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挖水渠時挖出古墓群,出土一把青銅劍,專家研究後:這不可能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湖北省江陵地區連著兩年遇到乾旱,當地農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響。於是,政府決定從荊門漳河修築一條水渠,引水灌溉江陵地區的一部分農田。1965年底,水渠已經延伸到紀南城西北7千米處時,施工隊發現這裡的土層與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它土質疏鬆,似乎曾被人挖過。會不會地下有古墓?施工隊將這一消息告知給了考古專家。

工人挖水渠時挖出古墓群,出土一把青銅劍,專家研究後:這不可能

專家聞訊趕來,經過勘測,發現地下埋藏著古墓,還不止一座,初步預估有50多座,這便是後來的望山楚墓。專家在其中一座古墓裡,發現了一把裝在漆木劍鞘內的青銅劍。專家將劍帶回去研究,想知道其主人是誰。

工人挖水渠時挖出古墓群,出土一把青銅劍,專家研究後:這不可能

經過測量,這把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劍身修長,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有藍色玻璃鑲嵌,背面則鑲嵌著綠松石,劍正面還刻著銘文“越王鳩(勾)淺(踐)自作用劍”。所以,這把劍的主人是越王勾踐,故專家將這劍稱為“春秋越王勾踐劍”。

工人挖水渠時挖出古墓群,出土一把青銅劍,專家研究後:這不可能

既然這劍是春秋時期的產物,為何它歷經千年,都未生鏽?為了解開這個謎題,專家利用現代技術,把劍放在X光下照射,想研究其成分。檢測的結果讓專家大呼:“這不可能!”因為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為銅,夾雜著很少的鉛和錫。由於劍處在相對密閉的環境中,無法跟空氣中的水蒸氣、氧氣等接觸,所以它千年不腐。

最重要的是,劍身和劍柄竟然是分開鍛造的,也就是說劍身和劍柄先是兩部分,各自鍛造完成後,工匠再用特殊的手段合成。然而,古代並沒有關於合成鍛造技術的記載。這意味著,我國古代的鍛造工藝,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越王勾踐劍的鍛造技術,讓專家對春秋時期的鍛造技術有了新的認識,它體現了當時短兵器製造的最高水平,是目前已經出土的青銅器中的珍品,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給專家研究越國曆史和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工人挖水渠時挖出古墓群,出土一把青銅劍,專家研究後:這不可能

後來,越王勾踐劍成了國家一級文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之前,該劍在我國國內一直是“藏而不展”。直到1999年4月,新中國成立五十週年前夕,越王勾踐劍才被運到北京,作短期展出,展示給人們。據瞭解,該劍現被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