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者的元宵节:见屏如面,等你团圆

大洋网讯 今天是元宵团圆日,却有一些人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负重前行在抗击疫情的“火线”上。医护人员、执勤人员、一线记者、战疫夫妻……分隔在外,他们心藏无数思念和牵挂,只能轻抚屏幕上亲人的脸。在这团圆时分,广州日报连线了多组无法团圆的战疫者和他们的家人,借由互诉家常互相打气,实现一次“隔空团圆”。

“你安心在前,我一切安好。”他们是逆行者,也是爸爸、妈妈、儿子、妻子等一个个平凡人。在他们的背后,有使命、有责任,也有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待春暖花开时,我们一定团圆,那时我要好好抱抱你。

战“疫”夫妻档

广州交警支队白云一大队机动中队民警张斌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移植科护士史丽莎

“除夕那天中午,家里的电话突然响起,我心里一紧,知道‘任务来了’。”广州交警支队白云一大队机动中队民警张斌说,妻子史丽莎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移植科护士,也是2003年抗击过非典的小汤山医疗队员,将作为广东第一批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奔赴抗击疫情一线。“她和同事写下请战书,我坚决支持她的决定,但还是忍不住担心。”

战疫者的元宵节:见屏如面,等你团圆

“你让女儿好好学习,老人不要出去买菜,你上班戴好口罩,一定要勤洗手……”等到了妻子安全抵达武汉后给家里打来的视频通话,听着“温暖牌唠叨”,张斌在电话这端连连点头,7岁的女儿和2岁的儿子也大声给视频那端的妈妈加油鼓劲:“妈妈加油!我们等你平安回家!”

在高速路出口,张斌和同事们进行24小时轮流设卡排查出行旅客疫情。“执勤期间时刻都要戴着口罩和护目镜,脸上常常都是汗。现在是非常时期,既然承担起了这份责任,就要站好每一班岗。”他说,“妻子去增援武汉,我在高速公路执勤,每个人有自己的阵地,每个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我们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等战疫结束,爸爸回家再抱你!”

广州南站客运员谢海除夕元宵坚持工作

下班回家却不敢抱女儿

广州南站作为全国铁路客流量最大的高铁站,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广州南站客运二车间的党员们义无反顾地坚守在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铁路人的责任与担当。

战疫者的元宵节:见屏如面,等你团圆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王燕 摄

今年33岁的谢海是广州南站客运二车间的一名普通党员,身为值班站长的他不仅每天要承担繁重的客运工作,还要做好疫情防护的“安全员”。今年的除夕和元宵,他都坚持工作在一线岗位。

“每天面对南来北往的旅客,我不是不怕,但我不能后退,这个时候,我更要冲锋在前!”谢海说,“作为高铁站的工作人员,我每天与太多旅客接触,下班回家都不敢抱3个月的女儿,怕自己身上的细菌带到宝宝身上。”

作为值班站长,谢海每天要在广州南站48.5万平方米的站房中来回穿行,霸占朋友圈步数排行榜前三名是他的常态。疫情爆发以来,在保障旅客乘车和站内外秩序的同时,客运二车间还承担了为进出站旅客测量体温的任务。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谢海总是不能如期和家人团聚。今年的春节和元宵,他又缺席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最让我暖心。”谢海说,“我是党员,要有责任、有担当,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我就应该挺身而出,有了‘大家’才能有我们每个人幸福美满的‘小家’。女儿,等‘战疫’胜利了,爸爸回家再好好抱你、亲你!”

滴~“体温正常,一路平安。”

广州市交通行政执法局道路运输执法大队林旭生

对于广州市交通行政执法局道路运输执法大队的林旭生来说,今年的元宵节特别忙碌。从年初三开始,林旭生与同事肩负起了广园、夏茅、罗冲围和永泰4个重要的客运战场的巡查工作,每天几百次举起测温仪和一句句“体温正常”,为广州守住了疫情防控的大门。

战疫者的元宵节:见屏如面,等你团圆

晚上10点,刚下班的林旭生还没来得及脱下口罩,就接到远在潮汕家里儿子的视频电话,“爸爸,我的飞机坏了,你快点回来帮我修啊!”虽然戴着口罩,但是看到屏幕上儿子的模样,还是可以看出,林旭生眼里的疲惫顿时融化成了爱意。妻子在电话那头,叮嘱林旭生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注意防护。

林旭生说,自己每天有近10个小时在客运站等人员密集场所,为了家人的安全,身怀二胎的妻子带着2岁的儿子暂时留在了潮汕老家。今年这个特别的元宵节,他们一家注定不能团聚。

林旭生就是坚守在春运战线交通执法人的缩影,牺牲节日的家人团聚,战斗在防疫第一线,守护千家万户的春运路上的平安。

“这个时候我不回去,说不过去!”

放弃产假、给宝宝断奶

马钰是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部的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年轻的妈妈。

去年12月20日,产假中的她带着宝宝回到了湖南岳阳的老家。按照计划,她会在那里待到今年3月底产假结束。

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单位也已开始号召大家取消休假回岗。“我问领导:需要人手吗?领导说,暂时不用我回去,但可以在家看一下监测平台。”

战疫者的元宵节:见屏如面,等你团圆

但由于身在外地无法进入单位内网,马钰感到束手束脚,很难开展工作。

“如果让我一直待在家里,就是个帮不上什么忙的普通老百姓。回到单位,至少能做一些专业上的事。”她在老家开始坐不住了:“我要回广州。”大年初一,马钰下了决心。唯一让她纠结的,是嗷嗷待哺的宝宝。去年9月下旬出生的宝宝刚刚4个月大。考虑到宝宝还小、坐车回广州的舟车劳顿以及广州同样在上升的确诊病例数,加上担心下班回家会给宝宝带来感染风险,马钰和丈夫决定,宝宝不随妈妈走,留在老家由奶奶照顾。

她回到工作岗位后,加入了疫情监测组。这是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应对本次疫情而成立的8个工作组中,防控任务最重、工作最苦、风险最大的工作组之一。最近几天,为了早点回到单位,马钰改成开车上班,连和宝宝视频的时间都被挤占了。白天的工作让马钰根本没有闲暇,她也不敢轻易让自己沉湎在思念宝宝的情绪里。只有在晚上11点多,夜深人静之时,马钰才有空拿起手机,找出被置顶工作群冲到聊天列表好几页后面的家族群,点开里面宝宝的视频,怎么看也看不够。

“可是看得到,摸不到,我就只希望能摸一摸她呀。”她说。

战疫,全家齐上阵!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隔离病区护理组长曹皇亮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隔离病区护理组长曹皇亮,外号“一针哥”,再难扎的人,到他这儿来保管叫你“一针见血”,还被评为广州日报“健康有约”“2018仁心妙手护士”。妻子刘铃,也是市八隔离病区的护士。由于两人在不同的病区,平常很少见面,偶尔相见,只能隔着护目屏,用无声的语言对视加油。

战疫者的元宵节:见屏如面,等你团圆

作为市八隔离病区护理组的组长,从1月21日开始,曹皇亮已经连续在岗位上奋战16天了。本来,夫妻两人早已决定除夕回妻子老家过年,已经申请好了假期——腊月二十八至年初二,这是他们结婚六年来第一次计划回湖北老家陪岳父岳母过年。

为了能回家陪陪年迈的父母,曹皇亮和妻子、儿子精心准备了大半个月,然而……当广州出现第一例疑似病例,1月21日,接到领导的通知,他主动取消了休假,第一个进了隔离病房,全家也跟着他一起留了下来。妻子担心地发消息说,“这个年都不用过了。”他马上回答:“过年不重要,控制住疫情才重要。”

作为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主战场,80%的确诊病人都送到了市八。曹皇亮的护理任务非常重,全副武装的他马上投入战斗,并且鼓励同事说:“放松心情,我们是最佳拍档!”一个班6个小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不敢喝水不敢吃饭,换班时后背上全是湿漉漉的。普通人像他那样全副武装,半小时就会觉得胸闷、缺氧。而他却说已经习惯了。从开战的那天起,他一直战斗在前线……

他说:“我是护理组长,有责任和能力带领护士们冲在抗疫最前线”。因筹备病区工作和参与救治患者,他已连续多日没有回家了,只能和家人通过视频电话来联系。5岁的儿子嘟嘟,已经很多天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了,想念父亲母亲,只能在视频里哭着说:“我太想你们了,我想你们都想的哭了……”!

而这一端的曹皇亮,也忍不住红了眼眶。“有多少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战友们,舍小家,为大家,向你们致敬!因为你们的坚守,相信这场战役必胜,盼望着你们都能平安归来!”

“成为大白,彼此温暖!春天也就不远了!”

国家第二支援助湖北中医医疗队广东省中医院团队队员谢东平

赴武汉后,谢东平曾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和队友全副武装巡视病房的照片,配文是“成为大白,彼此温暖!春天也就不远了!”亲朋友好友纷纷回复:谢大白,一定要平安凯旋……

而朋友圈也成了家人了解他在武汉情况的常用渠道。妻子林颖(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皮肤科主任)也是在值班的岗位上接到他要出发的信息。什么也没说,觉得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身为医生,她很理解自己的丈夫作为一名重症科医生的信念。她只是默默地为他东凑西凑筹备了很多口罩,“不敢老打电话给他,只能等他忙完有空才主动联系家里。”

战疫者的元宵节:见屏如面,等你团圆

最近一段时间,公公婆婆、女儿,一家子都是刷手机看电视新闻来关注疫情,关注谢东平和同事们的情况。不联系,一个是怕耽误他、影响他,另一个原因,是老母亲一视频就要流眼泪……但尽管如此,极少被家人主动联系的谢东平,却在2月2日“表白日”收到了一份大大的惊喜——来自11岁女儿谢艾霖和她的小伙伴们。小朋友们用画笔描绘,用诗歌视频赞颂,致敬白衣战士,祝福“平安归来“,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这些暖心的祝福让他大受感动,有一句话跟让他印象深刻,“长大后我就成了您,学着前辈的样子救死扶伤”。

驰援的日子有压力,有汗水,但情况正在慢慢变好。孩子们的祝福更让他深受鼓舞。“必须成为孩子们的榜样,竭尽全力,早日凯旋!”

“不能多看啊,多看就忍不住飙泪!”

广东支援湖北疫情防控救治医疗队副队长邓医宇

邓医宇,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支援湖北疫情防控救治医疗队副队长、党支部副书记,广东省人民医院援助武汉医疗队领队,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危重病监护二科行政主任,是此次对口驰援汉口医院的省医队伍带头人。

战疫者的元宵节:见屏如面,等你团圆

对口支援13天,作为华南ICU专家的他,一次又一次带领团队直面确诊重症患者的治疗、抢救,指导对患者实施抢救等,迅速有效地救治病人,让两地团队都忍不住点赞!

邓医宇年纪尚小的儿子邓天立,与妈妈一起在外地,录下祝福视频给他:“爸爸平安!武汉加油!”,邓医宇说:“不能多看啊,多看就忍不住飙泪!”。他说,自己是湖北人,此次家乡有难,自当率先冲锋驰援,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抗击疫情,我们一起努力,武汉加油!”

盼早日归家与父母团圆

治愈病人小韩

小韩,31岁,武汉一企业员工,1月21日抵湖南岳父母家准备过年,发现不适即入院隔离,23日在永州确诊收治,2月3日治愈出院。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反复,呼吸也不是很顺畅,小韩很少和亲人联系,只偶尔微信报个平安。

14天,湖北老家的父母日日牵肠挂肚,互相安慰着孩子年轻底子好,一定能挺过去。出院后小韩虽然继续居家隔离,但可以视频常通话,千里之外的妈妈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战疫者的元宵节:见屏如面,等你团圆

闯过了这一关,小韩最大的感触是以后要多陪伴家人,珍惜亲情,好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愿亲人们都平安健康!(全媒体记者余靖)

好消息是娃说他不想我

坏消息是爸爸快累坏了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在家附近住酒店已经快10天了,陆续有一些同事来问:“啊?听说你隔离了?”其实,我是在过年期间连着跑了几天定点收治医院,采访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的情况后,被我家娃爸“强迫”自我隔离的。

为什么说是被“强迫”的呢?因为自己觉得这个病虽然要警惕,但也没有一些人所想的那么可怕,一是相信自己采访时所作的防护加上自己的卫生习惯已经足够抵御风险,二是在市八医院采访时,隔着隔离区的玻璃门看见医护在里面有条不紊地工作,都让我心里有底。可为什么又住出来了呢?主要是担心自己一旦被感染,家里爷俩都连带要隔离观察。

战疫者的元宵节:见屏如面,等你团圆

离开家住快10天了,好消息是经过多次询问,娃依然坚称不想我;坏消息是又要在线办公又要带娃的娃爸,就快要累坏了。如果没有娃爸勇敢地担起一个人带娃的任务,我绝不可能心无旁骛地一会冲在一线。

和几位在一线报道疫情的记者聊过,他们出来采访的“后顾之忧”其实也是家人。除了担心给家人带来的感染风险,也担心家人对自己的担心。有同事说,打算把微信显示步数的功能关掉,否则在老家的老妈看到,就会知道她又去医院采访了。有同行说,因为担心妈妈知道自己在一线采访,最近自己写稿子署名都用的化名。

是啊,在这个非常时刻,家人成了不少人绝对的“软肋”。在武汉抗疫前线能“以一当十”的援助武汉医疗队队员,出发前却因为家人的紧紧拥抱红了双眼;在隔离病房内,一名确诊的中年男患者说起同样在隔离中的女儿,在本报记者镜头前突然崩溃痛哭。

在隔离室中陪别人的孩子过节

临时妈妈肖淑梅

“身为医务工作者,过节不能陪伴家人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家人也慢慢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到无条件支持。”这个元宵节,对肖淑梅来说既普通又特殊,普通的是,节日加班她早已习惯;特殊的是,今年会在隔离室陪伴着别人家的小孩过节。

战疫者的元宵节:见屏如面,等你团圆

2月1日,肖淑梅开始在隔离病房中照顾东东(化名)和他轻度老年痴呆的爷爷。东东是一个2岁大的男孩,他的母亲于1月30日确诊患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父亲和姑妈于2月1日同时确诊。

“东东不太会讲话,要什么都是用手指着表达。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孩子,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动手,喜欢自己动手吃饭,洗澡水一定要是自己放的才愿意让我们帮着洗。听孩子的妈妈说,东东在家里也是这样的。东东的专注力很不错,没人去打扰他的话,一个玩具可以玩很久,而且他适应力还挺强的,很少哭闹着找爸爸妈妈。东东还是个热爱音乐的孩子,每次听到电视里、手机里播放的儿童歌曲,他就会跟着一起唱、一起跳,十分开心。”肖淑梅说。

为什么要申请来照顾孩子们呢?肖淑梅说:“我也是个妈妈,很能体会被确诊的妈妈们的感受,所以想尽自己所能来帮助她们。因此,看到天河区卫生健康局发出招募志愿者的通知就马上报名了。”

这个元宵节,肖淑梅没有什么特殊的安排,可能会跟家里通通电话互相问候一下。“要说节日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们照顾的孩子、被集中医学观察的群众以及所有工作人员都不要感染上这个肺炎。只要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对我来说每一天都像过节一样。”她说。

策划:余靖、王晨阳、何超

视觉设计:严永镇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张丹羊、张青梅、黄庆、伍仞、何雪华、周洁莹、贾政、秦松、余靖 通讯员交宣、贾卫东、黎磊、蔡云、穗卫健宣、刘珉旻、李雪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燕(部分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