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稱辜鴻銘為北大怪傑第一人?你知道嗎?

用戶263440581689目及


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湯生,字鴻銘,以字行,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曾用過很多英文名,初用Koh Hong-beng,回國用Ku Hweng-Ming,另外還有Kaw Hong Beng、Amoy Ku,但最為人知的是Thomson。祖籍福建省同安縣,生於南洋英屬海峽殖民地檳榔嶼。因其學博中西,故人稱“清末怪傑”、“清末狂儒”,為當時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r

他翻譯了四書之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穫甚鉅;並著有《清流傳》(又名《中國的牛津運動》)和《春秋大義》(又名《中國人的精神》)等書。\r

生平\r

早年經歷\r

1857年7月18日,辜鴻銘出生於英國殖民地檳榔嶼(今馬來西亞檳城),祖籍福建同安縣。父親辜紫雲,母親為葡萄牙人與馬來人的混血兒。\r

1867年,10歲時,辜鴻銘隨其義父,橡膠園主英國商人布朗前往蘇格蘭。布朗告訴他:“現在歐洲國家和美國都想侵略中國,所以那些國家的學者都在努力鑽研中國文化;希望你日後也能為自己的國家學好中西文化!” 1870年,14歲的辜鴻銘被送往德國學習科學。後回到英國,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同希臘文,並於1873年考入愛丁堡大學文學院攻讀西方文學專業,得到時任校長、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的卡萊爾的賞識。1877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同校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辜鴻銘入德國萊比錫大學,獲得土木工程文憑;後赴法國巴黎大學攻讀法學。\r

中年\r

1880年,辜鴻銘結束自己14年的求學歷程返回故鄉檳城。1881年,他遇到馬建忠並與其傾談三日,思想發生重大改變,隨即辭去殖民政府職務,學習中國文化。\r

1885年,辜鴻銘前往中國,被湖廣總督張之洞委任為“洋文案”(即外文秘書)。張之洞實施新政、編練新軍,也很重視高等教育。在辜鴻銘鼎力謀劃下、辜鴻銘擬稿,再呈張之洞審定,於光緒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1893年11月29日)以《設立自強學堂片》上奏光緒皇帝,籌建由國人自力建設、自主管理的高等學府——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得到欽準。自強學堂正式成立後,蔡錫勇受命擔任總辦(校長),辜鴻銘任方言(英語)教習。辜鴻銘授課非常受學生歡迎,全校師生景仰,成為自強學堂一代名師。\r

1905年,辜鴻銘任上海黃浦浚治局督辦。1908年宣統即位,辜任外交部侍郎,1910年,他辭去外交部職務,赴上海任南洋公學教務長。1911年辛亥革命後,辜辭去公職,1915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主講英國文學。其著作《中國的牛津運動》於1909年出版,《中國人的精神》(《春秋大義》)於1915年出版。\r

晚年\r

1921年,在紐約時報發表題為‘未開化的美利堅’署名文章。1924年,辜鴻銘赴日本講學三年,其間曾赴當時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講學,鹿港辜家的創始人辜顯榮招待。1927年從日本回中國。1928年4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r

觀點和個人生活\r

在其著作《中國人的精神》中,辜鴻銘把中國人的優點概括為“溫良”(英文:gentleness),並說道:“中華…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r

辜鴻銘是堅決的保皇派,即使民國時期在北京大學講課,仍然留著大辮子,帶著書童。他喜愛中國姑娘淑姑的小腳,酷嗜嗅女人小腳,講究瘦、小、尖、彎、香、軟、正七字訣。對於清代文化如纏足、長袍、馬褂、辮子、納妾,辜鴻銘堅持終身。辜鴻銘娶了淑姑不到一年,又納日本大阪心齋橋人吉田貞子為妾。當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被免職時,他也憤而辭職,曾說:“現在中國只有兩個好人,一個是蔡元培先生,一個是我。因為蔡先生點了翰林之後不肯做官,就跑去革命,到現在還是革命。我呢?自從跟張文襄做了前清的官以後,到現在還是保皇。”但他反對袁世凱的洪憲稱帝。\r

辜鴻銘主張“一夫一妻多妾制”,最出名的比喻是認為一夫多妻是一把茶壺配幾隻茶杯。但當時詩人徐志摩結婚時,他的妻子陸小曼曾對他說:“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茶壺的譬喻來作藉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壺,乃是我的牙刷,茶壺可以公開用,牙刷是不能公開用的!” \r

辜鴻銘的演講稿《中華文明的復興與日本》中有中國歷史常識錯誤,如其在論及日本武士道時稱“田橫在其主君漢高祖死後,便以自殺來表示對主君的忠誠”,又說“在今日中國,真正繼承了中華文明之精華的只有浙江和江蘇兩個省份。所以如此,主要是由於在蒙古入侵的時候,宋朝皇帝同一幫貴族逃到浙江的杭州”。 \r

辜鴻銘聲稱“今日的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而英國學者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和美國學者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都將日本文明視為一種與中國文明有很大不同的獨立文明。\r

軼事\r

慈禧太后過生日,他當眾脫口而出的“賀詩”是“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 \r

辜鴻銘博通歐洲諸種語言、會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同希臘文,據說他在英國街頭故意倒拿報紙,有英國人看見,大笑著說:“看這個中國人多笨,報紙都拿倒了,還假裝懂英文。”辜就回嘴說:“你們英文太簡單,拿正著讀,顯不出本事。”然後熟練地倒讀報紙,一口地道的倫敦腔,把英國人都驚呆了。辜鴻銘與外國人見面時,正好在準備供品,叩頭祭祖,外國人嘲笑說:“這樣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飯菜了嗎?”辜鴻銘馬上反唇相譏:“你們在先人墓地擺上鮮花,他們就能聞到花的香味了嗎?”言辭敏捷的聲名很快在歐美駐華人士中傳揚開來。\r

英國作家毛姆來中國,想見辜。招待毛姆的主人就給辜送去一張便條紙,請他來。可是等了好幾天也不見辜來。毛姆後來知道這位主人是以如此不禮貌的方式邀請辜,就自己寫了一封非常謙遜的信交送,詢問是否可去拜訪。兩小時後,辜就回信答應。一進屋,辜就強力表達他對之前那張便條紙邀請的不滿:\r

袁世凱出身行伍,喜歡強調自己沒學問但是善於實幹。他曾經向德國公使吹噓說:“張中堂(張之洞,是探花出身) 是講學問的;我是不講學問的,我是講辦事的。”袁世凱的幕僚將這件事得意地告訴辜鴻銘。辜鴻銘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媽子倒馬桶,固用不著學問;除倒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無學問的人可以辦得好。”後袁世凱死,全國舉哀三天,辜鴻銘卻特意請來一個戲班,在家大開堂會,熱鬧了三天。\r

辜鴻銘在北京大學任教,人稱“辜瘋子”。他總是梳著辮子,走進教室,學生們一片鬨堂大笑,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聞聽此言,北大學生一片靜默。\r

據林語堂在其英文小說《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又譯作《瞬息京華》)裡所述,辜鴻銘愛吃外國菜,也愛看外國電影。曾經在戲院裡看到一幕女婦人赴宴的場面說“看看這些外國女人!上半身,有了身體不穿什麼,下半身,身體之外,反拖著衣裙來,上無襖,下無褲!”,因此和在場的外國人士吵了起來。\r

據說曾經和泰戈爾同年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也是中國第一個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人,但近些年來據學者考證,這極大可能是一個謠傳。\r

他自稱“一生四洋”,即“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r

評價\r

“英文文字超越出眾,二百年來,未見其右。造詞、用字,皆屬上乘。總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異人之文采。鴻銘亦可謂出類拔萃,人中錚錚之怪傑。”--林語堂\r

“一個鼓吹君主主義的造反派,一個以孔教為人生哲學的浪漫派,一個誇耀自己的奴隸標識(辮子)的獨裁者;就是這種自相矛盾,使辜鴻銘成了現代中國最有趣的人物之一。”--溫源寧\r

現在的人看見辜鴻銘拖著辮子,談著“尊王大義”,一定以為他是向來頑固的。卻不知當初辜鴻銘是最先剪辮子的人;當他壯年時,衙門裡拜萬壽,他坐著不動。後來人家談革命了,他才把辮子留起來。辛亥革命時,他的辮子還沒有養全,他戴著假髮結的辮子,坐著馬車亂跑,很出風頭。這種心理很可研究。當初他是“立異以為高”,如今竟是“久假而不歸”了。——胡適在《每週評論》上對辜鴻銘的評價\r


叢史雜考


辜鴻銘(1857.7.18-1928.4.30),字湯生,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同安縣,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一、文化水平之“怪”

從1901年至1905年,辜鴻銘分五次發表了172則《中國札記》,反覆強調東方文明的價值。1909年,辜鴻銘的英文著本《中國的牛津運動》(德文譯本名為《為中國反對歐洲觀念而辯護:批判論文》)出版,在歐洲尤其是德國產生巨大的影響,一些大學哲學系將其列為必讀參考書。1915年,他的《春秋大義》(即有名的《中國人的精神》)出版。他在書中以理想主義的熱情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靈丹,對西方文明進行尖銳的、深刻的批判。

辜鴻銘認為中華民族是傑出的民族。他把中國人和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進行了對比,凸顯中國人的特徵之所在:美國人博大、純樸,但不深沉;英國人深沉、純樸,卻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而不純樸;法國人沒有德國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國人心胸博大,不及英國人心地純樸,卻擁有這三個民族所缺乏的靈敏;只有中國人全面具備了這四種優秀的精神特質。

其實,辜鴻銘狂放的姿態是他帶淚的表演,他想以狂放保護自己強烈的自尊。當時,一些西方人見中國街市上遍掛“童叟無欺”四字匾額,常對辜鴻銘說:於此四字,可見中國人心欺詐之一斑。辜鴻銘頓時語塞。實際上,因為眼界比同時代的人要開闊許多,中國人的不幸,辜鴻銘比任何人都體會得更清楚、更深刻。但他卻用偏執的態度表達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二、封建思想與新式思想於一人之“怪”

儘管辜鴻銘一生主張皇權,但他並不是遇到牌位就叩頭。慈禧太后過生日,他當眾脫口而出的“賀詩”是“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袁世凱死,全國舉哀三天。辜鴻銘卻特意請來一個戲班,在家裡大開堂會,慶賀了三天。

辜鴻銘也有一段讓人難以笑起來的故事:在北京大學任教時,辜鴻銘梳著小辮子走進課堂,學生鬨堂大笑。而他卻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此言一出,所有在場的北大學生頓時無語。

李大釗先生曾經這樣評價辜鴻銘:“愚以為中國2500餘年文化所鍾出一辜鴻銘先生,已足以揚眉吐氣於20世紀之世界。”

三、外貌行為之“怪”

1915年4月,蔡元培聘請辜鴻銘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英國文學。這個時期正是辜氏在西方文化界如日中天的時期。1916年,《春秋大義》德譯本出版,在德國掀起一股“辜鴻銘熱”,丹麥著名文學批評家勃蘭兌斯在《辜鴻銘論》中稱他為“現代中國最重要的作家”,從來還沒有一箇中國人被西方如此認可,並得到這樣高度評價。就連李大釗也在1918年撰文稱“中國二千五百餘年文化所鍾出一辜鴻銘先生,已足以揚眉吐氣於20世紀之世界”。這一時期的辜鴻銘可以說達到了他聲名的頂點,真正是炙手可熱,所以辜鴻銘的狂與怪也就不足為奇了。

辜鴻銘出名。不僅因為他的學貫中西,也不僅因為他能操一口流利的外語,還因為他奇特的外貌和許多特立獨行的做法。談到這位學界怪傑,周作人曾這樣描寫道:“北大頂古怪的人物,恐怕眾口一詞的要推辜鴻銘了吧。……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頭上一撮黃頭毛,卻編了一條小辮子,冬天穿棗紅寧綢的大袖方馬褂,上戴瓜皮小帽……”非常可笑的是。就連他的包車車伕,也是一個拖帶大辮子的漢子,正好與主人形成一對,成為北大門前的一道風景。

四、教學風格之“怪”

關於辜鴻銘在北大授課的風采。最有發言權的,當數他的親炙弟子羅家倫。“在清末民初一位以外國文字名滿海內外,而又以怪誕見稱的,那便是辜鴻銘先生了。……辜先生雖然是老復辟派的人物,因為他外國文學的特長,也被聘在北大講授英國文學……到了教室之後。他首先對學生宣告:‘我有三章約法,你們受得了的就來上我的課,受不了的就趁早退出:第一章,我進來的時候你們要站起來。上完課要我先出去你們才能出去;第二章,我問你們話和你們問我話時都得站起來;第三章,我指定你們要背的書,你們都要背,背不出不能坐下。’我們全班的同學都認為第一第二都容易辦到,第三卻有點困難,可是大家都懾於辜先生的大名,也就不敢提出異議。”(羅家倫《回憶辜鴻銘先生》)

我是 ,以上是我的回答


黑白史


中國近代史上,辜鴻銘簡直可以說是個矛盾的結合體,他這個人十分有意思,他是學貫中西的大家,又是文化保守主義者,在他身上進步與守舊共存,素有北大怪傑第一人的綽號。

(一)才能卓越,學貫中西

說到清末民初的這批大家,人們是不可不心生佩服的。他們自幼在傳統的私塾之中,學習四書五經,接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有著濃厚的漢文化基礎。而當時又適逢中西文明碰撞時期,特別是一部分書香門第,有名望的家族能夠不惜重金,送子弟遠赴西洋讀書,他們又接受了西方的先進的科技和文化。

如此一來,中西文明在他們身上便得到了很好的交融。而辜鴻銘就是這些大家當中的一位。但不同的是,辜鴻銘先學的西方文化,後鑽研中國文化。

辜鴻銘,字湯生,英文名字為tomson,祖籍福建惠安。他的祖父輩曾下南洋,為英國人經營橡膠園,父親娶了英國人為妻,辜鴻銘是個混血兒。他自幼便隨父母移居英國,並先後在德國和英國曆經了14年的求學生涯。但他時刻不忘祖父的教悔,深知自己是一箇中國人,故雖然當時他在西方的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併名噪一時,但仍然義無反顧的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辜鴻銘成就斐然,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等9種語言,先後獲得了13個博士學位,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是十分罕見的。他曾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任教,當蔡元培去萊比錫大學求學之時,辜鴻銘已經是知名學者了,可見辜鴻銘成名之早。

然而,一個人物的出現卻扭轉了他對西學的印象,這便是馬建忠。1881年,當時在英國殖民政府中擔任職務的辜鴻銘,遇到了馬建忠,二人暢談了三。

自此,辜鴻銘思想大變,轉而崇尚中國文化。並先後翻譯了《論語》《中庸》《大學》等中國文化典籍,可以說,他成為了西方人瞭解中國文化的橋樑。

(二)文化保守主義的捍衛者

一般來說,但凡接觸過西方文化的中國文人都有著一腔大破中國落後文化的熱情。而辜鴻銘恰恰相反,他雖然精通中西文化,但卻過於推崇中國文化,而且陶醉於中國的保守文化之中不能自拔。

或許我們很難理解這個留著小辮,卻操著一口流利外語的瘦小老頭究竟在想什麼。辜鴻銘可以說將世人眼中的矛盾結合體發揮的淋漓盡致。

他自幼接觸西方開放的文化,但卻偏執於中國的保守文化。在婚姻觀上,主張男人要娶小老婆,並以茶壺和茶杯舉例,將男人比作茶壺,將女人比作茶杯,認為一個茶壺配多個茶杯才合理。

不僅如此,他還酷愛中國女人的小腳,實際上在民國時期裹腳已經成為了陋習,但辜鴻銘依舊十分偏愛。

他最初留學西方之時是斷髮,回國後為推崇儒學,留起了辮子,在世人皆剃髮的時代,他卻唯獨留著辮子,也算作當時一道特殊的風景線了。

清末民初,是辜鴻銘在政治和文化舞臺上嶄露頭角的時代。他擔任過張之洞的幕僚,出任過外交部侍郎;接見過伊藤博文,覲見過溥儀,可以說遊走於政治舞臺之上。

此外,他還憑藉自己的才能,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做出著巨大的貢獻,不僅是西方人眼中中國文化的傳播者,也是中國人眼中的怪傑。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在他身上矛盾而統一的融合在一起,他具備深厚的西學基礎,同時又十分推崇中國的文化。他竭力貶低西方文化,而大力推崇中國文化,可以說與當時的文人崇洋媚外心態看似格格不入,又似乎恰到好處的詮釋了當時的中西方文化碰撞之下,這些大人物的內心世界。


史海爛柯人


提起辜鴻銘,現在也許有不少人感到陌生。但在八、九十年前,若要不知道辜鴻銘,怕是顯得有些孤陋寡聞。這個問答題中說,辜鴻銘為北大怪傑第一人,也可以說:文化怪傑辜鴻銘



下面引用辜鴻銘當年北大的同事對辜鴻銘一段肖像式的文字描述,辜鴻銘的穿著‘’棗紅色的舊馬褂,破長袍,磨得油光閃爍,袖子上斑斑點點盡是鼻涕唾液痕跡,平頂紅結的瓜皮小帽,帽子後面是一條久不梳理的小辮子,瘦削的臉,上七下八的幾根黃鬍子下面,有一張精通七八國語言、而又極好刁難人的嘴巴。腳下,終年一對雙梁布鞋。——引自《一代奇才辜鴻銘》

辜鴻銘,名湯生,別暑漢濱讀易者。出生於馬來西亞一個華僑世家,從小接受西式教育,13歲左右,由一對外國夫婦帶往歐洲留學。辜鴻銘在西方呆了十一年,在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地求學(遊學),順利通過了拉丁語、希臘文、數學、形上學、道德哲學、自然哲學和修辭學等諸多學科的考試。辜鴻銘精通英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希臘語、馬來語。此外還略懂日語和俄語。以下是辜鴻銘的著作

在晚清時期,辜鴻銘既反對戊戌變法,也反對辛亥革命,曾撰文著書屢以攻擊。辛亥革命後,他以遺老自甘,至死與民國作對,詛罵新生事物,並留辮不剪,與世抗爭。一個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人,在北京大學執教的教授又極端保守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以說辜鴻銘是文化怪傑。


辜鴻銘的書法


一介須翁


一.“半個洋人”

辜鴻銘,名湯生,字鴻銘。1856年出生於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祖籍福建同安縣。

辜鴻銘的母親是個西洋人,所以他的長相自然有西方人的特色,長得深眼隆鼻,臉部輪廓明顯。

辜鴻銘

辜鴻銘的父親供職於檳榔嶼的一個橡膠園,深受英國牧師布朗的信任,後來還被委任為橡膠園的負責人。辜鴻銘自小生來聰慧伶俐,很受布朗夫婦的喜愛。大約1867年,布朗夫婦在回國時,將辜鴻銘一起帶至蘇格蘭讀書,此時他才10歲,後來他還常常自詡為接受西方教育資格最老的中國人。

在西方留學時,他學會了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等多種語言文字,其中他的英語更是到了登峰造極的水準。孫中山曾說中國有三個半精通英文者,“一個辜鴻銘,一個伍朝樞,一個陳友仁”。林語堂也贊他“其英文文字超越出眾,200年來無出其右者”。

辜鴻銘書法作品

二 .北大怪才第一人

1917年7月,辜鴻銘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任北大教授。他主講的是英國古典文學,但是卻常常偏離正題,講起了中國傳統文化。

他還把英國密爾頓的長詩比作西方的《離騷》,把杜甫說成是“中國的華茲華斯”。他還要求學生樹立這樣的信念——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高貴的文明。對

對中華文化的推崇,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辜鴻銘有條象徵性的髮辮,辛亥革命後,“剪辮”已是革命的象徵和社會的潮流。但是他卻拖著一條辮子,仍舊“我行我素”,對別人的議論,他都不予理會,若無其事。他還罵那些剪掉辮子的人是“沒有辮子的野獸、畜生”。有洋人問他為什麼不剪掉腦袋後面的辮子,他卻反問道問什麼你不把下巴下面的鬍鬚剪掉。

他還有另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時,他尤其愛女人的三寸金蓮,他的這個癖好由來已久,其原配夫人就有一雙三寸金蓮,他時常拿在手裡把玩,儘管後來他移情於自己的日本小妾,但仍離不開原配夫人的那雙三寸金蓮。

他還贊同復辟帝制,張勳復辟時,他也參與其中,這一逆社會潮流而動的行為自然遭到世人的猛烈抨擊。他的保守逐漸為世所不容,被人嫌棄太聒噪顯得多餘。1927年的深秋,他回到故土,次年4月30日,一個人孤獨的走了,他的床頭仍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講稿。

這就是辜鴻銘,學貫中西,博通古今,卻又保守怪異,與眾不同,最終被社會潮流拋棄,最後一個人孤獨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心心念唸的中國傳統文化,到死也沒有放下。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江淮文史》2018年06期

《炎黃縱橫》2012年09期

《青年教師》 2007年09期


一讀歷史


在近代,辜鴻銘是一位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的中國文化名人,尤其以"古怪"著稱於世。講他是“北大怪傑”第一人,這裡“怪傑”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肯定他是一位傑出的人才,二是這位人才有些“古怪”。這在當時是公認的,比如,林語堂稱他為"怪傑",胡適則斥其為"怪物"。

先看看辜鴻銘的“才”

一、博學多才

辜鴻銘十三歲赴歐留學,接受過系統的西方教育,是中國完成全部英式教育的第一位留學生。在歐洲留學十一年間,他廣泛涉獵西方文學、哲學等,精通英、德、法、拉丁、希臘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這在早期留學生中十分罕見。他第一個將《論語》《中庸》翻譯成英文和德文,向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他一生的主要著作多用英文寫成,如《尊王篇》《日俄戰爭的道德原因》《中國人的精神》等等。

二、言辭敏捷

關於辜鴻銘的言辭敏捷,我舉兩個例子。一是他在北京大學任教,梳著小辮走進課堂時,學生們鬨堂大笑。辜鴻銘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聞聽此言,狂傲的北大學生一片靜默。二是有一次,他祭祖時外國人嘲笑說:“這樣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飯菜了嗎?”辜鴻銘馬上反唇相譏:“你們在先人墓地擺上鮮花,他們就能聞到花的香味了嗎?”

再看看辜鴻銘的“怪”

一、衣著打扮古怪

五四時期的北京大學活力四射,新思想如潮湧動,新派人物紛紛登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辜鴻銘的衣著打扮是頭戴瓜皮小帽,身穿棗紅長袍天藍青褂,斑斑油膩浸染其上,腦後拖著一根又細又長的辮子,顯得格格不入。

二、思想觀點古怪

辜鴻銘精通西學而又極端保守,他一生主張皇權,對於皇權有莫名的狂熱;他懼怕老婆,甚至公開承認“不怕老婆,還有王法嗎”?同時,他又主張一夫多妻。他用茶壺來比喻男人、用茶杯來比喻女人。他說,“一個茶壺總要配幾個茶杯,總不能一個茶杯配幾個茶壺”。

三、行為舉止古怪

當時的西洋人一直看不起中國人,在華人面前趾高氣揚。一次辜鴻銘在英國乘公共汽車,故意將英文《泰晤士報》倒著看,滿車廂的乘客放肆地譏笑辜鴻銘。辜鴻銘不慌不忙等笑聲平息後,用純正而流利的英語道:“英文這玩意兒太過簡單。”然後又用同樣地道的法語說:“不倒著看報還有什麼意思。”車廂鴉雀無聲。


太湖縣黨史方誌王茂華


他的經歷與他的行為大相徑庭。

他身在華僑世家,出生在馬來西亞,後來那裡也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從小也是受著西方教育長大的,後來十幾歲的時候,認了一個英國夫婦做乾爹乾媽,並去英國學習,一直到大學,還去了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旅學。

可以說,是完完全全接受著西方文化的薰陶,但是他對中國古代傳統異常喜愛,並且十分支持留長辮,納妾等習俗。他跟胡適一個年代的人,這種思想,相當於是逆風而行。

他有一個經典的事蹟,有一次受北大校長蔡元培邀請去北大講課,他穿著傳統長袍,留著辮子,去北大教室,同學看到之後一陣嬉笑,辜鴻銘也沒有馬上制止,等到學生笑完之後,說了句“我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辮子是無形的”

辜鴻銘對自己國家傳統文化充滿著自信,與那時崇尚西方文化的學子名人的想法背道而馳,所以這樣個格格不入的行為,實在是很怪。

“怪傑”分開來說是怪人,跟傑出人才。

他的確十分有才華,有十三個博士學位,精通九門外語,也是因為對外語熟悉掌握,在那時期,在西方很出名,還流傳這樣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

口才十分了得,別人說大清纏足是陋習,他說歐洲還纏腰呢。

在西方人指責東方人野蠻的時候,他說:“你們並不比中國人高尚一絲一毫,甚至更加的野蠻和肆無忌憚,你們只不過是擁有機槍和大炮罷了”。

辜鴻銘不僅是北大怪傑第一人,還是近代怪傑第一人。不過也是因為他這種復古的想法,導致很多人對他“雪藏”,即便他是真的有才華。

不過隨著歷史在不斷向前,他的這些行為想法,也能夠被人客觀看待。


日說新語


他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穫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鍾正觀先生


清朝滅亡後,中國有三大辮子——張勳、王國維、辜鴻銘,代表了當時的保守勢力。張勳辮子軍復辟,王國維是國學大師;而精通九國語言翻譯家,最不該留辮子的辜鴻銘,卻站到了他們的行列。




一、語言天才這樣精通九國語言


1857年7月18日,辜鴻銘生於馬來西亞,父親是中國人,講閩南話、講英語、馬來語,母親是金髮碧眼的西洋人,講英語和葡萄牙語。按今天的話講是準標的混血華僑,亦培養了他強悍的語言能力。


1870年,虛歲14的辜鴻銘被送往德國學習,又學會德語。後回到英國,掌握了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再被著名的愛丁堡大學錄取,受到校長卡萊爾的親自賞識。


1877年,20歲的辜鴻銘取得碩士學位,繼續攻讀文、哲、理、神等博士學位,而且,他已經精通九國語言了。

(中年辜鴻銘,有混血兒的帥氣)


他畢業前夕,在德國紀念俾斯麥百年誕辰會上所作的即席演講,博得滿堂喝彩。他還會用拉丁文作詩。


這個時候,天才的辜鴻銘已經譽滿歐洲。


1880年——1881年,他先後返回馬來西亞、中國,最後與馬建忠一番長談後,決定由西化到中國化。


這在許多崇洋媚外的今人看來太不可思議,何況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


二、何以再中國化?從辜鴻銘軼事談起


我們不知道馬建忠和24的歲辜鴻銘談了些什麼。但我們知道,辜鴻銘骨子裡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是一個精神至上的倔強人,是一個不斷自省的中國人。


他知道自己的歸處在中國傳統文化。


其外在表現,就是他是一個怪才,一個狂人。


據說辜鴻銘曾在英國街頭故意倒拿報紙,英國人看見,大笑說:“看這個中國人多笨,報紙都拿倒了。”辜回嘴:“你們英文太簡單,正著讀顯不出本事。”然後熟練地倒讀報紙,還是地道的倫敦腔,把英國人都驚呆了。


原來腐朽的大清朝,依然有著光輝閃閃的中國頭腦。


還有一次,辜鴻銘代表北洋政府出席華府會議。某次酒會上,一個淺薄的美國女士坐在他旁邊。她怕辜鴻銘不懂英語,故意拖著的破碎英語腔,一字一字地問道:“likesoup?”(喜歡這湯嗎?)辜鴻銘禮貌地點頭微笑。酒過三巡,辜鴻銘起立致詞,操一口流利典雅的英語,全座為之讚歎不已。辜鴻銘坐下來,也學那女士的腔調,低聲問:“likespeech?”(喜歡我的演講嗎?)那女士已經羞得滿臉通紅。


你越看不起我,我就越讓你吃驚。用我的才華和心靈,讓你吃驚。


回到中國後,辜鴻銘依然桀驁不馴,但他的對象成為了當權者:慈禧太后過生日,他當眾脫口而出的“賀詩”是“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袁世鎧剛死,北洋軍閥實力猶在,全國舉哀,辜鴻銘卻特意請來一個戲班,在家大開堂會,熱鬧三天。



三、在北京大學任教,人稱“辜瘋子”


民國到了,才高八斗的天才翻譯家被邀請到北大任教,可他依然倔強地不剪辮子。這時全國流行科學、民主,有人甚至主張全盤西化,辜鴻銘成了西洋回來的“老頑固”。


一次,他走進教室,學生們忍不住鬨堂大笑,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聞聽此言,狂傲的北大學生一片靜默。


(老年辜鴻銘)

他學貫中西,曾把中國人和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進行了對比,凸顯出中國人的特徵之所在:美國人博大、純樸,但不深沉;英國人深沉、純樸,卻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而不純樸;法國既不淳樸,亦不深沉,卻額外靈敏。在辜鴻銘心中,“只有難以言表的溫良中國人”,才全面具備了這四種優秀的精神特質。


人無完人。倔強的辜鴻銘由西化到中化,主張“一夫一妻多妾制”,自己也娶了一妻一妾。他最出名的比喻,是把男人比作茶壺,女人比作茶杯,認為男人娶多個妻子天經地義。另外,辜鴻銘認為只有南宋才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進而浙江、江蘇才真正繼承了中華文化等等。


總之,這就是精通九國語言的鞭子翻譯家,這就是真實存在於民國的國學大師——辜鴻銘,這就是那個特別時代留給我們的特別記憶。


濤說亂世歷史


辜鴻銘一生可以這樣概括: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

辜鴻銘生得很瘦小,確是天才中的天才,在歐洲拿了十三個學位,可以用德文背誦整部《浮士德》,可以倒著看英文報紙。

回國後,在北大做教授,行為怪異,一生中,直到他去世一直留著辯子,辜鴻銘一直被稱為“世界上最後一根辮子”。

辜鴻銘的影響力很大,同時期的像泰戈爾很佩服他。當時有一句話: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在北大,嚴復、章太炎、王國維、陳寅恪等人都是辜鴻銘的粉絲。

喝過西洋墨水,娶東洋女為妻,登北大講臺授課,講新思想,留過去清朝辮子,擁有超級粉絲,辜鴻銘的確是名副其實的北大第一怪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