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理他!孩子的无理取闹有时是因为你做了太多

上次去图书馆借书,我被一个书名所吸引,因为上面印着三个黄色的字,“别理他”。

  作为一个特别关注孩子成长的职场妈妈,我基本上把所有除工作之外的时间都花在了孩子身上。而现在却看到一本育儿书籍,叫我别理他。

  好奇心的驱动下,我拿起了这本书,读着读着就放不下来。因为里面所写的育儿故事,所传递的育儿理念,跟养育宝宝时所遇到的难题极其相似。

  就像有时宝宝一直要玩不好好吃饭,之前出去玩时总是要妈妈抱不要爸爸抱,拿起手机之后不管怎么劝说都不会轻易放下,地垫上的玩具总是刚刚收拾好又直接全部倒在了地上。如此种种,有时让工作劳累的我更加筋疲力尽。

  有时,作为父母,我们会抱怨自家的孩子不听话,但是同时我们内心却特别清楚,孩子是不会乖乖听话的。

  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天性就是探索、学习和成长。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玩,而且还是让大人陪着一起玩。孩子们不会满足于自娱自乐,他们渴望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关注。

  当我们被孩子的某种行为折磨得快要抓狂时,不妨停下来回想深思一下,孩子的这些行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如何开始的。

  当我们用心思考时,会发现孩子所有表现出的不乖行为都是在家长的培养下后天习得的。

1

  就像晚上睡觉,如果我陪睡,宝宝就会发各种信号:

  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想吃饼干,一会儿找不到小猪佩奇玩偶了,一会儿要尿尿,一会儿想起来还没跟外婆说晚安。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不肯乖乖入睡。

  记得有天我上了一天班,白天工作很忙,回到家里特别累。宝宝刚好在外婆房间,我没有跟宝宝打招呼就直接到房间睡觉了。

  等到宝宝发现我回来后,就一直黏住我,还一直说想妈妈、妈妈陪、妈妈抱。

  晚上睡觉时,宝宝更是各种求关注,一直发假信号去尿尿。每次问她是真信号还是假信号,她会笑着说假信号,自己再补一句,假信号也要妈妈陪着去。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躺在床上盖好被子,发假信号去尿尿,来来回回七八次。

  但是如果宝爸陪睡,宝宝每次就能快速入睡。因为不管小米乐发再多信号,在确认宝宝是假信号的情况下,宝爸就算听到也无动于衷。宝宝玩了一会儿,发现没有人回应,自己觉得没意思,基本上就乖乖睡觉了。

  其实我内心也知道,宝宝只是在求关注。

  但是作为一个妈妈,明明知道的情况下,还是会不忍心拒绝,尽量满足她。结果就一次又一次强化了孩子的某种行为,帮助孩子养成了一套专属的“呼叫-反应”系统。

  换句话说,让我备受折磨的“我要尿尿”假信号,其实是我一次又一次帮助宝宝养成的。因为她知道,如果她发其他信号,我可能会假装没有听见;但是只要说出“我要尿尿”,我一定会起来带她去找小马桶。

2

  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如果我们想要去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做一些事情,关键在于了解他们这样做能够得到什么。

  就像宝宝不停发假信号去尿尿,其实就是为了获取关注,而且她确实用异常的行为成功得到了大人的关注。这样,当她再次有需要想要获取关注时,她就明白用怎样的行为比较有效。

  元旦时带着宝宝去商场,遇到一个小哥哥在地上打滚,一边打滚还一边大声尖叫。但奇怪的是除了看热闹的人之外,旁边并没有他的家人。

  过了大概五六分钟,小哥哥终于累了,就自己哭着爬起来穿过收银线,走到一个妈妈那里。那个妈妈蹲下来,帮他擦了擦眼泪,什么都没说牵着手就走了。

  看完这一幕之后,我真心佩服那个妈妈的冷静。有多少父母在孩子哭闹要挟、胡搅蛮缠和讨价还价时,能够无视周围人异样的目光坚持自己的原则,能够狠下心来对孩子的哭闹不做任何理会?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太爱孩子,而选择尽量去满足孩子的需求,有时甚至明显是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当我们在跟孩子的持久战中不断去妥协时,孩子学会了无理取闹,学会了胡搅蛮缠,学会了讨价还价。

  就像之前出去玩,宝宝总是非要我抱不要爸爸抱,爸爸一抱她就大哭,然后我心疼,就又开始自己抱她,但是这种习惯有一次却非常轻易改变了。

  那一次出去玩,刚开始也是我抱她。后来我真的是太累抱不动了,就想让爸爸抱她。宝宝就又使出了绝招,一边哭一边说“就要妈妈抱,不要爸爸抱”。

  但是我真的是太累了,就坐在了一个凳子上,跟她说,“妈妈真的是走不动了,那我们不去玩滑滑梯了,妈妈抱着宝宝坐在这里,爸爸一个人去玩好了。”然后,我就示意爸爸一个人很开心地去玩,小米乐一看情况不对,就立马让爸爸抱了。

  从那以后,只要我一说累走不动了,宝宝就马上转过头看着宝爸,特别开心地说“爸爸抱,爸爸抱”。

  其实,孩子是非常聪明的,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某种行为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时,很多时候都会自动改变策略适时放弃。

3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到别理孩子呢?

  结合自身育儿经验和书中所提到的育儿方法,总结以下三点建议分享给大家。

  第一,重新认识强化理论,清晰区分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中,将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其中,积极强化是通过给予希望得到的东西来对好的行为进行强化,消极强化则是通过去除某种不喜欢的东西对行为进行强化。

  很多父母错误以为,消极强化是通过让孩子感受不愉快的体验来阻止他们的不良行为。比如很多父母喜欢在孩子出现无理取闹行为时,简单粗暴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批评打骂。

  但是,为人父母的我们都知道,对孩子大吼大叫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用处。因为大吼大叫或者批评责备是一种负向强化,但本质上还是属于积极强化,因为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关注。

  这样的结果往往也是孩子所想要的,被父母批评总比直接无视要好,消极强化则是没有受到强化或者被忽视。

  就像我家宝去超市从来不会哭闹着要买东西,每次遇到喜欢的东西总是拿起来看一看,然后再乖乖放回去。因为好几次想要我给她买一件东西时,我总是跟她说家里有类似的,然后直接走开当做没看见没听见。

别理他!孩子的无理取闹有时是因为你做了太多

  第二,利用ABC模型,确认哪些行为应该被忽视。

  每个孩子出生时其实并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个世界。就像新生儿总是通过啼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一样,孩子也会通过不断尝试和学习来最终习得让自己需求得到满足而采取的行为模式。

  如果我们要对孩子的某种行为进行消极强化或者直接忽视,我们首先需要借助ABC模型去思考不同的场景,孩子能从所采取的具体行为和最终得到的结果中获得什么。

  ABC模型具体包括:A(Antecedent)即触发行为的事件;B(Behavior)即发生的具体行为;C(Consequence)即最终产生的结果。

  小男孩和妈妈来到商场(场景),小男孩看到小猪佩奇的小玩具(触发的事件),具体的行为(大声哭闹想让妈妈给他买小玩具),迫于压力妈妈没办法给他买了新玩具(得到的结果)。这样小男孩就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大声哭闹很容易帮助自己获得想要的东西,以后会继续无理取闹。

  当我们能够灵活运用ABC模型分析孩子的不同行为时,就能从最终孩子学到了什么这个结论来倒推,来判断我们应该忽视孩子的哪些行为。

  第三,六大行动步骤,帮助我们学会并做到别理他。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开始实践别理他的六个步骤,主要包括观察和计划、列出需要改善的行为清单、忽视、倾听、重新回到孩子身边和修复。

  其中前两个步骤是我们第一次实施这个方法时必须进行的步骤,因为可以清晰帮助我们清晰了解我们的行动目标。只有当目标明确后,行动才更有意义。

  我们不能异想天开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一次性对孩子的所有不良行为都采取忽视的方法。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是最急需解决的,最无法忍受的。同时还要加上自身情绪评分,按照ABC模型来详细记录。

  在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之前,我们必须学会将自己的情绪剥离出去,因为工作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肯定会影响我们的反应和判断。我们要尽量去客观关注孩子的行为,不要将孩子的行为跟自己的个人情绪所混淆。

  第三步和第六步是每一次忽视行动都需要做的过程,特别是忽视对很多父母来说其实很难,我们要学会假装没看到。选择性忽视的诀窍在于你并不是真的忽视你的孩子,而是不参与、不介入。

  同时,我们还要知道何时应该介入,而不是放任不管,这就要求我们要一直倾听。当孩子停止不良行为后,我们就需要重新回到孩子身边,帮助孩子改善不良的行为,用修复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无条件的爱。

  就像《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中写道,“心灵纯洁的父母懂得,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节奏,急是急不来的。该说话时自然应当说话,该沉默时则应当保持沉默,该教导孩子的时候不要迟疑,该让孩子动手探索时则不要插手。”

  忽视孩子不需要特别的准备和高超的技巧,当我们认识到适当忽视的重要性后,直接开始并做到就可以了。

  彻底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然后坚持不懈或者重新开始,但要记住一点就是永远都不要放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