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驃國獻樂”背後的祕密,一場以獻樂為名的救國運動

唐貞元十八年正月(公元802年),唐德宗李適在位期間,一支來自驃國的樂團到達了長安,在宮廷內為皇上和群臣進行了一場盛大的樂舞表演。這支樂團由驃國王子親自帶領,這場表演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白居易還專門寫了一首《驃國樂》對這次活動進行了讚美。然而這場表演卻不是單純的文化交流,背後隱藏著驃國的政治意圖,其實這是這個小國的一次自救行動。

唐代“驃國獻樂”背後的秘密,一場以獻樂為名的救國運動

驃國位於今天的緬甸,是古緬甸早期的一個重要國家,曾經盛極一時。驃國樂團的這次長安之行,並不是驃國主動要來的,是奉南詔國王之命而來,然而驃國卻對此行非常重視,這是關係到這個小國國運的一次活動。

南詔國原本依附於唐朝,在唐的支持下統一了六詔,然而壯大後的南詔卻與唐王朝決裂,與吐蕃結盟,並多次聯合吐蕃進攻大唐,數次大敗唐軍。強大後的南詔勢力迅速擴張,與南詔接壤的驃國自然深受其害,有被吞併的風險。據南宋《通鑑紀事本末》記載,“肅宗至德元年,南詔乘亂陷越巂會同軍,據清溪關,尋傳、驃國皆降之”。實力不敵南詔的驃國只能淪為其附屬國。

唐代“驃國獻樂”背後的秘密,一場以獻樂為名的救國運動

後來,由於吐蕃對南詔實行壓迫政策,兩國的關係惡化。而此時,唐王朝卻有再次歸化南詔的意願,多次派人寫書信給當時的南詔國王異牟尋。異牟尋最終下定決心向唐稱臣,南詔再次歸唐。

飽受南詔滋擾的驃國得知後,也有歸唐之意,“貞元中,其王聞南詔異牟尋歸附,心慕之”(《舊唐書》),驃國希望向唐朝稱臣之後,唐朝能夠出面調解驃國與南詔之間的關係。然而驃國與大唐之間隔著南詔國,穿越南詔與唐朝取得聯繫,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不過不久之後,南詔國卻親自給了驃國和唐朝接觸的機會,就是這次“驃國獻樂”。

與唐朝恢復關係之後,南詔王異牟尋為了表示忠心,派了一個音樂舞蹈團出使大唐。途徑成都時,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首先觀看了表演,然而韋皋看後卻不覺為奇,這讓南詔王感到意外,於是命驃國國王重新準備樂團赴唐,表演大唐從未欣賞過的驃國樂舞。

正苦於無法接觸大唐的驃國國王,卻意外獲得了與唐朝接觸的機會,因此驃國國王對這次活動非常重視。驃國國王派王子親自帶領樂團出使大唐,隨行的還有兩位大臣。隊伍從驃國都城出發,經南詔進入成都,再由成都到達長安。驃國樂團在宮廷內進行了盛大精彩的表演,當時有樂工35人,一共演奏了12首樂曲。唐代的著名詩人白居易、元稹等都觀看了這場表演。之後白居易和元稹都寫了一首《驃國樂》稱讚這場表演,詩人們浪漫的詩篇更增加了表演的精彩和神秘,整個長安轟動一時。

唐代“驃國獻樂”背後的秘密,一場以獻樂為名的救國運動

在詩人的眼裡,這是一場充滿異國風情的音樂盛會,然而對於驃國來說,這場表演卻關係著他們的國運,是驃國的一場自救行動。驃國長期受制於南詔,但是卻沒有實力與之抗衡,只能求助於第三國的力量。唐朝是南詔的宗主國,藉助唐朝的勢力對南詔國施壓,是制約南詔最好的方法。這次獻樂,是驃國與唐朝難得的接觸機會,國王派王子與兩位大臣同行,也顯示了其強烈的政治訴求。

白居易的《驃國樂》中寫道,“曲終王子啟聖人,臣父願為唐外臣“,表演結束之後,驃國王子向唐德宗提出了稱臣的請求。這次演出非常成功,贏得了唐朝皇帝的好感,唐德宗冊封驃國國王為“檢校太常卿”,驃國國王達到了歸附唐朝的目的。

這次獻樂活動,驃國成功繞過了南詔國直接向唐朝稱臣,達到了目的。在“以夷制夷”的國策下,唐朝向南詔國施加壓力,要求南詔撤出入侵驃國的軍隊,全力對抗抗吐蕃。南詔國對驃國的軍事威脅大大減小了,驃國的處境得到改善,音樂外交取得成功,驃國的這次自救行動取得明顯效果。

“驃國獻樂”表面上是一次文化交流,實際上政治意味濃厚。這件事本來是南詔國主導的,想借此鞏固與唐王朝的關係,而驃國卻藉此與唐朝交好,趁機改變了自己的處境。對於唐朝來說,“驃國獻樂”也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唐朝與驃國的友好關係推動了驃國周邊國家與唐朝交往,驃國附近的彌臣、崑崙等國也紛紛與唐朝通使,唐朝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