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登陆时,如果听从隆美尔的建议,将坦克部署在靠近滩头的地方,结果会怎样?

武器装备秀


诺曼底战役是决定二战最终胜利的一场关键战役,这次战役代号“霸王行动”三百万盟军渡过英吉利海峡登陆诺曼底,并取得最终胜利,这次胜利要德军最终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确保了最后全面的胜利,这一次战役之前,隆美尔元帅曾经建议将坦克部署在滩头阵地,然而我们知道最后并没有这样做?如果,采用隆美尔元帅建议最后会更好吗,德国能守住诺曼底吗?

我们先要知道在1944年德军部署情况,这一年隆美尔给希特勒任命为“B集团军群”总司令,统帅第7和第15集团军,而隆美尔的上级是德军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

原本隆美尔和龙德施泰特手上的兵力并不多,而对于防守漫长的海岸线,不能全面防守,因此必须重点防守的模式,而两位元帅在军队调动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矛盾。

1944年4月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在西线装甲集群司令部发生了严重的争吵,因为龙德施奈特希望将装甲集群部署在距离海岸线较远的地方,保持部队机动性,因为,他是想确定了盟军的主攻方向后,在把装甲集群投入战斗中,这样更有利于保证德军的优势,隆美尔元帅以他在北非战场的经验,认为在盟军空军优势火力下,装甲集群根本就没办法移动,如果在盟军三天内没有办法把盟军赶下海,他认为这场战役就是失败了。

1944年4月28日,隆美尔和前来西线巡查的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因这件事情在一次发生争吵,古德里安认为隆美尔把坦克放在滩头是个错误的决定,因为这样会成为盟军的靶子还有就是装甲部队的机动性才是最重要,隆美尔认为就算夜间调动也是很难能保证德军的胜利因为盟军的照明弹使用照明弹把夜间照的白天一样,因此,双方依旧发生激烈争吵,最后还是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既然大家达不成一致意见,那就交给最高统帅部决定,最终希特勒在5月7日做好了决定,将西线装甲群的七个装甲师进行拆散,把其中三个装甲师给了隆美尔,还有四个装甲师还是由装甲集群司令施韦彭堡进行管辖,看得出来这个是个妥协方案,但是这个方案也犯了兵家大忌,平分兵力是兵家大忌,导致两他们都没有足够的兵力完成任务。

接下来隆美尔元帅对盟军登陆地点判断错误,他将手里的三个装甲师,其中一个布防在诺曼底附近的卡昂地区,还有两个则部署在加莱方向,隆美尔这个时候把进行分散,很明白就是隆美尔也不能确定盟军登陆地点,他只能赌一把。

虽然,希特勒远在德国但是他时刻关注盟军的一个动向,并在1944年5月底判断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并把驻扎在圣洛的352步兵师调到诺曼底地区,而就是这个新调动来的精锐步兵师把“奥马哈”滩头登陆的美军损失惨重。

在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当天,隆美尔把手上能派出的21装甲师并把盟军一度打到海边,但是由于兵力分散导致兵力单薄并没有给盟军致命一击,就在盟军进退两难的时候盟军在德军后方空投了大量部队,导致德军不得不后退,虽然,德军的增援部队赶来,相对盟军的大量援军德军援军对盟军起不了太大重用,再加上盟军的猛烈轰炸,导致德军不得不后退。

战局迅速恶化,那个时候隆美尔依旧没有调动第15集团军或者其他装甲师进行支援,隆美尔认为诺曼底不是盟军登陆主要地点,因此他认为他可以把盟军打败,虽然那个时候约德尔曾经告诉他可以任意调动部队,但是隆美尔没有听从约德尔的意见。

其实这要可能诺曼底战役的失败不是因为隆美尔建议没有给采纳,而是现代战争中装甲部队是可信是空军,在德军缺少空中优势情况下,隆美尔和其他将领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虽然,把坦克布置在滩头可能会给盟军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实际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莫地方


呃...如果希特勒真的完全听从了隆美尔的建议,那么在诺曼底登陆中,德军的结果可能会更惨。

其实在一开始,希特勒是采纳了隆美尔的建议的了,即将装甲部队部署在离海岸不远处,以防盟军的空中力量切断前线与预备队之间的联系。不过这一提议遭到了以伦德施泰特和古德里安为首的西线将领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倘若将装甲部队分散来防御海岸,不但无法进行反击,而且还失去了机动性,无法发挥装甲部队全部的战力;因此他们认为,应该将装甲师做纵深部署,等到盟军发起进攻之际再命令装甲部队向登陆地点做出部署,将盟军赶下海去。而究竟如何部署装甲部队这个问题,隆美尔与其他西线将领对此争论不休,整个德军总参谋部充满了火药味。

而希特勒最终折中了一下两边的决策,即将装甲师分散于整个大西洋海岸(因为当时德军不知道盟军到底会在哪登陆),但是要求装甲师要离前线保持一定的战略纵深。但是这导致了一个致命性的问题,即一旦盟军登陆,德军将无法在合适时间内将装甲师集结起来并对盟军发起反攻,而这必定会使德军错失最佳的反攻时间,从而无法完成在24小时内将盟军赶下岸的目标。而事实最后也证明了希特勒这一决策的失误,德军没能在最佳时间内集结装甲部队向盟军反攻,从而使盟军最终在诺曼底站稳了脚跟,并开辟了第二战场。

其实对德军来说,无论采用哪一种战术或是部署方式,最后的结果都会盟军会取得诺曼底登陆的最终胜利;也就是说无论采用谁的提议,驻守诺曼底的德军最后都会被盟军团灭,只不过是不同的死法罢了。当然伦德施泰德和古德里安的死法更轻一些,隆美尔的死法更惨一些,希特勒折中的这个死法则介于两者之间,没有那么惨,但也没那么轻。

那为何要这么说呢?其实是因为盟军已经完全掌握了对德国的制空权,首先这就导致了德军无法再将装甲部队和空中部队结合起来,发动闪电战来将登陆的盟军赶下去;而没了空中部队的支援和制空优势,那么德军的装甲部队将会彻底沦落为盟军飞机和盟军战舰的活靶子。而且还有一点,绝大多数的德军将领和德军士兵主要都在东线进行战斗,因此这群人几乎就没有与英美盟军交战的经验,没有体会过英美盟军恐怖的火力覆盖,并且这也导致了其军事思维大都停留在二维层面。因此一旦德军陷入与英美盟军的作战中,由于缺乏作战经验,必定会导致更大的伤亡。并且最重要的是,德军将领由于受到了假情报的迷惑,在一开始都普遍认为盟军将会在加莱登陆。所以,这支装甲部队最终在决定部署的时候是以盟军登陆加莱海岸为前提的。可盟军的登陆地点却恰恰是诺曼底,这也就成为了在诺曼底登陆中,德军没能在合适时间内集结装甲部队的原因之一。


二战吐槽君


如果听从隆美尔的建议,把坦克部署在靠近滩头的地方,结果不会有什么改变。

在诺曼底登陆前,德军高层曾经就怎么部署坦克部队发生争议。

隆美尔建议装甲部队靠近滩头部署,理由是必须在盟军刚登陆的24时内就将盟军击退,否则盟军将不断上岸,而且在盟军的空中优势下部署在纵深的装甲部队很难赶到前线。

而古德里安认为把装甲部队的优势在于机动,放在岸边会遭到盟军优势火力攻击,因此建议将装甲部队放在纵深部署。

而历史上,盟军在登陆以后德国的装甲部队确实没有能及时赶到前线,但是这不代表隆美尔的建议就是正确的。

因为在诺曼底登陆前,包括隆美尔在内的德军高层都认为盟军会在加莱登陆,而不是诺曼底。如果按照隆美尔建议的那样,把部队部署在加莱滩头附近,等到发现盟军是在诺曼底登陆时,再将装甲部队集中,然后赶往诺曼底,不仅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而且一样会遭到盟军的空袭难以抵达诺曼底前线。



所以如果采取隆美尔的建议,并不能阻止盟军登陆。

即使隆美尔把装甲部队部署在诺曼底附近,由于盟军有绝对的空中优势,大量的德军坦克是很难躲过盟军侦察的,在登陆前势必也会遭到盟军的重点关照,到登陆战开始的时候,还能剩下多少坦克用于发起反击也是个问题,一样难以阻止盟军。





不沉的经远


隆美尔是二战德国最著名的指挥官,他在诺曼底战役前期担任德国B集团军群总司令。

图注:在北非战役期间晋升为陆军元帅的隆美尔,图片来自网络

在盟军正式拉开规模空前的诺曼底登陆之前,隆美尔曾经就坦克为主的装甲部队的部署问题与龙德施泰特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隆美尔认为,应该将坦克部队部署在靠近滩头的前沿阵地上,这样可以在盟军登陆的第一时间组织有效而强有力的反击,将对方赶下海去,这个想法真的很美。

图注:隆美尔在其他将领的陪同下视察大西洋防御工事,图片来自网络


与隆美尔的想法不同,龙德施泰特坚持认为,应该将以坦克为主的装甲部队部署在内陆纵深地带作为机动防御力量使用,后来为了平衡双方的关系,希特勒做出决定:将一部分坦克部队交给隆美尔指挥,剩下的坦克部队则交给龙德施泰特。

图注:在诺曼底战役中集结的德国坦克部队,这是德军手中最有力的力量,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按照隆美尔的想法,将装甲部队部署在靠近滩头的前沿是否会改写诺曼底登陆甚至是整个西线的战役进程呢?当然不会!

作为一名集团军群级的指挥官,对于长期带领部队进攻的隆美尔显然太过重大。从以往上的服役经历来看,隆美尔只能算是一个战术家,但是不能称为战略家。

在北非战场上,隆美尔的确指挥着数量有限的德国装甲部队打出了一次又一次的精彩突击。但是到1944年夏天,西线德军与英吉利海峡对面的盟军在力量对比上已经存在着十分悬殊的对比。德军无论是在人员、装备、素质及后勤补给上都完全不是盟军的对手。

图注:诺曼底战役中的英国坦克部队,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停放在英国的军事装备,图片来自网络


在缺乏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情况下,如果将坦克部队部署在靠近滩头的前沿位置,可能会在短处的反击中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在面对盟军铺天盖地的战舰和轰炸机时,装甲部队无异于飞蝇扑火。在西西里岛和安奇奥,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德军的装甲部队数量其实非常有限,而从比利时一直到法西边境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德军并不可能处处设防,如果盟军登陆的地点没有足够的德军装甲部队进行部署,而其他地区的装甲部队进行支援时间上是来不及的。事实上,当时隆美尔预判盟军会在加莱登陆也是押错了宝,地点是诺曼底。

在诺曼底战役的实际战斗中,当德军反应过来并集结了大量的装甲部队对盟军进行反扑时,盟军无处不在的空中优势以及强大的海上炮火掩护,往往会将德军的进攻力量打散,导致反击的失败。所以如果真的将坦克装甲部队部署在海军火炮的射程之内,即便是钢铁的战车也会被打得粉碎。

图注:正在向内陆开炮的皇家海军“纳尔逊”号战列舰,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被战舰火力打回零件状态的虎式重型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将有限的装甲兵力部署在战略纵深内,当盟军登陆之后再进行调遣投入到反击始终,有效地支援才是最为科学和谨慎的做法。但即便如此,由于盟军的绝对优势,只能延缓盟军的进攻而无法挫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行动。

图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皇家海军“暴风”战斗机, 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两辆被击毁的德军豹式坦克被留在路边,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三个法国小孩儿看着一辆被击毁的德军豹式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实际上,以1944年夏季德军的状况,无论是将坦克部署在靠近滩头的前沿,还是位于后方的战略纵深,都无法改变其失败的命运。真正的实力才是胜负的绝对因素。



古生物探索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如果采取隆美尔的方案,能够给盟军登陆制造更多的麻烦,但最终德军依然会失败。

在二战后期,英美联军准备在法国北部登陆。德军对此十分重视,他们认为,这是一次反败为胜的机会。如果挫败了这次登陆,遭受了重大损失的英美联军,将会在一段时间里对欧洲大陆不构成威胁。

这样,德国就会获得喘息之机。德军可以把主力调往东线和苏军决一雌雄。再加上大批的先进新式武器就可以投入实战。比如说飞弹、喷气式战机和电动潜艇等等。这样,德军还有可以扭转战局的机会。

因此,希特勒专门任命和英美作战最有经验的隆美尔来担任B集团军的司令,来负责修筑抵抗盟军登陆的防御阵地。隆美尔出色的推进了他的工作。他任职的这段时间里,修筑的工事设施超过了过去三年的总和。这些防御设施在后来的反登陆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令盟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但是,在防御部队的布置上,隆美尔和当时的西线德军总司令伦德施泰特发生了分歧。尤其是装甲部队的布置上。隆美尔要求将装甲部队布置在靠近滩头的地区,而伦德施泰特要求把装甲部队布置在离滩头阵地有一定的距离,可以方便机动的地区。

这两个方案,是取决于两人对未来盟军登陆作战的预测提出的。伦德施泰特的思想是出于正常的战争状况考虑。当时,在东线的德军还享有一定的制空权。他们依然还是采取正常的作战方式。

装甲部队的优势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强大的火力,强大的防御力和强大的机动力。而最重要的就是机动力。因此,作为一名对装甲部队有指挥经验的军人,伦德施泰特十分重视发挥德军装甲部队的机动力。

由于德军在西线的装甲部队不足,伦德施泰特提出,将装甲部队布置在可以机动的地区,这样装甲部队就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个方案在一般人眼中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稳妥的。

而隆美尔则提出,把装甲部队尽可能的布置在靠近滩头的地方。这样,在盟军登陆的先天部队一上岸,就可以直接打击他们。这个方案在很多人眼里是对装甲部队使用的离经叛道。

但是,他们不了解隆美尔的方案依据。这个方案是隆美尔依据自己和英美军队作战经验提出的。在北非,隆美尔领教了英美联军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能力。很多次作战,隆美尔都在这方面吃了大亏。

隆美尔预计在盟军登陆的时候,孬弱的德国空军和海军根本派不上用处。在盟军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面前,增援的部队很难赶到滩头。因此,必须要在盟军登陆的24小时里,把盟军的登陆部队打下海,否则,就无法打退盟军的登陆了。

这样,装甲部队靠近滩头部署,就可以减少增援的时间,能够第一时间投入战斗。这是隆美尔认为的,这次反登陆作战的取胜关键。

结果,双方争执不下。于是交由希特勒做最后的评判。希特勒做出了最坏的决策。他把两人的方案做了折中,将装甲部队分散布置在海岸一线,并保持一定的纵深。这样,在盟军登陆的时候,德军的装甲部队既分散又离海滩有一定的距离,完全派不上用处。

我们今天来看,隆美尔的方案要远胜于伦德施泰特的方案。因为事实证明,隆美尔对登陆第一天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德军的装甲部队在盟军的空军压制下,根本不能到达滩头阵地。在增援的半路上就被盟军空军炸得落花流水。第一天和盟军交火的只有驻守在滩头防御工事里的德军。

但是,德军采取了隆美尔的方案就可以反败为胜了吗?我看不见得。因为双方的实力相差太大,德军根本就没有胜利的机会。

首先,在当时,德军并不能判断盟军的登陆地点,因此,它有限的装甲部队根本就不可能涵盖整个海岸,分为小股的部队难以对盟军登陆的海岸造成有效的打击。

第二,而盟军在第一次登陆就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压倒性优势的空军和海军的协同下,完全压制了整个战场。德军所有的运动都在盟军的打击之下。即便德军有装甲部队在滩头阵地附近,也难以运动到滩头。

第三,即便德军的装甲部队到达了滩头,它也无法抗衡盟军海空军的火力,只能白白增加伤亡。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意大利的安齐奥战场看到。当时德军对登陆安齐奥的盟军取得了压倒性优势,但是,德军在最后的攻击时,被盟军强大的海空军火力压制,功亏一篑。

在诺曼底,如果德军的装甲部队能够杀上滩头,安齐奥的那一幕会重新上演。德军最后依然难免一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采取了隆美尔的方案,德军的部分装甲部队会减少增援的时间和里程,可以尽快投入对盟军登陆部队的反击。可是,由于盟军的海空军优势,德军是无力将盟军赶下海的。

这样,这些德军装甲部队最终的作用就是只能迟滞盟军的前进,让盟军付出更多的牺牲。在这些装甲部队消耗完以后,德军终究会失败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结局应该是这样的,盟军前期登陆之后遇到非常强劲的阻击,随后突破之后,一路直抵柏林。最后还是东西两线的盟军在柏林会师,希特勒依旧自杀,德军战败。

关于西线的装甲部队部署在哪里的问题上,隆美尔和古德里安、施韦彭堡、龙德施泰特吵得不可开交。这个时候,决定权其实是在元首那里,最坑的不是古德里安,也不是隆美尔,而是希特勒,一向果决的希特勒在这个问题上居然和了一把稀泥。在这个问题上,折个中,你们各玩各的,别掺和,也别来烦我。

隆美尔认为的是,将装甲部队全部部署在海滩附近,一旦盟军成功登陆,立马用装甲集团军群将盟军打回去。隆美尔认为,盟军登陆后的24小时决定一切,如果没能将盟军打退,那么必败无疑。

而龙德施泰特认为,将装甲部队后撤,部署在法国纵深,待盟军登陆之后,利用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和盟军交手。将装甲部队作为预备队,等盟军来了,知道了主攻方向,再发动反扑。希特勒看他俩吵得不可开交,让古德里安去视察一圈,结果回来之后说法和龙德施泰特一样。

希特勒和稀泥的机会来了,给了隆美尔三个装甲师,一个装甲师在卡昂,另外两个在加莱。结果诺曼底登陆当天,卡昂的21装甲师曾经一度打到了海边。最后还是因为寡不敌众,后撤了。事实证明,隆美尔的想法没什么错,然而,隆美尔却在两头赌,他并不知道盟军在哪里登陆。那么如果这么看,还是古德里安更加高明一点。

隆美尔之所以反对古德里安后撤,主要原因就在于,撤的太深了,一旦面对盟军的空中优势,坦克部队寸步难行,寸步难行了就失去了机动性,速度力量全都不够用了。而如果,将坦克全都布置在海边,可能够用,但是还是会成为靶子。希特勒虽然信了盟军在加莱登陆,但是也没全信。还是会把装甲部队拆了,放加莱和诺曼底。

如果这么看的话,还是希特勒高明点,和稀泥吧,毕竟,谁也不知道谁是对的。

之所以不知道谁才是对的,原因就在于实力上的差距太大了,诺曼底登陆的时候,德军已经丧失了空中优势,制空权制海权全没了,根本就没法打了。而且,德军也承受不起东西两线被夹击,消耗不起了。

一旦,德军将坦克全都部署在海边,盟军的空中优势依旧会把装甲部队打掉,即便装甲部队能够反扑几下,但是,盟军的炮火也不是吹的。顶多就是,盟军登陆的之后,遭到反扑,损失惨重,但这个时候,德军会损失绝大多数的装甲部队。从诺曼底到柏林,中间能够和盟军斡旋的德军机动力量则消失殆尽。

说到底,这就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古德里安没错,隆美尔没错,希特勒也没错。错就错在这场仗不应该打,从法国战役到巴巴罗萨,再到斯大林格勒,再到诺曼底登陆,德军战败就是定局了。


军武文斋


出现这种局势的原因是由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对盟军作战态势的不同导致。早在北非战场就可以看出隆美尔是绝对的“主动性”人物代表,它的作战思想基本是一味的进攻,力求打残击败敌人,不太注重后勤补给,这是致命性硬伤,只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才会思考收缩防御。也就是说隆美尔仰仗他的“大西洋壁垒”完全相信可以在滩头痛击盟军登陆部队,直接不给盟军登陆和建立桥头堡的机会,所以它力主将装甲力量部署在离海岸较近的地方,可以在盟军登陆同时第一时间将其赶回大海。

大西洋壁垒号称隆美尔的铜墙铁壁,各主堡和重要火力点都用钢筋加混凝土浇筑,可防战列舰直接命中。

也就是说隆美尔的战法除了带着点自己的个人性格外,更让他迷之自信的是大西洋壁垒。以古德里安为首的众多将军则对此提议完全否定,可以说他们更加“冷静”,知道这条防线永远不可能万无一失,他们也知道自己在盟军面前所处的劣势。早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德军的制空优势就已经消失干净,空军丝毫防御不了盟军战略轰炸机对汉堡等城市的大轰炸,换句话说没有制空权大西洋壁垒断不可持久,因此古德里安主张将装甲部队放在战略纵深位置,以保存实力,确保战略反扑和战术运用。

当盟军准备开譬欧洲第二战场的时候,从资源储备到整体战场形势德军完全处于下风,战争潜力以经到达低点,而盟军这边有美国的支持下,基本进入井喷式高涨状态。

从诺曼底登陆后,能维持如此巨大的后勤保障在当时也只有美国能做到。有人粗略估计了一下,一辆谢尔曼坦克在战场上被击毁的同时美国国内已经造出30辆崭新的坦克,有一架飞机被击落的同时国内已经早出了10架新飞机。重要的是美军同时有能力很快补充到前线,所以造成后期盟军装备越打越多,而德军越打越少的局面。因此就别说德国了,把德意日三大轴心国绑一起也没资格根美国拼资源、拼产能。从这点也可以猜想出古德里安等人或许早就看透这一点,输掉战争是早晚的事,但军人的荣誉让他们没到最后不能放弃抵抗。

隆美尔在视察大西洋防线,整条防线密布着3000门巨炮,数道反坦克壕和封锁沟,以及上百万的各式地雷。

隆美尔最终还是将一些装甲部队隐蔽在滩头附近,有不少坦克分解在战列舰的炮火准备下。

隆美尔和古德里安的争执让希特勒左右为难,最后希特勒决定将装甲力量分成两部分由他们分别指挥,但是主要力量距离滩头都不能过近或过远。所以不难看出,如果采用隆美尔的打法那么这些装甲部队根本不适合集群隐蔽,只能分散隐蔽,优点是距离滩头较近,可以迅速组织反攻,缺点是集结甚至反扑时都会遭到盟军战舰或战斗机的袭击,必定损失惨重。那么古德里安的战法就比较保险,在战略纵深空军可以与之周旋,盟军海上力量使不上劲,德军则可以发挥导师级别的装甲战玩法,这样一来盟军势必吃亏。

论起玩坦克,盟军显然不够个。

所以如果采用隆美尔的战法,他显然是小看了盟军,这样一来德国的装甲力量在海岸线附近就会几乎损失殆尽,这将直接加速二战结束近程。我是军武奇兵,欢迎您的交流与观点,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战武奇兵


靠近滩头?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都没有掌握欧洲的制空权,德国军队的陆军,包括机械化部队的确厉害,但如果说在天上没有制空权,把这些被布置在诺曼底探头的坦克部队不成了活靶子了吗?(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空军基本上可以说是陆军的天敌,这种速度快火力猛的大杀器,打起坦克来简直就是快刀斩乱麻的节奏,因此隆美尔把坦克部队布置在靠近滩头的策略并不会出现像后来一些人“假如”的那种效果,反而可能会败的更快更惨。

这还是说成功到达诺曼底海滩附近的情况,其实以当时德军西线统帅部宫斗的形势,隆美尔的想法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在是否要到诺曼底海滩附近,德军西线统帅部的分歧是无法调和的。

因为希特勒把西线德军的统治权做了一个奇怪的设置,那就是由隆美尔掌握了精锐的第七和第二十一集团军,但是在隆美尔的头上又有龙德施耐德这样的领导领着,一个掌握着实权,一个名义上是最高领导。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双方发生分歧是再正常不过了,而且隆美尔是后来者,龙德施耐德本来就在哪个位置,隆美尔的到来相当于把龙德施耐德的一部分权力分了出去,这样的话不给你使绊子给谁使绊子,这一时期德军西线统帅之间的宫斗,跟中国历史上的争权夺利并没有什么不同!

隆美尔的意见,把德军的坦克部队前置,把整个海滩置于射程范围之内,龙德施耐德的意见,等盟军来了再打不迟,而且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保密工作做的是很好的,德军包括希特勒本人,并不能准确预知登陆的具体地点,因此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本来就不像战机的战机也就在这种争斗中丧失。

不过德军的失败已经注定了,不管隆美尔多能干多正确,更何况是没有经过证实的“正确”,都不可能改变德军欧战失败的命运!


历史三日谈


完犊子更快一些。实际上,无论是怎么部署,都不能改变最终的结局。

首先笔者要说的是,当时作为大西洋防线的总指挥官,隆美尔并不是建议将装甲部队部署在滩头,而是要取得装甲部队的指挥权,而这个指挥权在希特勒手里。

诺曼底登陆战役(代号“霸王行动”)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成功的登陆战,这次战役成功的开辟了对纳粹德国的第二战场,加速了二战的进程。这次战役筹划的非常成功,包括战前的各种欺骗,成功的迷惑了德军,使得登陆战打响之时,德军最高决策层还以为诺曼底方向只是盟军的佯攻。希特勒在24小时之后还认为盟军的主攻方向是法国加来。

盟军取得诺曼底战役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盟军方面巨大的优势,无论如何衡量,对德国都是碾压之势。其中最关键的,盟军方面牢牢的掌握了制海权和制空权。制海权使得盟军可以将部队、物资源源不断的运送上岸,制空权使得盟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以空制地获得了不对称优势。

对于德国方面来说,如果它在这次战役中有一线生机的话,那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首批盟军登陆部队赶下海,或者对其造成巨大杀伤,然后争取与盟军媾和。在这种局面下,装甲部队无疑是德军实现作战目的的关键力量。

隆美尔作为二战中最具天赋的装甲兵指挥官,自然明白装甲部队如何运用才能取得最大的作用。装甲部队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机动性,装甲部队投入战场的速度直接决定了德国能否将登陆盟军赶下海。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隆美尔还是希特勒,都没有要求把宝贵的装甲部队布置在海滩附近,这出于两个原因:

1、盟国已经取得了绝对的制空权,如果将装甲部队部署在滩头,在登陆发起前就在盟军的空中优势下遭团灭了,盟军难道留着它过年?

能让坦克开上滩头列队受死的,也就是对面的那帮智障想得出来。

2、由于盟军方面出色的战略欺骗,直到登录前德军也不知道盟军确切的登陆地点。在几千公里的大西洋海岸,任何一点理论上都可能是盟军的登陆地点。德国此时两线作战,装甲部队本来就不富裕,难道要像撒胡椒面一样把数量不多的坦克撒到广袤的大西洋防线上?

“大西洋壁垒”从北极圈蔓延至比斯开湾,分兵把守是行不通的。只有把具备高速机动性能的装甲部队部署在第二线,才能以预备队的方式快速支援一线战场。

当时德国决策层分析,盟军最有可能的登陆地点是加来和诺曼底,其中加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所以在兵力部署上,在加来方向部署了23个师,诺曼底方向9个师。

其实,德国部署在西线用于抗登陆的装甲部队也不算少,国防军和党卫军加起来的装甲部队总共有12个师(当然,是不是满编是另一回事),再加上10个独立装甲单位,比如装备了“虎王”坦克的3个独立坦克营。但是,希特勒把装甲部队的指挥权牢牢的抓在了自己的手里,并没有交给隆美尔。原因我估计是希特勒不信任国防军的高级指挥官,怕前线指挥官中了盟军调虎离山之计,盲目的把宝贵的装甲部队投入到错误的方向上去。毕竟,这支装甲集群攸关帝国的存亡。

可惜,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希特勒并没有再第一时间下令装甲部队反击,因为他觉得诺曼底只是盟军的虚晃一枪,主动方向还是加来,即便是隆美尔去柏林当面请求也没用。直到真相大白的时候,希特勒才下令装甲集群扑向诺曼底及瑟堡半岛,但这时候已经木已成舟。

盟军牢牢的控制着制空权,在登陆战役打响后,出动数万架次战机轰炸战线后方的运输线、交通枢纽、货物场站,增加了德国增援部队的集结、开进难度,迟滞了装甲部队的反扑。而且,由于运输线遭到空中绞杀,德军装甲部队的油料补给非常困难。

即便这样,艰难投入战场的德国装甲部队仍然证明了自己的威名,在诺曼底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卡昂,党卫军第12装甲师与英、加军队血战一个多月,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将盟军阻挡在卡昂城下一个多月。

就在卡昂战役中,造就了装甲兵战史中一段传奇。1944年6月13日,在卡恩周边的一个叫波卡基的小村子里,德国党卫军第101重型装甲营的一辆虎式坦克,单枪匹马的干掉了英军27辆坦克和其它战车。这辆“虎”式坦克车长的名字叫米歇尔·魏特曼。


从此萧郎是路人甲


诺曼底登陆时如果按照隆美尔的建议部署大量坦克到滩头附近将会使盟军遭受更加巨大而且悲壮的代价,但最终凭借盟军强大的舰队火炮以及绝对的制空权,德军最后的装甲力量也将在盟军打开滩头突破口之时被彻底的击溃,这也就意味着德军纵深的防御将提前垮掉。



其实从今天的角度再去看当年的这场惨烈的登陆战,没有部署坦克部队是正确的,可以说隆美尔的这个建议没有被希特勒采纳是明智之举。虽然隆美尔赋有“沙漠之狐”的美誉,更擅长指挥坦克部队进行作战,但是隆美尔忽视了此时的德军已经没有了空中的优势力量,但对手的空中力量却更加的壮大。


以下详细的从2个角度去说明隆美尔这个建议存在的没有全局考虑的问题。

德军失去空中的保护,无疑就是最后的拼死一搏。

1944年6月6日,也就是当年所称的D日,盟军最终选择了诺曼底作为开辟第二战场的登陆地,此时的德军空军已经基本处于防守,没有能力再组织对于盟军登陆舰队的进攻,相反,盟军的空中力量却更加的强大,这是登陆确保成功的必要因素。

如果此时德军将坦克部队部署在滩头附近,无疑是想用强大的坦克直射火炮和并列机枪将登陆到滩头的盟军重新赶回大海来阻止盟军登陆,这个想法不错但是忘了盟军空中的强大的对地攻击力量,开始阶段盟军会遭受更大的损失,但同时德军的装甲部队也会引来盟军持续猛烈的空中打击,最终德坦克部队全部被消灭,盟军登陆。

即使盟军暂时被压制,但德军滩头步兵和坦克部队将面临被盟军腹背夹击,也就是包饺子的灾难。

在1944年6月6日清晨发动登陆的数个小时前,美军的第82和101空降师已经空投提前加入了战斗,虽然目的是为了占领通往滩头防线德军的各个必经之路。

但是不要忘了,一旦滩头出现大量的德军坦克部队,那么盟军最高统帅部势必会将装备精良的美军空降师的一部转头回击滩头,来支援盟军登陆部队的进攻,此时双方都将寄希望于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滩头的争夺。

这种情况下德军由于还要坚守内陆各个要塞,并没有大量的兵力可以前来支援,即便有也将受到盟军空降部队和空中力量的强势阻挡,如此德军不但会失去最后的装甲力量,同时也失去了纵深的防守。

历史永远不会改变,但从纯粹的军事角度考量,隆美尔的这个建议不够明智,也无法阻挡纳粹德国的彻底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