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汉尼拔在坎尼消灭八万罗马精兵后,为何无法彻底灭亡罗马?

Mrs-Micky


背景资料:

迦太基汉尼拔在早期完成了对伊比利亚半岛(现西班牙领土)埃布罗河以南的征服战,而引发罗马与迦太基战争的导火索是迦太基汉尼拔出兵包围了埃布罗河之南的萨贡托,而萨贡托因害怕汉尼拔的势力,便早早的与罗马结盟。战争一触即发,汉尼拔军历经重重艰难险阻,翻越了阿尔卑斯山,抵达意大利半岛,战争的起初,汉尼拔取得了极大的胜利。罗马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措施,不与汉尼拔正面作战,以拖垮汉尼拔。面对此景,汉尼拔采取掠夺和突袭罗马补给基地的方略,激怒罗马人,迫使其应战。216年春汉尼拔突袭了罗马重要的粮仓和补给基地坎尼(康奈城),罗马人在新任执政官的影响下,决定与汉尼拔决战。著名的康奈战争爆发后,汉尼拔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战争至此陷入了一场僵局,罗马人了解到要打败汉尼拔,惟一的方法是充分的使用坚壁清野消耗战略,罗马人不给汉尼拔任何与其正面交锋的机会。

罗马采取了以下几点主要军事措施:

1、罗马不断派出小部队骚扰汉尼拔军,旨在耗尽汉尼拔的精力,动摇其军心。

2、罗马抵挡住了汉尼拔的攻势,虽然他攻下塔朗多,却无法成功占领领控制其港口,使单军深入的汉尼拔无法获得迦太基的支援,至此胜利的天平倒向罗马。

3、罗马夺回卡普阿,占领锡拉库萨,并在西西里岛上摧毁了一支迦太基军队,平定了当地的起义。

4、罗马与希腊本土的艾托里亚联邦(Aetolian League) 结盟对付马其顿的腓力五世,腓力在遭到四面围攻之后不久便向联军臣服。

5、至公元前210年,罗马在这段时间内已渐渐夺回各地失去领土,并在公元前209年内攻下塔朗多,至此汉尼拔几乎丧失了其对意大利南部的控制。

汉尼拔遇到的问题:

1、面对坚壁清野的罗马,接下来的几年内,汉尼拔在意大利南部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成效不彰。

2、仰仗地方城镇低效率的补给,缺乏能独当一面的将领,迟迟等不到迦太基的援军,无法取得与罗马相抗衡的资源等等因素,使得进军罗马城的希望越来越渺小。虽然在此期间汉尼拔仍与罗马打了几场显著的胜仗,于公元前212年彻底摧毁两支罗马军队,并在公元前208年的一场战役中杀死了两名罗马执政官,但他至终无法取得任何关键性的胜利。

3、公元前207年,汉尼拔再次进军普利亚,并在此等待与其二弟哈斯德鲁巴‧巴卡从西班牙带来的援军会合之后一起进军罗马城。 哈斯德鲁巴不幸的在意大利北部被罗马军击败身亡(梅陶罗河战役)。

4、汉尼拔三弟在利古里亚行动的失败,及与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谈判的破裂,为汉尼拔征服意大利的计划鸣起丧钟。

5、公元前203年,在意大利征战将近十五年后,汉尼拔被迦太基政府召回北非,以对抗由大西庇阿率领入侵迦太基的罗马远征军。

由上所述,非汉尼拔不愿攻下罗马,而是实力做不到啊!


历史上的那人那事


其实公元前216年坎尼战役后,汉尼拔的部众已成了强弩之末,对于灭罗马纯粹是有心无力了。为什么要这么说?

别看坎尼战役汉尼拔的兵力损失是五六千人的样子,而罗马损失七到八万。但是汉尼拔的攻城所需要的器械大部分都在翻阿尔卑斯山的时候为了行军方便而扔了。那这样就打不了围城战了。而且作为客场作战的汉尼拔损失五六千也不是小数目。

提到客场作战,那后勤供应自然是件大事。汉尼拔在进攻罗马时采取的是以战养战。毕竟己方的后勤补给根本就不够。当初在坎尼之战前依靠劫掠还可以坚持坚持。但坎尼战役后罗马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以各种方式消掉汉尼拔的后勤来源。这让汉尼拔的后勤问题愈发紧迫。

还有汉尼拔也并不认为自己有能力仅靠一个决定性战役就可以灭罗马,毕竟他擅长的是野战。他认为应当尽量拿下亚平宁半岛南部,慢慢发育然后再逐步击败罗马。而罗马那边,在坎尼战役后也没有坐以待毙。依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袭扰汉尼拔,还分兵攻下汉尼拔之前夺取的据点。

而汉尼拔在坎尼战役后继续南下,开始了碰壁之路。虽然在进入坎帕尼亚拿下了卡普亚,但却未能夺取那不勒斯。而罗马的马克卢斯率军抵达诺拉阻击汉尼拔,双方在诺拉先后展开三次战斗(前216第一次,前215第二次,前214第三次)。总体汉尼拔非但未能占到便宜,反而还折损一些兵马,内部情绪不小情况愈加恶化。

倒不是说汉尼拔不会充分利用坎尼战役的战果,按照这方面的大神小虾汉斯(网名)的说法汉尼拔将战火引到敌人的境内和在亚平宁半岛南部的经营方针是没什么毛病的。只是三次诺拉战役对汉尼拔打击颇大,这让他放弃了利用坎尼战役的战果进一步造成给罗马的 Political turmoil和其他意图都破灭了。汉尼拔有些耗不起了。

三次诺拉之战后,汉尼拔依旧南下在前213-212年占据了许多重要城市,这使汉尼拔在亚平宁半岛南部的势头达到了顶峰。不过仍没有改变战略上的被动态势。很快罗马人在前212-211年以重兵对汉尼拔在亚平宁半岛南部控制的几个城池发起猛攻,汉尼拔虽各种各种应对但情况未能得到有效好转。

随后两年罗马又派费边和马克卢斯加紧攻势。汉尼拔双拳难敌四手,虽然使马克卢斯的军团损失惨重,但却被费边奇袭林敦得手。汉尼拔只好认了。而伊比利亚半岛的战局也很糟糕,哈斯德鲁拔的部众在前207年被大西庇阿予以毁灭性打击。罗马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也占据了主动。由此迦太基人彻底转入防御。

到了这步莫说消灭罗马,自身都有可能难保了。而汉尼拔之后无论怎么做也都徒劳无功,而在前202年的扎马会战,汉尼拔面对大西庇阿遭到了最严重的惨败。

最后也可以看出罗马人的综合实力比迦太基强很多。特别是在血值这块,遭到了数次重创,每次都损失数万(特别是坎尼战役损失七八万还不是一般的杂兵,如果换成迦太基就已经虚了)但却总是能恢复过来与迦太基再战。而迦太基在这点就只能甘拜下风了。故而综上所述,迦太基根本灭不了罗马。


黎塞留的野望


首先,必须得承认,汉尼拔是位军事天才。汉尼拔的父亲就是在与罗马人对抗过程中不幸战死,可以说汉尼拔家族就是罗马人的死敌。还在儿童时期,汉尼拔就随父出征西班牙,并立下了终身与罗马为敌的誓言。

虽然汉尼拔家族都与罗马结成了死敌,但无奈罗马实力强过迦太基太多。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因为争夺西西里岛,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一次布匿战争,并取得大胜。鉴于罗马的强大,迦太基不得不主动求和,向罗马赔款,并割让了西西里岛。

公元前221年,由于姐夫被凯尔特人刺杀,25岁的汉尼拔在军队拥护之下成为迦太基驻西班牙的最高统帅。从此,汉尼拔开始了他的天才军事生涯。

公元前219年,汉尼拔率军攻占了罗马的同盟萨贡托,这直接引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在公元前218年,罗马正式向迦太基宣战。罗马人原本的计划是兵分两路:一路海军直接攻打迦太基本土,另一路则从西班牙登陆,去攻打汉尼拔。

可惜,罗马人低估了汉尼拔的雄心。

罗马人还没来得及部署完毕,汉尼拔就已率领9万步兵、一万二千骑兵和几十头大象,越过比利牛斯山,沿着高卢南岸入侵意大利半岛!这一远征计划极度冒险,却出乎罗马人意料之外:在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过程中,汉尼拔虽损失了几万兵力,却顺利地杀入了罗马境内。

从此后两年内,汉尼拔军队就成了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悟空,在罗马境内翻江倒海,搅得整个罗马不得安宁。公元前216年,被激怒的罗马元老院派出了多达8万人的罗马军团和同盟军,去与汉尼拔决战。

此时,汉尼拔大军远离己方军事基地已长达两年,兵力损失严重,仅剩下4万步兵和1万骑兵。不但兵力损失严重,汉尼拔大军的构成也极为复杂:有西班牙人、高卢人、非洲人,战斗力参差不齐。而罗马人是主场作战,派出的还是8万精心训练的职业士兵,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罗马人都占据了绝对上风。


可在坎尼大战时,天才的汉尼拔却在众目睽睽之下,设计出了一个弓形战阵,反客为主地用五万士兵包围了8万罗马军团,将强大的罗马军团屠杀殆尽

——仅有一万罗马人得以逃脱!


坎尼会战,令罗马人士气大受打击:几乎每一位罗马人都有亲人在坎尼会战中丧生,罗马为此还设立了一个全国哀悼日!

尽管如此,罗马却没有向汉尼拔屈服。汉尼拔危机,已经是罗马人第二次遭遇外敌入侵危机了。早在六十多年前,罗马共和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就已经遭遇到类似的危机。只不过,那是罗马人面对的敌人是希腊人。

公元前3世纪时,罗马共和国刚刚崛起,意大利半岛南部大多是希腊殖民城邦。公元前283年,希腊城邦与罗马共和国矛盾激化,一场大战已不可避免。为增强己方实力,希腊城邦的首脑塔兰托不得不向希腊本土求援。由于塔兰托母国斯巴达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无法前来,塔兰托人就转而请来了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

皮洛士远征意大利的征途并不顺利,刚出发就遭遇飓风,载有军队的船只被台风吹得散落四处,皮洛士绝望地跳海自杀,幸好被部下给救了起来。最终,皮洛士还是率领3000名骑兵、30头战象、2000名弓箭手、500名投石手、20000名步兵登上了亚平宁半岛。

皮洛士登陆意大利后,与罗马人展开了多次会战,并先后取得了锡里斯河会战、阿斯琴伦会战的胜利,令罗马人损失惨重!

可多次失败之后,罗马人却坚决地拒绝了同希腊人的和解。肥沃的拉丁姆平原,供养了数量众多的人口;罗马共和国连同其盟友拉丁和坎帕尼亚,兵源多达27.5万人!与皮洛士作战损失的一万多罗马军队,不过是罗马军队的九牛一毛。

可是,皮洛士就不同了。虽然每次与罗马作战都取胜,但皮洛士从希腊本土带来的精锐士兵也损失惨重。由于远离本土,皮洛士损失的兵源无法得到及时补充。因此,在阿斯琴伦会战过后,皮洛士就哀叹道:“再这样胜利一次,我们就完了!”

公元前275年,在意大利征战了四五年的皮洛士最终在第三次与罗马军团的大会战被击败,从此彻底退出了亚平宁半岛!


皮洛士的命运,就是汉尼拔的前兆。

汉尼拔时代,罗马共和国实力远胜皮洛士时期,更不愿轻言投降;汉尼拔本人虽然是军事天才,但他却得不到迦太基本土的充分信任,反而在迦太基内部遭到了怀疑。因此,在远离本土作战的情况下,汉尼拔虽然取得了多次胜利,但这些胜利都是战术上的胜利,无法转化成战略上的压倒性优势。因此某种程度上,汉尼拔的多次胜利都不过是“皮洛士式的胜利”。最终,在意大利半岛耗尽了自身实力后,孤立无援的汉尼拔宣告彻底失败了。


此后,在公元前203年的扎马战役中,汉尼拔败给了罗马军官大西庇阿,彻底褪去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神”光环。七年后,强大的罗马强迫迦太基交出汉尼拔,汉尼拔被迫逃亡海外。后来,汉尼拔被比提尼亚国王普鲁西阿出卖,被押解前往罗马。不甘心成为罗马囚徒的汉尼拔,在押解路途上就服毒自杀了。

失去汉尼拔的迦太基,后来被罗马军团攻陷,罗马人还在迦太基的土地上洒满了盐,意在使迦太基土地从此不能再种植庄稼。此后,迦太基正式归属罗马,再也不能对罗马构成威胁。

所以,为何坎尼会战汉尼拔取得大胜却无法灭亡罗马?

关键在于罗马的综合国力远胜迦太基,迦太基人内部又不能完全团结一致,造成了汉尼拔在意大利半岛征战十五年,却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孤军奋战。这样的情形下,汉尼拔怎么能灭亡罗马?


欲云谈史论今


我是旅途中的历史,在旅途中为您回答。

汉尼拔在坎尼大捷之后没有攻打罗马,有几个原因:第一,他当时缺乏攻城武器;第二,他意识到无法一举消灭罗马,意图签订一个对迦太基有利的停战协议,洗刷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屈辱之后,为下一次战争打好基础;第三,他寄希望于和罗马之外的意大利人组建反罗马联盟,共同扼杀罗马。

从后面结果看,汉尼拔的第一个观点是对的。他的所有胜利是在野外堂堂正正布阵赢的。包括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和坎尼战役。他唯一攻下的意大利城市是塔灵顿,但那是有内应打开城门的结果。汉尼拔一直都没能攻下塔灵顿的港口,以至于迦太基无法从海路增援远在意大利的这只孤军。这也是汉尼拔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汉尼拔的第二和第三个想法都被证明是幻想。他低估了罗马人坚韧不拔的决心。坎尼战役后,罗马拒绝为被俘虏的罗马士兵支付赎金,很快又拼凑出两个军团,亮明血战到底的决心。

汉尼拔同时也低估了意大利各城邦和罗马的凝聚力。在他蹂躏意大利各地时,罗马的小兄弟们都选择继续跟随这位大哥,除了坎佩尼亚。其实汉尼拔也很难,因为坎佩尼亚归顺他的条件就是不能向坎佩尼亚人征兵。以汉尼拔有限的兵力,一方面要保卫坎佩尼亚,一方面要在几支罗马大军的“围观”下扫荡意大利,实在是力不从心。

汉尼拔失败的最后一个原因,恐怕也是最主要原因是就国运来看,罗马正处于上升期,而迦太基正处于衰落期。最直观的证据就是罗马这边将星济济,包括老谋深算的费边,意大利之剑马卡鲁斯,少年得志的西庇阿。而迦太基这边除了汉尼拔没有拿得出手的将领,包括他的两个亲弟弟。汉尼拔以一己之力差点扭转两个国家的国运,算得上震古烁今的盖世英雄。

下图是我拍摄的坎尼古战场。第三张碑文是李维的名句,“没有一个国家能和罗马这般置于死地而后生”





旅途中的历史


罗马哭了,8个军团惨败,执政官保卢斯与80名元老院成员阵亡,牺牲或被俘将士达7万多人……坎尼战役大胜,汉尼拔一战封神,成为西方世界最耀眼的1颗将星。

那么,这场著名的战役是如何打响的呢?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奇兵攻占阿普利亚平原上的坎尼城堡,罗马派出8万大军主场作战,汉尼拔出动3万部队迎战。

双方的战阵排列:罗马“一字长蛇阵”,左右两翼布置骑兵,中间安置步兵方阵;迦太基“弓形阵”,8千老兵混入2.5万高卢新兵组成凸出的中军,吸引敌军包抄,而骑兵分布两翼用于反包抄。

战役打响,凸出的迦太基步兵遭到罗马人的攻击,很快支撑不住向后撤退。迦太基步兵阵型由“凸”变“凹”,罗马人的追杀的后果,就是大军进入凹型。

这时候迦太基的步兵停止后撤,两翼骑兵快速包抄,结果罗马军队被围。挤在一块罗马军队无处可逃,被迦太基军队分解,逐个击破。

经此一战,汉尼拔付出5000多人的损失,而让罗马付出亡国般的代价。战后,汉尼拔继续进攻罗马,罗马陷入恐慌之中。

面对危机,罗马人表现出顽强,17岁以上的青年参军入伍、国家出钱赎买奴隶支援军队,很快组建出一支大军。吃过苦头的罗马军队,不再寻求与汉尼拔决战,而是开展牵制为主的军事行动。

同时,罗马派出偏师,攻打那些投降汉尼拔的意大利城镇、拦截从西班牙增援汉尼拔的军队……汉尼拔陷入困境,因为迦太基中央政府不支持他的战争,他的补给要派人从西班牙翻山越岭送来,而迦太基海军是袖手旁观。

因此,尽管汉尼拔又接连打了不少胜仗,但是军队的人数是越打越少。当盟友一个个减少,当西班牙被罗马攻占,当罗马军团登陆北非……汉尼拔注定无法灭掉罗马,他离开转战15年的意大利,回援迦太基的北非本土。


子屠龙


综合而言,有两大最为重要的原因。

第一大重要原因是因为汉尼拔的战略目标没有实现,所以迟迟攻不下罗马。

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罗马还只是一个城邦国家,意大利半岛的众多城市组成以罗马为核心的拉丁同盟。组成同盟的众多城邦造过好几次反,因为权利待遇什么之类的原因。所以罗马汉尼拔进攻罗马的战略方案是希望通过分化拉丁同盟来孤立罗马,从而削弱罗马的战争潜力。汉尼拔的战略不能说错,但就是没有实现,对罗马有诸多不满的拉丁同盟,这次就是没有反罗马,因此汉尼拔陷入了罗马一次又一次组织起来的大军沼泽,最后被同样具有天才般军事天赋的西庇阿一击毙命,回了迦太基。

那么汉尼拔的战略为何没有成功分化拉丁同盟呢,这真不是汉尼拔的原因。

第一,迦太基对待同盟或者说附属城邦的苛刻恶名在外。迦太基不允许其他城市拥有自己的军队,并且要缴纳极为沉重的赋税。拉丁同盟国虽然会因为待遇权利问题,在罗马虚弱的时候会造罗马的反,但事实上罗马在对待遵守誓约的同盟国还是十分优厚的,认罗马为老大,出征时按要求提供兵源服从罗马指挥,战利品罗马先分大头,当然前提是战争的主力是罗马。所以,拉丁同盟疯了才会在这种时候跟迦太基混,造罗马的反。

第二,第一次布匿战争留下的后患。因为第一次布匿战争,面对地中海的老牌霸主迦太基,当时只是内陆城邦的“土包子”罗马,虽然有过犹豫,但最终决定遵守同盟誓约,出兵援助西西里。并且十分牛逼的小萌新海军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的迦太基海军。这带给同盟的震撼比后世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还要强。

所以,在罗马面对汉尼拔的强大攻势时,拉丁同盟依旧对罗马有信心,始终没有真正背叛罗马。这直接导致了汉尼拔始终只能依靠以战养战以及从本土以及西班牙(当时西班牙是汉尼拔家族殖民地)获得补给,而迦太基本土的补给十分不给力,真正有力支持汉尼拔的始终只有家族殖民地西班牙。所以,被西庇阿抄了西班牙老巢之后,汉尼拔的情况就每况愈下。

第二大重要原因是,罗马学自希腊,又远优于希腊的政治及人才晋升制度,导致那个时期的罗马生机勃勃,有用不完的人才,就像韭菜似的被汉尼拔割了一茬又冒出一茬。而对比迦太基方面,除了汉尼拔之外,再没有一个果敢精明富有军事经验的将才。

除此之外,其他的原因网友们都说得很好,就不再赘述。

所以罗马输得起,而汉尼拔输不起。其实在这样的大条件下,不要说自认排名第二的汉尼拔(罗马人认为偷师汉尼拔的西庇阿才是第二),就算是公认第一的亚历山大都不一定能征服罗马。汉尼拔即冤又不冤。


星空之下


战术战略方面的问题:坎尼之战结束后,汉尼拔的军队阵亡也有6千人,负伤也有1万人。汉尼拔没有选择直接进攻罗马城,而是就地休整,并希望通过谈判让罗马人赎回战俘获取金币以支付价格高昂的雇佣军军费。这就给了罗马喘息的机会。这就好像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主张立刻进攻邯郸,但是秦昭襄王同意丞相范雎的意见,希望让秦军休整,让赵国割地求和,赵国借此赢得了时间,与齐国合纵,到秦昭襄王大怒,派五大夫王陵率军20万兵直攻赵都邯郸的时候,邯郸城已是同仇敌忾,满城皆兵,秦国已经错失了攻取邯郸的最佳时机。

罗马人在坎尼之战后面对生死存亡之机,他们一方面假意与汉尼拔谈判赎金,但同时他们释放了了罗马城中的8千名奴隶,又在罗马和同盟中征召士兵,积极备战,打造各种武器并将原本准备派往西西里的罗马将军马库斯•克劳狄乌斯•马赛拉斯迅速召回。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罗马人断然拒绝了汉尼拔要求的赎金,汉尼拔一起之下将俘虏全部杀死,这一举动犹如项羽坑杀秦国降卒,使得罗马人对汉尼拔的仇恨达到了极致。汉尼拔的兵力此时已经不可能攻破罗马城的铜墙铁壁,他只好开始进攻意大利南部,希望在意大利南部获得物资和兵员的补给,但汉尼拔孤军深入意大利,补给线过长,陷入了不可避免地持久战,而这恰恰是罗马最希望的。

双方实力和军事制度方面的问题:众所周知,一场战役的胜败可能与士兵的素质、指挥官的智慧有关,但一场战争的胜败往往取决于两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较量。迦太基是一个腓尼基人创立的商业帝国,其公民普遍比较富裕,这种情况导致其人民比较惜命,导致迦太基人非常依赖辅助公民兵的雇佣兵。前文说过汉尼拔在坎尼之战之后非常希望得到罗马人的赎金就是这个原因。大家都知道雇佣军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协调与纪律,打顺风战可以,但是一旦战局焦灼,雇佣军往往会逃之夭夭。对比罗马,罗马军队的主力是其公民军,HBO的电视剧《罗马》中,罗马士兵之间以公民相称呼,可以想想这样的军队其作战是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战,这种城邦信仰和爱国主义的公民军和为了赚取军饷为目的雇佣军之间是不可同日而语。罗马派大西庇阿率领3万大军在北非登陆,直接进攻迦太基的大本营,这就是西方的围魏救赵。迦太基急招汉尼拔回国迎战。公元前202年,汉尼拔率领临时拼凑的4万雇佣军与罗马军团在扎马决战,汉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打了败仗。次年,迦太基被迫签订和约,根据和约,迦太基除了赔款、交出海军,还放弃了除非洲之外的所有属地。第二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失败告终。


余乐未央


主要还是制度上面的落后,导致了双方在国家力量的调动上面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一般来讲,制度是代表社会生产力的标志,但是更加先进的制度能够带动更高的生产力,这一点也是一个事实。

迦太基和罗马虽然同时处于奴隶时代,但是对于他们来讲,罗马的制度更加先进一点,也就是古罗马的公民制度。古罗马的公民制度发源自古希腊,古希腊将她的余辉照耀整个西方古典文明。这个时候在古希腊人惦记了以后,古罗马选择将西方古典文明这座大厦建立了起来。古罗马的公民制度正是这一座大厦的支撑。

什么意思?迦太基是一个纯粹的奴隶制的社会,这也就造成了除了这些奴隶主以外,其他的奴隶是不可能真心实意地替这些政权进行作战,国家能够真正调动起来的实力并不多,因为,对于这些奴隶来讲,他们提这个国家奋斗了有什么用?他们不是得益者。

但是对于古罗马人来讲,尤其是生活在罗马城里面的那些公民来讲,他们就是要替国家去奋斗,国家越强大,他们分得利益也就越多,能够得到的努力,能够得到的赏赐也就越多,这就是古罗马的共和国,能够凭借自己屌丝般的兴致,逆袭整个地中海似的势力的真正原因。

说到底还是人民能够从国家拿到多少东西,拿到东西越多,当然积极性也就越高,拿到东西越少,那当然积极性也就越低,而且国家明确告诉他,奋斗的越多,替国家做的事情越多,拿的东西也就越多,那人民就像发上了发条一样,就不停地替国家去做事情,去打仗,去获得利益。

汉尼拔所率领的迦太基的军队,也就那么多,打完之后没了,或者说只能够少量的进行补充。但是对于古罗马人来甲前线的军队,没了没关系,后面还有一大堆后备军的,一个个摩拳擦掌想要过去创造一番功业,(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稍微组织起来就是另外一支军队,虽然精锐程度不如原先的老兵,但是在战场上面使用起来那是着实够用。

所以说对于古罗马人来讲,战争的失败不可怕,谁没有打败仗的时候,只要你不威胁到我的罗马城,只要我城市里面这批公民还继续存在我就可以再拉出一支军队来跟你打!

这一点就有点儿类似于战国时期秦国一直屡战屡胜,屡战屡强的这种状态!有军功制度作为保障,秦国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兵力的补充,这样凭借一国之力逆袭山东六国这不是一种奢求,而是一种事实。


漩涡鸣人yy


汉尼拔手下士兵不多,在坎尼会战之后,他已经无力攻下罗马。他想通过瓦解吸纳罗马联盟来壮大自己也没有成功,再加上罗马实施坚壁清野的战术,又掌握了制海权,汉尼拔无法得到迦太基国内的补给,到后期连自保都成了问题,更别说灭亡罗马了。


北冥说历史


远征兵力本不够,后勤保障更是充满危险。此外,西比阿“围魏救赵”过海攻打迦太基城把战争引向非洲本土,汉尼拔只能回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