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到底是哪裡人?

Hsjjn


楊貴妃就是楊玉環,她出生於四川成都,他的祖籍是山西永濟人。她得到了唐玄宗的萬般寵幸,最後卻也是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

楊玉環的祖上楊順徒是山西人,高祖楊汪是隋朝的吏部尚書,唐代初年的時候被李世民殺害,父親楊玄琰事蜀州司戶。楊玉環因為父親任職的原因,在四川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但是她十歲左右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她被寄養在自己的叔叔家裡,他的叔叔在河南當官,所以她十歲就遷到了洛陽。

楊玉環自小精通音律,喜好歌舞,美麗非常。17歲的時候,她嫁給了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楊玉環的美貌和溫婉不僅贏得了壽王的百般寵愛,也博得了唐玄宗和壽王母親武惠妃的歡心。武惠妃為玄宗最寵愛的妃子,她經常把楊玉環招入宮做伴。

武惠妃病逝後,唐玄宗十分傷心,極度空虛。這時候唐朝有名的大宦官高力士提醒,讓唐玄宗想起了兒媳婦楊玉環。唐玄宗不顧禮教,違背常倫,決定將兒媳佔為己有,於是他以做女道士為名將楊玉環召入宮中,後來又封為貴妃。從此楊家得勢。安史之亂時,楊貴妃楊國忠兄妹被唐玄宗賜死於馬嵬坡。


紅雨說歷史


楊貴妃(719-756),即楊玉環,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開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於蜀州(今四川崇州)。開元二十三年(735),17歲的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壽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天寶四載(745),27歲的楊玉環被李隆基冊為貴妃,距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整十年。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四日,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譁變,38歲的楊貴妃被縊死,香消玉散。

到底是哪裡人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但是就廣西容縣人的幾點反駁可以參考一下。

一:廣西容縣有一塊當地人自認為唐代的石碑,記述著唐天寶四年四門助教許子真所寫的《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並說這是楊貴妃事蹟最早的記載。

  反駁:天寶十五載(756年)才有的安史之亂,不知許子真是怎樣提前11年,在天寶四年就預知了楊貴妃的遭遇。從全國範圍來看,有關於這個許子真的記載,除了容縣以外,是完全沒有,可見其一點名氣都沒有,或者這個人其實就是當地人虛構出來的。而容縣把許子真的地位捧的很高,事實上一個小小是四門助教只不過是高等學校教員老師中職稱低於講師的一種初級職稱。因此,此碑文完全無任何權威性。

二:楊妃容州碑記,碑文不長:“楊妃,容州楊沖人也。離城一十里。小名玉娘,父維,母葉氏”。

  反駁:正史《舊唐書》與野史《楊太真外傳》等均指明楊玉環的父親名叫楊玄琰,而不是什麼楊維。

  反駁:楊貴妃精通音律舞蹈,所受到的優越教育與容縣當時閉塞落後的條件是極其不吻合的。

三: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她就是容縣人。

  反駁:以唐朝當時的國力,幾乎整個亞洲的藩屬國都會向唐朝進貢,隋唐大運河通南達北、一日千里,皇宮裡的妃嬪什麼山珍海味都可以吃到。楊玉環喜歡吃哪裡的特產並不代表她就是哪裡人,很多我國人都喜歡吃洋快餐。

漏洞四:容縣石碑碑文:開元二十四年,明皇詔入內,號太真。

  反駁:《舊唐書》等正史均記載楊玉環於天寶四年為貴妃。

大家理性討論,勿相互謾罵。


Hsjjn


從查閱歷史資料上看,楊貴妃是山西人。史書上記載,“楊玉環(719——756),號太真,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人,蜀州司戶楊玄琰的女兒。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

永濟市在山西省的西南部,運城市所轄,地理位置優越。古代的時候被稱為蒲坂,傳說中舜的都城。 歷史很悠久,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旅遊資源豐富。在永濟市有著楊貴妃的故居,位於永濟市首陽鄉獨頭村東向100米處,楊貴妃生長於此。佔地面積上百畝。楊貴妃故里,是一座類似城堡式又有中國古代建築特點的院落,總的是仿照唐朝的建築風格。依山而建,南北走向,甚至可以看到黃河。主要有堡門、下院、中院、上院、西花園、貴妃池,等幾個區域。

因為山西永濟貴妃故里,建築風格的獨特,每年慕名到永濟來參觀遊玩的人很多。永濟的楊貴妃故里很值得遊玩,北方的雄壯瑰麗與楊貴妃的優雅婉約形成了鮮明對比。


太原看點


楊貴妃是山西人。

為什麼?

從下文《被毀了藏寶圖的寶藏》文章裡的郎中後人口口相傳得知的。

楊貴妃沒有在馬嵬坡,也是從郎中後人口口相傳得知的,詳情請看下文《楊貴妃到底在馬嵬坡死了沒有?》

被毀了藏寶圖的寶藏

原創 2017-10-13 十年一劍XYF 公眾號:第八感覺

提起藏寶圖,大家很容易聯想到海盜把寶藏藏在某個地方,然後繪製一張圖,為了怕誰貪心偷偷運走,把圖紙分成幾份,讓最信任的幾個人保管,要找到寶藏,必須把這幾份圖紙湊齊,按圖才能找到。

今天給大家講的這個寶藏故事是祖祖輩輩口頭相傳下來的:相傳唐玄宗年代,有一家大戶人家,門口總栓四匹紅馬,這四匹馬,個頭、年紀一般大,毛色血紅血紅的,沒有一根雜毛,人稱:“四紅家”,由此可見這家的實力,這就是寶藏的來源,他家怎麼有這麼多錢?聽我慢慢道來,這家人家是醫學世家,用當時的話講就是郎中,這個郎中有幾手絕活,最絕的有三手:

一是看囫(莫名其妙長出來一個硬塊),剛長出的硬塊,前三天有效,晚上把秤砣在石頭上磨一磨,對著天空,口中唸唸有詞,用秤砣在硬塊上轉圈,連續兩三天,不用吃藥,就會完全消失,永不復發。

二是讓禿頭能長出頭髮,配幾副藥,然後用當地龍口之水調和之後洗頭,不久,不但長出秀髮,而且讓皮膚也更白更嫩。

三是能治黃疸肝炎,用瓜騰和幾味中藥,曬乾,碾成粉末,用紙捲成管子,沾點藥,對著患者的鼻子吹進去,然後患者一直從鼻子裡流黃水,每天都吹,直到患者鼻子裡不流黃水為止,病就好了,且不復發。

有人就會說,一個郎中說家境殷實還可以,談不上寶藏,沒錯,如果光憑藉看病賺錢,達到小康生活是可以的,想大富大貴,可謂是天方夜譚。

為什麼給大家著重介紹他有三個壓箱底的絕活,原因就在於此。

說起貴妃池,大家馬上想到西安臨潼海棠湯,這是楊貴妃後來成貴妃後洗澡的地方,我這裡說的是她小時候洗頭的地方。

為什麼非要說她小時候洗頭的事?

因為這裡有一個民間傳說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楊玉環小時候沒長頭髮,是個禿頭,雖然長得也很漂亮,但總覺得美中不足,缺點什麼,當然是頭髮,於是去看郎中,郎中給她配了幾幅藥並且告訴她,用村莊旁邊的小溪之水調和之後洗頭(這水出自龍頭山的龍口之中,換句話說,就是神水,包治百病)於是,楊玉環每天一大早就到小溪邊配藥洗頭,果然沒過多久,就長出了頭髮,皮膚也如凝脂,人更嫵媚,更迷人了。

難怪能把外出郊遊的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迷得神魂顛倒,召回府為妃,從此,青雲直上,最後成為唐玄宗的貴妃。

當地人為了紀念這段歷史,這個村莊改名禿頭村,村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楊貴妃是個知恩圖報的人,讓他哥楊國忠分幾次給郎中金銀財寶(包括三顆夜明珠、珍珠、瑪瑙、翡翠等等),三顆夜明珠不是全給郎中的。

只有一顆是給郎中的。

另外兩顆我給大家再講講:

按照貴妃的要求,在她洗頭的地方建了一個巨大的龍頭(也不知是原來就有還是順山鑿成的或是在外地做好,拉過來安裝的,這無從考證,總之這邊有一個巨大的龍頭,現在七十多歲的人還能記得具體地址,因為這代人小時候還在龍頭上面玩過,從那以後龍頭被黃河裡的泥沙埋在地下面),泉水最後從龍口裡流出來,方便人們接水。

第二顆夜明珠就在這個巨大的龍頭裡面。

第三顆放到二賢廟。

接著咱們再說說二賢廟的故事,二賢指的是伯夷叔齊,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流傳的一個傳說:商朝時代有個國家,這個國家有三個皇子,國王對老三(叔齊)喜愛有加,想讓叔齊繼承皇位,叔齊說:“我是老三,按照常禮,長子應該繼承皇位”;老大(伯夷)說:“父皇的遺願是讓叔齊繼承皇位,應按照父皇的遺願來”,就這樣,兄弟兩個互相謙讓起來,伯夷想:我如果離家出走後,叔齊不就當繼承皇位了嗎。於是,伯夷晚上趁著月色偷偷的從前門離家出走;無巧不成書,叔齊也是這麼想的,叔齊晚上也趁著月色從後門離家出走了。後來他們在首陽這裡遇到了,還是互相謙讓,都不願回去繼承皇位,於是一起過流亡生活。由於人們找不到伯夷、叔齊,只好立了老二繼承了皇位。後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經過這裡,他倆攔住大軍說:“臣伐君,不仁也?”武王的衛兵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子牙說:“此義也。”就把他倆扶到路邊,大軍走了。再後來,武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齊認為他倆是商朝人臣,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他們就在首陽山上採露蔥吃(露蔥也是大蔥的一種)。後來把首陽山上的露蔥吃光了(現在如果你到首陽山,這裡找不到一根露蔥,出來首陽山,周邊都有露蔥)。正好有一頭鹿經過此地,看到他倆可憐,就讓他倆吃自己的奶(鹿奶),冬天,突下大雪,鹿出去覓食,迷了路,回不來,他倆就餓死在首陽山上。此時,來了兩股旋風,圍繞他倆的屍體,捲起了兩個大土墩(後來人說是他倆的墳墓),後人就這墳墓前修建了廟宇,取名二賢廟。

由於楊貴妃的父親很崇拜伯夷叔齊,楊貴妃讓郎中重修廟宇,廟前豎碑(第三顆夜明珠就藏在碑裡,晚上在河西都能看到,古時河東是山西,河西是陝西,黃河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夜明珠就像導航塔,為在黃河灘上辛勤勞作晚歸的人們指明回家的方向。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打到這裡,把碑拆了,夜明珠不知去向。

唐玄宗時,廟前兩側各種了棵柏樹。

新中國成立時,這兩顆樹已經很大很老了,當地人給這兩棵樹起了名字:

一顆叫死不了。

另一棵叫離不了。

為什麼這麼叫?

那棵死不了,每年夏天都枯死了,但第二年又能發出新芽;

另一棵離不了,被砍掉賣到了河西,第二天又看見它回來了,還長在原來的地方。

十幾年前,聽說盜墓賊把墓挖了個洞,不知有沒有盜走文物。

話再說回來,當時郎中修廟宇時,在廟的內牆壁上刻了一條歪歪扭扭的龍,龍口外面是一顆珠子,大家都以為這是寓意龍在戲珠(因為這裡的山叫龍頭山,溝叫龍頭溝)。

其實畫的這條龍就藏寶的路線圖。

藏的什麼寶藏呢?

當然是郎中的寶藏(具體說是楊貴妃給郎中的那些寶貝)。

郎中為什麼這麼做?

一是怕被偷

二是怕戰亂被搶

三是想給子孫後代留點家產。

果不出郎中所料,下面關於亮彪(就是小夥子在大冷的冬天只穿個短褲,背上冰塊,敲鑼打鼓)的故事就是戰亂引起的:

民間有很多傳說,今天我就為大家講述一個亮彪的傳說故事,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就是每年初六到十五,有個村落就會敲鑼打鼓鬧熱鬧,小夥子們在大冷天靠喝幾口白酒抵禦寒冷,進行亮彪(只穿個短褲,背上冰塊,敲鑼打鼓),用當地人的話說這些小夥子是二桿子(這是個貶義詞,大概意思是不懂事),這個村總共17個隊(相當於城裡的小區),基本上是三個隊組成一個社,進行才藝表演、比賽,當然,亮彪是這裡面的重頭戲,鄰村的人都會過來看熱鬧。

說起亮彪,還真有一個民間故事,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哪個朝代,記不起來了,話說義軍(起義的軍隊)攻打到這個村落,守城的主帥知道打不過義軍,只能死守,等待援兵,但義軍勢如破竹,不可阻擋,怎麼辦,怎麼辦,守城主帥把火攻反過來用(一般是攻城的用火攻,這裡是用火防禦),就是在城牆一週佈置柴草等可燃物,點起火,再從城上不斷扔可燃物下來,保持大火不滅,義軍雖然作戰勇猛,但面對大火也無可奈何,義軍的首領著急萬分,沒想到小小的一個村落,擋住了義軍前進的步伐,義軍的軍師考察周圍的地形,發現黃河邊上的水全結了冰,頓時有了注意,讓義軍的士兵每人提塊冰,扔到火裡,這樣不但滅了火,而且沒有被化的冰,凍在一起,形成斜坡,上面再撒上黃土(防止腳下滑),義軍順著冰斜坡衝進城裡,活捉守城主帥,為了紀念這段歷史,於是就有了亮彪這個風俗。

話再說回來,郎中把二賢廟牆壁上龍的寓意寫在絲綢上,作為傳家寶。

到了民國時代,也不知道是郎中的第幾代傳人,在自家宅基地上重新蓋房子時,在牆壁上留了好幾處空洞:

裡面有放黃金的;

有放珍珠的;

有放袁大頭的;

更重要的是有一個洞放了傳家寶。

然後把洞口封住,怕忘記,在洞口上安裝了釘子,釘子帽越大,表示裡面物品價值越小,也就是說讓好的東西不容易讓人發覺。

文化大革命時,為破四舊,把廟拆了,也就是說藏寶路線圖沒有了。

再後來,這個傳家寶的秘密才公佈於世。寶藏到現在沒有找到,也許在等有緣之人。

下篇要講楊貴妃到底在馬嵬坡死了沒有?

楊貴妃到底在馬嵬坡死了沒有?

原創 2017-10-21 十年一劍XYF 第八感覺
楊貴妃在馬嵬坡死了沒有?現有幾種說法,下面一 一列舉,最後告訴你答案:

說法一:死於馬嵬坡。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譁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新唐書》中的記載與《舊唐書》大致相同,由此可見,楊貴妃確實死於馬嵬坡。後人傳說貴妃沒死,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說法二:死於佛堂。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鑑·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 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 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楊貴妃自縊死於佛堂中。陳玄禮及禁衛軍的將官看著這個過程,確認楊貴妃已死後,再出來跟禁衛軍士兵解釋,過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歸隊。

說法三:死於亂軍之中。

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 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託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豔”;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說法四:逃亡到日本。

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

說法五:楊貴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

比如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裡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裡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裡兒中”才傳得此說。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悽惋,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舊唐書·卷五十一楊貴妃傳》

一時眾說紛紜,到底孰是孰非,大家覺得都有的道理,但又有欠妥。

為什麼呢?

這些都是當時的文人或後人根據道聽途說寫的詩句,不要說古代消息那麼閉塞,就是現在發生什麼事,都有好多版本和說法,大家說是不是?

更重要的不是當事人(陳玄禮或高力士)留下來的文字記載,所以都不靠譜。

那麼,大家就會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這和那個郎中後代口口相傳的故事有關。

哪個郎中?

就是之前寫的文章《被毀了藏寶圖的寶藏》裡的那個郎中。有興趣看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到公眾號“第八感覺”中瀏覽。

大概是這樣描述的:

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叛軍勢如破竹,郎中擔心楊貴妃會被叛軍所殺,根據古書記載,配製了一種假死的藥,派人送給楊國忠轉交楊貴妃,在信裡面寫清楚用法和時效。

沒想到在馬嵬坡給用上了,楊貴妃當時被賜白綾一條,但要求留個全屍,得到默許後,自縊在佛堂的梨樹下,陳玄禮及禁衛軍的將官看著這個過程,確認楊貴妃已死後(由於藥效的作用,和真的死了一樣,當然陳玄禮他們不知道),再出來跟禁衛軍士兵解釋,過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歸隊。

這時郎中一夥人把楊貴妃救走。

隨著安史之亂的平息,楊貴妃知道唐玄宗會回來找她,也就是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便和郎中商量,一走了之,怕節外生枝,以陳玄禮部隊的名義護送南行,最後到達日本。

這才有了以上幾種版本的說法。

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假如是陳玄禮和高力士合謀放走楊貴妃,這時可是他們倆立功的好機會,大家說是不是?

不管怎麼樣,楊貴妃當時沒死,是個好的結局,大家懸著的心都放回來吧,如認為是事實,請告知你的親朋好友及周圍的人。


十年一劍XYF


全國無數個所謂的楊貴妃家鄉,考證為廣西容縣籍的依據較為充分,其中最具權威的根據是《全唐文》許子真所寫《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碑記中稱:“楊妃,容州楊沖人也,離城一十里,小名玉娘……”唐時的容州楊衝,即現今廣西容縣十里鄉楊外村。以此同時,高力士也是廣東人,他與楊貴妃都是廣府人,也是說粵語的,唐朝時廣東人與唐王溝通沒有困難。


春色何人送的來


先說結論,楊貴妃的父親和之上幾代人都是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按現代意義的籍貫,可以說楊貴妃是山西人。楊貴妃生於四川,幼年在四川度過,10歲左右後寄養在洛陽的叔父家,後來成為壽王妃再之後成為李隆基妃嬪之後,則生活在長安。另外按照隋唐時代的社會風氣,楊貴妃和楊家人都會自我認同為弘農華陰人。

(楊貴妃)

楊貴妃的曾祖父是隋朝高官楊汪,楊汪的曾祖楊順時,這一脈從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遷居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楊汪後來參加王世充政權,成為其中重要人物,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將楊汪斬首。

到楊貴妃的父親楊玄琰時,已經在蒲州永樂連續生活好多代,按現代定義,毫無疑問可以楊貴妃可以算山西人。

但按照隋唐時人們的心理認同,楊貴妃和楊家人多半會自稱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

弘農楊氏是魏晉南北朝隋唐時的頂級士族之一,弘農華陰則是弘農楊氏的發源地。弘農楊氏在三國時代就是頂級士族了,袁紹袁術所在的汝南袁氏一族四世三公,富貴無比,為大家所熟悉。而弘農楊氏在當時同樣是四世三公,和汝南袁氏一樣是頂級士族,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三國時比較知名的弘農楊氏人物,有楊修其父親楊彪。

隋朝楊家皇室也自稱是弘農楊氏來提高自己家族威望,就像後來唐朝的李家皇室自稱是隴西李氏一樣。當然這兩家的自稱其實在當時人心中並不怎麼被認可。

楊貴妃一家可以算譜系很清楚的弘農楊氏一族,雖然到其父親這代這一支算比較沒落了。楊貴妃和其家人的自我認同,肯定是自己是弘農楊氏一族,弘農華陰是自己的家鄉。

和楊貴妃同時代的杜甫,一樣出身於京兆杜氏比較沒落的支系,也早就幾代人和京兆杜氏的發源地長安杜陵早無關係了。但杜甫也自號杜陵葉老,認同長安杜陵是自己家鄉。


仁勇校尉



楊玉環(公元719年-公元756年),《新唐書》載,唐玄宗“十月甲子,幸溫泉宮。以壽王妃楊氏為道士,號太真”。楊貴妃其人,貌美如花,通音律,尤善歌舞,是歷代后妃中少見的音樂家、舞蹈家。後世尊其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楊貴妃到底是哪裡人,山西、四川、廣西,眾說紛紜,我們結合史料記載來扒一扒。

關於楊貴妃的籍貫,歷來主要有五種說法,即虢州閿鄉(今河南靈寶)、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說、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說、蜀州(今四川成都)和容州(今廣西容縣)說,持這些說法的人不在少數,不過大家都沒有拿出決定性的證據來使其他人信服,也就難免爭論不休。

其實之所以有這麼多的“可能”存在,還是因為這是一個世系,或者說是人,應該說,這些說法其實都有一定的道理:一個家庭或家族有其淵源,他們會在很多地方留下了痕跡,後人拿著這些痕跡來說他們的淵源,還是有些不妥。

一個人的祖父生活在一座城市,其父親長大後生活在另一座城市,他成年後又生活在另外一座城市,那這三座城,哪個是他的家鄉呢?我們考證的時候,查得遠一點,就是祖父那座城市,如果受到很嚴苛的條件限制,可能就只查到父親那座城市——那麼,祖父的祖父的那座城呢?又該怎麼算?“……是哪裡人”這個概念太過於寬泛,也受限於考證者本身的認知,同時也被人們對“家鄉”概念的認知所限。

楊貴妃出身於官宦世家,其曾祖父楊汪,是為隋朝上柱國、吏部尚書,父楊玄琰曾任蜀州司戶。據《容縣誌》載,“世傳唐太真故里,有井曰楊妃井,久已湮塞,鄉人為立楊妃廟焉”,楊妃廟曾屢遭毀壞。楊貴妃少年時其父去世,遂由其洛陽三叔楊璬收養,後遷往永樂(今山西永濟境內),所以說,楊貴妃曾在多地留下居住過的痕跡,被人以訛傳訛也是有的。

與楊貴妃同時代的許子真曾撰寫《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載有“楊妃,容州楊沖人也,離城一十里,小名玉娘。……開元二十四年,明皇詔入內,號太真,大被寵遇。天寶間冊為貴妃”,這文章被收錄在《永樂大典》、《全唐文》之中。許子真,曾為四門助教,是當時國子監裡面的人物,也算得上是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所以他的這篇文章被一些人視為容州普寧說佐證。不過此事實有待商榷,這篇文章究竟時是否許子真所寫,也是不確定的,最明顯的一點,按資料記載,許子真作此文後十一年才有了安史之亂,按時興的說法,他許子真難道是穿越的人物,這才能未卜先知?

當然,楊貴妃肯定是在容州生活過的,不是有那麼一句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她有吃荔枝的習慣,甚至不惜搞出“八百里加急”的“配置”,而按當時的生產條件,四川、西安自然是不長荔枝的。


煮酒君談史


楊玉環作為話題人物,她似乎生來就有些謎團是讓人解不開的,比如她的籍貫。關於楊玉環的籍貫有很多種說法,主要有華陰縣說、永樂縣說、容州說、蜀州說、閔鄉縣說等。蜀州說是因為楊玉環的父親楊玄琰曾任蜀地小官,蜀州可能是楊玉環的出生地,但說是其籍貫則不可信。華陰縣說是因為其祖上是隋朝名臣楊汪,按《隋書·楊汪傳》記載,楊汪本是弘農華陰人,在其曾祖父楊順的時候就舉家徙居河東了。永樂縣說是出自《新唐書·楊貴妃傳》:“徙籍蒲州,遂為永樂人。”其實這和《隋書》的記載不矛盾,因為蒲州在隋代屬河東郡,永樂本就是蒲州下屬的一個縣,故而,楊玉環出身論門第出自弘農楊氏,但非要說她是蒲州永樂人也未嘗不可。容州說,其根據是《全唐文·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碑文不長,載:“楊妃,容州楊沖人也。離城一十里。小名玉娘,父維,母葉氏。”根據《舊唐書》、《楊太真外傳》等的記載,楊貴妃父為楊玄琰,並不是此處說的“維”,所以此記載不可信,且《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經考證是後世偽作,就更不值得采信了。閔鄉縣說是因為楊玉環父親、祖父、高祖父及六世祖等均記載是虢州閿鄉人,如果楊玉環父親確實是楊玄琰,那麼這是有關楊玉環身世最為準確的記載。

無論楊玉環籍貫何處,但她的童年是在蜀地度過的理應無疑。

在蜀地的童年,玉環是如何度過的呢?宋人樂史著《楊太真外傳》裡有一則故事,說玉環小時候很調皮,曾因貪玩不小心誤墜入一個大水池裡,後來人們就叫這個池子為“落妃池”。顯然這個故事僅是一個民間附會的傳說。


柳氏異聞錄


關於楊貴妃到底哪裡人?其籍貫存在爭議,主要五種說法訁虢州閿鄉(今河南靈寶),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說,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說,蜀州(今四Ⅲ成都丿,容州(今廣西容縣)說。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楊王環(公元7l9年-公元756年);號太真。資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徑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在嵬驛死於亂軍之中,香消玉殞。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往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形容她“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白的《清平調》則說她“雲想衣裳花想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奇石怪松


楊玉環(公元719年-公元756年):號太真。[1] 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籍貫存在爭議,主要有五種說法:虢州閿鄉(今河南靈寶)[2-3] 、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說、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說、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廣西容縣)說。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楊貴妃故鄉有三個說法,一說廣西容縣,一說陝西華陰,還有一說山西蒲州。據元、清版本《容縣誌》記載:“世傳唐太真故里,有井曰楊妃井,久已湮塞,鄉人為立楊妃廟焉。”這就是楊妃廟的由來,它曾被摧毀,只餘下一個遺址,後來又多次得到修復,而來訪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四川崇州)司戶,叔父楊玄璬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璬家。後來又遷往永樂(山西永濟)。所以問楊貴妃是哪裡人,有說陝西華陰,廣西容縣的,有說四川的,有說山西永樂的,莫衷一是。

《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記錄了楊玉環傳奇的一生。碑文是與楊貴妃同生長在唐朝天寶年間(約公元734年-755年)的四門助教(四門指四門大學,是唐朝最高學府太學的組成部分,四門助教相當於今天北京大學的教授)許子真撰寫的,曾經立於容城東一百二十步,並收錄於皇家編寫的《永樂大典》、《全唐文》等史書。《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記載有“楊妃,容州楊沖人也,離城一十里,小名玉娘。-------開元二十四年,明皇詔入內,號太真,大被寵遇。天寶間冊為貴妃。”這是當前史學家能夠找到的最貼近楊玉環時代的人所寫的官方文章了。因為唐朝的容州是嶺南的大州,管轄包括今天原越南、海南、廣東一部分在內的十四個州六十多個縣。而今天的容縣在當時稱為“普寧縣”,所以這個碑名叫“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儘管關於楊貴妃的生地全國有多種版本,但最能讓人信服的目前還是這個《全唐文》裡的楊妃碑記。此外,楊貴妃的一個食性愛好——好食荔枝也可以說明這一點——一個人去家鄉千里萬里仍想著“八百里加急”送來荔枝,這自然是小時候就養成的嗜好了。而在當時的氣候環境,四川和西安顯然是不可能長有荔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