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天使”】隔离病房“太空漫步”

2月3日,早晨六点半,规律的生物钟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杨继斌准时醒来。


七时许,医护人员的车辆驶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杨继斌穿过空旷而安静的门诊大厅,从一扇不起眼的侧门进入隔离病房清洁区。他迅速换好防护衣物,与晚班医生交接好工作,准备独自进入隔离病房污染区进行早查房。


进入污染区,简单的防护措施已不足够抵御潜在的感染风险。杨继斌拆开一套隔离服,熟练地操作起来。他换上一件白大褂工作衣,再穿上一层蓝色隔离衣,最外面还要穿一层防护服;手套套两层,把袖口扎住,鞋套套两层,帽子也戴两层。这繁琐但必要的细节,可以最大程度保障医护人员在污染区的安全。着装完毕,时间已过去二十分钟,杨继斌的额头微微冒汗,身体慢慢热了起来。


【战疫“天使”】隔离病房“太空漫步”


“感觉怎么样?还咳嗽吗?”“昨晚饭吃完了吗?好,食欲恢复了就好。”“别担心,你的病情已经稳定了。要保持乐观!”杨继斌走过每一张病床,详细询问每位患者的情况,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重症的患者,他会花更多的时间来仔细查看各项检查指标数据,并且尽力安抚患者焦躁的情绪。杨继斌说:“精神状态好,能吃能睡,那患者的康复就有希望。要保持心理上的乐观,这样会对治疗有很大帮助。”


【战疫“天使”】隔离病房“太空漫步”

他像“太空漫步”一样在各张病床间穿梭,穿着隔离服体态肥硕,犹如企鹅般可爱。患者们看到他来查房,眼神中透出一种信任和安心。用药情况、呼吸情况、心率指标、血液数据…他用污染区专用的纸笔把各项数据写下,再用专用手机拍摄,发送至治疗组微信群。通过患者感性精神状态和理性医疗数据的分析对比,可以让专家们更好评估病情、优化治疗方案。“普通病房和隔离病房不一样,隔离病房不能随时进,里面的东西都不能带出去。所以只有通过这种手写,再拍摄记录的方式,把所有患者的信息传送到外面。”随着查房的深入,他的呼吸逐渐急促,眼罩上蒙起了一层雾气。


三小时后,杨继斌走出污染区,在缓冲区脱下防护服。同事隐约看见他上衣已被汗水打湿,嘴唇干燥。他嘶哑着喉咙小声说“情况都正常,29床的重症病人有所好转。”


【战疫“天使”】隔离病房“太空漫步”


上午十一点左右,隔离病房由早晨的冷清,慢慢变得热闹起来。四个诊疗组的医生和护士,在清洁区临时整理出的办公室内汇总信息,集中讨论病情。每个患者,诊疗组都做到一人一策,精准治疗。在他们的努力下,大部分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已有4位患者痊愈出院。


“希望全社会继续支持这项工作,大家少聚集,少串门。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我认为这场战斗一定会胜利,也一定必须胜利!”杨继斌攥紧了拳头,坚定地说。


来 源:党委宣传部 熊岩涛、教务处 王芸芸

编 辑:朱怡芯

审 核:康乐荣

终 审:李君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