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带孩子总是溺爱?甩出这本书,让育儿不再是婆媳难题


婆婆带孩子总是溺爱?甩出这本书,让育儿不再是婆媳难题


年前和儿子去逛商场,带他去游乐场玩,遇到了一个妈妈带着4岁的小男孩在游乐场门口大战,起因我不知道,但是我看到妈妈脸色很生气,孩子在地上打滚着哭。妈妈嘴里一直说:别哭了,再哭不要你了,再哭我就走了。但是孩子哭的很厉害,妈妈的话一点也不起作用。

排队的过程中,那个孩子就一直哭,妈妈作势假装要走,男孩根本无动于衷,最后还是孩子妈妈妥协,答应了孩子的要求,孩子才不哭的。从我看到到妈妈妥协大概僵持了10分钟,在这10分钟里,妈妈一直“威胁孩子”,孩子哭闹的过程完全听不进别人的话。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这个妈妈肯定不止一次的遇到这种情况,也不止一次的威胁孩子,最后妥协,一次妥协,次次妥协。

孩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也是最不受控制的生物,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哭闹,有些孩子哭闹是在试探父母的底线,如果你对孩子严厉说了哭闹的后果(比如这个妈妈说再哭就走了,实际上她不会丢下孩子自己走),却没有执行,几次下来孩子就摸清了父母的脾气。

婆婆带孩子总是溺爱?甩出这本书,让育儿不再是婆媳难题

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当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搞清楚孩子哭闹的原因,当你使用一个方法的时候,就要严格执行,不要让孩子把你的底线拉低。

在本书当中,拥有40多年幼教经验的实战派专家,北西雅图学院教育课程主讲人伊丽莎白·克拉里融合行为修正、交互分析以及阿德勒-戴克斯法等多种心理学策略,结合自己长期研究学龄前儿童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能有效影响孩子行为的具体技巧,相信必将能指导父母调整自身行为,帮家长摆脱打骂或溺爱的育儿方式,跟孩子实现更好的互动,从而培养出独立、积极、有幸福感的孩子。

<strong>这本书讲了在美国、日本大受欢迎的“不打骂、不溺爱”的优雅教养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婆婆带孩子总是溺爱?甩出这本书,让育儿不再是婆媳难题

最好的儿童教育是在问题出现前,预防问题的发生,父母应该提前学习应对问题发生的策略,从而让自己不至于在遇到问题时手忙脚乱,后悔自己行为。

明确哪些行为让我们陷入打骂和溺爱的怪圈

父母总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会对孩子打骂和溺爱,预防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弄清楚哪些事情是让我们头疼的,会让我们忍不住打骂溺爱孩子。本书中写出了容易进入怪圈的三个方面,也就是三脚凳理论:

1、对自身价值观的了解

作为父母,首先要知道看重孩子什么,要培养孩子什么能力,如果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看重什么,那么就容易感到失望。如果你希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养成看书的好习惯,那么你就要花费时间去陪伴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进行亲子阅读。

《在当孩子遇见书》中中川枝子提到过,孩子最初的美好的阅读肯定是坐在父母腿上,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进行的,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看书的习惯,在最初的时候就要不厌其烦的去陪伴孩子,让孩子对这件事情有美好的感觉。

趁孩子还小明确你的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让行为和想法一致。价值观包括信仰和态度,它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价值观对个人或全人类来说都至关重要。


婆婆带孩子总是溺爱?甩出这本书,让育儿不再是婆媳难题


2、减少对孩子过高的期望

每个初为父母的男女都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把自己所有的好的都给孩子,当然也更希望回馈自己的是同等的优秀,但是每个孩子并不一样,有时候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换来的可能是失望和愤怒。

我自己算是比较佛系的妈妈了,对于孩子学习的事情,他喜欢就让他做,如果他很不喜欢,我也不强求,现在儿子马上四岁了,上了一学期幼儿园了,他学了一些古诗和儿歌,我很满足了,但是朋友的一个电话,又让我焦虑了。

是因为儿子比他家孩子小几个月,但是已经认识几百个字了,她告诉我从孩子3岁就开始认字,古诗也会背几十首了。因为她儿子我看着天天玩车的儿子,内心总是有股压不住的火气,明知道是不对的,当让他背诗或者认字的时候,他出现排斥行为,我还是会对他发火。


婆婆带孩子总是溺爱?甩出这本书,让育儿不再是婆媳难题


那几天里是我和儿子亲子关系最差的几天了,后来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我豁然开朗,我们不需要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只要跟孩子自己比较就可以了,他今天比昨天进步,不管是学习还是玩耍的能力,都是最棒的。

根据自己孩子调整期望,父母大多数的焦虑都来自于与其他小孩的比较。三爬六坐八爬爬,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这只是个大概,并不是八个月必须会爬。但是有些父母听说别人家的孩子七个月就会爬了,就觉得自己家孩子是不是有问题,开始自我怀疑和焦虑,这完全就是没必要的。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律是不同的,我们只需要按照自家孩子的特点去制定计划就好。

婆婆带孩子总是溺爱?甩出这本书,让育儿不再是婆媳难题

婆婆带孩子总是溺爱?甩出这本书,让育儿不再是婆媳难题

3、对自我需求的肯定

几乎所有的育儿书里都会提到的一点,就是对自我的肯定,对自我需求的满足。这本书提到,父母首先要自我满足,才能去满足孩子。正如书中所说:想要日子过得愉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抽出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我们源源不断地把时间、注意力及支持给予他人时,我们就会开始空虚,也渐渐丧失耐心和理解。

最好的育儿方法当然是预防,但对于大多数年轻父母来说,我们总是在坏事情发生后,才想到去解决。《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的作者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可以轻松应对。


婆婆带孩子总是溺爱?甩出这本书,让育儿不再是婆媳难题

书中提到了解决儿童问题的五步法:

1、界定问题:首先观察孩子的行为,孩子具体做了什么不好的行为,不要笼统的界定孩子的好与坏,而是要把问题具体化。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2、收集数据:观察孩子行为的同时,把孩子的行为记录下来形成数据,孩子做此行为的频率与时间,客观掌握问题发生频率,还可以让父母以此基准线来衡量该行为的频率是否发生变化。最好把该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者都记录下来。

在收集数据的同事要了解孩子的发育水平,让一个3岁孩子自己吃饭很容易,可是如果是一岁的宝宝,那么要想让他安静的自己吃饭本身就有些难。了解孩子的发育水平以及各个敏感期显得尤为重要。

3、探索潜在解决方案

了解了孩子的问题,也收集了数据,那么我们接下来就需要按问题找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需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最理想的方法必须满足每个参与者的需求。

有些方法一开始实施起来有些费力,但是以后却可以节约大把的时间。

4、评估选定解决方案

列举出方法,就可以把那些伤孩子自尊或者与价值观相冲突的方法pass掉,选择其中最省力最有效的方案。许多照看孩子的问题之所有会发生,是因为父母急于求成,想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没有逐步分析情况。

5、评估解决方案

也就是复盘。方案成功或者没成功都需要复盘,如果成功了,就继续鼓励自己,如果失败了,就继续尝试。找到这个方法为什么会成功或者失败,用笔记下来,也许还可以解决其他问题。

婆婆带孩子总是溺爱?甩出这本书,让育儿不再是婆媳难题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教会我们新手父母如何一步步科学育儿,从逻辑方面下手,每节后面跟着练习题,通过练习来思考,理论+练习+实践,让你在育儿的道路上轻松进级。

书中的后两章还详细描述了如何强化孩子的行为,哪些具体办法可以解决儿童行为。内向的孩子参加活动缩手缩脚如何解决,给孩子奖励如何掌握这个度。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可以使用注意力转移法,调整环境法等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好多育儿大V们的一些育儿方法,与这本书里有异曲同工之效,后悔没早点看到这本书。

育儿即育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治愈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