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唯才是舉”的另一面:剛愎自用、嫉賢妒能、屠殺賢士

三國時期,風雲激盪,人才輩出。諸侯中,曹操尤以善於用人著稱,他提出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在歷史上有很大影響,得到了後世很多政治家的認可。

然而,曹操真的做到了“唯才是舉嗎”?恐怕未必,詳見以下分析。

考察曹操一生,在用人方面,他固然有不少“唯才是舉”的典型事例。但同時,他剛愎自用、嫉賢妒能、輕慢賢士之行為也屢見於史書。事實上,他離“唯才是舉”還有不少距離。

曹操在創業之初確實看中人才,也招攬了不少人才,這些人才,幫助曹操從默默無聞,到一統中原。但曹操在事業步入正軌、蒸蒸日上之時,卻開始固執己見、一意孤行。特別在他挾天子、擒呂布後,更是狂妄驕橫,自詡“天下英雄,捨我其誰”。

曹操“唯才是舉”的另一面:剛愎自用、嫉賢妒能、屠殺賢士

電視劇中的曹操

赤壁之戰前,曹操高估自己的實力,他既輕視劉備、孫權,又不正視南方的地理、氣候等對軍事行動的制約。尤其是拿下荊州後,更加飄飄然,認為“打過長江去”指日可待,很快就可以統一全國。

對於曹操的輕敵行為,謀士賈詡曾經勸諫過他: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賈詡認為,曹操平荊州後,應暫時按兵不動,休養生息,待機破敵。然而這一遠見卓識,卻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曹操置之不理。

曹操“唯才是舉”的另一面:剛愎自用、嫉賢妒能、屠殺賢士

電視劇中的賈詡

另外,曹操還不切實際的想借孫權之手殺劉備。對此,謀士程昱分析道:

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

對程昱的判斷,曹操不以為然,修書恫嚇孫權。不出程昱所料,曹操此舉不但沒有嚇到孫權,反而促成了孫權與劉備聯盟抗曹的決心。

由於曹操不聽謀臣勸諫,在軍事、外交上造成了系列失誤,結果被火燒赤壁,遭遇了一生最大的失敗。對此,曹操卻並不自省,反而旁敲側擊的譴責眾謀士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唯才是舉”的另一面:剛愎自用、嫉賢妒能、屠殺賢士

電視劇中的郭嘉

其實,郭嘉即使活著,即便有什麼奇謀良策,恐怕曹操也未必聽他的。因為此時的曹操已經位高權重,不再禮賢下士、虛懷若谷了。

建安十六年,曹操率軍討伐馬超。謀士們普遍認為“關西兵強,習長矛,非精選前鋒,不可當也。”但曹操卻不以為然,認為“戰在我,非在賊也。賊雖習長矛,將使不得以刺,諸君但觀耳。”似乎這次戰爭的主動權完全由他掌握,結果此戰全軍潰敗。後來靠行反間計,才有驚無險的擊潰馬超。

曹操統一北方後,本來有很多賢士想歸附他,但因他的驕矜自大,反而把他們推向敵方。比如,益州牧劉璋的使者張松原打算把蜀中圖冊獻給曹操,結果曹操在接待張松的過程中輕蔑對方,使張松打消了念頭,轉而與劉備相結,致使曹操喪失了垂手可得的益州,而益州最終也落入劉備之手。

建安二十年,曹操率軍討伐張魯,平定漢中,因而使“蜀人望風,破膽失守”。當時劉備剛剛拿下益州,蜀人還未完全歸附於劉備,又懼曹操來攻,“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不能安“。面對這個良機,劉曄、司馬懿都曾勸諫曹操乘機攻打益州。但曹操充耳不聞,只派兵拒守漢中,沒有攻打益州。

曹操“唯才是舉”的另一面:剛愎自用、嫉賢妒能、屠殺賢士

電視劇中的劉曄

待劉備緩過氣、完全控制益州後,曹操不僅失去了拿下益州的機會,連已經佔領的漢中,也被劉備乘機攻下,可謂得不償失。所以裴松之說:曹操”不用劉曄之計,以失席捲之會,斤石既差,悔無所及“

曹操在軍事上屢遭挫折,不但不反省,反而斥責謀臣:

“頻年以來,不聞嘉謀”。其實,並非謀士沒有奇謀良策,而是曹操自己剛愎自用,使良謀無所用也。

曹操統治地位確定後,不但不聽謀士的勸諫,不再重視人才,甚至還拿起屠刀,對人才大肆屠殺。

荀彧是曹操建功立業的股肱之臣,曹操外出打戰,常以荀彧主持中樞大政,保障後勤。官渡之戰,曹操糧盡欲退,唯獨荀彧獻出奇策,使曹操反敗為勝,大破袁紹。

建安十八年,董昭等人擬勸曹操進爵魏公,加九錫。按這個趨勢,曹操取代漢朝是遲早的事情,如此一來,曹操就從漢臣變成了漢賊。期間,由於荀彧表達了不同意見,曹操心中不爽,最終逼死荀彧。

曹操“唯才是舉”的另一面:剛愎自用、嫉賢妒能、屠殺賢士

電視劇中的荀彧

婁圭本是劉表的部下,頗有才幹,隨劉崇降曹後,很受曹操器重,“軍國大計常與焉”,與馬超決戰時,婁圭“功為多”。但即便是足智多謀的婁圭,在一次隨曹操父子出遊時,因說了一句“此家父子,如今日為樂也”的戲言,曹操就“以為有腹誹意,收而治之”,將其處死。

除了以上講到的荀彧和婁圭外,許攸、楊修等也都是曹操賬下的著名謀士,為曹操立下過不少功勞,但都因為一些小事和“戲言”,被曹操懷恨在心,最終殺了二人。

此外,曹操還大肆誅殺恃才傲物、不願為己服務的士人。陳留人邊讓、北海人孔融以及名醫華佗,都因不臣服於曹操而死於曹操之手。禰衡才氣橫溢,但恃才傲物,因得罪了曹操,曹操就用借刀之計,把禰衡放逐到劉表那裡,最終被劉表部曲黃祖所殺。

曹操“唯才是舉”的另一面:剛愎自用、嫉賢妒能、屠殺賢士

電視劇中的禰衡

建安二十三年,耿紀、韋晃、吉本等士人也因反對曹操而被誅殺。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大興詔獄,株“連坐死者數千人”,其中張繡之子張泉、王粲二子都在這次大獄中被殺。另外,有的賢士雖未被殺,但亦被曹操終身囚禁,有的還殃及宗族子孫。

可見,曹操以極其殘酷的手段,殺戮和廢黜了一批功臣、賢士,與其“禮賢下士、唯才是舉”的口號截然相反。曹操的行為,削弱了自己的實力,造成了嚴重後果。許多奇才,或行韜晦之術,以保其族、善其身。或遁跡山林,堅持拒絕曹操徵辟,連司馬懿開始都不肯為曹操所用。或另投新主,與曹操為敵。

就三國綜合實力而言,曹操所佔領的地盤要比吳、蜀大得多,人口多得多,軍事、經濟實力強得多。三三國對峙的局面卻持續了幾十年之久,終曹操之世始終不能完成統一大業,其中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曹操統治後期出現的人才不能盡得其用應該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