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對父母越來越沒耐心了?總是陷入敷衍、頂撞、懊悔的循環

↑點擊上方,關注三聯生活週刊!

“行行行!”

“知道了知道了!”

“回頭再說吧!”

“哎呀,說了你也不知道,別問了!”

這是我們和父母常見的日常回應。

言語簡練,沒有廢話。當然也沒有內容交換和情感交流。

上一句剛剛敷衍了、頂撞了父母,轉過身我們又陷入深深的懊悔和自責中。但下次同樣場景還會上演,因為控制不住。

為什麼我們對父母越來越沒有耐心?

離得雖近,卻彼此不懂

松子,自由撰稿人,和父母住在同一層樓的隔壁。

父母無法理解她的職業選擇。他們覺得松子應該找個正經工作才對。何謂“正經”?機關單位最佳,最差也要國企;朝九晚五,收入穩定,說出去有點面子,起碼不丟人。

但在父母看來,松子現在的狀態,沒有一條跟“正經”沾邊:沒有單位,沒有保障;晚上熬夜早上不起,晝夜顛倒;收入忽高忽低;不好向別人解釋。跟無業遊民差不多。

為什麼我們對父母越來越沒耐心了?總是陷入敷衍、頂撞、懊悔的循環

圖 | 攝圖網

但松子樂在其中。因為兼具文科生的文筆和理科生的背景,她的文章呈現出知識和視角跨界的獨特性,個性鮮明,獨樹一幟。在撰稿人領域裡,她不僅小有名氣,還在公眾號、知乎、今日頭條等平臺積累了一批固定粉絲。以流量凸顯價值和影響力的時代,稿費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百八十塊,而是根據受歡迎程度和點擊量成倍成倍的遞增,只要寫得好,受歡迎,不僅有不菲的經濟回報,還會有及時的讀者反饋和互動。但父母認為,這不夠穩定。

社會和技術的發展,給有個性、有實力、有想法的人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和自我實現的形式。在松子看來,寫作不僅僅是孤獨清苦的勞動,也可以變成一種表達自我的生活方式,以及與時代和大眾同頻共振的互動。

為什麼我們對父母越來越沒耐心了?總是陷入敷衍、頂撞、懊悔的循環

圖 | 攝圖網

但是這些,父母並不清楚。松子也懶得解釋。

她很瞭解,家庭傳統的氛圍是控制而不是自由,是有用而不是有趣,是責備多於鼓勵,是和別人比較多過自我認可。因此,松子根據成長經驗就會預測到溝通結果,因此而不願意和父母分享,而寧願去找朋友和閨蜜傾訴。

松子覺得,自己這一代的職業選擇和父母一代有了截然不同的標準。比如更看重個體發展、更注重生活品質、更在意職業自主性、更強調權利意識等。

“我和父母雖然一起經歷著時代的變化,但是,我們的家庭觀、婚姻觀、事業觀和消費觀都有很大的差異。這和成長環境有關。我無法理解我媽為什麼多大的冰箱都不夠她用,她也無法理解我為什麼不趕緊找人結婚生孩子。溝通起來太費勁,一說話就容易嗆起來。”松子說。

但她很清楚,這並不會破壞雙方的感情的底色。

“無論怎麼惹父母不高興,他們還是不會拋棄你的。最多,我媽罵我一句,轉身還是會給我做飯去。”松子說。

孩子就是宇宙中心

2018年,是佳慧比較崩潰的一年。

先是臨近退休的父親患了抑鬱症,母親不得不陪伴左右,無法來北京幫忙接送孩子,之後公公也生病了,需要做個大手術,婆婆也被抽走了。

作為獨生子女的佳慧夫婦,忽然發現,身上的責任和負擔一下子就重起來。不僅要兼顧工作,同時需要安排照顧雙方父母看病住院,照顧接送孩子的事情,也一下子落在他們自己身上。生活忙亂異常。

為什麼我們對父母越來越沒耐心了?總是陷入敷衍、頂撞、懊悔的循環

《都挺好》劇照

此前,孩子一直是她的小家庭和整個大家庭的中心。衣食住行,幾乎都是圍繞孩子的需求和成長。六個大人照顧一個孩子,資金和人員都足夠完備。雙方父母雖住在外地,但會輪流交替來北京幫忙接送孩子,偶有波瀾,但日子大抵平靜正常。

當然,像每一個家庭一樣,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兩代人也經常會有衝突。吃飯是追著喂還是自己吃?穿衣要舒服還是好看?發燒是趕緊吃藥還是扛著?是保持乾淨衛生還是和小朋友打成一片?是隻完成學校作業還是多報幾個課外班?

為什麼我們對父母越來越沒耐心了?總是陷入敷衍、頂撞、懊悔的循環

圖 | 攝圖網

每當遇到這些問題,兩代人就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分歧。老人覺得自己有經驗,佳慧覺得自己更科學。她常常會控制不住情緒。尤其是對自己的父母,說服不了對方的時候,她就會失去解釋和溝通的耐心。“哎呀,你不懂就別管了!”佳慧常常用這句話作為話題終結。但說完,她也常常後悔自責。

因為不習慣北京的氣候、環境和飲食,雙方父母常常會想家,家裡有朋友以及自己熟悉的一切。但為了孩子,只能在北京堅持著。因此,每隔幾個月,兩邊父母就要交接輪換一下,回老家緩一緩。

除了分歧,佳慧也受不了雙方父母對孩子的溺愛。

“別逼她了,不願意學就不學吧!”

“孩子喜歡就買吧!掙錢不就是給她花的嗎?”

“幹嘛非讓她哭呢?她想怎樣就怎樣唄!”

為什麼我們對父母越來越沒耐心了?總是陷入敷衍、頂撞、懊悔的循環

學校門口,幫小孩背書包的老人。(圖 | 視覺中國)

小孩子天生精明敏感,知道如何迅速找到可以依靠和倚仗的力量。老人恰好是他們的同盟軍和保護傘。這讓家長面臨家庭教育權威性的挑戰,並陷入精神焦慮。

以鋼琴為例。她知道,6歲的女兒,還無法體會音樂的美妙和愉悅,在琴凳上,總是如坐針氈,那種不專注、很痛苦的表現,常常也讓佳慧質疑自己的選擇。這種猶豫和彷徨的時候,更需要一種支撐的力量,而不是一味地遷就孩子。

佳慧承認父母對孩子毫無保留的愛,但衝在職場一線的她,卻比父母更清楚未來一代可能面臨的時代挑戰。這讓她不得不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要給孩子立點規矩和加點壓力。

隱隱的生活焦慮

文強的煩躁從早上擠地鐵開始。

單位在北京三環裡面,停車位極其有限,因為新的停車計費系統啟用,一天至少要交200多的停車費。他於是改乘地鐵。

北京擁擠的地鐵四號線,文強至少要等三趟車才能擠上去。其實大多數時候還是被擠上去。人像罐頭裡的沙丁魚被封閉在車廂裡,隨著人流上下挪來擠去。

為什麼我們對父母越來越沒耐心了?總是陷入敷衍、頂撞、懊悔的循環

圖 | 攝圖網

為了打發無聊的一個小時,文強一般會用手機聽聽新聞。作為一個記者,他已經很強烈地感受到: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這些新聞裡高頻率的科技詞彙,在來勢迅猛地改變著現實生活,而且速度超乎想象。無人駕駛汽車、新聞寫作機器人、智能手術機器人、銀行智能服務一體機、無人機快遞、網絡支付……

無數信息其實都在不斷傳遞著一種信號:這是一個高速變化的時代,需要有適應變化的能力,否則會被淘汰,無論是職業還是個人。

報道稱,美國的AutomatedInsights公司已經開發出軟件WordSmith。這款人工智能記者程序,只要導入最新的數據,大概0.3秒就可寫出一篇股市行情的新聞報道。更打擊人的是,這款人工智能記者只需首次設置費用,隨後運營費用接近0,並且它可以24小時不休息。

為什麼我們對父母越來越沒耐心了?總是陷入敷衍、頂撞、懊悔的循環

圖 | 攝圖網

雖然這樣的時刻還不會馬上就來,但是也讓文強有隱隱的職業憂慮。

新媒體的迅速崛起對文強這類傳統新聞科班出身的從業者衝擊是很明顯的。思維方式、傳播模式和技術手段,幾乎都是顛覆性的挑戰。和90後的同事相比,某種程度上,80後的文強傳統的新聞教育經歷和積累的工作經驗,對於新媒體的運營和創新反而是一種束縛,幫助不大。新媒體完全是一種新的玩法。文強不得不重新學習和研究,訂閱了大量的公眾號,下載了抖音、嗶哩嗶哩……

他知道,跟上時代,需要自我地不斷更新和迭代。

為什麼我們對父母越來越沒耐心了?總是陷入敷衍、頂撞、懊悔的循環

圖 | 攝圖網

這些工作上壓力和變化,文強很少說,父母也不太瞭解的。這十年間,文強經歷著人生一系列的大事。畢業工作、結婚、貸款買房、貸款買車、生子,經濟和精神上一起接受著生活帶來的挑戰。這是他選擇的生活,就要承受結果。文強不想增加父母的擔心,能扛都自己扛著。但有時候父母打電話時,恰好趕上他焦慮、煩躁的時刻,他就會草草敷衍結束對話,沒有耐心聽完父母關於吃飯、冷暖的常規詢問。那是他認為當下沒那麼重要的事情。因為還有無數更頭疼的事情等著他。比如夫妻情感的維護、孩子的教育擇校、還要不要生二胎、領導的新思路、下屬的新動向……

以及下了班照例擁擠的四號線地鐵。

《三聯生活週刊》頭條號【粉絲信箱】開通啦!如果你對社會熱點有敏銳的感知力;如果你關注民生話題,對生活中的大小事有想要“表達”的慾望;如果你擁有豐富的寫作經驗,歡迎將你的聲音與態度凝結成文字,隨時給《三聯生活週刊》頭條號投稿!粉絲信箱:[email protected],期待你的文字!

為什麼我們對父母越來越沒耐心了?總是陷入敷衍、頂撞、懊悔的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