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報殺父之仇,他把仇人的骨灰沖水喝

孝道,是中華民族5000年曆史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之一,也是中華兒女最為美好,也最應為之驕傲的傳統美德。而說到對父親盡孝道,下面這句話想必無人不知: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這句中國小孩子都知道的古訓出自儒家的《禮記》。《禮記》作為儒家的禮儀典範章程,上面詳細規定了各種古代封建社會的復仇原則。

為報殺父之仇,他把仇人的骨灰沖水喝

《曲禮上》篇中寫道:“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

意為:父仇,不共戴天;殺兄弟之仇,則要隨身攜帶兵器,見到仇人徑直殺掉,不須再回家取兵器;殺朋友之仇,不能跟仇人共處一個國家之內。

從而漸漸演變成的“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所包含的“血親復仇”思想,是中國人自古相傳的孝道基準之一,也是後來成為中國政治行為和社會生活的重要準則。

最早的典故便有:伍子胥當年為報父仇,率領吳軍攻入楚國都城,將楚平王的屍體從墳墓裡挖出來,鞭屍三百,這一行為在現在看來殘暴可怕,但得到了當時封建社會人們的理解和接受。

而今天我們說的這個為父報仇的孝子,出於殺父之仇的滿心怨恨,竟不僅將仇人挖墳鞭屍,甚至還喝下了敵人的骨灰,這就是隋朝驍勇善戰的先鋒將領,王頒。

為報殺父之仇,他把仇人的骨灰沖水喝

父親被戰友背叛反殺

王頒,字景彥,太原祁縣人。王家乃是武將世家,他的祖父王神念曾為梁左衛將軍。而王頒的父親,乃是梁太尉,王僧辯。王頒是家中次子,從小灑脫,不拘束,有文才武略。

他的父親,王僧辯,也十分有武將之才,年紀輕輕便出任梁湘東王蕭繹的左常侍。以後,隨著湘東王職位的調動,先後任過湘東王府行參軍、中兵參軍、府司馬等職,又代替柳仲禮為竟陵太守,號雄信將軍。

之後的梁政變不斷,戰爭連連。而在交戰中,王僧辯充分發揮了其指揮才能,率大軍攻池掠地,一路高歌挺進。終於戰爭結束,在梁元帝登基之後,朝堂卻仍然十分動盪,沒多久梁元帝被奸臣殺害。

王僧辯與陳霸先協力合作,兩人政見相同,結為同盟;卻不知,日後正是陳霸先反手殺害了他。

在建康擁立梁元帝子蕭方智為帝,是為梁敬帝。

為報殺父之仇,他把仇人的骨灰沖水喝

而此時北齊利用大梁政治混亂的情況,謀求通過扶植傀儡皇帝,使梁國成為附屬國。王僧辯在北齊大軍壓境的要挾下,只得退而求其次,同意蕭淵明為帝,要求立蕭方智為太子。

為報殺父之仇,他把仇人的骨灰沖水喝

王僧辯擁立蕭淵明為帝的行為,耽誤了隊友陳霸先的奪權大計。

承聖四年,陳霸先偷襲並俘獲王僧辯之後上表朝廷,說王僧辯陰謀篡逆。

之後陳霸先先是廢黜蕭淵明,改立蕭方智為帝,派人通報北齊,仍然請求向北齊稱臣,永遠當北齊的附屬國。此後,陳霸先的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徹底掌握了南朝梁的實權。

最終,王僧辯被殺於紹泰元年九月。

為報殺父之仇,他把仇人的骨灰沖水喝

殺父之仇,沒齒難忘,三十年後大仇得報

王僧辯死後,王僧辯舊部起兵報仇,但遭到鎮壓而失敗。此時,王頒年紀尚輕,雖號慟而絕卻束手無策,但他立志為父報仇。

自此,王頒苦下功夫磨練自己,隋文帝楊堅篡北周以後,王頒率軍平定蠻族,並因功加封開府及蛇丘縣公。之後,他又獻平陳之策,因此愈發得隋文帝的賞識。

隋大舉伐陳,王頒自請從軍,並率徒附數百人,與韓擒虎的先鋒部隊,一起夜渡長江,與陳軍進行拼死搏鬥。

為報殺父之仇,他把仇人的骨灰沖水喝

隋朝滅陳之後,王頒秘密的發出邀請,渴望見到那些曾經在三十多年前,為他父親報仇未遂的士卒們。於是,有千餘名老人從四面八方趕來,與王頒相見而哭。

其間,有壯士問王頒:“你從軍滅陳,大功已成,卻哭的如此悲傷,是因為沒有親自手刃陳霸先吧。”

於是眾人馬不停蹄地連夜掘開陳霸先的陵墓,挖出陳霸先屍體,鞭屍後挫骨揚灰,把骨灰放進水裡,一飲而盡。

王頒自知擅自行動不妥,為不牽連父親舊部,他自縛到晉王楊廣那裡請罪。楊廣把王頒的事蹟彙報給皇帝楊堅,楊堅念其忠孝,赦免了他。

此後,王頒先後歷任代州刺史、齊州刺史,為官時有很多惠及百姓的政策。

去世時,時年五十二歲,被列入了《隋書·孝義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