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昏君輩出,為何300年不亡?

清風明月逍遙客




明朝16個皇帝,個人素質都不錯,不少人都是琴棋書畫高手,都沒有近親結婚,都比較聰明。有一些不是一般的聰明: 太祖朱元璋天縱奇才,成祖朱棣文武全才;仁宗朱高熾和宣宗朱瞻基都是很有心機和手段的人,是能把大臣玩弄於股掌之上的角色;代宗朱祁鈺和熹宗朱由校都是挽狂瀾於既倒的主;孝宗朱祐樘是公認的一代明君。

情商低一點的有建文帝朱允炆、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武宗朱厚照、神宗朱翊鈞,但還算不上昏君。要說昏庸,世宗朱厚熜(cōng)和思宗朱由檢應該算的上是,連毛主席都說世宗昏庸,思宗朱由檢是亡國之君,雖然沒有荒淫,但是,工作水平的確不行,所以亡了國。



此外,明朝的制度比較有優勢。這個制度是權力制約和監督的。中央有內閣和司禮監相互制約,有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制約,有內閣和六部的制約,七牽八扯,離開了皇帝的裁決,誰都辦不成任何事情。

地方上也是三權分立,有布政使,有按察使,有指揮使。一個是政府,一個是紀檢,一個是軍區,互不統屬,誰也不能干預別人的正常工作,也就不可能形成藩鎮割據勢力。

正因為以上原因,明朝才得以享國276年。


坐看東南了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清朝的皇帝都是兢兢業業無昏君,而明朝的皇帝除了前面幾個皇帝之外,其餘的都是玩世不恭、渾渾噩噩的昏君。但是即便明朝有了像吃了丹藥死亡的明世宗、明光宗,也有像做木工的明熹宗,甚至是連續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大明王朝在這麼多昏庸無能皇帝的折騰之下居然還能夠屹立近300年,真可謂是中國封建王朝裡面的奇蹟。

其實世上哪有那麼多的奇蹟,明朝之所以能夠在這麼多皇帝的折騰之下還能夠屹立不倒,主要原因還是它擁有了一套近代化的民主政治體制的雛形——內閣制度。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為了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解除丞相對皇帝權力的威脅,借用胡惟庸一案成功的廢除了丞相這個職位,六部從此直接歸皇帝管理。但是廢除丞相帶來的後果便是增加了朱元璋的工作量。

據《春明夢餘錄》卷二五記載:“八日之間,內外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記三千二百九十一事”。八天之內,朱元璋一共批閱了內外奏章1660封,涉及3291件事。工作量之大由此可見,以致於朱元璋發出了“朕代天理物,日總萬機,豈能一一週遍”的感慨。

為了減少自己的工作量,朱元璋下令仿照宋朝制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來輔助自己的工作,這四大學士的身份只不過是顧問,沒有任何決策權,一切決策權都掌握在朱元璋的手中。但即便如此,四大學士的出現也是一大進步,它為內閣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雛形。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因為多次御駕親征無法及時的處理朝中的奏摺,為了提高行政效率,朱棣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明朝的內閣制度正式誕生,但是此時的內閣僅僅只有議政權,說白了只不過是朱棣手下的高級秘書罷了。

朱棣晚年,內閣權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有了協助皇帝兼管六部尚書的權力,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明憲宗、明孝宗時期,內閣的權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明武宗朱厚照是出了名的荒誕不經,為了實現上戰場的願望,還給自己封了一個大將軍的封號,而且在他任內發生了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但是正是有了楊廷和等內閣閣老的支撐,才沒有發生太大的動亂。

明世宗、明穆宗先後有了嚴嵩、高拱等位高權重的內閣首輔,此時大權獨攬的嚴嵩、高拱儼然成為了大明王朝的“丞相”。但是這還不算內閣權力的頂峰,真正把內閣帶到權力頂峰的是名臣張居正,張居正的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在這套中樞系統的推動之下,即便出現了像萬曆這樣一個28年不上朝的皇帝,帝國的機器也能夠順利運行。


漫談上下五千年


為何有的人說,明朝的皇帝大多都是昏君?

明朝持續時間長達276年,歷經16位皇帝。而這些皇帝中,除了前三位,朱元璋、朱允炆、朱棣外,再加上一個明孝宗朱佑樘,基本上就沒有幾個正常的皇帝了。有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有修道皇帝,有蟋蟀皇帝,有木匠皇帝,有貪玩皇帝……總之五花八門,就沒一個正常的。

雖然明朝的皇帝大部分看起來不夠正常,但是在明朝歷史上,是沒有和親沒有賠款的,寧死不降可以說是明朝的標籤。明朝的皇帝,雖一個個不理朝政,但卻骨頭很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只有明朝做到了。

按照正常的邏輯,只有勤政為民的皇帝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如果放在別的朝代有這麼“昏君”的話,估計早玩完了。那麼明朝為什麼就能近300年不完?這跟明朝的內閣制度有著很大的關係。

明朝的內閣制度

明朝內閣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諮政機構,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在之前,宰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明成祖成立內閣以後,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在皇帝掌控之下,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紫禁城發出,通過全國1936處驛站,層層下發到國家每一個角落。

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的權力逐步上升,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由通政使司彙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

通過明朝幾代皇帝的努力,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內閣政務體系,它在權力平衡方面堪稱完善。從中晚明朝歷史可以看出,只要內閣中人才濟濟,皇帝不能再胡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國家機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務流程維持正常運轉。

權力的制衡和監督

此外,內閣和司禮監相互制約,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制約,內閣和六部又相互制約,離開了皇帝的裁決,誰也辦不成事情。

地方上也是三權分立,有布政使、按察使、指揮使。一個是政府,一個是紀檢,一個是軍區,互不統屬,誰也不能干預別人的正常工作,也就不可能形成藩鎮割據勢力。

正是因為這些制度上的優勢,讓明朝在沒有皇帝的時候也能正常運轉。


小武痴史


我並不認為明朝皇帝昏君輩出,相反,明朝的很多位皇帝在一定的時局下應該都是不錯的君主,只是時機不對,明朝能存在近300年絕對是憑實力存在的。

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能力自然不必說,從元朝人手中將江山奪過來,並幹掉陳友諒等對手,其實力不容小覷。

建立大明之後,朱元璋更是將一切可能對朱家子孫有威脅的可能性都掃清,哪怕清掃的對象是曾經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的將士與謀臣。

作為朱元璋的兒子,也是和他最像的兒子——朱棣,更是千古一帝。雖說從侄兒朱允炆手中將皇位奪過來並不光彩,但是這並不影響後世的我們對朱棣的認可。

朱棣可以說是一位很能打的皇帝了,瓦剌、韃靼、兀良哈

都在朱棣手上栽過,就連交趾(今越南),朱棣也派兵打過,不同的是朱棣出兵是為了鎮壓交趾國內的叛亂。

除去馬背上的功績,朱棣在其他方面也可以說是一位偉大的皇帝了。比如鄭和下西洋(有人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編撰永樂大典(沒有留存下來),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並建造紫禁城

還有一個,南京有一座

大報恩寺琉璃塔,通體用琉璃建造,塔內燈火不斷,這座塔就是朱棣為了感念生母而建,只可惜太平天國時期被戰火毀壞,現在南京市已經在遺址上建造了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遊玩。

明朝的“仁宣之治”也是十分值得後人談論的,明仁宗實在是一位仁慈的皇帝,登記之初就下令為靖難時期的臣民正名,比如當時被誅了十族的方孝孺。

仁宣之治可謂是在開國之後的休養生息,有點類似西漢時期的“文景之治”,國家的實力和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且,明宣宗還尤為注意教育問題,於是他開始讓宮裡的太監開始學習讀書寫字,皇帝的初衷是好的,提高教育就能改變命運,但是他沒有預料到的是,後來太監獨攬大權,甚至篡改聖旨,一度陷大明於水深火熱之中,比如後來的著名太監魏忠賢。

明朝還有一位十分值得一提的皇帝,就是嘉靖,他是一位很有“特色”的皇帝,比如寵愛鄭貴妃,讓奸臣嚴嵩在朝廷上囂張,把自己小金庫的錢全拿來給道士們修煉金丹等等。

但是嘉靖誤國了嗎?並沒有,科舉照常,內閣照常工作,就是不常上朝,繼承人的讀書問題有點耽擱。可是正是嘉靖這種不理事的態度,民間的話本小說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崑曲的前身便由此開始,民間藝術氛圍一時高漲。明清小說一度成為能夠和唐詩宋詞相媲美的文化產物。

明朝還有一位皇帝——崇禎皇帝也是值得一說的,說到崇禎,大家可能都覺得他是亡國之君,應該是荒淫無道的,其實不然,崇禎皇帝其實真的是個好皇帝,很有手段,比如,剛剛繼位就幹掉了魏忠賢一黨,但是明朝到了這個時候,光靠手段是不行的,還得國家有錢。

可是這個時候國家的情況是怎樣的呢,陝北地區鬧了饑荒,老百姓們吃不上飯,這下可不得了,老百姓生氣了,不幹了,後果可是很嚴重的,具體事例可參考陳勝吳廣起義,陝北的老百姓也搞起了起義,這是國內矛盾,那國外呢?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從東北打過來了,這下簡直是一個頭兩個大,國家又沒錢,那大明公司只能倒閉。

其實從一個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出崇禎或者大明是值得我們期待的,那就是張岱,說這個名字您可能比較陌生,但是我一說《湖心亭看雪》您就想起來了,就是這個痴痴的作者,一心只想著光復大明,還寫了本《陶庵夢憶》來回憶自己曾經在明朝的生活,可見張岱對明朝的感情至深,只有一個國家給了百姓安定的感覺,百姓才能一直念著它,大明就是這樣一個值得人牽掛的朝代。

因為篇幅限制,這裡只例舉了幾位皇帝,如果您對明朝的皇帝感興趣,對明朝的歷史感興趣,可以閱讀當年明月老師寫的

《明朝那些事兒》,或者你會對大明又有不一樣的認識。


林憶南


明朝的確是一個神奇的朝代,享國276年,但是隻出現了兩位能算的上聖明神武、雄韜偉略的皇帝,即開國皇帝朱元璋與明成祖朱棣,其他皇帝當中懂得辦事的也就朱見深、朱祐樘,勉強算一個末代皇帝朱由檢;開創“仁宣之治”的兩位皇帝雖有功績,推行休養生息,與民有利,但也極大的解放了自己的雙手。

明朝的皇帝的,有的繼承了祖輩們的務實精神,比如崇尚木匠活的朱由校;有的繼承了祖輩們原始的歡樂,比如沉迷鬥蛐蛐的明宣宗朱瞻基;有的繼承了祖輩們貪玩的興趣,比如明武宗朱厚照;有的則是痴迷於羽化登仙的境地,比如喜歡煉丹的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雖然自己創造了28年不上朝的記錄,但是很快就被孫子輩的萬曆皇帝以30年不上朝的世界紀錄打破。

那麼問題來了,明朝昏庸君主如此之多,但為什麼還能享國276年之久呢?

政治制度幫助明朝完成了無需帝王的統治運行機制!

明朝的政治制度決定了他們就算沒有皇上也能夠完美運轉,這一切來自於明朝歷任統治者的改革與創新。

首先是朱元璋廢黜中書省的,使得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極大集中了君權,這一舉動不僅僅是廢黜的是丞相的名號,更是將蔓延千年的君權、相權之爭改變稱為君權引領相權的狀態。君權的至高無上性使得眾人都得絕對聽命於皇帝。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後,繁雜的政務處理工作使得他難以一一應付,所以內閣出現了。事實上,內閣承擔並行使的就是宰相的職權,唯一不同的一點在於,他們的權力來自於皇帝,而丞相的權力來自與制度。有了內閣,皇帝自然沒有了辦公的煩惱,大可以高枕無憂,等待硃批就好。

為了保證政治制度運行不受到其他內因的影響,朱元璋還創立了一個錦衣衛制度,雖然創辦初期,朱元璋並沒有考慮那麼多,但是後期的確起到了額外的作用。錦衣衛直接聽命於皇帝,不受任何組織或者機構的制約。朝廷眾臣的一舉一動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即便是你有其他心思,皇帝總能率先了解。

關於錦衣衛還有這麼一個故事。據說有一次朝中大臣過生日,第二天朱元璋見到他便說:“昨日生日過得怎樣?”,大臣倍感皇上厚愛,感激涕零的傾訴著昨晚的時期,結果是朱元璋直接指出了他並未道出的事情,還將他昨晚請的那些人?說的什麼話?吃的什麼菜?喝的什麼酒?甚至與連他晚上和哪個小妾睡覺,朱元璋都一清二楚,大臣瞬間嚇癱在了地上。錦衣衛辦事能力可見一斑。

錦衣衛誕生之後,成為了大明王朝潛在的大殺器,但是兵器越鋒利,就越有可能割傷自己的手。明成祖時期,朝廷又增設了擁有私軍的東廠。東廠的成立名為捉捕叛黨,實際上是為了牽制錦衣衛。起初的東廠由朱棣親自指揮,後來便交給了太監管理。明憲宗時期,東廠勢力太過龐大,皇帝又設立了西廠,又太監汪直出任提督,這樣就形成了大明王朝獨具特色的“廠衛制度”。

有了制度的保證,明朝皇帝就能像養魚人一般,將蚯蚓放在眾多魚兒面前,任他們爭奪鬥爭,而自己則可以把控大局,畢竟他們的一切都來源於皇權。

“廠衛制度”形成之後,明朝的政治體制基本上形成了內閣把控百官、錦衣衛監視百官及內閣、東廠牽制錦衣衛、西廠東廠相互牽制的局面,而這些組織的頂頭上司都是皇帝。

所以也就出現了張居正這樣可以權傾一時但永遠不能超越君王的內閣首輔,因為在已經構造好的政治體制當中,只有皇帝能夠操縱全局,其他人都是被牽制的棋子。

這就是為什麼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還能穩定統治天下的原因。因為政治機構在運行(內閣)、監察機構在運行(錦衣衛)、牽制機構在運行(東西廠),這樣的政治體制下,皇帝想拍板定奪可以,想隨心所欲也可以,總之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


楚南青史君


首先,從太祖朱元璋起廢除了丞相制度,使得六部直接歸屬於皇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臣權力的集中,不會出現像霍光、曹操這樣的權臣,六部間互相制衡,最終的決定意見只能歸於皇帝。就算後來內閣成立,起初也是幫助皇帝票擬,一句話就是皇帝說了算。

其次,為了限制內閣的權利,皇帝就重用了身邊的太監,組成司禮監,直接對內閣下旨,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太監與內閣互相制衡,加上皇帝的私人偵探錦衣衛、東廠等爪牙的存在,使得每個人都活在陽光之下,沒有秘密可言,更不敢對皇權有分外之想。

再者,我們來看看明朝地方上,沒有出現漢末諸侯割據以及唐末藩鎮稱雄的局面,主要是明朝皇帝將地方上一切大權收歸中央,兵權直接歸兵部掌管,人事任免由吏部決定,這些都是需要請示皇帝后才能生效的。在各個省中,都指揮使掌管行政,按察使負責刑獄,布政使掌管民政,一省軍權由總兵把控,他們彼此分別對皇帝負責,使得權力得到平衡,也使皇帝更加放心。

可以說雖然明朝皇帝頑劣,許多不問政事,但完善的中央集權體系,使得皇帝大權總覽,高枕無憂,即使到了末帝崇禎時期,崇禎皇帝也是說一不二,但最終明朝敗給了黨爭腐敗,令人無限悲嘆。


亮仔學史


明朝昏君輩出這是出了名的,確實,明朝可以說是中國一個朝代裡面昏君最多的,幾乎成為明朝的特色了。像愛好鬥蛐蛐的明宣宗、愛玩愛折騰的明武宗、愛好煉丹的嘉靖帝、及其好色泰昌皇帝、愛好木匠活的明熹宗等等,都是皇帝中的奇葩。但出現連續十幾代昏君的情況下,大明王朝依然保持著強大的國力,令四海臣服,不得不說令人稱奇。但維持這一結果的是明代近乎現代化的內閣制度。

內閣初期還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但在明宣宗之後,內閣地位大幅上升,到成化年、弘治年間,內閣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又經過嘉靖、隆慶的發展內閣權利依然等同於宰相,並逐漸成為制約皇權的一種機構,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國家機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務流程維持正常運轉。在萬曆早期是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張居正實際上已經接近於現代首相的地位,這是明朝內閣發展的頂峰。到了明朝中後期,大明帝國的運轉中心已然變成了內閣。所以,即使明朝皇帝胡作非為,昏庸異常,但是隻要明朝內閣人才濟濟,就能正常維持著大明帝國的運轉,此外內閣還能制約著皇權。明朝的內閣制度,使明朝雖無宰相之名,但擁有宰相之實。



史海沉沉


不得不說,明朝歷任一把手當中,除了那麼幾個屬於靠譜兒的勞模兒,剩下的基本都是花花公子二世祖之流,可問題是——以內閣製為主導的明朝政治體制,是可以允許皇帝們這麼玩兒的,雖然沒有宰相,但是我有閣老啊!

當然了,這些個皇帝也不是什麼昏君的,畢竟以是否勤政努力評判一個皇帝的能力,未免有些片面了


表示不能理解評判昏君的標準——不上班消極怠工,就是不能幹?

明朝歷史上出了不少“奇葩”皇帝,比如修仙達人朱厚熜、睡神無敵朱翊鈞...看起來這些皇帝都是屬於“昏君”苗子,可問題是這些皇帝既不昏庸也不白痴,相反他們對於國家治理很有自己的一套,無論是萬曆年間的無為而治還是嘉靖年間的政治統一,都來源於皇帝對於時局的把控力

不可否認的是,嘉靖年間嚴黨擅權肆虐、而萬曆年間由於老大不管事兒,一時間也出現了核心統治階層的無為散漫,可是相對來說這段時間國家都是穩步發展的,對於老百姓來說,當官兒的不搞事兒就是好事兒,小農經濟發展迅速、百姓安居樂業,不也是相當好的嘛?誠然,嘉靖年間嚴黨肆虐,的確讓士紳階層包括底層農民階層過得不算太如意,但至少不差

兩位皇帝也都是極有特點的,一個是政治天才,一個是老油條。嘉靖雖然多年不上朝沉迷於修仙,但是對於朝政的把控和監管卻非常到位,國庫收益多少、哪個大臣不老實、財政方面怎麼樣,他都一清二楚。萬曆皇帝也不是善茬,雖然白天不上班但經常晚上加班加點,遇到大事兒也是親自策劃拍板。這樣的皇帝,雖然算不上什麼勵精圖治的明主兒,至少不能評價為昏君吧?

將近三百年屹立不倒,是和明朝政治體制有很大關係的!

要說,明朝不靠譜的皇帝,可不止上面兩位。天才木匠朱由校,網紅鼻祖朱厚照、嗑藥狂魔朱載垕、媽寶男神朱見深,這幾位相對來說就更有特點了,且不說幹不幹活兒的,他們壓根兒就不喜歡皇帝這個職業

朱由校沉迷木匠活七年,從登基開始到蹬腿走人,幾乎都是在自己的工作間度過的。而朱厚照就更嘚瑟了,開闢高端娛樂場所、喜好外出旅遊、還喜歡帶兵打仗,總之什麼好玩玩什麼,典型的富二代做派。要說,國家怎麼辦?誰來管?魏忠賢、楊廷和表示當仁不讓。雖說把著倆人放在一起是不太妥當,但是他們在不同的時期,卻完成了相同的作用,就是搞發展——搞國家發展和搞個人發展。且不說人妖九千歲到底是穩定了大明朝還是摧毀了大明朝,至少天啟年間沒啥大動亂,官商都圍繞著九千歲爺爺轉,社會穩定的不行。而四朝不倒的楊廷和,也在朱厚照只顧自己瀟灑不管國家的時候,盡心盡力的維持著這個攤子,讓國家機器保持正常運轉

魏忠賢所代表的宦權以及楊廷和代表的相權,都是明朝政治特點的寫照,皇帝是可以自己選擇的,要麼自己一個人抗全局(老朱和朱老四),要麼敬業上進努力工作(朱佑樘、朱瞻基),剩下的好多人,都是偷懶的。不過,這個偷懶也偷出了技巧——有人幹活兒就行唄,我找個人監管你,你倆一起幹活兒!所以各種太監大臣輪番上陣,求自己上進的同時,給皇帝拼命幹活

作為皇帝來說——能力和格局,才是最重要的!

且不說朱見深、朱載垕的水平如何,也不評論最後一個勞模朱由檢。單純來看看那幾個知名度頗高的“昏君”,都是些什麼角色。萬曆皇帝,前期勵精圖治、後期消極怠工,爭國本事件的確讓他心裡不爽,也開始慪氣不上班,但工作方面還是十分認真負責的,大事兒從來不含糊,要不萬曆三大徵怎麼來的?

朱厚照是玩了一輩子,人生也是多姿多彩,但他的軍事能力卻是毋庸置疑的強,應州城大戰漠北領袖小王子,硬生生的給他乾的十年不敢犯邊,這是何等的軍事才能。雖然他從來不管政事,不代表他任用奸佞,楊廷和一直不倒,作為國家支柱保證大明朝的發展,如果不是朱厚照識人善任,隨便換個奸邪小人,國家機器還能轉的了嗎?他心裡很清楚

其實,這些個皇帝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罷了!畢竟人生苦短應該及時行樂,有人給幹活兒還不好麼?自己樂得清閒,國家也不至於就此歇菜,一舉兩得嘛!相比之下, 經常作對比的清朝皇帝,就顯得有點天賦不行!一個個的加班加點,勤政樸素,結果硬生生的把強大的王朝,給幹成千瘡百孔。有時候,不得不服——天才是百分之99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是不差,但沒有這百分之一的靈感,都是白扯!

得益於朱老四(朱棣)創立的內閣制度,得益於明朝這些皇帝的腦瓜兒都是個頂個的聰明,大明王朝從建立到滅亡,雖然經歷了不少“奇葩”的一把手,但奈何也出了不少的打工皇帝,正是這些CEO兢兢業業的工作,讓大明這家公司持續輝煌了好一陣子

所以,名臣輩出的明朝,值得我們銘記;而這些名臣也值得我們去稱頌——千古忠臣于謙、四朝不倒楊廷和、最後的名相張居正、稀泥高手申時行、忠心赤膽夏言、隱忍為國徐階、失敗的高手高拱......

如果我有這些能獨當一面的名臣,我也樂得做個無為的“昏君”!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大明王朝作為統一的國家,從1368年朱元璋稱帝至1644年朱由檢吊死煤山,共傳位16帝延續276年,至於明朝的宗室遺臣在江南繼續抵抗,史稱南明,個人認為算不得正式的明朝。

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可以說是黃鼠狼下崽,一窩不如一窩。有好大喜功,被瓦刺俘虜差點亡國而又兩度登基的皇帝,有幾十年不理朝政,幾十年不任免官吏的皇帝,有喜歡做木匠的皇帝,有替自己親爹媽爭名分而與大臣打了多年口水仗的皇帝,有喜歡封自己為將軍或侯的皇帝,有喜歡自己乳母的皇帝,有死於紅丸的皇帝,有喜歡微服私訪、經常溜出宮門、調戲良家婦女的皇帝,更為荒唐的是在位長達45年的嘉靖皇帝竟迷戀於用年輕貌美的宮女作其長生不老的丹藥,以至於被忍無可忍的宮女們試圖勒死於龍床之上。真是一塌糊塗到了極致,整個二十五史,沒有這麼胡鬧的朝代。

那為什麼明朝還能夠綿延276年才亡國呢?我認為主要是因為朱元璋、朱棣在位的時候打下的基業夠厚實,所以能夠讓這些敗家子敗了將近200年。

廢除宰相、權分六部,建立內閣輔助

1381年,朱元璋罷中書省,廢丞相,親理政務, 但是力不從心,故設立四輔官來輔佐政事,但這項制度效能不彰,1382年七月被廢。十一月,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設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品秩皆為正五品。朱棣登基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由此成立內閣。

內閣只為皇帝的顧問,奏章的批答為皇帝的專責。內閣大學士一職多以碩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擔任,只照皇帝意旨寫出,稱“傳旨當筆”。宣宗時期,由於楊溥、楊士奇、楊榮等三楊入閣,宣宗批准內閣在奏章上以條旨陳述己見,稱為“票擬”制度。明初,內閣無實權。之後內閣地位逐漸升高,權限逐漸增大,到明世宗時,內閣終躍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後,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內閣成了中央最高的的決策機構。

設立廠衛制度促進中央集權,皇帝對各種機構進行監視

明朝皇帝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上後,各個皇帝還在不同時期,還通過設立錦衣衛、東倉、西廠、內廠等特務機構,加強對各個階層和官員的監視,使天下大事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錦衣衛負責偵查國內外情報,直接對皇帝負責,擁有可以逮捕任何人,並進行秘密審訊的權利。

東廠主要職責就是監視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彙報。

西廠設立於憲宗時期,首領為汪直,主要職責與東廠、錦衣衛相仿,權力比東廠要大,活動範圍遍及京師及各地。

內廠設於武宗時期,任務是牽制錦衣衛、東廠和西廠的權力,防止它們三個機構相互勾結權力的擴展。

裡甲制都、賦役黃冊、魚鱗圖冊三位一體,強化對基層的絕對控制

裡甲制度。洪武十四年(1381),朝廷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推行裡甲制度,鄉村社會原有的基層組織基本上都被整合到這個統一的制度框架中。裡甲的編制方法,是每110戶編為1裡,由丁糧最多的10戶擔任里長,其餘100戶則稱為甲首。10名里長以10年為一個週期輪流應役,先後順序根據丁糧多寡預先編排,每年由1名里長率領10名甲首應當差役,並負責"管攝一里之事"。

賦役黃冊,也就是統計戶口登記簿。明代黃冊制度正式建立於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其功能是多方面的。黃冊制度既是明代的賦役之法,也是明代的戶籍制度。但就其首要的最基本的功能來說,還是在賦役徵調這一方面。所以明代黃冊又稱賦役黃冊。明代黃冊詳載人口和土地,即中國曆代所謂版籍者也,民以此定其籍貫,官按 此以為科差。

魚鱗圖冊,也就是土地登記簿。明代魚鱗圖冊,就其所登記的項目而言,已是相當完備的土地登記冊。它的編制,使賦役的徵收具備了確實根據,多少防止了產去稅存或有產無稅的弊端,使政府稅收有了保證,耕地及稅額也有所增長。據洪武十四年統計,全國土地面積是三百六十六萬七千七百多頃。到二十四年,增至三百八十七萬四千七百多頃;賦稅收入僅米麥一項,也由洪武十四年的兩千六百一十萬餘石,增至二十四年的三千二百二十七萬餘石。

裡甲制度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朝廷既能夠加強對基層的治理,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而且能夠減少中央治理基層的成本問題,解決了自秦漢以來一直困擾各朝代的如何徹底掌控基層的問題。

裡甲制度和賦役黃冊把老百姓牢牢的綁在土地上,動彈不得,化為穩固政權的根基,源源不斷地為朝廷輸血,這也是明朝建國兩百多年,雖有外部威脅一直能夠綿延200多年的根基。只不過,這種制度造成的層層盤剝和腐敗,使基層老百姓遭受嚴重的壓榨。


長青大俠在線上


我並不認為明朝的皇帝皆是昏君!

明朝是由明高祖朱元璋建立的,據史料記載,朱元璋之前是一個乞丐,後來參加了起義軍,他非常善於打仗,屢屢立下了奇功,才被人推舉為國公,最後終於推翻了元朝的殘暴統治,建立了明朝!

所以由此來看,朱元璋也是窮人出生,他深知平民百姓的疾苦,自然不會讓百姓在自己的治理下重蹈元朝的覆轍。

朱元璋的兒子也各有特色,大兒子心地善良,卻不幸早早夭折。四兒子朱棣後被封為燕王,是一個非常合格的政治家,就是本性殘暴了一些,但是治理國家還是很有一套的。在他所管轄的封地,軍隊訓練有素,百姓生活有序,可以說是一片和平的氣氛。

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是出了名的善良之輩,而且還特別孝順,只是在軍事裁決上,比起他的叔叔朱棣他還是差了一些。

其實朱允炆的治理之下,當時的明朝也算是平靜了一段時間,他推崇儒家思想,凡事做到了謙讓大度,把真正的實惠都給了老百姓。也是為了明朝更加協和,他廢除了很多不合理的條規,而這樣的做法也影響到了他的幾個皇叔繼續作威作福。

朱棣當時雖然心有不甘,但是也不至於去造反,畢竟他已經擁有很高的權利,而且過著富足的生活,只是朱允炆的政策越來越受百姓歡迎,他手中的政權已經搖搖欲墜,讓他不得不先下手為強,起兵造反奪了皇位。

明朝在朱元璋和朱允炆統治下,還是比較和諧的,所以最起碼他們兩個人不算是昏君!對於朱棣後來的政策我不太瞭解,所以在此不予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