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首詩,符合現在人們居家出不出的心情,賞析一下?

日照事


正月十五鬧元宵,

哪知今年靜悄悄;

都是新冠疫情險,

在家躺著做貢獻!

堅決服從國家安排,堅持就是勝利!!


九哥142371861


只要還有一粒米 ,不往人多地方擠。

只要還有一滴油,待在家裡不露頭。

只要還有一根蔥,不往菜市場裡衝。

只要還有一口氣 ,待在家裡守陣地。

我在家,我驕傲,我為祖國省口罩。

今日元宵節,願山河無恙,眾生皆安。 ​​​



一葉輕舟萬里行


要說居家在家不出門,我覺得最有氛圍的應該當屬白居易的這首《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在自己溫暖的屋子裡圍著火爐,火爐上架著一隻小酒壺在煮著香飄四溢的米酒。35好友,談天說地,縱古論今,釋放自己心中的情懷。在我們現在這個現代化的快餐社會,這樣的氛圍越來越少,依稀記得兒時爺爺的好友在冬天圍著小火爐喝茶談天就是這種氛圍,非常的溫馨,讓人安靜不浮躁。

我們現在每天睜眼就被生活的壓力所逼迫,去機械的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我們走的太快,忘了休息一下自己。生活不光是忙碌,還有溫情,還有閒靜。

現在我在大城市裡,每當自己心情煩躁的時候,總是回憶起圍著爺爺的小火爐聽那些老頭兒談論過去的事情,那種歷史的積澱在他們娓娓道來的話語裡匯成一股暖暖的心情紮根在自己的記憶裡。在他們的話語裡,我瞭解了自己的村子的來歷,自己姓氏的來歷,自己的先人們做過什麼,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這難道不也是一種傳承嗎?我們的文化正是在這種娓娓道來的故事裡,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下去,所以說城市裡的人們,現代社會的人們,請你們放慢自己的腳步,也跟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氛圍裡互動,讓你的親情和文化傳遞下去。


大連真山水盆景


大家好,我是零點拾韻,很高興回答題主的問題。

病疫肆虐,讓我想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全詩如下:


送瘟神(一)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送瘟神(二)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 創作背景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以《第一面紅旗——記江西餘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蟲病的經過》為題,報道了當地消滅血吸蟲病的消息。毛主席得知這一消息,激動不已。他以自己擅長的詩詞,欣然提筆,一氣呵成寫就這兩首豪邁詩篇。全詩系統了老人家赤城的憂民之心和愛民之心。在《送瘟神》後記中,毛主席寫道:“黨組織、科學家、人民群眾,三者結合起來,瘟神就只好走路了”,時隔六十多年,仍具有現實意義。

  • 賞析

第一首詩,詩人回顧了了瘟疫對中國過去帶來的嚴重災難。

首聯“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抒發了詩人的悲憤心情。泱泱大國、山清水秀,卻對小小瘟疫無可奈何,連蓋世名醫華佗也拿它沒辦法,寄寓詩人對百姓的憐愛之情;頷聯“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千村”“萬戶”描述災難波及地域廣、波及人數多,舊中國猶如地域!頸聯“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通過作者“坐地”“巡天” 的超凡想象道出百姓尋求消滅瘟疫的強烈吶喊。隨著地球轉動,人們尋遍長空,看盡星河。然而,日復一日,慘狀依舊,疫情依然,真是寒天不應喊地不靈!尾聯引出了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牛郎是勞動人民的化身,他要過問人民的疾苦,要問“瘟神”肆虐之“事”。作者的回答是:所有的悲歡離合都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成為歷史。全詩古今相融,天人合一,具有廣闊的時空領域和豐富的思想蘊含,結尾更是強有力地回擊了瘟神,並巧妙地過渡到第二首。

  • 第二首情緒激昂、語調高亢,描述了全民戰“役”的激烈景象

首聯是一幅意氣風發的畫面。神州大地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楊柳絛絛、春風拂面。“盡堯舜”,人民當家做主了。這句詩表達了毛主席對人民群眾的期待與歌頌,也表達了毛澤東內心深處的民本思想。頷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運用擬人手法,將自然景物賦予情感,懂人心、隨人意,人景交融一體。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象。頸聯歌頌了人民群眾改天換地的偉力。全國各地皆是銀鋤齊揮、鐵臂同搖,人民群眾的凌雲之志,山河為之動容。這是自力更生的進取意識,也是全民戰“役”的基礎所在。尾聯點出了全詩的主旨“瘟君欲何往”,正是前面的鋪墊和暗示,瘟疫的結局註定是“紙船明燭照天燒”。“照天燒”三字,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象徵中國人民不僅能消滅導致瘟疫的血吸蟲病,同時也能改變舊中國貧窮積弱的落後形象,也能掃除國內外一切害人蟲,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零點拾韻


你好,分享一首陶淵明的《雜詩》

原詩如下:

雜詩

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首先看前四句: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意思是人生在世,就如沒有根蒂的花草樹木,又如飄灑的微塵,且隨著世事的變換,我們也不斷地變化著,最終不再是自己原來的樣子。


這四句看起來似乎有些悲涼,卻又道出了生活的本質。生活中我們常常為得到而歡喜,為失去而痛苦,我們可能會追名逐利,甚至為此做了一些違背法律道德的事情,從而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我們總有各種痛苦和煩惱,似乎難以找到真正的快樂,就好像自己陷在沼澤地裡,越是掙扎沉得越快,永遠爬不出來。


如果仔細思量,便會發現沒有什麼可以永恆不變,哪怕是那些信誓旦旦說和我們永不分離的人,哪怕是目前所擁有的權力地位等等,都充滿了不確定性,都會有失去的時候。


如果能夠看清這個本質,就不再輕易而失去而痛苦,不再因為周遭的變故而煩惱,反而心境會更加豁達和通透。


再看中間四句: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意思大家生來都是兄弟,何必一定要骨肉之親呢?遇到開心的事情就要行樂,一起開懷暢飲。


看到這裡,我想到的是這次疫情中,全國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情感甚至比骨肉親情還要親,大家彼此牽掛,血濃於水,永不放棄。


當然,後面一句“斗酒聚比鄰”是現在不可有的,目前的情況不宜聚會,可是我們也可以在家裡好好渡過,做自己當下能做的事情,珍惜當下的每個瞬間,好好努力。


最後四句: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光一去便不再復返,一天也只有一個早晨,應該趁著現在好好努力,不斷前行,因為歲月從來都不等人。


這首詩歌是對命運的感嘆,又同時給我們帶來了陽光和希望,十分值得深思。



宅家心慌神不安

空氣缺氧兜沒錢

見人象似地下黨

只看眼神臉蒙面!

白天睡覺夜失眠

出門象是去做案

手套鞋套別留痕

若是有人立即散

手機電視網絡傳

陪伴解悶功非凡

盼望疫毒早消失

各就各位工作歡!


加減乘除39187


今天,讀一首十分符合我們當前生活狀態的詩。疫情至今仍然在肆虐,我們每日在家中緊閉大門,或坐在陽臺,曬曬太陽,讀讀書,或眺望一下遠方的景色,閒來無事對著花(窗花、瓶花)發會兒呆。在這個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老老實實待在家中,不要亂跑,就是在對國家做貢獻。這首詩是明代詩人李贄的《獨坐》。



獨 坐

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

暖風燻細草,涼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夢,朋來不憶家。

琴書猶未整,獨坐送殘霞。

——明代:李贄



解析

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

——意思是,如果有客人到訪,我就會很開心;如果沒有人來尋訪,我就只能獨自欣賞落花。

這裡引用了阮籍的典故。阮籍,魏晉著名狂人,有一個特殊的技能,那就是“能為青白眼”。“青眼”在這裡也具有一定的特殊含義。

李贄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學者。李贄性格狂悖,自視極高,行為狂放,憎惡分明。自己喜歡的人,熱情接待,尊為上賓;不喜歡的人,鄙夷唾棄,毫不吝嗇。就是這樣一個喜好分明的人,自稱“志在溫飽”“質本齊人”,大類阮籍。

知道了這些,我們多少可以理解“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背後的含義。雖然李贄的思想受到當時很多人的推崇,但是更多的是受到主流文人的攻擊,不被主流所納入。表面上李贄一時風光,背後卻是深沉的冷落。在短暫的“開青眼”的背後,也無怪乎他“無人問落花”了。

“有客”與“無人”相對應,落花代表了時光的流逝,美好事物的摧殘,這裡無不流露出一種遲暮傷感的情懷。

暖風燻細草,涼月照晴沙。

這兩句是詩人在獨坐時所見所感,是對美好事物的眷戀。暖暖的春風輕輕吹拂著剛萌發的青草,夜晚清涼的月亮靜靜照射著門前寬廣的沙灘。這是一副多麼美好靜謐的圖畫,詩人筆調輕柔,生怕打擾了這美好短暫的時光。“暖風”與“涼月”相對應,一為春,一似秋,詩人獨坐之間,時光已然流轉。可見,獨坐對於詩人來說是一年到頭的常態,是一個長時間的修行。一個“燻”字,盡顯溫柔,一個“照”字,冷而俊俏。沒錯,詩人雖然是思想激盪的先驅者,是號召民風改變的領旗人,他一方面過著瀟灑快意的生活,另一方面,內心也擁有一個祥和安寧的山水世界。

客久翻疑夢,朋來不憶家。

由於長年在外講學,客居的時間久了,讓他有一種像夢一樣不真實的感覺,只要有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前來拜訪,就能將遊子思家的情緒暫時拋到腦後。但是我們知道,詩人“有客開青眼”的日子還是比較少的,大部分的時間還是“無人問落花”,漫長的獨坐時間,不僅僅是在孤獨和寂寞中度過,也是在思鄉與戀家的情緒中慢慢地煎熬。

琴書猶未整,獨坐送殘霞。

一天又一天就在這樣閒暇的獨坐中渡過了。正準備收拾東西回去,一回頭,天邊璀璨的晚霞美輪美奐,如此迷人。可惜“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樣美好短暫的畫面無人分享,只有自己才能看到了。一天獨坐到晚,主人收琴書而歸,猶有嗟吁,詩到這裡也就自然而然地結束了,留給讀者的,同樣是無窮無盡的回味。


每天一首詩


《封不住的心思》

封在家裡的身子

成了床沙發椅子的常客

或躺或坐或靠無需與

時間商量 時間已失去知覺

無需給時分秒劃分界限

月與日與星期幾混為一談

身子周遭落滿寂靜

偶爾聽到思想的喧響

心思沒有收回翅膀

不停地飛來飛去

從屋子到工作場所往返不止

將空氣劃開合住合住又劃開

守家等於守法

情繫武漢匹夫之責

守在家如熬小米粥

但切莫把自己煮熟熬糊

(兩位網友頭像,謝謝您倆。)











根言木語


當前,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團結一致,抗擊疫情。根據官宣消息,山東省將一對一支援湖北黃岡市。截至目前,山東省已經有數百名醫護工作人員奔赴黃岡,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特將山東鄒城本地文化名人董偉先生近期的一首詩作摘錄如下,記錄山東與湖北黃岡的歷史淵源。在家不出門賞析詩詞,也是很好的選擇。

《黃岡!我們恨不能把家給你 》

作者\\董偉

黃岡 齊魯沒有忘記你

兩千年前你帶著邾婁的血脈

從魯國進行了長途的遷徙

你延續了鄒魯文化

演繹了化瀟湘為洙泗

荊楚為鄒魯的神曲

千百年來

你 樸而不陋 彬彬有禮

聖賢輩出,名聲鵲起。

黃岡 你是齊魯的“飛地”

你帶著“鄒魯遺風”散發著“荊衡秀氣”

山水清遠 土風厚善 知仁好義

人移地不改

仍稱“邾國”還是齊魯的脾氣

千百年來我們南北遙離

文脈是我們的維繫

我們同根同源

是割不斷的連理

黃岡 你是齊魯的兄弟

哪怕你遠隔千里

我們仍然共患難 同呼吸

疫情當前我們怎能忘你

兄弟有難我們不遺餘力

齊國的慷慨 魯國的仗義

我們恨不能把家給你

歷史淵源:湖北黃岡與我們山東濟寧鄒城在歷史上就有淵源,公元前255年,楚國軍隊北臨魯國,將魯國附屬國邾國君民遷入黃州,並在長江之濱修築邾城進行安置。自此,黃岡大地來了第一批北方的遠親——邾國移民,黃州有了邾城的城市名號,黃岡文化開始注入齊魯大地先進的文化血液。

伏羲後裔須句滅國後遷皂市;邾國滅國後遷黃岡;兩漢時劉表坐荊州,王粲、王凱、滿寵等名士投奔;王叔和16歲隨族叔去荊州,後葬黃岡,其出生地在山東省鄒城市郭裡鎮獨山村。

賞析:這首詩,既描述了歷史上山東與湖北、鄒城與黃岡在文化血脈上是同宗同族、同根同源的同胞兄弟,又抒發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情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確,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山東人民傾囊相助,湖北缺什麼,山東就支援什麼,絕不含糊。這讓我們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感受到了兄弟般的團結與友誼,更增添了戰勝病毒的決心和信心。相信,我們最終一定能戰勝病毒。嚴冬終將過去,春天還會遠嗎?


尼山布衣


新冠病毒正猖獗,

恣意南北未停息。

年節街巷門戶閉,

何時能開未有期。

人生得意須守序,

招惹異類害自己。

狂妄不羈氓放縱,

牽連無辜傷天理。

黎民百姓安居業,

飛來橫禍忒憋屈。

衣食住行皆受限,

忐忑不安難坐立。

不知何時疫情消,

出門踏青呼清氣。

不識春暖冰消融,

紫燕穿飛楊柳絮。

不甘身困閒庭裡,

錯失百花釀香蜜。

不願月圓人不圓,

難享天倫疏親戚。

唯願疫情絕,

唯願家安逸,

唯願人心善,

萬物不相欺。

祈禱雷火滅瘟疫,

歲月靜好更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