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取士制度:為何教育“全面發展”的背後,透露著一些妥協

唐代取士制度:為何教育“全面發展”的背後,透露著一些妥協

影響中國古代千餘年之久的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開始建立並且加以完善。可以這樣說,隋唐時期即是科舉制度創立的關鍵期,同時也是科舉制度形式建立的塑造期,簡單來說,就是科舉制度的發展方向問題、科舉制度形式問題、科舉制度的標準問題等等的解決事情。

由於隋朝二世而亡,對科舉制度的影響作用相對較小,而唐朝自然而然成為了科舉制度塑造的關鍵朝代。在唐代的科舉制度,也可以稱之為取士制度,下面從唐代取士制度的標準形式、原因背景以及影響作用等方面來分析唐代的取士制度。

一、唐代取士制度的內容標準及其特點

1、唐代取士制度的標準——全面發展

首先,在唐代入士的途徑基本上有以下三種,第一種是恩蔭入士

,即依靠先輩卓越的功勳,讓後代直接入士做官。第二種就是流外入士,即在政府部門擔任一定年限的不入流的小吏後,成為正式的官員,接下來,第三種就是科舉取士,即通過科舉考試,魚躍龍門,成為朝廷的官員。我們來著重解釋探究一下第三種入士方法,即科舉入士

在唐代,科舉入士的基本標準應該就是注重舉子的“文”的能力,全面一點就是要求舉子擁有“身”“言”“書”“判”這四個能力。

唐代取士制度:為何教育“全面發展”的背後,透露著一些妥協

據《資治通鑑》當中記載稱:"一曰身,取其體貌豐偉;二曰言,取其言辭辯正;三曰書,取其楷法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優長。"

由此可知唐代比較重視對於舉子的<strong>全面發展,與後世明清時期日益僵化的八股取士相對人性化,但是就公平性而言還是有所缺陷。

2、唐代取士制度的內容形式

在唐代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依舊是儒家經典為主,但是唐朝的科舉考試的內容形式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一系列形式。而且,由於唐代尊崇道教,將道家經典同樣也納入考試的範圍之內。唐代科舉同時還重視詩詞歌賦的考察。除此之外唐代科舉制度還有明經與進士兩科為主。據《資治通鑑》當中記載這兩種科舉考試的難易程度:“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而且,唐代的宰相多以進士出身,由此可知唐代不同科舉制度的分野區別也是很大的。

3、唐代取士制度的特點分析

在分析解讀了唐代科舉制度的標準、內容以後,來分析一下唐代取士制度的一些顯著的特點。首先,從考試的內容形式上看,唐代取士制度尤其重視“文”的考察。不管是儒家經典還是道教至寶,亦或是詩詞歌賦,都體現出對於“文”這一個素養的重視。除此之外,唐代取士制度還有取士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等特點,表現出來的是科舉制度的強大的生命力以及不完善待發展的情況。

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不同形式的科舉制區別較大

據《冊府元龜》當中記載稱:“"明經進士,自今以後,每年考試所收人,明經不得過一百人,進士不得過二十人,如無其人,不必要滿此數。"

人數的差別可以看出仕途的不同,唐朝的宰相大多數是進士科出生,當時的人們重視進士科而輕視明經科。除此之外,唐代科舉取士對於豪門世傢俱有巨大的優待政策

,也成為唐代取士制度的一大特點。

唐代取士制度:為何教育“全面發展”的背後,透露著一些妥協

二、唐代取士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受貴族豪門的影響與妥協

1、借鑑前朝,開創發展

眾所周知,每一個朝代在建立之初,都會留下制度建設的空白區間,而與此同時,前朝雖然滅亡,但是深入人心的制度建設卻依舊存在於百姓的思想當中,特別是一些對於百姓來說的大有裨益的政策制度,或有利於維護鞏固統治的政策,而據《資治通鑑》當中記載稱:“王侯將相,莫非豪門大族”。

九品中正制的危害日益顯現,皇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幾乎達到了皇帝廢立,政令出於世家之手,再這樣的大背景下,就有了科舉制度出臺。而唐代的取士制度借鑑的隋朝的科舉制,並且以潛移默化較溫柔的手段推行之。開創了科舉制度的新發展。

2、唐代以軍功起家,貴族豪門依舊影響力巨大

眾所周知,唐代依靠大名鼎鼎的關隴貴族起家,必然要依靠關隴貴族作為統治的基礎。與此同時,九品中正制才退出歷史舞臺不久,而且在唐朝建立之初,豪門世家依舊在朝廷上下有非常巨大的影響力。其中又以七宗五姓為核心。據《舊唐書》當中記載稱:““(帝)納隴西李衝女為夫人,納崔、盧、鄭、王‘四姓’女充後宮。趙郡李氏人物尤多,各盛家風。世言高華以五姓為首。”<strong>皇帝對於這些門閥世家大多數時候也是以妥協為主。

在世家門閥依舊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的背景下,<strong>所創立的取士制度不得不說依舊帶有非常濃厚的貴族政治色彩

。就不僅僅唐代取士的恩蔭制度以外,就連科舉取士這一個途徑,對於那些豪門世家子弟而言也是具有特殊政策優待的 據程大昌 《演繁露·唐人行卷》當中記載稱:

“ 唐 人舉進士必行卷者,為緘軸,録其所著文以獻主司也。”

唐代取士高官具有推薦的權力,這就反映出皇權向豪門世家妥協的現象。也就造成了唐代取士制度不完善的地方。

唐代取士制度:為何教育“全面發展”的背後,透露著一些妥協

3、詩歌助力王化,促成唐代以詩歌取士的特點

眾所周知,唐代取士制度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唐代取士非常重視對於詩詞歌賦的考察,俗稱詩賦取士,據《論語》當中記載稱孔子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與此同時,孔子還提出了詩歌具有“興、觀、群、怨”的王化作用。當時的統治者認為,大力推廣詩歌有助於維護統治,實現王化。在歷經了千年的歷史沉澱後,在唐朝又迎來了一個詩歌創造的高峰時期,再加上選官制度的變遷,自然而然的就會將詩歌作為取士的重點,因此,也就形成了唐代以詩歌取士的風格特點。

三、唐代取士制度形成的影響

1、有利於為國家遴選英才,維護國家的統治

首先,唐代的取士制度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既有明經科,也有進士科,甚至還有算數科等等,在唐代,就制度層面而言,幾乎只要你有能夠治國安邦的能力,就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而唐代的統治者對於精英人才也是達到了求賢若渴的地步。據五代十國時期的王定保《唐摭言》當中的記載唐太宗看見新科進士的驚喜之言稱:“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由此可知,唐代的取士制度至少在

制度層面已經達到了舉賢才比科用之的地步。有利於階層的流動。

唐代取士制度:為何教育“全面發展”的背後,透露著一些妥協

除此之外,唐代的科舉制度對於世家門閥的處理方式仍然處於一種比較溫和的手段,對於世家大族在取士方面依舊用很多的優待優惠政策。比如對於貴族的恩蔭制度,除此之外,還有高官推薦舉子入士的特權等等。這些特權可以說是皇權與世家門閥對於科舉制度的妥協,這些政策對於唐代維護統治具有巨大意義。由此可知,唐代的取士制度平衡了皇權與世家門閥之間權力爭奪的中心焦點。在這一個角度來看無疑是

有利於維護鞏固統治的。

2、為後世科舉制度奠定基礎

一個制度的完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為什麼科舉制度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就再也科舉制度的合理性與前瞻性。科舉制度的影響至今猶存。而唐代的取士制度對於科舉制度的發展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唐代科舉制度雖然並沒有後世這樣的相對公平,但是他已經有顯示公平性的曙光。而唐代的相對公平性的原則也成為了後世科舉制度的一個基本原則,據《明史》記載稱:“三十年偕紀善白信蹈等主考會試。榜發,泰和宋琮第一,北士無預者。”而引發的南北榜案,明朝實行南北中卷分立,反映出就是唐朝事情奠定的公平性原則。

3、豪門貴族影響力依舊巨大,取士制度存在缺陷

唐代取士制度依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例如“行卷”制度以及高官具有干涉科舉取士的權利等不合理的制度。這些缺陷表明唐代的取士制度依舊有待發展完善。而且唐代的不合理的取士制度也為唐朝的滅亡埋下伏筆,如黃巢因為面貌醜陋被皇帝不喜,後不得已開始了反唐事業。這就反映出唐代取士制度的缺陷之處。

唐代取士制度:為何教育“全面發展”的背後,透露著一些妥協

四、總結

唐代的取士制度有合理進步之處,但是同時也存在缺陷,<strong>既有教育的“全面發展”

,又有著透露著對貴族豪門社會現象的妥協這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現象。也是我們對教育事業的一種偉大嘗試,具有他的時代侷限性,對於今天的我們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

1、《資治通鑑》

2、《新唐書》

3、《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