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能当黄帝?说明了什么?

凤凰山茗茶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邦和刘备一样,都是厚积薄发,都是情商高,逆商高,志向高的代表,刘邦能成为帝王,笔者总结了一下,刘邦的“三高三借”帮助他走向了成功,三高,即志向高,情商高,逆商高。三借即,善于借时,善于借势,善于借力。笔者具体阐述分析如下:

老有所成的刘邦


三高:

第一,刘邦年少时期就志向高远,想成为战国四公子信陵君的这样人物,成就一番事业。

刘邦年少时期,就胸怀大志,不喜欢从事家里的农田工作,所以经常被他的父亲刘太公训斥,刘太公说他不如他的哥哥,是个不争气的儿子。但是刘邦却一点不生气,只是微微一笑。展现了他少年老成的一面。

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其次,刘邦特别仰慕战国四公子的信陵君的为人,想成为他的门客,成就一番基业。等到成年以后便离家西行至到大梁,但是了大梁后,听说信陵君已经去世了,使的刘邦很沮丧,他就准备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又听说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在到处招揽门客,于是就入到张耳门下,二人成为莫逆之交,等到魏国被秦国所灭,张耳成为了秦国的通缉犯,门客也都被遣散回家了,刘邦也只好回到家乡沛县。

回到家乡沛县的刘邦没有事情干,刘太公和刘邦的二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便花钱给他买了个亭长的官职,就这样,刘邦总算有了能够安身立命之所。有一天,刘邦在送犯人的路途中,遇到了秦始皇的车驾,看到车驾的富丽堂皇,便脱口而出:“大丈夫应该像秦始皇一样活着,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有了取而代之的愿景。

所以说,刘邦从年少时期就志向很大,憧憬皇帝之位,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取而代之。

<strong>

<strong>

志存高远的刘邦,见(上图)。秦始皇出行的马队富丽堂皇,让刘邦羡慕不及,(下图)


第二,刘邦青年时期彰显自己的情商高,先后结交萧何,樊哙,曹参,夏侯婴,周勃等能人异士,为自己组建团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邦在押送一批犯人赴骊山修秦始皇陵,但是没走多远,囚犯都跑的差不多了,因为囚犯都知道秦国刑法的严酷,去了骊山干活的没有几个能够活下来,刘邦也是非常痛恨秦国的暴政,索性就将犯人全放了,自己和十来个关系的好的犯人则躲到了砀山之间避难。

刘邦的义举很快就在周边传开,沛县的功曹萧何也是一个义士,对于刘邦的义举很是佩服,就主动与刘邦结交,成为了好朋友,成为刘邦好友的萧何多次利用职权暗中保护刘邦,使的刘邦在险境之中,多次全身而退。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四·萧相国世家第二十四》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刘邦后续通过萧何的介绍,结识了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能人异士,这个时候,刘邦的情商高的优点凸显出来,在沛县起义的问题上,刘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了老百姓和官吏,被大家推举为县令,

所以,刘邦的义举就是他的高情商体现,使的萧何,夏侯婴,等人都来支持他,加入他的队伍,至此刘邦队伍建设基本完成。

<strong>

<strong>

刘邦运用自己的高情商结识了萧何(上图),又通过高情商在沛县组建队伍,随后起义。(下图)


第三,刘邦壮年时期在彭城被项羽大败,致使汉军元气大伤,但是刘邦经此一役,痛定思痛,在逆境中找寻出路,最终战胜项羽,彰显了刘邦的逆商高。

刘邦在这个时期,已经是手握雄兵的诸侯,他与楚霸王项羽在彭城展开激战,但是刘邦因为自己现在的兵力数倍于项羽,认为自己胜券在握,就开始骄傲起来了,导致自己用兵疏忽大意,被项羽把握住机会,夜袭汉军,使的汉军大乱,死伤无数,刘邦仅带了10余名骑兵突围而逃。他的父亲和妻子被楚军俘获,汉军几乎全军覆灭,彭城大败是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

如果换做一般人,这么大的惨败,必定会一蹶不振,但是刘邦却在此役后,痛定思痛,在逆境中找寻出路,振作了起来。把兵权一一下放到韩信、刘贾、彭越、英布这些大将手里,刘邦现在深知,自己只够能驭人,并不能带好兵,带兵的事情还是交给这些大将手上,刘邦的这次下放权利,效果立竿见影。项羽被打地节节败退,最终在乌江自刭而死,至此,刘邦问鼎天下。

项羽在彭城大败汉军(上图)。刘邦下放兵权,韩信是第一个受益的大将,(上图)


三借:

第一,刘邦善于借助各方势力来提升自己的实力和影响。

刘邦善于借势的事例如下:

  • ——借助吕氏的势力和影响力来提升自己的实力:刘邦的妻子是吕公的女儿吕氏,这个吕公有点来头,他和沛县的县令是好朋友,因此在沛县有点话语权,刘邦娶了吕公的女儿,一是能够得到吕公钱财方面的支持,二是能够借助吕公和县令的关系,在沛县谋个一官半职,提高个人的实力和影响力。

  • ——借助萧何等人的地方势力,来搭建自己的势力:萧何是文吏出身,樊哙是屠夫出身,曹参是监吏出身,夏侯婴是车夫出身,这些人构建了一个地方社会形态,刘邦借助这些人的势力,一步一步的组建了自己的团体,成为了一方的割据势力。

因此,早先默默无闻的刘邦,分别借助了自己老丈人吕公的势力和朋友萧何等人的势力来提升自己的实力,使的自己不久以后就成为了一方的割据势力。


刘邦先后借助老丈人吕公的势力(上图)和萧何等人的地方势力,得以提升了自己的实力。


第二,刘邦借助秦朝暴政,腐败,以及陈胜,吴广起义的时机,效仿他们“揭竿而起”。

此时,秦始皇已死,宦官赵高专政,乱政,致使吏治腐败,刑法苛刻,导致民心怨起。

官逼民反的事例屡屡发生。终于在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大爆发,陈胜,吴广因为延期未能到达指令地点换防,可能要受到严重处罚,于是乎,二人铤而走险,率领手下的的人叛变,攻击地方政府,夺取控制权。

而此时的刘邦还在沛县当他的亭长,一听到这个消息,他也是蠢蠢欲动,他就叫来了萧何等人合计合计。就这样几个人一商量完,就在沛县起义,杀了县令,刘邦被众人推举为沛公,至此,刘邦也成为了一方义军首领。

虽然秦朝暴政,腐败,不得人心,但这并不是一个能够起兵的好时机,有可能起义不成,便会身死人手,刘邦考虑到了这点,才会等到陈胜,吴广二人的农民起义爆发,刘邦才敢揭竿起义,刘邦不想做出头鸟,毕竟枪打出头鸟。所以他才会借助两个时机后,才会有所行动,这其实就是刘邦背后的“双保险”。


<strong>

刘邦借助的两个时机,第一个秦朝宦官赵高乱政,失去天下人心(上图),第二个是陈胜吴广起义,(下图)


第三,刘邦善于借助人才之力,帮助自己一统天下。

刘邦手下有三大即战力,即大将韩信,智囊张良,后勤部长萧何,刘邦依赖他们三个人才得以建立西汉王朝。

  • ——韩信是楚国的一个穷困流浪汉,曾经做过项羽禁卫军的低级军官,为项羽当过卫兵,屡次向项羽进言,项羽都不采纳,我们知道项羽只是一个勇敢的武将,不是一个政治家,所以他不知道怎么借助人才之力。而刘邦则是英雄识英雄,使的韩信为之效力,而韩信在楚汉大战中,一直是项羽的“苦主”。

  • ——张良是前韩国贵族的后裔,他在作战用兵,计策上,治国上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是一位具有乾坤治世能力的贤才。
  • ——萧何是秦王朝县政府的低级官员,他是刘邦的死党,从刘邦起兵的时候,就一直在刘邦身边,他的后勤工作也是一流的,他坐镇京师,刘邦在前方从来不缺少粮食和兵员补充。使的楚汉相争之时,汉军的相持能力要强于楚军。

如果说,刘邦如同古希腊神话故事里的海皇波塞冬,那么韩信,张良,萧何,就是他手中的三叉戟的三根戟,三根戟合在一起就是三叉戟,威力无穷。

所以说,刘邦善于借助人才之力,将韩信,张良,萧何三人的能力,结合到一起,为他所用,使刘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伟大君主。

<strong>

刘邦善于借助韩信,张良,萧何三人之力(上图),使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伟大君主(下图)


综上所述:刘邦依靠“三高三借”,使自己问鼎天下,成为了一个平明出身的伟大君主。也说明了人,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只要对自己不抛弃,不放弃,不管你年龄有多大,只要你有梦想,肯努力,想要去改变,就一定会有所成就,而刘邦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strong>


向日葵爱历史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响应者风起云涌,沛县县令也打算起兵响应陈胜,可是他在沛地没有群众基础。在这不容拖延之际,还是刘邦的群众基础发挥了作用,于是沛县县令开门迎接麾下有百余壮士的刘邦进城。论群众势力,刘邦此时未必胜过王陵、雍齿;但是论与沛县高层的关系,刘邦显然胜过一筹;同时,刘邦因与吕家结亲,金钱充裕;除此之外,刘邦还找了几个托儿制造了他“为赤帝子”、“有王气”的舆论,因此沛县人公推他为首,领导大家起义。刘邦率领沛县子弟,最初也打过几个小胜仗,但是毕竟势单力孤,没有力量做更远的发展,更让他郁闷的是原本一直不是很服他的雍齿带着丰邑脱离了他的组织,投奔了魏人刘邦攻打丰邑好几次,都没有攻下,这个时候刘邦才明白自己是何等的弱小。痛定思痛,刘邦决定找个靠山。几经衡量,刘邦投奔了楚国名将项燕之后项梁,项梁借给刘邦五大夫将十人,士卒五千人,刘邦凭借这部分兵力方才收复了丰邑,赶跑了雍齿。至此,刘邦的雄伟霸业正式宣告开始。
又经过多年的艰难打拼,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建立了汉朝。因为刘邦建都长安,所以历史上称他建立的汉朝为“西汉”又称“前汉”或“先汉”。刘邦是西汉的第一个皇帝,历史上称他为“汉高祖”。由此可见,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刘邦的崛起,不仅依靠运气,更取决于他自身的才能和胆识。正如他自己所说:“要论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要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要论带兵打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用好他们,这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重要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好好使用,那是他之所以失败的缘故。”

天天开心历史


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看他的发家史,运气太好,如有神助,一路开挂。

刘邦,还是泗水亭小公务员的时候,不显山不露水,每天就是上班下班,和同事们打打闹闹,喝喝小酒,看看美女,外面欠了一屁股债,又喜欢说大话。

就这么一个不靠谱的人,吕公竟然觉得他器宇轩昂,与众不同,还将自己的女儿吕雉许配给他。当时,刘邦已40多岁。

这倒不是老牛吃嫩草。吕雉当时也30多岁了,属于大龄未婚女青年,只不过咱看的电视剧都把吕雉拍的太年轻了。

后来证明,吕公确实很有眼光,看相水准很高。

秦始皇35年兴起骊山徭役,连续3年不间断的征发徭役,刚参加完骊山徭役的刘邦回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要押解新的一批徭役民众前往骊山。眼见着老百姓一个个地逃,他发愁,自己完成不了押解任务,也要被判刑。

于是,索性狠下心来,把酒壶一扔,趁着夜色放走手底下的人,自己也准备去逃亡。

以关中为根据地,获得很多秦人的支持,进而夺取天下,刘邦思想也比项羽先进,项羽只想回到春秋战国时代做个霸主,他的想法已经落伍,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他注定被历史淘汰。






阿飛的历史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刘邦

1,用人方面,

刘邦绝对是一把好手。他说自己没有突出的才能,在拟定战略和谋划布局方面比不上张良,在守护国家、安慰百姓、运送粮草方面比不上萧何,在带兵打仗方面比不上韩信,但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得到了江山。但是项羽身边就范增一个,还是不可用的人。

2,性格方面,

刘邦与项羽截然不同。其一,刘邦宽容大度、心性豁达,能容纳不同的人和事。他在当亭长时押送过犯人,当不断有人逃跑时,他干脆把犯人都放了,还与他们一同喝酒。在垓下之战前夕,刘邦没有把握打败项羽,但是他在张良的建议下以利益拉拢了英布、彭越、韩信等势力,最终合力打败项羽。反观项羽,心胸狭隘,为人吝啬。每次打完胜仗或者部下立功,他都不进行嘉赏,韩信就说他手里攥着的官印都快要从方的磨成圆的了。其二,刘邦冷酷无情,他被项羽追赶时,为了自己活命,三次把自己的孩子踢下车,登基后对待异性王也绝不手软。而项羽太看重情义、英雄气短,垓下之围都火烧眉毛了,不解决当下危机,只顾他的虞姬和乌骓马。其三,刘邦能屈能伸,早年还没发家之前,就被乡里人和父亲看不起,但是他依然喝着他的酒想着干大事业。项羽却在垓下兵败后不肯逃回江东,选择自刎。

3,政治素养方面,

刘邦要比项羽高。刘邦有长远的眼光,能看清当时的局势,够腹黑,他先入的关,不杀投降的嬴子婴,收买当地民心,等项羽一来,知道自己的势力不足以抗衡,就立马拱手相让,送礼请罪。项羽在政治上显得很稚嫩,目光短浅、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范增看出刘邦不一般,叫他提防,他却不听。后来进入咸阳,他杀掉子婴,烧毁秦皇宫,还屠杀咸阳城,先前攻下的城都被屠戮过,完全不得民心。

4,心理素质方面,刘邦面对失败,能够冷静思考应对,项羽心浮气躁,受到挫折就丧失斗志了。项羽曾经绑了刘太公威胁刘邦要煮了他,但是刘邦却用一句“我父亲即为你父亲”化解了。垓下之战,项羽大败,不肯听亭长的话过江东,全然没有要东山再起的想法。

其实,刘邦能当上皇帝是有原因,这其中有刘邦自身的素质所在,也有时势和运气的所在。刘邦身上所具备的领导才能是项羽望尘莫及的,而时势也造就了这样的一个平民皇帝。

刘邦有数不清的缺点和道德问题,但是他的个人素质更符合皇帝的要求。在个性上,刘邦豁达豪爽,勇敢无畏,心胸开阔,用人有道,做事不拘一格,能屈能伸。他早年虽然无所事事,但是广交好友,这时期结交的人后来几乎成了创建和稳定汉朝的中流砥柱,而且随时都敢当领导者,大方与其他诸侯分享利益。刘邦能为了目标不择手段,不管是欺骗对手还是贬低自己。在政见上,刘邦拥有出众的政治才能和高远政治眼界,制定了以关中为后援地,进可攻、退可守的争霸策略,即使屡战屡败,也很容易再出击。他还通过约法三章笼络民心,用利益拉拢其他势力。

刘邦经过了多年的积累,不管是在人脉还是阅历,于是抓住了反秦起义的时机,从起事到后来的争霸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顶峰。他是顺应时势的英雄,以一个普通平民的身份在反秦争雄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最终完成了那个时代所需要的使命。那个时代不需要项羽那样过重的杀戮,而是希望有刘邦那样与民约法三章的治理模式。






斜眼观世界


这个问题有点小瑕疵。刘邦当的是汉朝皇帝,不是黄帝。黄帝是上古部落的首领,黄帝不是皇帝,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

刘邦为什么能当上皇帝?

首先,他不是天生富有谋略和智慧,而是从一个小亭长慢慢做起,一路走来不断成长,最后才得了天下。拿现在的话说,他很善于学习,并能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史记》记载范增对项羽说的一段话:“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其志不在小”。从这段话表现出,一个贪财好色之徒,立志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刘邦不嗜杀,不逆潮流而动,始终占据舆论高点。刘邦占据关中之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收取民心的同时维护了基本的社会秩序。相比项羽,先是坑杀降卒,接着杀秦王子婴,一把火烧了秦宫室,拉了财宝美人跑回南方去了。做法简单粗暴,不得人心。

本来项羽和刘邦都尊楚怀王为帝,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入关之后,项羽凭借实力不但毁约,还差点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项羽先是尊奉楚怀王为天子(义帝),后来慢慢感觉放个傀儡在上面不舒服,转眼也给杀了。

可见,刘邦不会刻意去杀人,项羽觉得处理问题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杀掉。二者高下立判。

第三点,善于笼络人,善于用人。刘邦周围聚集了像萧何、张良、韩信等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个人魅力和领导才能出众。有人才,并且能够放手来用。就拿韩信来说,投奔来时默默无闻,不被人看好,刘邦一旦得知其才能,立刻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拜为大将。而韩信也不负众望,为汉初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能当皇帝,说明了什么呢?

我感觉正应了“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汉高祖由一个市井小民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说不上是“屌丝的逆袭”,但也相当励志。像刘邦一样的“升斗小民”,深刻影响了往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史,此后涌现出一批批不屈服于命运羁绊的风流人物,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道靓丽风景。


子冬


用古人的解释,那就是刘邦的老爹厉害!


刘邦的爹不是刘太公么?

按司马迁在《史记》的描述,其实刘太公只是刘邦名义上的老爸,他真正父亲,不是人。那是发生在秦王朝还没统一六国以前。


有天,刘太公外出干农活,不巧经过大泽坡,正好看见自己老婆刘媪,躺在地上,在她身上趴着一条黑龙,正和她做羞羞的事。


那这条黑龙又是什么来历?

当刘邦长大成年后,靠着游手好闲的本事,以及良好的人缘,当上沛县的亭长。别看亭长官小,但最能锻炼人。刘邦得学会和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如屠狗的樊哙、管账的萧何、以及后面逃亡的韩国贵族张良。


为什么刘邦善于跟人打交道?


司马迁的解释是,他是天选之子,因为他是赤帝之子,赤帝便是之前出现的黑龙。斩白蛇,是在宣示主权,现在轮到赤帝之子当政,白帝之子当还政。


所以不难理解,刘邦能从“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能从数次失败中,一次次站起来。

当然咯,起先这个还叫刘季的中年人,并不知道自己是天选之子,他只是不断提醒自己要做出一番成就,能够像始皇帝一样,出入有惊人的仪仗队。所以感慨说“大丈夫生当如此”!


本草百晓生


刘邦在秦末乱世能称帝,开创汉朝四百年基业,自然有其过人之处。行军打仗,刘邦不如项羽、韩信,但强过张良、范增;纵横捭阖治理内政,刘邦不如张良、范增,但强过项羽、韩信。刘邦还善于发现人才、相信人才和重用人才,汉初开国的功臣将相,大多是乡间小吏、杀鸡屠狗之辈,但在刘邦手下都成为了名臣将相。一人强不如众人强,以众人强对一人。纵使始皇在世,跟刘邦对决恐怕也是五五之分。

在乱世要想成为帝王综合能力是最重要的,你不需要做到最好 ,只要比你的对手强上那么一分就行。刘邦年少时的经历造就了特殊的人格魅力和性格。

【年少轻侠、浪荡少年】

《汉书》记载刘邦祖上来自魏国,是晋国大夫士会的后代。

刘邦少慕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为人,很想投入信陵君门下。但信陵君已死,于是到外黄投入到信陵君门客张耳门下,两人结成知己。

楚汉争霸时常山王张耳投奔汉王刘邦,之后改封为赵王,子张敖娶刘邦独女鲁元公主, 张敖女张嫣为汉惠帝刘盈皇后。至是年少结缘,一饮一啄只有定数。

秦灭魏后刘邦返回家乡,担任亭长一职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整日里吃喝玩乐、浪荡乡里,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

单县富豪吕家因躲避仇家迁居沛县,举办宴会,仆役把贺礼不到一千铜钱的都安排坐在堂下。亭长刘邦填上献礼为“贺钱一万”,其实根本就没带钱来。吕父见到刘邦不但没有生气,还将独女吕雉嫁给刘邦。刘邦斩白蛇起义后,吕雉的哥哥吕泽散尽家财追随刘邦。

【谁说刘邦打仗不行,秦王子婴、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燕王臧荼、代王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有话说】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对汉高祖言:"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韩信是秦末最一流的武将,依然认可刘邦的军事才能,可以统领十万士兵。刘邦生前的战绩也确实证明了,虽然对上项羽、匈奴冒顿单于不行外,对上其他对上还是绰绰有余。

陈胜起义之后,刘邦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名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为武安侯,要知道秦朝以前受封武安侯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杀神白起,另外一个是赵牧的儿子赵兴,白起、赵牧都是当年秦赵两国的名将。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破武关,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刘邦攻打雍王章邯,章邯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次年城破自杀。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军东进洛阳,河南王申阳献城投降刘邦。

公元前203年,成皋之战中,守城大司马曹咎中了刘邦的激将法而出战,在其半渡汜水时遭到汉军袭击,而大败。曹咎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皆自刎于汜水。

公元前200年,刘邦大肆捕杀项羽旧部,令燕王臧荼非常恐惧,于是反汉,高祖刘邦亲自征伐,臧荼被斩杀。

公元前197年,陈豨与王黄等人一同反叛,自立为代王,刘邦帅兵亲征,次年陈豨在灵丘战败被杀。

公元前196年,陈豨在代地造时,刘邦向梁王彭越征兵。彭越说有病,只派出将领带着军队到邯郸。刘邦派军队袭击彭越 ,灭其家族。刘邦诛杀了梁王彭越并把他剁成了肉酱又把肉酱装好分别赐给诸侯。送到淮南王英布后,英布起兵叛汉,随后兵败被杀。

【政治就是利益交换,政治家要敢于开空头支票】

楚汉争霸时, 韩信领兵出征平定了魏、徇赵、胁燕,平定齐后,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应该设一个王来统治,我希望做假齐王,这样局势才能安定”。

刘邦虽然很生气,但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在荥阳,于是回复韩信:“将军平定各诸侯国,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册封韩信为齐王,之后又策反项羽大将英布。垓下之围时,韩信和英布率领援军最后一击 大败项羽,刘邦把项羽的封地分给韩信 改封为楚王。

刘邦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拘泥于礼法,在有需要时大肆封赏手下大将,拉拢项羽部下和诸侯王,最终取得了楚汉争霸的胜利者。

公元前202年2月,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韩王信以及长沙王吴芮共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帝。

刘邦称帝后下令各诸侯子弟留在关中的,免除赋税徭役十二年,回到封国去的免除赋税徭役六年,国家供养他们一年。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借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关中实力。

汉朝形式稳定后, 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韩王信、梁王彭越、淮阴侯韩信、淮南王英布等异性诸侯先后被废杀。刘邦改封刘姓宗室子侄为诸侯王,代替这些异姓诸侯王统治关东旧地。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曾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史记》记载,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正式的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庙号应该是汉太祖,简称谥号是汉高帝,而不是后世习惯称呼的汉高祖。

后世五胡十六国时期, 后赵羯皇石勒曾言:“若遇汉高祖,当北面事之,与韩、彭比肩;若遇光武,当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宜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效曹孟德、司马仲达欺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来自边境之光


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任。张良、萧何、韩信,都堪称人中龙凤,每一个人都各有所长,且其特殊才能都远在刘邦之上,刘邦均将他们罗致麾下,而且不嫉贤妒能,不弹压掣肘,能用其所长,把每一个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为每个人淋漓发挥自己所长创造了条件。张良定国策谋大计,萧何理国事抓经济,韩信统大军略城地,三人均有出色表现。

不拘一格,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  在刘邦这个队伍里,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可以说是什么人都有。然后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是一个草头王,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招降纳叛,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你愿意,我刘邦就欢迎。比方说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陈平走的路更多,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发挥作用投奔项王,不能发挥作用再投奔汉王,当时陈平来投奔刘邦的时候,他是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于是刘邦“大悦之”,非常高兴,然后问他说,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的什么职务呢?陈平说,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马上任命他做都尉。任命以后,舆论哗然,很多刘邦军队里面的老资格的将领不服。就开始嘀嘀咕咕了,说我们大王也真有意思啊,项羽那边一个逃兵,逃到我们这儿来,说了三句话,就马上给他这么大一个官,和他坐在一个车子上面,议论纷纷,但是刘邦不予理睬,你们议论你们的,我任命我的,而且更加信任陈平。这就叫做招降纳叛。

综合起来就是刘邦自身为人仗义,慷慨,胸有大志,手下一批旷世奇才都愿誓死追随,而且刘邦能知人善任,能发挥他们最大的作用,加上乱世当道!这些因素加起来注定刘邦必然能成事!


野史共享


刘邦能当皇帝,是因为:

一,敢为人先。

秦末,刘邦为泗水亭长,负责送徒隶去郦山修墓。途中,徒隶跑了一些,他索性把徒隶全放走了,自己率领不願走的躲入大泽之中。途中遇大蛇,众人惊恐,他却挥剑将蛇斩杀。

沛县人造反,杀了县令,无人敢为头领,萧何曹参等人公推刘邦为头领,刘邦慨然应诺,做了沛公。

二,有流氓习气,但为人大度。

刘邦好酒好色好狎辱人,但他又仁而爱人,好施舍人,为人大度。

他初见韩信,没把韩信当回事,及至了解了韩信的能力,便拜韩信为大将军。

黥布投奔他时,他正用二女伺候洗脚,很不礼貌,气得黥布要自杀。及至回馆舍,见一切待遇和刘邦相同,才转怒为喜。

刘邦得土地和财物,便分封有功将士。因此得将士心。

三,有很高的悟性。

张良与诸侯讲兵法策略,都听不懂。刘邦却一听就懂。张良因此认为刘邦有天赋,故追随而不移。

在荥阳对峙,项羽要和刘邦决战,刘邦说,我宁斗智不斗勇。

四,知人善任。

刘邦留萧何在关中,做后勤部长。后来,虽刘邦在前方屡遭挫折,但后方粮草兵源一直供应不断。

刘邦知张良足智多谋,故一直留他在身旁,出谋划策。

五,注重民意。

刘邦先入关中,便与民约法三章,深得关中人民拥护。

后在战争期间,他也注重民众生产生活疾苦,故得民心。

六,注重采纳部下意见。

最困难时候,有人出主意,要刘邦刻印分封六国诸侯。张良反对,仔细分析了分封诸侯的害处。刘邦采纳张良意见,马上叫人毁了印。

同是张良,在关键时候,要刘邦裂土分封韩信鲸布彭越三人,利用三人之兵歼灭了项羽。

同是分封,在彼为害,在此则为利。因时而变。刘邦都听信了张良,收避害趋利之功。

以上六条,便是刘邦能成为皇帝的原因。

说明,人人都能当皇帝。而最后能当上皇帝的,是那些素质比较高,比较全面的人。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西汉初年,开国君臣刘邦及其主要大臣都出身寒微,被赵翼称之为“布衣将相之局”。

开国皇帝刘邦本人,原来只不过是秦朝的一个亭长而已,充其量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派出所所长。他的家族也并不显赫,甚至连其父母的姓名都没有留下来。司马迁在《史记》之中,只是称呼刘邦的父亲为刘太公,也就是刘老爷子。

西汉功臣第一的萧何,不过是沛县的一个小吏。功臣第二的曹参,原来也是沛县小吏,和萧何是同事。刘邦时期的太尉卢绾,原来是刘邦的一个邻居。刘邦的著名将领兼连襟樊哙,原来就是卖狗肉的。后来担任过丞相和太尉的周勃,原来是个在丧事之中吹曲子的,闲暇时间也编织席子来补贴家用。大将灌婴原来是个贩卖布匹的。著名谋士,后来担任丞相的陈平,家境贫寒,后来娶了个富裕的寡妇日子才好起来。就连战功赫赫的韩信,原来也曾经受过胯下之辱,一度连吃的都没有

可是,就这一群布衣将相,后来追随刘邦建功立业,名垂青史。首先来说,这些人虽然出身寒微,但是自身的能力都不容小觑。比如萧何,虽然出身小吏,但后来在刘邦建国过程中,被刘邦称为功臣第一。西汉初年,担任丞相十余年,被尊为相国。曹参在刘邦建国过程中,冲锋陷阵,立下汗马功劳,被定为功臣第二。后来萧规曹随,也被称为贤相。陈平早年在乡里,已经表现出不凡的才能和抱负。韩信,也是胸怀大志。

其次,应该来说,这也是时代使然!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四百年之后,原来的宗法贵族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项羽可以说是宗法贵族最后的挽歌了。宗法贵族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迎来了一个平民化的时代。西汉一朝,不仅开国君臣是布衣将相,整个西汉一朝文臣武将,也大多出身平民。比如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都只不过是私生子。西汉一朝,正是过去的旧贵族已经彻底没落,新的贵族阶层尚未产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平民出身的豪杰得以大显身手。而到了东汉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了,经历了西汉一朝的发展,一个新的权贵阶层逐渐出现,这就是宗族豪强集团。东汉的开国功臣,无论是刘秀还是他的主要大臣,都是出身于地方豪族。

再次,人的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实证明,刘邦君臣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之中,通过实践不断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假如让亭长刘邦直接当皇帝,他也未必能当好。他也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不断积累了政治经验,从而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他的功臣们,也都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