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瘟疫是怎么描述的?

苍飘逸


我是湖畔故事,我来回答关于古代瘟疫的问题。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一是古人对于”瘟疫”一词含义的理解;第二是史料中对几种常见的瘟疫的具体描述,尤其对它们的症状、病因、流行状况、治疗方式的具体记载。


一,“瘟疫”的含义

“瘟疫”二字在我国古代,连用的不多,文献中多单称“瘟”或“疫”,其中又以“疫”称居多,另外还有疫疠、戾气、疠、时气、时疫、疾疫、瘴气、天行时气等诸多叫法。

《说文》:“疫,民皆病也。从疒。役省声。”《一切经音义》注引《字林》:“疫,病流行也。”所以,“疫”是易流行的烈性传染病。

“瘟”即是“温”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的范围很广,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瘟疫”合用,指的是以热象为主、易流行的烈性传染病。


二 古代对瘟疫的描述

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关于瘟疫的记载很简略,很多史料仅记“疫”或“瘟疫”几字,而并未指岀所发瘟疫到底为何种疫病。所幸众多医药文献资料可以弥补了这一缺陷。

我们一起看看古代文献中常出现的几种烈性传染病,看看古代文献对它们的症状、病因、流行状况、治疗方式等方面的记载。

  • 1. 疟疾( Malaria)

疟疾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素问》中有关于疟疾症状的最早文献记载

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逸周书》卷六“月令解第五十三“,记载了疟疾发生的时间和原因:

孟秋之月,……行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山东《单县志》载:嘉庆十五年(1820年),

八月,人多疟疾,黄水为害。” 同治十二年(1873),山东冠县“疟疾流行,人多染之致命,邑令韩光鼎施舍药饵,济人甚众。(韩光鼎《冠县县志》)

  • 2. 鼠疫

鼠疫被列为甲类传染之首。人类历史上有三次鼠疫大爆发第一次在公元六世纪,由地中海波及到欧洲、北非,死亡了近一亿人。鼠疫导致了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在14世纪40年代,也就是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持续了近三百年,遍及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尤以欧洲为甚。这次“黑死病”带走近一亿人的生命。

第三次鼠疫大爆发在19世纪末,波及亚、美、非诸州,死亡人数达千万以上,也波及到了我国西南沿海地区,清代文人金武祥在《粟香随笔》记载:

甲午春,余重至粵,东适时疫盛行,数月不已,亡者约以万计。疫作之前,各户见鼠多死,人每触气耳病,土人谓为鼠疫

清代经学家洪亮吉的《江北诗话》记载了乾隆壬子癸丑年间(1792——1793年)云南赵州鼠疫爆发之惨状,

赵州有怪鼠,白日入人家,即伏地呕血死,人染其气,亦无不立殒者,道南赋《鼠死行》篇,奇险怪伟,为集中之冠,不数日,道南亦以怪鼠死,奇矣

《鼠死行》的原文是: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忽死两人横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须臾风起灯忽无,人鬼尸棺暗同屋。乌啼不断,犬泣时闻。人含鬼色,鬼夺人神。白日逢人多是鬼,黄昏遇鬼反疑人。人死满地人烟倒,人骨渐被风吹老。田禾无人收,官租向谁考?我欲骑天龙,上天府,呼天公,乞天母,洒天浆,散天乳酥透九原千丈土,地下人人都活归,黄泉化作回春雨。

根据余伯陶《鼠疫抉微》记载,我国古代并无“鼠疫”一词,最初叫核瘟

鼠疫之名是新医学输入之后才有的,古代史料中的疠子、痒子、核子瘟、疣疫、恶核都是鼠疫的旧有名称。

崇祯时人刘尚有在描述北京城中鼠疫患者的症状、感染率、高死亡率

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亦白日死,或一家数人并死

“疙瘩瘟”是对腺鼠疫患者淋巴结肿大的称呼。

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有鼠疫症状的描述:

或为斑疹或为疮疥疗肿,或时众人目赤肿痛,或时众人呕血暴下。俗名瓜酿瘟、探头瘟是也。或时众瘿疾,俗名疙瘩瘟是也。为病种种,难以枚举。

古人对鼠疫的观察可谓详细,各种怪异的名字就表明某些症状。而瓜酿瘟、探头瘟当为肺鼠疫、败血性鼠疫。

万历十年,滨州大疫,“大头瘟流行,闻者惊异。”大头瘟也是鼠疫。

  • 3. 霍乱

历史上对霍乱的记载很多。一般认为我国清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以前的霍乱多是发于夏秋二季的急性肠胃炎或细菌性食物中毒

现代医学所指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真正现代意义的霍乱记载始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伍连德认为霍乱在嘉庆二十二年,即1817年,霍乱由印度经陆地传入中国边境

卫苌《栖霞县志》有道光元年,“秋,霍乱传染,人多病死。”

汪鸿孙、刘儒臣《恩县志》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霍乱盛行,人死无数。”

  • 4.天花

天花又称痘疮、疱疮、虏疮、疮疹、天行斑疮等,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的第一个烈性传染病。

我国天花的最早记载大都认为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相传马援于建武中(公元25年-55年)征武林蛮传入。书中说:

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的差后,疮斑紫黑,弥岁方灭。

唐代孙思邈曾以“以毒攻毒”思想,刺破脓疮取汁治疗天花。

到了宋代,宋真宗时丞相王旦之子种痘而愈,其法遂流传开来:

种痘始于宋真宗王旦,其后各相授受,以湖广人为最。(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

明代中叶以后种痘术已经流行,但是从史料记载来看,还是不如清代普遍。

山东地方志中有许多清代的种痘医家。齐河县的王熙光“好善不倦,痘疹尤精”;寿张县的姜琢“精治痘疹,活童孩无算”;商河县杨中山“性聪明端方,精岐黄,业尤善痘疹科,小儿痘疹为生死大关,当时引种牛痘之术未传,经其医治均庆安全。”等等。

虽然种痘术推广开来,但是天花的危害仍然难以根除,尤其是清朝统治者,备受天花之害,在入关以前就常因天花而避居他处,入关后,

顺治帝死于天花,清代宫廷诸皇子格格幼年夭折的主要原因也是天花。

<strong>

所以朝廷十分重视种痘,雍正三年上谕:

看来满洲、蒙古等艰于子息者,大都为岀痘所殇。此亦无力种痘之故耳。新满洲蒙古侍玊官员等有未经岀痘之子弟,欲行种痘者,着告知太医院,交刘声芳看好时候,派种痘之医生,令其诊视。若痘疹科医生不敷用,着奏请添取。(阮葵生《茶余客话》)

1796年,英国人琴纳又发明了牛痘,从此逐渐替代了人痘。

  • 5. 白喉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马喉痹的记载:

马喉痹者,谓热度之气结于喉间,肿连颊而颊而微状热,烦满而数吐气,呼之为马喉痹。

这种对马喉痹的描述和白喉的症状极为相似。

宋窦汉卿《疮疡全书》有缠喉风的记载:

外证咽喉形如鸡子大,其色微白,外面腮上有,其形似疮,身发寒热,牙关紧强,语声不出者是也。

清代医家陈葆善对白喉描述的更为清楚:

时疫喉病,喉间必红肿。甚则紫。而此症则独发白
。或点或片或块。色如鸡脂。或发热后数日始见。或顷刻满喉。(《白喉条辨》)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有“秽浊上受喉肿痹”一条:

咽喉肿痹,上窍邪蒙,日暮昏烦,阴伤日炽,肌肤柔白,气分不足。

这儿肌肤柔白很有可能就是指的白喉。


以上“瘟疫”的含义,以及古代文献中对各种瘟疫的具体描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湖畔故事


黑死病(1347 - 1351) 黑死病在人类历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7500万,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为2500万到5000万。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885-1950)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是指1855年始于中国云南省的一场重大鼠疫。这场鼠疫蔓延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先从云南传入贵州、广州、香港、福州、厦门等地后,这些地方死亡人数就达10万多人。单在印度和中国,就有超过1200万人的人死于这场鼠疫。

查士丁尼瘟疫(541-542) 查士丁尼瘟疫是指公元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它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最早感染鼠疫的是那些睡在大街上的贫苦人,鼠疫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就有5000到7000人,甚至上万人不幸死去。

伦敦大瘟疫(1665-1666) 伦敦大瘟疫是指一场于1665年到1666年发生在英格兰的大规模瘟疫。在这场瘟疫中,有七万五千到十万人丧生,超过当时伦敦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美洲瘟疫(16世纪) 欧洲人到来之前,这里居住着400万到500万的原住民,其中大多数都在16世纪几十年间死去,有历史学家甚至称它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

米兰大瘟疫(1629–1631) 1629年至1631年,意大利爆发了一系列的鼠疫,通常称为米兰大瘟疫。包括伦巴和威尼斯,此次瘟疫造成大约28万人死亡。米兰大瘟疫是黑死病开始后的所有流行性瘟疫中的最后一次大瘟疫。

莫斯科黑死病(1971年) 莫斯科最初出现鼠疫迹象是在1770年底,到1771年春季变成流行性大瘟疫。当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譬如设立隔离区,销毁被污染的财产,关闭公共浴池等。此次大瘟疫造成市民的极度恐慌和愤怒。整座城市的经济陷入瘫痪,主要是因为许多工厂,市场,商店,和行政大楼已被关闭。接下来是粮食严重短缺,造成大部分莫斯科人的生活水平日益低下。

雅典鼠疫(公元前430–前427) 公元前430到前427年,雅典发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整个雅典几乎被摧毁。有专家认为此疫即鼠疫。雅典鼠疫是一场毁灭性的传染病,袭击了整座古希腊罗马城。

古罗马“安东尼瘟疫”(公元164—180年) 古罗马“安东尼瘟疫”是因为传染而引起的。据史书描述得此传染病的症状为:剧烈腹泻,呕吐,喉咙肿痛,溃烂,高烧热得烫手,手脚溃烂或是生了坏疽,感到难以忍受的口渴,皮肤化脓。估计总死亡人数高达5百万。

马赛大瘟疫(1720 – 1722) 1720年,马赛遭逢瘟疫侵袭,这是该市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灾难,也是18世纪初欧洲最严重的瘟疫之一。1720年,法国马赛突发瘟疫,影响了整座城市和周边城市,造成10万人死亡。


跪射俑


从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瘟疫就从来都没有缺席过。可以说,各种令人闻风丧胆的瘟疫伴随了人类的发展史。

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和相关的医学著作中,比如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都有对瘟疫的记载。不过迄今为止,并未发现在中国古代有对瘟疫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而就中国古代小说瘟疫描写的历史述略而言,其演进的轨迹几乎贯穿了中国古代小说史,构成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先秦汉初时期对瘟疫的描述

在历史上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瘟疫的足迹。无论神话传说,如《山海经》刘安的《淮南子》,还是那些虚构又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如庄周的《庄子》等,还是靠叙述事实而创作的史传文学,如左丘明的《左传》,刘向的《战国策》,司马迁的《史记》都提到了瘟疫。

《山海经》,是现存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书中多处讲述到瘟疫,如卷四《东山经》中见之多疫的怪鸟,食之无疫的箴鱼;卷五《中山经》中可以御疫的奇鸟,食之无蛊疫的三足鳖。其卷五《中山经·中次四经》对于瘟疫有着详细而恐怖的描绘:

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 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

在传说中的中山之东二百里,有这样一头牛身蛇尾、肆无忌惮传播瘟疫和灾难的怪兽,其状可惧,其行可怖,令人避之而唯恐不及。

具有浓郁寓言色彩的《庄子》之《天地》有云:

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照之,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

“厉”通“疠”,即麻风病。这是一个麻风患者担忧疫病遗传的小故事。此外,《庄子·则阳》、《庄子·齐物论》等篇中也有瘟疫家族的身影,以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出现。

《史记》也提到了疫病,其《越王勾践世家》云:

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也。

“疥”为瘟疫中急性皮肤传染病,用此比喻齐国对于吴国的危害程度。《史记》中瘟疫的数量是很多的,还有在此之前的《左传》也有大量瘟疫出现。

二、汉魏六朝文言小说中的瘟疫描写

到了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西晋张华的《博物志》、晋葛洪的《神仙传》、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东晋陶潜的《搜神后记》、北齐颜之推的《冤魂志》等,志人小说中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都写到了瘟疫。 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如张华《博物志》卷二《异产》中对于汉武帝时长安大疫及驱疫措施的叙述:

汉武帝时,弱水西国有人乘毛车以渡弱水来献香者。帝谓是常香, 非中国之所乏,不礼其使。留久之,帝幸上林苑,西使至乘舆间,并奏 其香。帝取之,看大如燕卵,三枚,与枣相似。帝不悦,以付外库。后 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帝不举乐。西使乞见,请烧所贡香一枚,以辟 疫.气。帝不得已,听之。宫中病者即日并差。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 积九十余日,香犹不歇。帝乃厚礼发遣饯送。

这则关于奇香避疫的描述看似史上煞有其事,实则更多是小说事成分。 而干宝的《搜神记》疫的频率尤高,二十卷中,卷五、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五、卷十六、卷二十等多卷均有疫病出现。如卷五:

是岁夏,大疫,百姓窃相恐动,颇有窃祠之者矣。

诸如上述此类还有许多文学作品,医学论著中提到了瘟疫。他们大多是对瘟疫的一个发病的临床特征和瘟疫给他们带来的危害这两方面进行描述。


秦观历史


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可以发现人类同瘟疫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经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虽然每次瘟疫都会夺走无数人的生命,但这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也没有阻挡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从农业出现开始,从人类定居开始,与满仓的小麦同样疯长的,还有跳蚤、老鼠和蚊蝇。农耕造就了文明,也造就了瘟疫,推波助澜的则是城市与战争。在人类历史中,瘟疫永远头戴黑兜帽,偶一现身,数百万人就此丧命。下面列举了部分我国历朝代被记载下来的疫情。

汉朝瘟疫

公元2年,青周大疫,汉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东汉大瘟疫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今天垂异,地吐妖,人疠疫。”建宁二年(169年),“疫气流行,死者极众。”

三国时期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发生疫病,当时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罗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传染病。曹植《说疫气》描述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明末、清末鼠疫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万历《山西通忘》卷26记载,潞安「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

崇祯六年,山西出现瘟疫。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祯十年(1637年)以后,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过半」,疫情传到河南地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榆林府「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崇祯十六年,据史料记载,“通国奇荒,疫疠大作。”出现了“疙瘩瘟、羊毛瘟”,患者吐出西瓜水一样的血水,然后立即死亡,江浙等地死了数百万人。


事实上,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各种微生物已通过传染病,在人类的基因组中留下了大量的痕迹,所有人的染色体中都含有大量的病毒基因碎片。

这些基因印记,是死去同胞的墓志铭,也是幸存者的回忆录。


吾爱分享资源


崇祯年间,有一只带有鼠疫菌的小跳蚤,跳到了一只老鼠身上,并且拼命的叮咬它,然后鼠疫菌就进入这个老鼠体内。由于环境优越,鼠疫菌大量繁衍,老鼠病情加重发高烧,内脏开始溃烂,最终死亡。

在死之前,鼠疫菌传到了其他老鼠身上,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更多的老鼠感染了鼠疫菌。

明末,由于赋税的加重,土地兼并严重,让很多的农民离开一直耕种的土地,同时大旱、水灾、蝗灾,灾害频繁,让更多的人成为了难民。而难民四处迁徙,没有吃的,就会找老鼠藏起来的东西吃,或者吃老鼠,最终鼠疫传到了人的身上。

鼠疫先是在山西开始,由山西波及到四周,危及整个华北地区,打破了大明王朝的正常秩序,这就是明末大鼠疫。

这次鼠疫,死亡的人数众多,因为当时没有准确的记载,现在也就不得而知。关于鼠疫的描写,“阖门皆殁”,“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

“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可见,明末的的鼠疫有多么严重,而这一场鼠疫也葬送了大明王朝,给了崇祯一次致命的打击。清军入关,大明灭亡。

依现在的话来说,瘟疫就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在灾害过后,卫生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产生。明末,民不聊生,吃的都没,更谈不上卫生,所以鼠疫在此大爆发。

但是,幸好的鼠疫还是平息了,当时京城来了一个担任后补县佐虚职的福建人,他发现了鼠疫的治疗办法,可使用刺血法给病人治病。合理的治疗,加上后来的冰雪天气,冻死了大多数的老鼠,这次鼠疫最终被平息了。



十点乌托邦


在古代,所有现在归类于甲类和乙类传染病的疾病都可以称作瘟疫。实际上,古代造成人口减耗的主要原因也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瘟疫,而不是战争。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疫, 民皆疾也。” 清代雷丰《时疫论》也说: “大概众人之病相似者, 皆可以疫名之。”这两种说法都没有从医学上说明瘟疫到底包括哪些病,但却抓住了瘟疫的特点,就是大面积、大范围。

阿丕在建安二十二年《与王朗书》中提到的瘟疫:

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土,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疬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又有阿丕写于建安二十三年的《与吴质书》中提到: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这两次提到的都是造成了百万级别大规模人口死亡的瘟疫!


疯狂的猫咪吖


从古代到现代,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总体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良引起的。


沃德兄弟


路有饿孚,横尸遍野!


柳岸風声


古代瘟疫史书上一般都是一笔带过,寥寥几字,民间有很多体现主要在文学作品中,类似于小说,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