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如何防控鼠疫、天花、瘧疾等疫病?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長期戰亂、災荒以及舊政權的不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遭受各類疫病的侵襲,國家缺醫少藥,民眾體質羸弱,人與自然的關係緊張,考驗著黨的領導水平和應變能力。

新中國成立初期疫病肆虐

新中國成立之初, 各類疫病叢生,當時我國的疫病主要包括甲類烈性傳染病、乙類寄生蟲病以及乙類其他傳染病。

鼠疫、霍亂和天花是三種甲類烈性傳染病。新中國成立後,鼠疫高發態勢得到遏制,但1950年至1954年,全國 8個省(區)仍有6868人感染鼠疫,死亡率為33.02%。同樣得到遏制的,還有霍亂,但各地仍有散在病例爆發。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在1950年至1954年間,死亡人數和死亡率都比較高。

血吸蟲病、鉤蟲病、瘧疾、絲蟲病、黑熱病,是舊中國就存在的五大寄生蟲傳染病。據不完全統計,到新中國成立時,血吸蟲病在江蘇、浙江等12個省、市、自治區共348個縣市流行,平均每年有1萬人發生急性感染,死亡率約為1%。瘧疾在我國25個省、市的1829個縣、市流行,據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估計,當時我國每年瘧疾患者在3000萬人以上。

列入乙類的其他傳染病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腦炎、白喉、麻疹等17種。新中國成立初期,這些傳染病的發病率也很高。從地區來看,北京流行最嚴重的幾種乙類傳染病為麻疹、猩紅熱、白喉等;上海流行的主要包括傷寒、白喉、麻疹等。其他地區和其他傳染病在當時也呈高發態勢。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如何防控鼠疫、天花、疟疾等疫病?

組建中央防疫總隊

面對嚴峻疫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分別整合和利用醫療衛生、組織、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政治資源,為快捷高效防控疫病作出努力。

新中國初期,全國醫療衛生政治資源參差不齊、效率低下。針對這種狀況,中國共產黨採取了一系列整合措施。

第一,對軍民醫療衛生政治資源的整合。在1950年春季衛生防疫工作中,政府衛生部和軍委衛生部以聯名的形式, 發佈了《關於開展軍民春季防疫工作給各級人民政府及部隊的指示》,強調軍隊的衛生工作人員,除作好部隊的防疫工作外,應就地參加政府領導下的人民防疫工作。

為防控察北鼠疫等重大疫病,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於1950年3月組建了中央防疫總隊。防疫總隊下轄的6個大隊中,既有軍委衛生部的人員,也有東北、華北的聯合防疫人員,同時還有地方政府、地方軍區和醫科大學(醫學院)的成員,他們組成流動的醫療分隊,成為新政權防控疫病的應急舉措。

第二,對中西醫療衛生政治資源的整合。中西醫在治療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別。新中國誕生時,這兩種資源功效的發揮都不到位。在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上,中央提出了“團結中西醫”的衛生工作方針,為整合中西醫療衛生資源指明瞭方向。

整合的具體舉措,除了“爭取和團結全國一切新老中西衛生人員”外,還要繼續完成“中醫科學化”和“西醫中國化”的改造任務。此外,培養兼修中西兩種衛生知識的複合型人才,也是整合中西醫藥重點。會後,衛生部要求各地開辦進修學校或進修班, 將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和臨床診療技術等西醫知識理論,列為中醫進修的課程。

第三,對公私醫療衛生資源的整合。新中國剛成立時,醫療資源的公私關係複雜。針對衛生事業中不平衡的公私關係,我國進行了大力整合。

一方面,迅速摸清底細,及時制定政策。衛生部要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中央各衛生防疫大隊注意收集和統計相關數據,還專門從北大醫學院調出一批學生,加以短期訓練後,派往各地配合開展衛生調查和檢查工作。在此基礎上,衛生部及時制定了《關於調整醫藥衛生事業中公私關係的決定》,對衛生資源的公私關係進行了規範和整合。

另一方面,科學分類, 促進不同性質醫療機構的互助合作。根據所有權性質,將當時的醫療衛生機構劃分為公立、 私立、合作和公私合辦四種形式。對於不同性質的醫療機構,實行合理的分工合作,不得有所歧視。具體而言,私立或半私立的醫療機構組織起來,接受改造,同時承擔衛生防疫和戰勤任務。作為回報,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免納工商業稅。

完成紅十字會等行業組織改組

新中國成立前,衛生領域已存在中國紅十字會、中華醫學會、中華護理學會等行業組織。新中國成立後,如何使這些既有組織資源揚長避短,是執政黨需要認真考量的問題。

1950年3月,中國紅十字總會向中央人民政府反映了改組要求。同年8月,改組紅十字會的協商會議召開,大會通過了新會章和新的會長與理事名單,並報請中央政府批准。此後,紅十字會各地分會的改組工作順利完成。其他行業組織也與中國紅十字會一樣,在改組改造基礎上,成了黨和政府防控疫病的得力助手。

同時,健全和發展專業衛生組織。專業衛生組織主要包括防疫檢疫、婦幼保健、醫學科研等方面。新中國成立後,在防疫站建設方面,1950年,中央及地方防疫站為61個,到1956年增至1260餘個,增長了近20倍。各種傳染病的專業防治所(站),由1950年的30所增至1956年的600餘所,增長了近20倍。這些防疫站所的建立,都是中國共產黨整合既有資源的結果。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大力發展基層衛生組織。經過努力,到1956年,全國各縣(旗)都建立了衛生院或醫院。群眾創辦的衛生組織也有了快速發展,聯合診所由1950年的803所增至1956年的5.1萬餘所,聯合婦幼保健站建立了600 餘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建立了約1萬個保健站。

這些基層衛生組織, 是在人員設備緊缺的條件下,由執政黨整合各方面資源建立起來的。例如,在成立農村基層衛生組織時,衛生部就強調要“就地取材”,即在農村抽調鄉村小學教師、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員、鄉村婦聯幹部等方面人員,在經過初級衛生訓練後,根據“就近原則”,將他們整合成為基層衛生組織的“基幹隊伍”,同時要求他們在原崗位“不脫離生產”。

除此之外,黨和政府還採取了學校培養、動員城市衛生人員下基層、訓練失業衛生人員、組織開業醫務人員定期服務等整合措施,解決基層衛生組織的人員緊缺問題, 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

在疫病防控方面,還注重發揮衛生行政組織和人民團體的積極作用。 新政權成立後一個月,中央人民政府便成立了衛生部,隨後又陸續在華東、中南、西北、西南四大行政區軍政委員會和東北、華北人民政府設立了衛生部。在人民團體的整合上,1952年,劉少奇在相關報告的批語中,專門叮囑:各級政府的婦幼衛生機構應與婦聯密切合作,並依靠她們去開展工作,各級幹部和工作人員亦和婦聯商議選派。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如何防控鼠疫、天花、疟疾等疫病?

種痘一律免費

在百廢待興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各級政府都不寬裕,但黨和政府還是想法設法,保證防疫資金到位。

1950年10月,政務院在《關於發動秋季種痘運動的指示》中,明確指出種痘應一律免費,不得向受種人收取任何費用。痘苗、人工、衛生材料等費,均應由各級政府負擔。

面對醫藥衛生人才資源的緊缺狀況,主要採取瞭如下整合措施:

一是抽調與重組。將原來處於不同部門的人員抽調出來, 分配到新的崗位上,發揮其領導和帶頭作用。比如,中央防疫總隊就是政府衛生部和軍委衛生部從東北大區和內蒙古自治區抽調4個防疫隊組合而成的。

二是改造與訓練。對那些舊有醫務人員、舊式產婆和防疫知識匱乏的中醫人員,採取了政治學習、思想改造和業務訓練的辦法,強化他們的服務意識。比如,在1950年的秋季種痘運動中,河北省通縣等地發動地方中西醫,訓練小學教員、婦女幹部、文教工作者來開展種痘運動。

三是培養與教育。1950年至1957年,全國高等醫藥學校共畢業學生2.6萬人,相當於解放前69年畢業生總和的 1.4倍多;1957年,全國中級醫學校170餘所,畢業學生10餘萬人,黨的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得以快速壯大。

除上述方面外,中共還對與疫病防控相關的信息、國際、 制度、規章等方面政治資源進行了整合和利用。

新中國成立初期,雖然各類疫病肆虐,內外壓力重重, 黨在全國範圍內執政的經驗並不豐富,但在危機面前能夠臨危不亂,在借鑑老革命根據地經驗和學習蘇聯經驗基礎上, 成功整合政治資源防控了疫病,贏得了民心,為中國共產黨應對類似突發性危機事件提供了借鑑。

內容來源:《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10期,作者王冠中,內容有刪減。

【欄目指導】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

【內容整理】汪祥波

【黨史精讀欄目主持人】李強 張麗紅

【作者】 汪祥波

【來源】 黨史精讀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