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農村,過正月十五有“逐鼠”的習俗,你們有了解的麼?

老賈聊三農


我這裡是河南南陽南部鄉村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這裡沒有這個習俗 但很高興題主普及正月十五不同地方不同的風俗習慣 感謝 一會去了解一下


168小嶽


正月十五鬧花燈、猜燈謎、吃元宵,是全國各地歡慶元宵節,大家熟知的活動。

而正月十五元霄節“逐鼠”的民俗,想必對於年輕人可能還沒聽說過。據記載這是我國南方民間的傳統活動,但在我們北方過去也有這種活動,由於參雜有迷信的成分,流傳到現在己經知道的人不多了,上了年紀的老人們,現在還在有參與這個習俗。

北方的“逐鼠”習俗

按照我們陝西的習俗,將正月十五這天叫“老鼠結婚日”,至於這其中的來歷目前還沒有考究。但十五的前一天,也就是正月十四,家家都會發面蒸一種叫做“繭兒”的老鼠饃。

這種老鼠饃的形狀似老鼠,餡是用紅豆製成的豆沙。說是豆包子,還不如說成是個個活靈活現、憨態可掬的工藝品。尖尖的嘴、細細的尾巴、一對黑黑的眼睛,讓人下不了口。

這些包子蒸熟之後還不能吃,必須要等到正月十五這天祭祀之後才能開始吃。正月十五這天早上,從一鍋包子中選取兩個做工好、樣子好的老鼠饃,給其背上插根小蠟燭,放到神龕前,點蠟焚香來祭祀。

“逐鼠”習俗的傳說

正月十五是“老鼠結婚日”,傳說這天“年輕”的小鼠們會結合繁衍,將會生產出大量的鼠子們來與人搶食。聰明的先祖們利用鼠們顧不得采食的機會,用毒餌為餡做成包子來對其滅殺,來減少對人們的禍害。

老鼠饃在我們當地叫“繭兒”,音同“減“。老人們說:蒸繭兒,沒老鼠。可能也就是說老鼠減少了,糟蹋的糧食也就減少了。在這兒將老鼠饃叫作“減”字更合適。

這給女兒家送花饃、給外甥送燈籠,“繭兒”是少不了的,也讓女兒家裡害人的老鼠少一些,讓大人孩子們能吃飽飯。

正月十五還有“亮十五”的習俗

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戶戶都是燈火通明,大小房間,犄角旮旯能點亮的燈全部點亮,而且在前後門口、各個窗戶以及廁所豬圈都要點上蠟燭,這就是亮十五的習俗。

亮十五在我們當地是指點亮十五這天能驅邪除魔,驅趕家中的“五毒蟲”,當然也逃脫不了這與人爭食的老鼠,也有“逐鼠”之說。

特別提示:儘管不要隨意點蠟燭,存在火災隱患。為了大家的人身及財產安全,請謹記!!!

我是鹿塬農事,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作者,歡迎關注!謝謝!


鹿塬農事


這個習俗是十分特別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習俗。因為這只是針對一些養蠶人來說的。古時候,因為老鼠經常在這段時間來偷吃蠶寶寶,造成蠶農們的損失,損害了他們的切身利益。蠶農們為了驅逐老鼠,會在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放上一碗粥,再加些肥豬肉,或者其他比較能誘惑老鼠的食物。嘴裡面還碎碎念地詛咒老鼠再偷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這個場景有點令人噴飯呀,汗啊!就好像村裡面的兩個老婦人在吵架之後,另一個人回到家就對著空氣咒罵對方一樣的。古人認為,老鼠是五穀之神,不敢輕易去得罪,特別是在春節這種大的節日,輕易不可以殺生,死亡是不可以提及的。但是老鼠又對蠶寶寶造成危害,古人就用米粥和肥肉來引誘老鼠,讓老鼠不要去吃蠶寶寶。這就是正月十五“逐鼠“習俗的由來。

古時候的碎碎念是這樣的:登高糜,挾鼠腦,欲來不來,待我三蠶老。在湖南地區古代,元宵節晚上,人們用香沾茶油,點燃後插在屋子裡面的各個角落,讓老鼠不敢出洞偷吃糧食,毀掉桌子,凳子,床,櫃子等,有些地方也會插香邊碎碎唸咒語,把老鼠驅逐出屋。

上記載: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

所以,正月十五“逐鼠”的由來就 是這樣的。最早是由蠶農們的碎碎念發展來的吧。呵呵,歲歲念也可以變成習俗啦。


小夥伴們,本人剛開始做自媒體,如果解釋的不錯的話,請給個贊吧。以後給大家帶來更多精彩的回答。


天行侃經


這個習俗是十分特別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習俗。因為這只是針對一些養蠶人來說的。古時候,因為老鼠經常在這段時間來偷吃蠶寶寶,造成蠶農們的損失,損害了他們的切身利益。蠶農們為了驅逐老鼠,會在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放上一碗粥,再加些肥豬肉,或者其他比較能誘惑老鼠的食物。嘴裡面還碎碎念地詛咒老鼠再偷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這個場景有點令人噴飯呀,汗啊!就好像村裡面的兩個老婦人在吵架之後,另一個人回到家就對著空氣咒罵對方一樣的。古人認為,老鼠是五穀之神,不敢輕易去得罪,特別是在春節這種大的節日,輕易不可以殺生,死亡是不可以提及的。但是老鼠又對蠶寶寶造成危害,古人就用米粥和肥肉來引誘老鼠,讓老鼠不要去吃蠶寶寶。這就是正月十五“逐鼠“習俗的由來。


哎呦我去阿杰


馬上到了2020年元宵節了,看到這個問題挺好奇,第一次聽說“逐鼠”的習俗。之前還真沒有聽說過,把查到的資料分享一下。

逐鼠這一習俗起源於魏晉時期,主要在南方養蠶的廣大地區。大概是這樣的,老鼠在晚上會把蠶都給吃掉,所以民間在元宵節這一天煮米粥給老鼠吃(因為過了十五春天馬上就到了,老鼠就開始活動了),認為老鼠是“穀神”,這樣老鼠就不會在吃掉蠶了。

雖然這只是習俗,養蠶百姓為了獲得一年豐收的願望。實際中為了養蠶殺滅老鼠還是要採取一定的科學辦法,比如用毒餌的辦法等,來保護蠶。

回到元宵節,當然更多的習俗還是比較熟悉的觀花燈、猜燈謎、踩高蹺、劃旱船、舞龍燈等等。出去十五年算過完了,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人們在歡歡喜喜中開始新的奮鬥!



平凡的白鹿世界


逐鼠是一項元宵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傳統古俗中,正月十五還是個逐鼠的日子,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

此正月十五逐老鼠,這一習俗也主要盛行於古代南方盛產桑蠶的廣大地區。正月十五,冬日剛過,立春不久,此時老鼠開始活動,但行動遲緩,正是除鼠的好時機。然而古人迷信,認為老鼠是五穀神,不敢輕易得罪,但又擔憂老鼠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於是只能討好它。中國古俗中,正月十五還是個逐鼠的日子。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世人正月半做粥糜禱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挾鼠腦,欲來不來,待我三蠶老。則是為蠶逐鼠矣!”正月十五,冬日剛過,立春不久,此時老鼠開始活動,但行動遲緩,正是除鼠的好時機。然而古人迷信,認為老鼠是五穀神,不敢輕易得罪,就在元宵節這天煮一鍋肉粥,放在老鼠時常出沒的地方,一邊放一邊嘴裡還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吃了肉粥後再禍害莊稼就不得好死。

正月十五逐老鼠,這一習俗盛行於古代南方盛產桑蠶的廣大地區。


社會老幹部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正月十五逐鼠”是古代南方部分地區流傳下來的民俗民風。因為古代南方盛產蠶,蠶農為了防止老鼠去禍害蠶,就用粥去喂老鼠。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種民俗。


小爽的日常


逐鼠是一項元宵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青春搬運工


正月十五逐老鼠,這一習俗也主要盛行於古代南方盛產桑蠶的廣大地區。正月十五,冬日剛過,立春不久,此時老鼠開始活動,但行動遲緩,正是除鼠的好時機。然而古人迷信,認為老鼠是五穀神,不敢輕易得罪,但又擔憂老鼠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於是只能討好它。中國古俗中,正月十五還是個逐鼠的日子。家鄉有個說法:正月十五這天是老鼠嫁女的日子,老鼠會特別活躍。鄉親們都特別厭惡老鼠在家裡亂咬亂竄,卻又沒辦法對付,於是元宵這天的“逐鼠”活動便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儀式。我和小夥伴們管這儀式叫作“嫁老鼠”。


家鄉農村


這裡沒有不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