲女兒的小視頻。

想家的時候,吳秀英會透過窗戶遠遠看看遠處家中的燈光;連續奮鬥了多日,龔霞終於有時間和女兒視頻,沒說幾句眼中就噙滿了淚水……

終於可以休息了,可是醫護人員並沒有閒著。李俊峰說要利用這個難得的休整機會,把過去14天的工作好好總結一下,要為下一階段工作做好準備;吳秀英把14天的日記整理出來,給第二批的隊員們一些經驗;胡莎莎每天都和前線保持聯繫,幾床愛喝粥、幾床需要特殊護理,都要事無鉅細的再提醒。

“這次疫情檢驗了我們這支醫護隊伍,所有人都是義無反顧、不畏生死,令人感動,也讓人充滿力量。”此一疫讓李俊峰感觸良多。

……

14個晝夜,不同尋常的14天,註定在每一個經歷過的人心中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秦 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