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天使”】隔離病房“太空漫步”

2月3日,早晨六點半,規律的生物鐘讓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醫生楊繼斌準時醒來。


七時許,醫護人員的車輛駛入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院區。楊繼斌穿過空曠而安靜的門診大廳,從一扇不起眼的側門進入隔離病房清潔區。他迅速換好防護衣物,與晚班醫生交接好工作,準備獨自進入隔離病房汙染區進行早查房。


進入汙染區,簡單的防護措施已不足夠抵禦潛在的感染風險。楊繼斌拆開一套隔離服,熟練地操作起來。他換上一件白大褂工作衣,再穿上一層藍色隔離衣,最外面還要穿一層防護服;手套套兩層,把袖口扎住,鞋套套兩層,帽子也戴兩層。這繁瑣但必要的細節,可以最大程度保障醫護人員在汙染區的安全。著裝完畢,時間已過去二十分鐘,楊繼斌的額頭微微冒汗,身體慢慢熱了起來。


【戰疫“天使”】隔離病房“太空漫步”


“感覺怎麼樣?還咳嗽嗎?”“昨晚飯吃完了嗎?好,食慾恢復了就好。”“別擔心,你的病情已經穩定了。要保持樂觀!”楊繼斌走過每一張病床,詳細詢問每位患者的情況,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重症的患者,他會花更多的時間來仔細查看各項檢查指標數據,並且盡力安撫患者焦躁的情緒。楊繼斌說:“精神狀態好,能吃能睡,那患者的康復就有希望。要保持心理上的樂觀,這樣會對治療有很大幫助。”


【戰疫“天使”】隔離病房“太空漫步”

他像“太空漫步”一樣在各張病床間穿梭,穿著隔離服體態肥碩,猶如企鵝般可愛。患者們看到他來查房,眼神中透出一種信任和安心。用藥情況、呼吸情況、心率指標、血液數據…他用汙染區專用的紙筆把各項數據寫下,再用專用手機拍攝,發送至治療組微信群。通過患者感性精神狀態和理性醫療數據的分析對比,可以讓專家們更好評估病情、優化治療方案。“普通病房和隔離病房不一樣,隔離病房不能隨時進,裡面的東西都不能帶出去。所以只有通過這種手寫,再拍攝記錄的方式,把所有患者的信息傳送到外面。”隨著查房的深入,他的呼吸逐漸急促,眼罩上蒙起了一層霧氣。


三小時後,楊繼斌走出汙染區,在緩衝區脫下防護服。同事隱約看見他上衣已被汗水打溼,嘴唇乾燥。他嘶啞著喉嚨小聲說“情況都正常,29床的重症病人有所好轉。”


【戰疫“天使”】隔離病房“太空漫步”


上午十一點左右,隔離病房由早晨的冷清,慢慢變得熱鬧起來。四個診療組的醫生和護士,在清潔區臨時整理出的辦公室內彙總信息,集中討論病情。每個患者,診療組都做到一人一策,精準治療。在他們的努力下,大部分患者病情趨於穩定,已有4位患者痊癒出院。


“希望全社會繼續支持這項工作,大家少聚集,少串門。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我認為這場戰鬥一定會勝利,也一定必須勝利!”楊繼斌攥緊了拳頭,堅定地說。


來 源:黨委宣傳部 熊巖濤、教務處 王芸芸

編 輯:朱怡芯

審 核:康樂榮

終 審:李君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