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之君崇禎帝一生:想要有所作為,卻死於剛愎自用

歷史不止一次向我們證明——沒有擔當的男人,終究是無法走向成功的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雖說同為亡國之君,但相比其他朝代的末代皇帝,朱由檢可算是夠“倒黴”的。崇禎並非荒淫誤國,也非不管政事。相反,崇禎帝十分勤奮,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來處理政事,上臺後罷黜閹黨,勵精圖治,很想有所作為。

但是想法歸想法。在關鍵時刻做出的選擇,往往能夠決定人這一生的命運。在老陳看來,朱由檢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有中興之志,卻無明君之才。

亡國之君崇禎帝一生:想要有所作為,卻死於剛愎自用

朱由檢

朱由檢接手的明朝,並非稀巴爛。歷史上任何一個亡國之君要是遇到崇禎登基時的情況,估計做夢都能夠笑醒。

崇禎皇帝即位時,雖已不是明朝鼎盛時期,但也並非爛到骨子裡,此時的明朝,朝廷對地方的官員、潘鎮,還有絕對控制力。相比其他末代皇帝,崇禎帝的底牌並算不上太差:

周朝周赧王滅亡時,手裡沒兵沒錢沒糧沒地...

秦朝子嬰滅亡時,義軍已經攻到咸陽城下了...

唐朝李祝:唐哀帝即位時,皇權已經形同虛設,連皇令都已經傳不出長安城...

所以要是拿明朝崇禎帝與其他末代皇帝相比較的話,崇禎帝當時情況,給人的感覺是還可以搶救一下,而並非像前面提到的這些朝代一樣,讓人覺得神仙難救。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老陳認為是朱由檢的剛愎自用。

朱由檢的能力差嗎?其實一點都不差。

朱由檢上位時,雖只有17歲,但他的處事能力比他的哥哥都要成熟得多,這一點從朱由檢除去“客魏集團”的手段就能看出來。

亡國之君崇禎帝一生:想要有所作為,卻死於剛愎自用

朱由檢除去客魏集團

崇禎帝上位後,以魏忠賢為首的“客魏集團”驚慌失措,魏忠賢提出辭去東廠職務來試探朱由檢態度,朱由檢沒批准。隨後,客氏提出出宮,朱由檢馬上同意。再此期間,朱由檢對魏忠賢的爪牙王體乾、李永貞等照樣維持表面上的恩裳、表示信任。不過已經開始暗地扶持一些重丞。

朝廷大臣中哪些魏忠賢黨羽發現跡象後,預感形勢要變,許多聰明人開始尋找退路,魏黨的分化開始初步形成。除此之外,獨立於魏黨之外的下級官員也開始行動,工部主事陸澄源開始彈劾魏忠賢親信崔呈秀,涉及魏忠賢建造生祠的問題。兵部主事錢元懿更是直接彈劾魏忠賢,言辭激烈,天下震動。海鹽貢生錢嘉徽上書,將魏忠賢罪行列為十項,呼籲將魏忠賢明正典刑,以洩天下之憤。

朱由檢拿這些奏章讀給魏忠賢聽,魏忠賢知道事情不好,馬上以患病為由提出辭去東廠首領職務。朱由檢下令他調出東宮,隨後解散了魏忠賢集中在宮中的士兵。

朱由檢清楚魏忠賢后,對被魏忠賢害死、剝奪的官員,該平反的平反,該起用的起用,崇禎帝將全部的精力都開始投入到治理國中當中。

但很多時候,要是方向錯了,越努力,錯的就只會越厲害。

亡國之君崇禎帝一生:想要有所作為,卻死於剛愎自用

勤政的皇帝

剛愎自用的朱由檢,把明朝給坑了。

除去魏忠賢后,對朱由檢來說,真正意義上的“內憂”已經解決了一大半。

但此時社會並不太平,天啟以來,全國災慌不斷,大量人口逃亡,土地荒蕪名社會動盪。在東北,建州女真族甚至起兵發難,建立了後金政權,不斷侵掠明朝邊境。

朱由檢為了儘快將明帝國起死回生,朱由檢更是夜以繼日的工作。而且還出臺了一系列看上去還不錯的政策,看上去也像是一個明君應該做的。

比如罷除了為皇室的服務的織造、燒造、採辦等一切不急之役,與民休息。停止了皇宮的一切土木營造,削減了自己後後妃的日用開支,撤回了各地的鎮守太監。

可以看出,自從解決完“客魏家族”後,朱由檢就把後金問題當成了自己的重中之重。

為了尋找抗擊後金的將領,朱由檢也一直在積極物色角色。朝廷許多大員推薦了前任遼東巡捂

袁崇煥。對袁崇煥,朱由檢也有所耳聞,在天啟年間就久鎮遼東,熟知敵我形勢、山川險易,胸有韜略,屢建大功。

亡國之君崇禎帝一生:想要有所作為,卻死於剛愎自用

袁崇煥

朱由檢啟用袁崇煥後,對其講道:“你若能復遼,朕決不吝惜封侯之賞。”

袁崇煥沒辜負朱由檢厚望,卻死於了朱由檢的剛愎自用和自以為是

袁崇煥出關後整頓兵馬,修繕城池,使山海關一線的防務穩定下來,清帝皇太極多次與袁崇煥正面交鋒,勝少敗多,幾乎都是無功而返。於是只好尋找其他機會來除掉袁崇煥。

皇太極首先假擬了兩封所謂的“密信”,讓部下有意“丟失”在明軍經常出沒的地方,信中以自己的口氣約袁崇煥私下議和。此信一傳開,京城中人心惶惶,怨謗紛起。

那些往日與袁崇煥有隙的朝臣也趁勢“誣其引敵協和,將為城下之盟”。崇禎帝正半信半疑,兩名從清營逃回來的宦官又誹謗稱親眼聽見士兵議論,稱袁崇煥已和清主儀和,不久將不戰而獻北京。

至此,崇禎帝才深信不疑,最終以“謀叛欺君罪”將袁崇煥處死。袁崇煥的死,對明朝來說無異於自毀長城。

到了天啟中期,國內又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陝西的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等人紛紛起義。

亡國之君崇禎帝一生:想要有所作為,卻死於剛愎自用

明末農民起義形式圖

面對這種形勢,朱由檢一籌莫展。為了實現快速剿滅農民軍的大計,猴急的崇禎帝,在崇禎十年悍然在這年加徵二百八十萬兩“剿餉”,而且在楊嗣昌等痛恨“因糧”的大臣鼓譟下,崇禎更大手一揮,把“因糧”改成了“均輸”,名義上是大家平攤,其實就是叫全國各地的苦農民們扛鍋。

如此一來,恰如以火澆油,無力負擔高額賦稅的農民們紛紛參加農民軍,這以後農民軍四處轉戰,各地饑民紛紛跟隨。大亂,就此失控。

亡國之君崇禎帝一生:想要有所作為,卻死於剛愎自用

大亂,就此失控

哪怕局勢失控後,大明王朝也非到了必死之路,但崇禎的所作所為,親自把所有活路都給盤死了——闖王想被招安,崇禎拒絕,群臣想讓他南下,崇禎拒絕...

1644年3月18日晚上,在和談失敗後,李自成率兵攻下京城外城,朱由檢聽到外城陷落的消息,知道大勢已去,最後在煤山自縊。自此,歷經16帝共276年的大明王朝終結

後話

朱由檢的勤政,幾乎超過了絕大多數帝王,工作起來部分晝夜。平時白天在文華殿批閱奏章,接見群臣,晚上在乾清宮看奏章,甚至軍情緊急時連續幾個晝夜不休息。

在戰時,甚至多次自發響應要皇室減少開支,朱由檢當政17年,宮中沒有任何營建,甚至到最後,許多宮中的金銀珠寶都拿去充響了。

朱由檢如此勤奮,卻與最後的狼狽,形成鮮明對比。朱由檢在為數不多的關鍵時刻的選擇,決定了他必然失敗:

1、三軍陣前,敵軍環伺,朱由檢斬殺了主帥。

2、鎮反農民起義,朱由檢用錯策略

3、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後金入侵,明朝在失了先機的情況下,朱由檢卻死愛面子,把後路堵死。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志大才疏,難挽狂瀾。為了挽救將傾的大明,朱由檢算是操碎了心,只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做了錯誤的選擇,僅此而已。


全文完

歡迎評論區留言,期待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