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昏君辈出,为何300年不亡?

清風明月逍遥客




明朝16个皇帝,个人素质都不错,不少人都是琴棋书画高手,都没有近亲结婚,都比较聪明。有一些不是一般的聪明: 太祖朱元璋天纵奇才,成祖朱棣文武全才;仁宗朱高炽和宣宗朱瞻基都是很有心机和手段的人,是能把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上的角色;代宗朱祁钰和熹宗朱由校都是挽狂澜于既倒的主;孝宗朱祐樘是公认的一代明君。

情商低一点的有建文帝朱允炆、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武宗朱厚照、神宗朱翊钧,但还算不上昏君。要说昏庸,世宗朱厚熜(cōng)和思宗朱由检应该算的上是,连毛主席都说世宗昏庸,思宗朱由检是亡国之君,虽然没有荒淫,但是,工作水平的确不行,所以亡了国。



此外,明朝的制度比较有优势。这个制度是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中央有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约,有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制约,有内阁和六部的制约,七牵八扯,离开了皇帝的裁决,谁都办不成任何事情。

地方上也是三权分立,有布政使,有按察使,有指挥使。一个是政府,一个是纪检,一个是军区,互不统属,谁也不能干预别人的正常工作,也就不可能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正因为以上原因,明朝才得以享国276年。


坐看东南了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清朝的皇帝都是兢兢业业无昏君,而明朝的皇帝除了前面几个皇帝之外,其余的都是玩世不恭、浑浑噩噩的昏君。但是即便明朝有了像吃了丹药死亡的明世宗、明光宗,也有像做木工的明熹宗,甚至是连续28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大明王朝在这么多昏庸无能皇帝的折腾之下居然还能够屹立近300年,真可谓是中国封建王朝里面的奇迹。

其实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奇迹,明朝之所以能够在这么多皇帝的折腾之下还能够屹立不倒,主要原因还是它拥有了一套近代化的民主政治体制的雏形——内阁制度。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解除丞相对皇帝权力的威胁,借用胡惟庸一案成功的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六部从此直接归皇帝管理。但是废除丞相带来的后果便是增加了朱元璋的工作量。

据《春明梦余录》卷二五记载:“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八天之内,朱元璋一共批阅了内外奏章1660封,涉及3291件事。工作量之大由此可见,以致于朱元璋发出了“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的感慨。

为了减少自己的工作量,朱元璋下令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来辅助自己的工作,这四大学士的身份只不过是顾问,没有任何决策权,一切决策权都掌握在朱元璋的手中。但即便如此,四大学士的出现也是一大进步,它为内阁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雏形。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因为多次御驾亲征无法及时的处理朝中的奏折,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朱棣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明朝的内阁制度正式诞生,但是此时的内阁仅仅只有议政权,说白了只不过是朱棣手下的高级秘书罢了。

朱棣晚年,内阁权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了协助皇帝兼管六部尚书的权力,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明宪宗、明孝宗时期,内阁的权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明武宗朱厚照是出了名的荒诞不经,为了实现上战场的愿望,还给自己封了一个大将军的封号,而且在他任内发生了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但是正是有了杨廷和等内阁阁老的支撑,才没有发生太大的动乱。

明世宗、明穆宗先后有了严嵩、高拱等位高权重的内阁首辅,此时大权独揽的严嵩、高拱俨然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丞相”。但是这还不算内阁权力的顶峰,真正把内阁带到权力顶峰的是名臣张居正,张居正的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在这套中枢系统的推动之下,即便出现了像万历这样一个28年不上朝的皇帝,帝国的机器也能够顺利运行。


漫谈上下五千年


为何有的人说,明朝的皇帝大多都是昏君?

明朝持续时间长达276年,历经16位皇帝。而这些皇帝中,除了前三位,朱元璋、朱允炆、朱棣外,再加上一个明孝宗朱佑樘,基本上就没有几个正常的皇帝了。有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有修道皇帝,有蟋蟀皇帝,有木匠皇帝,有贪玩皇帝……总之五花八门,就没一个正常的。

虽然明朝的皇帝大部分看起来不够正常,但是在明朝历史上,是没有和亲没有赔款的,宁死不降可以说是明朝的标签。明朝的皇帝,虽一个个不理朝政,但却骨头很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也只有明朝做到了。

按照正常的逻辑,只有勤政为民的皇帝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如果放在别的朝代有这么“昏君”的话,估计早玩完了。那么明朝为什么就能近300年不完?这跟明朝的内阁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在之前,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在皇帝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层层下发到国家每一个角落。

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的权力逐步上升,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从中晚明朝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不能再胡来。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权力的制衡和监督

此外,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约,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制约,内阁和六部又相互制约,离开了皇帝的裁决,谁也办不成事情。

地方上也是三权分立,有布政使、按察使、指挥使。一个是政府,一个是纪检,一个是军区,互不统属,谁也不能干预别人的正常工作,也就不可能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上的优势,让明朝在没有皇帝的时候也能正常运转。


小武痴史


我并不认为明朝皇帝昏君辈出,相反,明朝的很多位皇帝在一定的时局下应该都是不错的君主,只是时机不对,明朝能存在近300年绝对是凭实力存在的。

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能力自然不必说,从元朝人手中将江山夺过来,并干掉陈友谅等对手,其实力不容小觑。

建立大明之后,朱元璋更是将一切可能对朱家子孙有威胁的可能性都扫清,哪怕清扫的对象是曾经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士与谋臣。

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也是和他最像的儿子——朱棣,更是千古一帝。虽说从侄儿朱允炆手中将皇位夺过来并不光彩,但是这并不影响后世的我们对朱棣的认可。

朱棣可以说是一位很能打的皇帝了,瓦剌、鞑靼、兀良哈

都在朱棣手上栽过,就连交趾(今越南),朱棣也派兵打过,不同的是朱棣出兵是为了镇压交趾国内的叛乱。

除去马背上的功绩,朱棣在其他方面也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了。比如郑和下西洋(有人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编撰永乐大典(没有留存下来),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并建造紫禁城

还有一个,南京有一座

大报恩寺琉璃塔,通体用琉璃建造,塔内灯火不断,这座塔就是朱棣为了感念生母而建,只可惜太平天国时期被战火毁坏,现在南京市已经在遗址上建造了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游玩。

明朝的“仁宣之治”也是十分值得后人谈论的,明仁宗实在是一位仁慈的皇帝,登记之初就下令为靖难时期的臣民正名,比如当时被诛了十族的方孝孺。

仁宣之治可谓是在开国之后的休养生息,有点类似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国家的实力和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明宣宗还尤为注意教育问题,于是他开始让宫里的太监开始学习读书写字,皇帝的初衷是好的,提高教育就能改变命运,但是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后来太监独揽大权,甚至篡改圣旨,一度陷大明于水深火热之中,比如后来的著名太监魏忠贤。

明朝还有一位十分值得一提的皇帝,就是嘉靖,他是一位很有“特色”的皇帝,比如宠爱郑贵妃,让奸臣严嵩在朝廷上嚣张,把自己小金库的钱全拿来给道士们修炼金丹等等。

但是嘉靖误国了吗?并没有,科举照常,内阁照常工作,就是不常上朝,继承人的读书问题有点耽搁。可是正是嘉靖这种不理事的态度,民间的话本小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昆曲的前身便由此开始,民间艺术氛围一时高涨。明清小说一度成为能够和唐诗宋词相媲美的文化产物。

明朝还有一位皇帝——崇祯皇帝也是值得一说的,说到崇祯,大家可能都觉得他是亡国之君,应该是荒淫无道的,其实不然,崇祯皇帝其实真的是个好皇帝,很有手段,比如,刚刚继位就干掉了魏忠贤一党,但是明朝到了这个时候,光靠手段是不行的,还得国家有钱。

可是这个时候国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陕北地区闹了饥荒,老百姓们吃不上饭,这下可不得了,老百姓生气了,不干了,后果可是很严重的,具体事例可参考陈胜吴广起义,陕北的老百姓也搞起了起义,这是国内矛盾,那国外呢?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从东北打过来了,这下简直是一个头两个大,国家又没钱,那大明公司只能倒闭。

其实从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崇祯或者大明是值得我们期待的,那就是张岱,说这个名字您可能比较陌生,但是我一说《湖心亭看雪》您就想起来了,就是这个痴痴的作者,一心只想着光复大明,还写了本《陶庵梦忆》来回忆自己曾经在明朝的生活,可见张岱对明朝的感情至深,只有一个国家给了百姓安定的感觉,百姓才能一直念着它,大明就是这样一个值得人牵挂的朝代。

因为篇幅限制,这里只例举了几位皇帝,如果您对明朝的皇帝感兴趣,对明朝的历史感兴趣,可以阅读当年明月老师写的

《明朝那些事儿》,或者你会对大明又有不一样的认识。


林忆南


明朝的确是一个神奇的朝代,享国276年,但是只出现了两位能算的上圣明神武、雄韬伟略的皇帝,即开国皇帝朱元璋与明成祖朱棣,其他皇帝当中懂得办事的也就朱见深、朱祐樘,勉强算一个末代皇帝朱由检;开创“仁宣之治”的两位皇帝虽有功绩,推行休养生息,与民有利,但也极大的解放了自己的双手。

明朝的皇帝的,有的继承了祖辈们的务实精神,比如崇尚木匠活的朱由校;有的继承了祖辈们原始的欢乐,比如沉迷斗蛐蛐的明宣宗朱瞻基;有的继承了祖辈们贪玩的兴趣,比如明武宗朱厚照;有的则是痴迷于羽化登仙的境地,比如喜欢炼丹的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虽然自己创造了28年不上朝的记录,但是很快就被孙子辈的万历皇帝以30年不上朝的世界纪录打破。

那么问题来了,明朝昏庸君主如此之多,但为什么还能享国276年之久呢?

政治制度帮助明朝完成了无需帝王的统治运行机制!

明朝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他们就算没有皇上也能够完美运转,这一切来自于明朝历任统治者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是朱元璋废黜中书省的,使得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极大集中了君权,这一举动不仅仅是废黜的是丞相的名号,更是将蔓延千年的君权、相权之争改变称为君权引领相权的状态。君权的至高无上性使得众人都得绝对听命于皇帝。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繁杂的政务处理工作使得他难以一一应付,所以内阁出现了。事实上,内阁承担并行使的就是宰相的职权,唯一不同的一点在于,他们的权力来自于皇帝,而丞相的权力来自与制度。有了内阁,皇帝自然没有了办公的烦恼,大可以高枕无忧,等待朱批就好。

为了保证政治制度运行不受到其他内因的影响,朱元璋还创立了一个锦衣卫制度,虽然创办初期,朱元璋并没有考虑那么多,但是后期的确起到了额外的作用。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任何组织或者机构的制约。朝廷众臣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即便是你有其他心思,皇帝总能率先了解。

关于锦衣卫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据说有一次朝中大臣过生日,第二天朱元璋见到他便说:“昨日生日过得怎样?”,大臣倍感皇上厚爱,感激涕零的倾诉着昨晚的时期,结果是朱元璋直接指出了他并未道出的事情,还将他昨晚请的那些人?说的什么话?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甚至与连他晚上和哪个小妾睡觉,朱元璋都一清二楚,大臣瞬间吓瘫在了地上。锦衣卫办事能力可见一斑。

锦衣卫诞生之后,成为了大明王朝潜在的大杀器,但是兵器越锋利,就越有可能割伤自己的手。明成祖时期,朝廷又增设了拥有私军的东厂。东厂的成立名为捉捕叛党,实际上是为了牵制锦衣卫。起初的东厂由朱棣亲自指挥,后来便交给了太监管理。明宪宗时期,东厂势力太过庞大,皇帝又设立了西厂,又太监汪直出任提督,这样就形成了大明王朝独具特色的“厂卫制度”。

有了制度的保证,明朝皇帝就能像养鱼人一般,将蚯蚓放在众多鱼儿面前,任他们争夺斗争,而自己则可以把控大局,毕竟他们的一切都来源于皇权。

“厂卫制度”形成之后,明朝的政治体制基本上形成了内阁把控百官、锦衣卫监视百官及内阁、东厂牵制锦衣卫、西厂东厂相互牵制的局面,而这些组织的顶头上司都是皇帝。

所以也就出现了张居正这样可以权倾一时但永远不能超越君王的内阁首辅,因为在已经构造好的政治体制当中,只有皇帝能够操纵全局,其他人都是被牵制的棋子。

这就是为什么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还能稳定统治天下的原因。因为政治机构在运行(内阁)、监察机构在运行(锦衣卫)、牵制机构在运行(东西厂),这样的政治体制下,皇帝想拍板定夺可以,想随心所欲也可以,总之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


楚南青史君


首先,从太祖朱元璋起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得六部直接归属于皇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臣权力的集中,不会出现像霍光、曹操这样的权臣,六部间互相制衡,最终的决定意见只能归于皇帝。就算后来内阁成立,起初也是帮助皇帝票拟,一句话就是皇帝说了算。

其次,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利,皇帝就重用了身边的太监,组成司礼监,直接对内阁下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太监与内阁互相制衡,加上皇帝的私人侦探锦衣卫、东厂等爪牙的存在,使得每个人都活在阳光之下,没有秘密可言,更不敢对皇权有分外之想。

再者,我们来看看明朝地方上,没有出现汉末诸侯割据以及唐末藩镇称雄的局面,主要是明朝皇帝将地方上一切大权收归中央,兵权直接归兵部掌管,人事任免由吏部决定,这些都是需要请示皇帝后才能生效的。在各个省中,都指挥使掌管行政,按察使负责刑狱,布政使掌管民政,一省军权由总兵把控,他们彼此分别对皇帝负责,使得权力得到平衡,也使皇帝更加放心。

可以说虽然明朝皇帝顽劣,许多不问政事,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使得皇帝大权总览,高枕无忧,即使到了末帝崇祯时期,崇祯皇帝也是说一不二,但最终明朝败给了党争腐败,令人无限悲叹。


亮仔学史


明朝昏君辈出这是出了名的,确实,明朝可以说是中国一个朝代里面昏君最多的,几乎成为明朝的特色了。像爱好斗蛐蛐的明宣宗、爱玩爱折腾的明武宗、爱好炼丹的嘉靖帝、及其好色泰昌皇帝、爱好木匠活的明熹宗等等,都是皇帝中的奇葩。但出现连续十几代昏君的情况下,大明王朝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令四海臣服,不得不说令人称奇。但维持这一结果的是明代近乎现代化的内阁制度。

内阁初期还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但在明宣宗之后,内阁地位大幅上升,到成化年、弘治年间,内阁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又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内阁权利依然等同于宰相,并逐渐成为制约皇权的一种机构,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在万历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这是明朝内阁发展的顶峰。到了明朝中后期,大明帝国的运转中心已然变成了内阁。所以,即使明朝皇帝胡作非为,昏庸异常,但是只要明朝内阁人才济济,就能正常维持着大明帝国的运转,此外内阁还能制约着皇权。明朝的内阁制度,使明朝虽无宰相之名,但拥有宰相之实。



史海沉沉


不得不说,明朝历任一把手当中,除了那么几个属于靠谱儿的劳模儿,剩下的基本都是花花公子二世祖之流,可问题是——以内阁制为主导的明朝政治体制,是可以允许皇帝们这么玩儿的,虽然没有宰相,但是我有阁老啊!

当然了,这些个皇帝也不是什么昏君的,毕竟以是否勤政努力评判一个皇帝的能力,未免有些片面了


表示不能理解评判昏君的标准——不上班消极怠工,就是不能干?

明朝历史上出了不少“奇葩”皇帝,比如修仙达人朱厚熜、睡神无敌朱翊钧...看起来这些皇帝都是属于“昏君”苗子,可问题是这些皇帝既不昏庸也不白痴,相反他们对于国家治理很有自己的一套,无论是万历年间的无为而治还是嘉靖年间的政治统一,都来源于皇帝对于时局的把控力

不可否认的是,嘉靖年间严党擅权肆虐、而万历年间由于老大不管事儿,一时间也出现了核心统治阶层的无为散漫,可是相对来说这段时间国家都是稳步发展的,对于老百姓来说,当官儿的不搞事儿就是好事儿,小农经济发展迅速、百姓安居乐业,不也是相当好的嘛?诚然,嘉靖年间严党肆虐,的确让士绅阶层包括底层农民阶层过得不算太如意,但至少不差

两位皇帝也都是极有特点的,一个是政治天才,一个是老油条。嘉靖虽然多年不上朝沉迷于修仙,但是对于朝政的把控和监管却非常到位,国库收益多少、哪个大臣不老实、财政方面怎么样,他都一清二楚。万历皇帝也不是善茬,虽然白天不上班但经常晚上加班加点,遇到大事儿也是亲自策划拍板。这样的皇帝,虽然算不上什么励精图治的明主儿,至少不能评价为昏君吧?

将近三百年屹立不倒,是和明朝政治体制有很大关系的!

要说,明朝不靠谱的皇帝,可不止上面两位。天才木匠朱由校,网红鼻祖朱厚照、嗑药狂魔朱载垕、妈宝男神朱见深,这几位相对来说就更有特点了,且不说干不干活儿的,他们压根儿就不喜欢皇帝这个职业

朱由校沉迷木匠活七年,从登基开始到蹬腿走人,几乎都是在自己的工作间度过的。而朱厚照就更嘚瑟了,开辟高端娱乐场所、喜好外出旅游、还喜欢带兵打仗,总之什么好玩玩什么,典型的富二代做派。要说,国家怎么办?谁来管?魏忠贤、杨廷和表示当仁不让。虽说把着俩人放在一起是不太妥当,但是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却完成了相同的作用,就是搞发展——搞国家发展和搞个人发展。且不说人妖九千岁到底是稳定了大明朝还是摧毁了大明朝,至少天启年间没啥大动乱,官商都围绕着九千岁爷爷转,社会稳定的不行。而四朝不倒的杨廷和,也在朱厚照只顾自己潇洒不管国家的时候,尽心尽力的维持着这个摊子,让国家机器保持正常运转

魏忠贤所代表的宦权以及杨廷和代表的相权,都是明朝政治特点的写照,皇帝是可以自己选择的,要么自己一个人抗全局(老朱和朱老四),要么敬业上进努力工作(朱佑樘、朱瞻基),剩下的好多人,都是偷懒的。不过,这个偷懒也偷出了技巧——有人干活儿就行呗,我找个人监管你,你俩一起干活儿!所以各种太监大臣轮番上阵,求自己上进的同时,给皇帝拼命干活

作为皇帝来说——能力和格局,才是最重要的!

且不说朱见深、朱载垕的水平如何,也不评论最后一个劳模朱由检。单纯来看看那几个知名度颇高的“昏君”,都是些什么角色。万历皇帝,前期励精图治、后期消极怠工,争国本事件的确让他心里不爽,也开始怄气不上班,但工作方面还是十分认真负责的,大事儿从来不含糊,要不万历三大征怎么来的?

朱厚照是玩了一辈子,人生也是多姿多彩,但他的军事能力却是毋庸置疑的强,应州城大战漠北领袖小王子,硬生生的给他干的十年不敢犯边,这是何等的军事才能。虽然他从来不管政事,不代表他任用奸佞,杨廷和一直不倒,作为国家支柱保证大明朝的发展,如果不是朱厚照识人善任,随便换个奸邪小人,国家机器还能转的了吗?他心里很清楚

其实,这些个皇帝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毕竟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有人给干活儿还不好么?自己乐得清闲,国家也不至于就此歇菜,一举两得嘛!相比之下, 经常作对比的清朝皇帝,就显得有点天赋不行!一个个的加班加点,勤政朴素,结果硬生生的把强大的王朝,给干成千疮百孔。有时候,不得不服——天才是百分之99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是不差,但没有这百分之一的灵感,都是白扯!

得益于朱老四(朱棣)创立的内阁制度,得益于明朝这些皇帝的脑瓜儿都是个顶个的聪明,大明王朝从建立到灭亡,虽然经历了不少“奇葩”的一把手,但奈何也出了不少的打工皇帝,正是这些CEO兢兢业业的工作,让大明这家公司持续辉煌了好一阵子

所以,名臣辈出的明朝,值得我们铭记;而这些名臣也值得我们去称颂——千古忠臣于谦、四朝不倒杨廷和、最后的名相张居正、稀泥高手申时行、忠心赤胆夏言、隐忍为国徐阶、失败的高手高拱......

如果我有这些能独当一面的名臣,我也乐得做个无为的“昏君”!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大明王朝作为统一的国家,从1368年朱元璋称帝至1644年朱由检吊死煤山,共传位16帝延续276年,至于明朝的宗室遗臣在江南继续抵抗,史称南明,个人认为算不得正式的明朝。

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可以说是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有好大喜功,被瓦刺俘虏差点亡国而又两度登基的皇帝,有几十年不理朝政,几十年不任免官吏的皇帝,有喜欢做木匠的皇帝,有替自己亲爹妈争名分而与大臣打了多年口水仗的皇帝,有喜欢封自己为将军或侯的皇帝,有喜欢自己乳母的皇帝,有死于红丸的皇帝,有喜欢微服私访、经常溜出宫门、调戏良家妇女的皇帝,更为荒唐的是在位长达45年的嘉靖皇帝竟迷恋于用年轻貌美的宫女作其长生不老的丹药,以至于被忍无可忍的宫女们试图勒死于龙床之上。真是一塌糊涂到了极致,整个二十五史,没有这么胡闹的朝代。

那为什么明朝还能够绵延276年才亡国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朱元璋、朱棣在位的时候打下的基业够厚实,所以能够让这些败家子败了将近200年。

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建立内阁辅助

1381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亲理政务, 但是力不从心,故设立四辅官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1382年七月被废。十一月,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设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秩皆为正五品。朱棣登基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由此成立内阁。

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的的决策机构。

设立厂卫制度促进中央集权,皇帝对各种机构进行监视

明朝皇帝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后,各个皇帝还在不同时期,还通过设立锦衣卫、东仓、西厂、内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各个阶层和官员的监视,使天下大事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锦衣卫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帝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

东厂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

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主要职责与东厂、锦衣卫相仿,权力比东厂要大,活动范围遍及京师及各地。

内厂设于武宗时期,任务是牵制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的权力,防止它们三个机构相互勾结权力的扩展。

里甲制都、赋役黄册、鱼鳞图册三位一体,强化对基层的绝对控制

里甲制度。洪武十四年(1381),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度,乡村社会原有的基层组织基本上都被整合到这个统一的制度框架中。里甲的编制方法,是每110户编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称为甲首。10名里长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寡预先编排,每年由1名里长率领10名甲首应当差役,并负责"管摄一里之事"。

赋役黄册,也就是统计户口登记簿。明代黄册制度正式建立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其功能是多方面的。黄册制度既是明代的赋役之法,也是明代的户籍制度。但就其首要的最基本的功能来说,还是在赋役征调这一方面。所以明代黄册又称赋役黄册。明代黄册详载人口和土地,即中国历代所谓版籍者也,民以此定其籍贯,官按 此以为科差。

鱼鳞图册,也就是土地登记簿。明代鱼鳞图册,就其所登记的项目而言,已是相当完备的土地登记册。它的编制,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据洪武十四年统计,全国土地面积是三百六十六万七千七百多顷。到二十四年,增至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多顷;赋税收入仅米麦一项,也由洪武十四年的两千六百一十万余石,增至二十四年的三千二百二十七万余石。

里甲制度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朝廷既能够加强对基层的治理,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而且能够减少中央治理基层的成本问题,解决了自秦汉以来一直困扰各朝代的如何彻底掌控基层的问题。

里甲制度和赋役黄册把老百姓牢牢的绑在土地上,动弹不得,化为稳固政权的根基,源源不断地为朝廷输血,这也是明朝建国两百多年,虽有外部威胁一直能够绵延200多年的根基。只不过,这种制度造成的层层盘剥和腐败,使基层老百姓遭受严重的压榨。


长青大侠在线上


我并不认为明朝的皇帝皆是昏君!

明朝是由明高祖朱元璋建立的,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之前是一个乞丐,后来参加了起义军,他非常善于打仗,屡屡立下了奇功,才被人推举为国公,最后终于推翻了元朝的残暴统治,建立了明朝!

所以由此来看,朱元璋也是穷人出生,他深知平民百姓的疾苦,自然不会让百姓在自己的治理下重蹈元朝的覆辙。

朱元璋的儿子也各有特色,大儿子心地善良,却不幸早早夭折。四儿子朱棣后被封为燕王,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政治家,就是本性残暴了一些,但是治理国家还是很有一套的。在他所管辖的封地,军队训练有素,百姓生活有序,可以说是一片和平的气氛。

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是出了名的善良之辈,而且还特别孝顺,只是在军事裁决上,比起他的叔叔朱棣他还是差了一些。

其实朱允炆的治理之下,当时的明朝也算是平静了一段时间,他推崇儒家思想,凡事做到了谦让大度,把真正的实惠都给了老百姓。也是为了明朝更加协和,他废除了很多不合理的条规,而这样的做法也影响到了他的几个皇叔继续作威作福。

朱棣当时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也不至于去造反,毕竟他已经拥有很高的权利,而且过着富足的生活,只是朱允炆的政策越来越受百姓欢迎,他手中的政权已经摇摇欲坠,让他不得不先下手为强,起兵造反夺了皇位。

明朝在朱元璋和朱允炆统治下,还是比较和谐的,所以最起码他们两个人不算是昏君!对于朱棣后来的政策我不太了解,所以在此不予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