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在東京大學演講時,為何說“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張靜琪


1924年辜鴻銘在日本發表了《中國文明的復興與日本<strong>》,通篇似乎在歌頌日本,尤其是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如果日本僅僅是為了保持本國以及從中國繼承過來的民族精神而去利用西方現代文明的利器的話,那麼非但不會讓日本西化,同時還可以防止中國的西化,並且最終憑藉著日本的努力將明治之前日本保存著的純粹的中國古代文明重新帶回到如今的中國。這也是歷史賦予日本的偉大使命。

如果僅閱讀辜鴻銘先生的《中國文明的復興與日本》一文,會認為這是和汪精衛一樣的精日分子,可是瞭解他的其他著作和從事的一些行為,可以理解辜鴻銘在作這篇文章時內心的唏噓與“恨鐵不成鋼”的慨嘆。

辜鴻銘是清末哲學家、國學家,學冠中西,精通、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生於馬來西亞,出過國,留過洋,先後在德國、英國學習過西方的文化,拿下了13個博士學位,可以說辜鴻銘的前半生接觸的就是西方文化。

25歲的時候遇到馬建忠,長談之後,細想180度轉變,開始學習中國文化,從此直至先生去世,依然孜孜不倦的為發揚“中華文化”而努力,曾將《論語》《中庸》《大學》翻譯為英文在海外發行,誓將國學文化發揚到世界各地,可惜直到現在依然是一個“遙遠而不可及”的幻夢。

29歲的時候來到中國,成為張之洞的秘書,也就是《走向共和》中我們熟悉的“湯生”,看電視劇時很多人一定覺得這位“和英國領事對‘侵略’一事的對與錯進行辯論”的文人是個迂腐,甚至會覺得可笑,然而瞭解了辜鴻銘的一生,更多是覺得“可敬”。

命題人問道“辜鴻銘在東京大學演講時,為何說‘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不能斷章取義的看這一句話,現將演講重要段落摘錄如下:

1、如果將這朵美麗的薔薇花比為日本的話,那麼,培育出這朵花的骯髒的泥土就可以說是中國,而那朵一度陶醉於自我的薔薇及其被插入其中的花束就是現代的歐洲文明……小瞧法國人的英國人也不去想一下,如果追本溯源的話,他們那些所謂最優秀、最高雅的儀態風度,其實還是從法國傳過來的;

2、如今的日本人也瞧不起中國人。事實上日本之所以可以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完全應當歸於向中國人學習的功勞,雖然有很多日本人不承認這一點。現在日本人也認為他們不管是在氣質還是在人格上都要優越於中國人,實際上這些卻並不是日本人本身固有的東西,而是從中國人那裡學來的;

3、其實連日本人自己都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應當說現在的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相當於唐代的中國人,那個時代的中國精神,在今天的日本保持著,但在中國卻已經失傳大部分了。中國的文明在唐代就如同是盛開的鮮花繁盛到了極點。後來到了元朝,因為蒙古人的侵入,大約有一半的中國人被蒙古同化了,他們接受了蒙古人那些粗野齷齪的東西。而在今天的中國,真正繼承了中國文明的精華的就只是浙江和江蘇這兩個省區,之所以這樣,主要是因為在蒙古軍入侵時,宋朝皇帝和一幫貴族逃到了浙江的杭州一代,這就讓純粹的中國文明在這兩個省份裡得以保存下來。

4、為什麼中國人在西方國家入侵的時候,連一點點招架之力都沒有了呢?那是由於在所謂共和國的當代中國,中國文明裡的“精忠報國“思想在中國知識分子那兒只剩下”忠“、”孝“那樣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枯燥乏味的文字了。而在日本則不一樣,日本受過教育的階層(也就是所謂的”士“),真正地吸取並且保留了中國文明的精神以用來“尊王攘夷”;

5、與其說明治初年的武士們奮鬥的目標是使用西方現代文明的利器,倒不如說是為了阻止住歐洲人侵入的腳步,以免日本遭受他們的踐踏,以免日本遭受西化;

6、 有人曾問過我,為什麼我如此討厭西方文明。在這裡我要公開說明一下,我討厭的並非是現代的西方文明,而是現代的西方人士濫用他們現代文明中的利器這一方面。歐美人所使用的那種高度發達的科技成果的途徑,完全是錯誤的,是不應當受到讚譽的;

7、最後我要告誡一下如今的日本,使用現代西方文明的利器絕對不能是唯一目的。我已經多次說過“這樣與其說是要讓日本西方化,還不如說日本的目的剛好與此相反,是為了讓日本的國民免受歐洲人的踐踏。不單單是為了保護真正的日本精神即大和之魂,也是為了讓東方精神得以永存”。

其中包含了“崖山之後無中國”的一些日本人創作出來的理論,通篇雖然在“奉承”日本,但是通篇結合外國友人的理論和《聖經》的引用,更多的是對中西方文化衝突的無奈,以及對西方蠻夷文明的摒棄,這是辜鴻銘的“中國文化中心論”的側面表達方式。

個人是這樣理解的:辜鴻銘敬奉中國文化,但中國文化由誰傳承不重要,甚至是不是中國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傳承的是“真正的中國文化”。只要從內心引至外在都是奉行的中國文化,那麼他就是真正的中國人。中國人不分國度,代表中國文化本身。

所以《走向共和》中慈禧對英法美德等十一國宣戰,張之洞派辜鴻銘一個人與英國領事談判。辜鴻銘以一孱弱文人的身軀,孤身赴會,在是非的問題上和英國領事針鋒相對,但是卻忽略了“兩國實力相當,外交就是力量;兩國實力懸殊,力量就是外交”的人性之道,可以說是文人的悲哀,也可以說是令世人最值得尊敬的氣節。

最後談一點自己的想法,網絡上遇到不管是演講中辜鴻銘先生偏激的講到“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還是魯迅先生也曾講過的“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看似荒誕不經的論調,大凡都是鄙夷摒棄之聲,進而對此二人進行攻訐。屬於以今觀古,時代侷限性不同,代入辜鴻銘和迅哥所處的那個時代,那種無力感如巨浪滔天般襲來,就不會隨便冠之以“精日”“精西”之論調了,其本身都是為了“救中國(文化)”。

史味人生


其實這句話的原話出自辜鴻銘《中國文明的復明與日本》:

“其實連日本人自己都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應當說現在的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相當於唐代的中國人,那個時代的中國精神,在今天的日本保持著,但在中國卻已經失傳大部分了。”   

要弄清楚這句話的出處,首先推薦去看一看這篇演講的全文,而且應該弄清楚辜鴻銘其人。

辜鴻銘是晚清時期在文化上極其獨具一格卻也頗有造詣的學者,在新文化與舊文化激烈碰撞交互的思想混亂時期,他主張維護帝制,尊崇儒家思想;但他同時也熟悉英、法、德等十國文字,年少時旅居異國,英語寫作水平極好,是一個“與西方文化傾情交歡以後選擇迴歸中國文化”的人。   

而想知道辜鴻銘為什麼要這樣說,就還要了解他對於中國和日本在文化血統關係上的看法。辜鴻銘的想法是非常典型的漢族中心論,對於蒙古和滿蒙的入侵視作對中華文明的侵略和破壞,認為宋朝君民最後逃到的江蘇和浙江才保留了“真正的中華文化”。

簡而言之,是“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這種意思;而日本的文明從唐朝學習繼承而來,沒有後來被遊牧民族侵害,從而能一直以中國文化的學生身份長期存續下去。   

他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如,從唐朝傳播過去的飲茶習慣在他們的國土上發展出精緻完整的茶道,這項藝術被日本鍛煉出了溫文爾雅的靈魂;圍棋起源於華夏,棋道光大於日本。日本棋手下棋時不離手的摺扇也是唐朝的習慣;又如辜鴻銘在此次演講中舉例提到的,我們春秋戰國“田橫五百士”的精神,被他們以此為基本發展出了武士道。


日本流傳至今的眾多古典文明精華之中,有許多原汁原味的、具有漢唐風貌的習俗與精神仍然存在於他們的生活,這不僅在辜鴻銘的時代可以看到,也可以在當下甚至未來看到。

所以,辜鴻銘首先是相當地承認,從他視角看來日本文化作為中華文化傳承者身上的“正統性”的。但在他這場演講中,他用另一個例子解釋了在他眼裡中國和日本真正的關係:英國當時的紳士風度和文明程度是高於法國的,所以英國人覺得自己高法國人一等,卻忘記了是法國人把文化、風度通過戰爭帶到了不列顛島;中國日本正是如此。

日本其實是忘記了自己身為學生的身份,作為一朵盛開的薔薇,它忘記了哺育自己的泥土;如果花朵拋棄泥土,必定會迅速凋零。   

這才是辜鴻銘說這句話的真正目的——向日本人、日本華人、在日本的中國人,強調中華文化的重要性,因為他托出的重點之一是日本文化即使依靠西方進步飛速,卻來源於中國。

此前說過辜鴻銘是奇才怪傑。精通西學的辜鴻銘,在潛心精研國學後,就此產生了一個持守終生的定見……他相信,正被國人摒棄的傳統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學即是這個文化精髓所在。

故他不僅自己頂禮膜拜,更不遺餘力推向世界,以為肩起強化中國、教化歐美的重任。

”他以英文發表了一系列向世界論述中華文化的文章,翻譯中國傳統典籍,向世界傳播儒家學說,引起了極大反響。“

而在此之前,還沒誰更系統、完整、準確地向域外有意識地傳輸國學典籍。

他托出的另一個重點,則是中華文化是日本乃至其學習的西方文化中所缺少的重要部分。

  辜鴻銘的為人其實頗有爭議。出於自身的文化立場,他崇尚復古反對西化,辛亥革命以後硬把潮流帶走的辮子接在了自己身上;然而他也極坦然:“我的辮子是有型的,你們的辮子是無形的。”他一生堅信孔孟哲學、儒家道義,有正天下氣的力量,是中國的解藥;包括在他翻譯典籍的生涯中,意譯的使用非常之多,體現了他大量的個人見解和褒貶用意。雖然這一切引起了諸多爭議,而且在那個年代,他的想法並非時代的答案,但他卻真切地用生命和學識踐行了我們現在人人吶喊的“做自己”。  

 辜鴻銘用他自己的方式,宣傳他內心中認可的中華文化,這些舉動又建立在他個人對於中華文化的獨特見解的基礎上,所以他的個人看法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會認可,但他真正的目的和為之付出的持久努力則應該得到我們國人的承認和尊重。


歷來現實


辜鴻銘於1924年在日本東京大學做了題為《中國文明的復興與日本》的演講,而這句“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正是出自於這次演講。如果將這句話單獨列出來,顯然令人憤慨,讓人覺得狗屁不通,但要將其放回原文再看,則不得不承認,辜鴻銘先生說的卻有幾分道理。

△辜鴻銘

辜鴻銘極為推崇國學,推廣中國文明的重要人物

辜鴻銘出身於華僑家庭,祖籍福建省惠安縣,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其從10歲開始便斷斷續續在歐洲求學,可以說是學貫中西,不過由於其因觀點言論通常很是奇特,故而獲得了“清末怪傑”的稱號,人民網則曾將其稱為“狂儒辜鴻銘”。

△《建黨偉業》中的辜鴻銘

辜鴻銘長期在歐洲求學,精通英、法、德等近十國文字,回國後曾擔任張之洞幕府的文案,也曾在清政府中身居高位。不過,留學雖使辜鴻銘眼界開闊,但在政見上,他卻趨於保守,對所謂的新文化運動和革命極為反感。

辜鴻銘過於保守的政見,或許與其極為推崇國學有關,他認為“儒家學說之仁義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強食競爭中出現的冷酷與毀滅”,他相信“正被國人摒棄的傳統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學即是這個文化精髓所在”,因而他便自覺承擔起了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的責任,他先後將《論語》、《中庸》、《大學》等中國傳統儒家典籍翻譯並推向了西方世界,成為了推廣中國文明的重要人物。

△《走向共和》中的辜鴻銘

甘地曾評價辜鴻銘是“最尊貴的中國人之一”,英國作家毛姆也稱他是“德高望重的哲學家”,西方甚至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在那個時期,一箇中國人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已經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事情了。

辜鴻銘為何說“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搞清楚了辜鴻銘的思想主張,再來回頭看看他題為《中國文明的復興與日本》的演講,對於這句看似有些離經叛道的言論,其實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說出這句話之前,他還提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為何中日兩國百姓之間存在如此強烈的敵對情緒,他認為“這是一對同胞兄弟正在因為爭奪父母的遺產而激烈地爭吵”。可見,辜鴻銘認為,中國和日本的文化源頭是一致的。為此,他還舉了法國人和英國人的例子,他認為如果追本溯源,英國“那些所謂最優秀、最高雅的儀態風度,其實還是從法國傳過來的”。

辜鴻銘接著又說,“事實上日本之所以可以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完全應當歸於向中國人學習的功勞”。他認為,當時的日本人無論是氣質還是人格,其實都不是日本人本身固有的東西,而是從中國人那裡學來的。正因為日本人繼承和發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日本能夠強大。

緊接著,辜鴻銘便說出了那句“其實連日本人自己都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應當說現在的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相當於唐代的中國人”。在辜鴻銘看來,唐朝時代的中國精神,因為蒙古的入侵,已經被蒙古化的極為嚴重,而隨著宋朝皇帝和貴族逃到浙江、江蘇一帶,使得中國文明的精華在中國已經失傳了大部分,只在浙江和江蘇兩個省區還有所保留。再加上清兵入關後,在江浙一帶大肆殺戮掠奪,文明幾乎破壞殆盡,有骨氣之中國人,不願投降為奴,不願剃髮易服之國人盡皆遭到屠戮。而忽必烈去攻打日本時卻先後兩次遭遇失敗,因而中國文明在日本得以保存。

綜上所述,辜鴻銘在這裡談的其實是中國文化的問題,而不是狹隘的人種問題。他認為日本的強大,不僅是因為獲取了現代歐洲文明的利器,還因為其繼承了中國的文化精髓,而中國則由於元朝和清朝的兩次全面入侵,則已經失去了這種傳統的文化精髓,故而才在西方列強的進攻下無法招架。

雖然不願承認,但從文化繼承這方面來講,似乎辜鴻銘先生的觀點也並非沒有道理。當然,對於其最後所謂的“最終憑藉著日本的努力將明治之前日本保存著的純粹的中國古代文明重新帶回到如今的中國”這個觀點,我是無法認同的。這與日本之後所謂的“構建大東亞共榮圈”的侵略藉口,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

參考資料:辜鴻銘《中國文明的復興與日本》


香茗史館


辜鴻銘這個人很有意思,雖然看起來他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中國人,實際上他是一個反叛者,他反對的是西洋文化。

少年時代的叛逆,剪辮子,說英語,穿西服

辜鴻銘出生在英屬殖民地,他的父親辜紫雲當時是英國人經營的橡膠園的總管,操流利的閩南話,能講英語、馬來語。他的母親則是金髮碧眼的西洋人,講英語和葡萄牙語。這種家庭環境下的辜鴻銘自幼就對語言有著出奇的理解力和記憶力,這為他的留學生涯很有幫助。在英屬殖民地辜鴻銘目睹中國人遭受的歧視,內心充斥著“西方至上”的想法,對西洋文化非常崇拜,喜歡沙士比亞和培根的作品。

莊園主布朗夫婦沒有孩子,對辜鴻銘非常喜愛,回國時想把辜鴻銘帶回歐洲,辜鴻銘做自己父親的工作內心對歐洲非常向往。辜父告誡他:“無論你深處何地,身邊是法國人德國人,還是英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

1870年,14歲的辜鴻銘被送往德國學習科學。年少的辜鴻銘對歐洲文化產生了莫大的興趣,面對花花綠綠的世界,辜鴻銘早就把父親的囑託扔到九霄雲外了。沒有請示家裡人,辜鴻銘大膽的走到了所有中國人的前列,剪辮子,脫掉長袍馬褂,穿西裝革履,除了膚色之外,辜鴻銘跟其他同學沒什麼兩樣。

後回到英國,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並以優異的成績被著名的愛丁堡大學錄取,並得到校長、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卡萊爾的賞識。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等著名學府研究文學、哲學。此時,辜鴻銘獲文、哲、理、神等十三個博士學位,會操九種語言。

辜鴻銘的學術水平非常高深,蔡元培去德國留學的時候,辜鴻銘已經是炙手可熱的人物了。林語堂去德國學習的時候,辜鴻銘的著作已經是學校指定的必讀書籍了。

1880年,辜鴻銘結束自己14年的求學歷程返回故鄉檳城。這一下子嚇壞了同鄉人,家族人對辜鴻銘很痛恨,但是他在英國殖民政府任職,家裡人對他沒有一點辦法只能任由他去了。

一朝頓悟,回清國學習經史子集,留髮辮穿馬褂,一輩子再也沒改過。

1881年,馬建忠受李鴻章差遣赴印度同英國人談判鴉辦專售事宜,偶遇辜鴻銘,一見如故,談話非常投機不休不止說了三天,辜鴻銘的思想發生了巨大轉變。馬建忠告訴辜鴻銘,在南洋是學不到正統學問的,辜鴻銘決定去大清國看看,學學“道德文章”。

1885年辜鴻銘來到大清國,得到張之洞的賞識,就這樣辜鴻銘在晚清權臣張之洞的幕府裡任職了二十多年。張之洞是慈禧太后欽點的探花,學問水平不必多說,辜鴻銘非常佩服張之洞。在西洋報刊發表一系列的文章,昂首走上傳播中華文化的道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幾年裡,他還將《論語》、《中庸》譯成英文介紹到國外,改變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

魯迅先生一生都在貶低中國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稱中國人有劣性的根”,(先生說的不錯,貶低的背後是深深的愛)。辜鴻銘則不然,他是鼓吹中華文化,非常推崇中國精神,甚至寫了一本書名字就叫做《中國人的精神》。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一句話,少年時期的遭遇讓他有些啥,有些病態的偏激。一個受傷的孩子被嘲諷根基淺薄的孩子,突然發現

1924年清朝都滅亡了,辜鴻銘還是一副晚清遺老的模樣,辮子,長袍。他在日本東京大學的演講中說道:“日本人都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應該說今天的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臺下人一片譁然,紛紛罵他是日本人的舔狗。

他自己做出瞭解釋,日本人傳承的是唐朝的精神,我們自己卻丟失了。至今還有這樣的論證,二戰時期日本人藉此對中國文化入侵聲稱“崖山之後無華夏”,這是日本人的斷章取義了。

我認為辜鴻銘這麼說是有原因的。第一,對中國的精神的推崇,認為中日文化同源。第二,也有標新立異的層面在。看其一生都在標新立異,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在東洋,官在北洋。


逸謙吧唧吧


我是歷史星河君,我來回答


其實,辜鴻銘原話是這樣的:“日本人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是唐代的中國人。

唐朝初期,中日之間在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白江口之戰。該次戰役讓日本人見識到了中國唐代堪比碾壓試的強大,再加上日本向來敬畏強者,



所以繼該次戰役後,日本徹徹底底的崇拜上了中國,不僅崇拜,他們還全方面的學習唐朝先進的東西,無論是經濟、文化亦或是制度、建築、飲食、服裝等等。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遣唐使。而且日本人對唐朝的長安與洛陽這兩座城更是喜愛無比。為此,他們甚至在自己的國土上防建了這兩座城市。



因為中國朝代更換頻繁,所以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容貌,也逐漸發生了很大改變。而日本,自身政治比較穩定(號稱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相比中國古代,因政治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很少,造成的破壞也比較少,所以當年在唐朝學習的很多東西逐漸保留並且穩固下來。比如,榻榻米、相撲、唐式建築、穿華服、吃生魚片、吃壽司等等



這些我們自己都丟掉的唐朝文化,竟成為了日本國的代表文化,其實這也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了。所以,當今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比如今的中國人更接近唐朝時期人們的生活習慣。所以,說日本是唐朝時期的中國人,也未免不可。畢竟,人家的文化傳承確實比中國做的好。

其實,辜鴻銘說日本是唐朝時期的中國人,不止是因為日本保留了大量盛唐遺風,還有更深一層的道理。

首先,讓我們結合時代背景,1919年,新文化運動已經打響,這個運動後的中國,知識分子們徹底拋棄了辜鴻銘所最讚賞的“士”的精神,開始走向西方文化中心論。在德先生和賽先生賽高的旗幟之下,“國粹如膿瘡”之論風靡一時;



1920年世界經濟危機,日本入超嚴重,西化的日本,正向中國伸出早已經飢渴難耐的爪牙。而這一年,正是辜在東京大學發表此段演講的時間。所以,辜能體會到日本上下對中國深深的敵意。所以,辜只能以這種似抒情的方式,來喚醒包括中國在內的聽眾。

日本當時已背棄東方文明,而步步走向極具侵略性的西式陷阱。那麼彼時的中國呢?是被背棄它的日本所蠶食,還是同樣全盤西化,兩者撞個頭破血流?

辜是一位頑固的中國文化中心論者。在他眼裡,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最難能可貴的。他不願因為西化運動,把中國傳統文化徹底拋擲一棄。



所以,辜鴻銘是在為華夏文化的傳承者與延續而哀嚎和悲哀,同時也是希望中國與日本不能片面極端的接受西方文化,否定東方文化,而是要繼續傳承並把東方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曾有西方人說,來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但是不能不看辜鴻銘。辜老,被人稱為清末怪傑”,學貫中西,精通9種外語,有13個博士學位。

我們應該懷念、崇敬這樣一位為中華文化傳承做出巨大努力的人。


星河128


這話講得不好,大概沒經過大腦。只對這句話,不對人。

日本在公元7世紀向當時的中國學習,有名的《唐六典》被搬到日本,確實對日本影響很大。但是明治維新就向德國學習,明治憲法確定二元君主制(二元君主立憲),君主受到了制約,但是還保留了一定實權。內核完全變了。唐朝不管吹得怎樣發達,它還是君主專治。二元君主制也算法治制度,也強調人權,只是容易產生軍國主義。所以現在很少有國家採用這個制度。

當時日本有個福澤喻吉,說過“脫儒入歐”“脫亞入歐”的話。標誌著日本全盤西化。他的頭像被印在日幣上。

如果只從服飾,建築,文化,生活習慣上比較,只是表面的,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比清朝還不如。這是抓住了皮相,不顧實質。

二戰戰敗,麥克阿瑟大元帥給日本強加了君主無實權的君主立憲,雖然還有天皇,也是世界上唯一還有年號的國家。不過更進一步全盤西化了。

雖然它西化很嚴重,不過還保留了家長制作風的陋習。倒是這點與傳統中國一樣,不強調人之間的平等。

辜鴻銘學問不錯,但時有詭辯,比如他說“西方人用腦思考,而中國人用心”。這話如果放到今天,是科盲的特點。


豬豬大師


身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對於日本侵華歷史自然難以忘卻,當佑子聽到“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時,心中有一股怒火在熊熊升起,忍不住罵一句:不知道哪個精日的孫子說的混賬話!


如果真的深究這句話的話,說這句話的人還真讓人罵不起來,這個人就是辜鴻銘。

辜鴻銘在東京大學時做了一個演講,在演講的過程中提出“日本人都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這個觀點。這個觀點一經提出,就收到了在場所有中國學生的反對,辜鴻銘儼然成了他們眼中的狗漢奸。那麼辜鴻銘為什麼這麼說呢?


十三歲那年,辜鴻銘在歐洲求學,學成歸來後在張之洞的手下做文案。辜鴻銘在清政府中擔任很好的官職,並且對新文化運動以及革命運動非常的反感。不過,辜鴻銘在文化上的造詣是無法忽略的,他精通英、法、德等十幾個國家的語言,不僅林語堂等人對辜鴻銘非常的推崇,就連外國人都很尊敬他。

辜鴻銘將儒家經典翻譯成英文,並且推廣到西方的世界中去,印度的甘地就曾稱他為“最尊貴的中國人之一”。當時的中國風雨飄搖,國際地位很是低微,辜鴻銘能夠獲得西方人的讚揚,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在辜鴻銘看來,辮子是中國道德文明的標誌,對於那些因革命剪掉辮子的人,辜鴻銘是非常的鄙夷的。


總而言之,辜鴻銘是一個觀點獨特,別具一格的人。那他所講的“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是什麼意思呢?

辜鴻銘推崇古代的文化,他認為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而且他們都是唐代的中國人。隨著蒙古人的入侵,中國一半的人都被蒙古同化了,當時宋朝的貴族基本都在杭州一帶,中國精神也只保存著江蘇、浙江兩地,其他的中國文明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失傳了。辜鴻銘的意思就是說日本人之所以是真正的中國人,是因為他們繼承了真正的大唐文化,這才是他們有了今日強盛的關鍵。


辜鴻銘也提出中國的文化是很包容的,日本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也應該學習中國的優秀文化,只有東西結合才能成就更強大的民族。

那辜鴻銘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當時的日本謀劃侵略中國,辜鴻銘知道當時中國的國情,所以想要以此舉來驚醒日本讓他們不要侵略中國。不過就現在來說,辜鴻銘不僅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就連他的觀點也讓不少人覺得是在親日。


司徒聊歷史


當年極度自卑不自信心態下的精倭理論罷了。辜精倭是沒看到美軍還未踏上倭島本土,自倭皇舉國投降全民倭奸,70多年緊抱核爆血仇大腿不放,反觀中國抗倭到底是主旋律,致勝方休。精倭理論下還有個汪精倭,直到如今灣灣仍殘留遍島綠毒皇民二等倭。

中國人拜祖先重家族講的是人道,自愛愛人,所以中國遍地是宗室祠堂。倭國人拜鬼神講的是鬼神道,既不自愛更不愛人,在倭國到處是各種祭。倭國雖然山寨了中華文明的一些皮毛,但精神世界與中華文明格格不入。鬼神道崇拜註定倭國倭右們邪性深重,不知反省,把核爆血仇當神緊抱大腿,卻無法接受中國崛起,中國必須對倭國倭右保持警惕。

(聲明:倭國倭人特指二戰前的日本與二戰後不知反省的倭右,倭皇則指犯下反人類罪行卻逃脫了罪責的那位。日本鳩山前首相等則是有良知的日本人令人尊重,前任與現任日本天皇愛好和平亦令人尊重。)


1CN


日本人對中國借鑑的比較多,而且從古保留下來的也比較多,而中國經過近代的戰役以來,變化太大,很多優秀的文化都丟掉了,很多建築也被毀壞了,習俗也越來越簡了,而日本變化並沒有這麼大,保留下來的東西比較多


話史聊生


因為辜鴻銘是漢奸,為了配合jap奴化中國人,漢奸都是這麼說,汪精衛不也這麼說嘛?

jap根本沒有中華傳統的貞操觀念、孝道之心,連DNA排列與中國人都完全不同,哪來的什麼“jap才是真正的中國人”?辜鴻銘是真正的漢奸、真正的民族敗類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